第一部分 近代日本的对外侵略与舆论操作
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启示
汤重南
主讲人简介
汤重南,1940年11月生于重庆,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日关系、日本近代经济史、日本近现代史等。出版《日本通史》《日本帝国的兴亡》《太平洋战争新论》等著作十余部。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叫汤重南,因为我是在重庆出生的,所以名字里含有“重”这个字,常常有人读zhòng,其实是chóng,“重庆”的意思。很高兴能和大家交流。
最近几年,国内舆论界热衷于讨论现代化,特别是在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时,关于近现代化的争论更是激烈。谈到近现代化,必然会谈到日本,谈到明治维新。时至今日,很多亚洲国家仍然将这样一个曾给人类和平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国家视为近现代化的榜样。
那么,应该如何认识日本的近现代化?如何认识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与军国主义道路之间有何关系?日本的近现代化道路对中国乃至亚洲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今天,我们在一起讨论这些问题,研究日本明治维新的启示,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分为二看待明治维新
日本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但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还只是一个弱小、落后的东方封建国家,正是通过明治维新,日本才走上了现代化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大国——“大日本帝国”。
日本以1868年的明治维新为起点,犹如“彗星那样登上舞台”,划破了因屡受欧美列强殖民侵略而笼罩着亚洲的沉沉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沉沦中的东方各国、各民族带来了希望。近代以来,东亚各国在惊叹日本迅速崛起之余,纷纷全方位效法日本,欲使本国、本民族能像日本一样振兴、腾飞。然而,不幸的是,崛起后的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发动了侵略战争,在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盟国的打击下,最终在1945年8月投降。
日本明治维新的一些经验固然可供参考借鉴,但崛起后的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又的确有很多教训,更值得警觉记取。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近150年的历史,大致以1945年为界,分为战前和战后两个历史时期:战前又以1895年甲午战争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战后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在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至甲午战争阶段,近代日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从封建农耕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同时也面临着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的使命。这一时期虽然有浓厚的封建残余的影响及开始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的问题,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内治优先,还是国内各项资本主义改革的进行。所以,在这一阶段,近代日本留给东亚的历史遗产,还是以正面的、积极的改革经验为主导。而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直至1945年日本帝国败亡阶段,日本确立了军国主义,走上了对外侵略的不归路。虽然在国内也有过短暂的大正民主运动时期、宪政常道发展时期;虽然在日本殖民地和被占领地区,客观上其资本主义因素也有所发展,但这一时期占主导的是侵略,是战争破坏和毁灭性的后果。近代日本在这一阶段留给东亚的历史遗产,无疑是以负面的、消极的惨痛教训为主的。这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个历史遗产,对近代日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两分法,主要应以甲午战争前后作为区分。
明治维新改革经验可借鉴
明治维新的巨大功绩、正面效应及可供借鉴的经验,此前国内不少学者已经进行了阐述。在这里,我将集中归纳、扼要阐述。
明治维新及日本现代化的巨大成功,可归纳为“一大变革、两大成果、三大政策、四大领域”。
“一大变革”: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和改革。它使日本真正登上世界舞台,它是日本发生历史命运巨变的重大的转折点。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在世界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地位,而真正引起世界关注,就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
“两大成果”:第一,日本社会完成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它仅用了半个世纪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强国;第二,实现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自主,成为亚洲唯一避免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命运的国家。
“三大政策”: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在实行资本主义改革时期,提出、制定和贯彻、推行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其中,“富国强兵”政策的推行使日本的现代化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紧密相连,使日本走上军事、战争的轨道。
“四大领域”:岩仓使团在出访欧美确定“内治优先”后,贯彻“三大政策”及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四大领域的改革。
一、经济改革:进行地税改革,确立近代土地税制度,废除幕藩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动用国库资金,加紧推行资本原始积累,并以国营军工业为主导,按照西方样板,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文化改革:整顿旧教育机构,设立大中小学及各类专业学校,颁布教育法令,确立近代教育制度,提高教育普及率;废除封建时代遗留的旧风俗习惯,宣传奖励以至移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推动“欧化”风潮;开展资产阶级社会启蒙运动,传播西方启蒙思想。
三、政治改革:牢牢掌握国家大权,通过各时期的政治改革,来建立、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制,最终确立了日本帝国的近代天皇制。
四、军事改革:主要措施是改革旧的封建军制,建立了近代的警察制度,建立了近代常备军;同时,大量引进欧美的一些先进军事制度和建设大量近代军事设施,海军主要学习英国,陆军主要学习德国,很快使得日本的装备、指挥和战斗力得到极大的加强与提高,居于亚洲第一的领先地位。
日本正是通过明治维新的成功,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级强国,其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
一、推翻幕府封建统治后,掌握政权的明治政府提出了明确的图强总纲领、总目标。
二、日本明治政府制定和贯彻执行了其基本国策、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并持续进行一系列改革,而以改革促发展是可取的、正确的。“三大政策”及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改革,虽然也都存在不少问题,但基本上是符合日本国情的。明治政府抓紧进行了持续20多年的各项改革,对外坚持开国进取,面向世界,努力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各项先进科学技术,并经过吸收、消化,使之日本化。
三、明治政府重视和抓住关键,进行制度建设。日本不仅持续进行各领域的体制改革,而且特别重视各方面各领域的制度制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和军事外交制度等均全方位地全面制定,在各领域均严格推行制度化。
四、在贯彻执行和落实政策、措施时,特别注意细节,精密计划做每件事的具体办法,权衡利弊,然后认真去落实。日本似乎并没有制定过五年或十年发展规划,只是就每个具体问题扎扎实实地去贯彻执行,认真解决。
五、在重视新时代意识、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和调动其积极性方面也有许多可取的、有实效的经验。日本政府敢于重用有勇气迎接内外挑战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局限于皇族、华族和精英层,而且包括底层平民;不仅有支持明治政府的,而且有曾拼死反对明治政府的人。
日本近代化道路不应效仿
我个人认为,明治维新的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主要集中于战术层面,比如如何推进改革、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如何抓落实和如何选人用人等。
从宏观战略层面来看,即便明治维新对日本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成功,但以明治维新为起点的日本式崛起的道路、日本的近现代化模式,就未必值得中国学习、模仿。
明治维新具有两重性——日本强国之路本身就是一个悲喜剧。
随着日本迅速发展、修改了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后,日本的国家战略便演变成追求东亚霸权甚至狂妄地企图在亚洲及世界称霸了。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就开始走上了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道路。“三大政策”中的“富国强兵”,以及军事方面的军制改革等,也成为扩张侵略的准备和条件了。
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何会穷兵黩武,走上军国主义与法西斯道路呢?
第一,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发源于古代中世纪的日本武士、武家当政及武士道精神。其对外侵略思想也是“源远流长”。
第二,是明治维新这场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不彻底性。
政治上掌握统治大权的大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继承和发展,成为维新领导人向日本国民,特别是向军队和学生灌输的伦理规范,在《军人敕语》和《教育敕语》中浸满了武士道精神,成为日本鼓吹军国主义和推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集中代表。旧武士等级不复存在,一批资产阶级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跃在各领域且是主导力量。
第三,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却迅速发展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机,是以对东北亚弱小邻国进行领土扩张和武装侵略为重要手段的。正是将自己迅速转化为压迫民族才迎来了日本的迅速崛起。
所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除了具有早期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典型外,更具有军国日本的特点。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是主体,是三大政策之首。近代日本发展走的是“强兵富国”之路。“强兵富国”路线的推行,使日本工业化的实现即产业革命的完成均与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紧密相连。待日本急速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更与侵略战争捆在一起,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点,使日本被纳入军事、战争轨道,进入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第四,日本国内外均无制约和阻遏军国主义发展的形势和力量。日本国内曾有三次民主运动高潮,即自由民权运动、大正民主运动和“护宪三派”斗争,但均遭失败;日本对外侵略时,屡屡冒险却均较轻易得手,这更加刺激了日本向军国主义道路的加速。
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与日本的崛起同步的,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孕育形成阶段(1868—1877年):大体上是从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起到西南战争结束的1877年,这是日本开始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10年。在这10年的时间里,日本确立和巩固了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建立起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了军国主义的武装和警察、监狱,并开始对外实行侵略扩张,这标志着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初步形成。
二、完全确立阶段(1877—1894年):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等各领域确立起军国主义体制。
三、发展与演变阶段(1895—1945年):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断地从战争走向战争,几乎是每5年对外用兵一次,直至其彻底失败。1936年日本法西斯上台,军国主义确立。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最高形态。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具有以下特点:军国主义无义战;疯狂的冒险性、野蛮性,掠夺性和欺骗性。
日本军国主义不仅危害世界和亚洲,特别是对中国、朝鲜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累累罪行,也最终使日本帝国败亡,招致灭顶之灾,使日本人民蒙受苦难,危害深重。
由此可见,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是果,明治维新是因,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日本的近现代化道路不足为师。中国可以学习借鉴日本推动明治维新的方法和手段,但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改革方向并不可取。中国还是应该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道路。
军国主义败亡教训深刻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又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教训呢?
一、近代日本国家战略的错误是最致命的。日本帝国制定的基本国策、总目标、总纲领和总政策中已埋下了祸根。“与各国对峙”“宣扬国威于四方”等国家战略目标,也表明了对外扩张的野心。
“与各国对峙”等口号后来越发成为军国主义不断发动侵略战争的动因和行动口号了,对外侵略扩张和追求霸权演变成了日本的国家战略。国家战略的这一根本性错误,是日本帝国败亡的根本原因,也是最重要的教训。
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是造成日本帝国最后败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日本招致灭顶之灾的必然。总结其教训,就是只有根除日本军国主义产生、形成发展的几个成因,才能避免和防止军国主义滋生、发展。走军国主义道路,最后必然失败。这是近代日本现代化道路留给日本及全世界各国的历史教训。
三、推行以“强兵富国”为主导的政策,是日本帝国败亡的又一重要原因。一味强兵、发展军事,最后不能富国而只能败国、亡国。
四、妄图以对外侵略战争实现强国梦,只能使迷梦破灭。明治初期图强之时,是以改革促发展,而从明治中后期开始已转变为以战争促发展了。日本帝国的发展,其工业化的实现、产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均是与侵略中国、朝鲜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导致日本国民经济,直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均被纳入军事、战争的轨道,成为又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以战争促发展,只能使日本帝国彻底崩溃,使现代化成果悉数丧失。
五、日本帝国崇尚、迷信“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的西方社会的达尔文主义信条,终于自食其果,招致灭顶之灾。
总之,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发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几乎是完全同步的。由于明治维新很不彻底,保留了很多封建因素,特别是武士道精神,日本迅速发展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而日本国内外对军国主义思想、扩张主义思潮缺乏有效的制约,日本对外侵略时,屡屡冒险却均较轻易得手,尝到了很多甜头,这就更刺激其向军国主义道路迅跑。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一旦军国主义思想传播开来,一旦战争的机器启动,其势头将无法遏制,其结果必将是从战争走向更大的战争,最终将走向灭亡。
日本必须正视历史,不正视历史,必将误导日本之未来。
时至今日,我们也必须牢记明治维新导致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带来的惨痛教训,防止军国主义复活。
互动环节
出席本次茶座的近40人,主要是来自中新社、参考消息、世界知识杂志和中国经营报等新闻出版机构的记者、编辑;人民网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研究者;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
在互动环节,大家围绕当前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问:近年来,多种版本的“侵略有功论”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日本在侵略中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期间,也推动了当地的工业化发展、建立了铁路、邮电等基础设施,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近现代化。如何认识这种论调?
“侵略有功论”站不住脚
汤重南教授:我们反对日本右翼近年来不断鼓吹的种种谬论,也不认同某些韩国或我国台湾学者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
我认为,首先要厘清基本事实。日本为了侵略,将部分地区作为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的提供地和商品市场,为保障和适合日本移民的利益和生活,以进行长久的殖民统治和支撑长期的侵略战争,就需要使这些地区具有满足其需要的“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和一定的生产能力。这就需要在这些地区开办加工厂、修理厂,直至开设工矿及商业企业;开辟交通运输业,甚至进行并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设立银行等金融机构,甚至发行通用货币等。而要做这一切,又不得不培养政治、经济方面的代理人等。这样的结构就自然地按照日本社会模式,局部地改造和影响这些地区的社会体制,从而不可避免地为这些地区的早期现代化发展提供条件。其次,应如实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给殖民地及占领区所造成的灾难性的严重后果。对这些地区人、财、物的惨无人道的杀戮、抢劫和掠夺,极大地破坏了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阻碍了这些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我们更应该揭示日本侵略战争和占领殖民地进行殖民统治的罪恶目的,绝不是要这些地区发展,而是为了掠夺原材料、开辟商品及资本的市场和投资场所。这些都只是依附性的、畸形的殖民地经济。在文化教育上,更是如此,发展文化教育是为了从精神上、文化上彻底摧毁这些国家、地区的民族意识。在朝鲜和中国台湾及东北的奴化教育及其深远恶劣影响,就是明证。
还必须指出的是,殖民地人民在摆脱日本枷锁前,是不会收获日本殖民者“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下的果实的”。殖民地国家,只有在取得国家独立之后,才有可能在日本侵占和殖民统治时所积累的一些现代化条件及其基础之上,开展新的现代化进程,实现本国、本地区的现代化。因此,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独立和解放,才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关键!而这,恰恰是日本最不愿意看到的,是日本拼死反对的。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功绩,只能属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属于中国全民族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伟大斗争和最后的胜利。
问:在中日钓鱼岛纷争日益激化、修改和平宪法几成定局的现实背景下,海内外媒体纷纷呼吁要警惕右翼势力卷土重来,担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对此应该如何看待?
不应盲目颂赞明治维新
汤重南教授:日本国内修改和平宪法的呼声已经有20多年了,和平宪法实际上已经有所突破,甚至可以说,和平宪法已经被架空了。据日本民调显示,日本修宪的民意支持率已经达到了六七成,修宪几乎已经成为定局,但宪法第九条是否会即刻被拿掉,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有可能保留一些词句,使其名存实亡。至于复活军国主义问题,我在《日本军国主义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的导论中作了详细说明,可供参考。
日本政局常常出现“钟摆论”的态势,现在日本往右摆得比较厉害,也不排除未来有往左摆的可能,但中国还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提早预备,尤其是日本政局一旦摆向最右边的话,中国应该如何反制?
日本军国主义从来就没有被彻底清算。日本近代史上的对外侵略战争,天皇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天皇的战争责任却从来没有被彻底认证和追究过。战后,天皇制也还持续着,虽然已与近代天皇制有质的区别:在战后的日本,是象征天皇制,“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但可以这么说,日本右翼一直到现在仍然把天皇视为自己的总头目,他们的一些头目,至今不用公元或平成纪年,而用皇纪2600多年。战前的日本军国主义确切地说应该是“天皇制军国主义”“天皇制法西斯”。天皇的战争责任没有被彻底清算,这也为日本后来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侵略历史埋下了祸根,留下了隐患。
卓南生教授(茶座的主持人、北大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学术主任):1968年日本明治维新百年纪念时,日本思想界曾围绕明治维新展开了大论争。如何认识明治维新的本质?怎样评价明治维新以来的近代化路线?争论双方分歧巨大。可惜的是,由于中国当时在搞“文化大革命”,有关这场大论争的内容没有完整地被介绍,各方对明治维新的负面影响也不甚了了。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明治维新、日本的近现代化路线甚至有倍加推崇的倾向。所谓“强弱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不应被盲目提倡,“现代化”的日本也不足为师。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新加坡在开展“向日本学习”的运动时,我们不少留日经验者就强调日本的先进经验固然有可取之处,日本的失败教训更值得借鉴。
日本当局为了修改和平宪法,在过去几十年间从未停止或放松对修宪的努力,历经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管日本打“领土牌”还是“靖国神社参拜牌”,其实都与修宪的主线紧密挂钩,而修宪的主题曲就是宪法第九条,因此,第九条的修改看来是势在必行。
汤重南教授:回望日本明治维新及现代化的成功,总结其经验,吸取有益的启示:回望近代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开始走入歧途,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穷兵黩武而招致灭顶之灾的过程和惨重后果,总结其沉重的教训,是为了东亚现在和未来的和平与发展。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正确把握未来,而如果歪曲或否认历史,必将误导未来。
战后日本66年的历程也充分说明和平发展才是图强的正道。以战后民主改革为起点,才使日本崛起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以改革促发展,则能真发展;以战争促发展,则发展终将失败。“聆听历史是一种智慧”,我们期望和相信聪慧勤奋的日本人民也能总结历史教训,坚持走和平之路,不重蹈覆辙,为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记录与整理/北大华媒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