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的逻辑:中国信托公司做什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在各个国家,在它们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信托制度与金融或非金融的各个领域相结合,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在中国,信托制度与信托公司这一主体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业态。

中国信托公司做什么?这是国内的金融同行、各界朋友,关注中国经济的海外人士都想了解的问题。即使中国信托公司的从业人员,在埋头工作之余,也希望从理性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行业。

与此相关的研究其实已经不少,有的探讨信托的法理、信托的基本理论,有的专注于技术性的业务操作,有的谈信托公司的转型与发展。本书的定位,是在这些内容之间架设连接的桥梁。我们既不会停留于理论的探讨,也不会深入业务的细节,而是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在原理和实务之间,寻找连接的路线图,最终清晰、系统地呈现中国信托公司业务的全貌和商业逻辑。

本书的价值和贡献,可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信托”一词的解读。信托在不同情景下,有不同的含义,它指的可能是信托制度、信义义务、信托公司、信托产品或者信托业务。只有厘清这几个相互交织的概念,才能准确认知中国信托行业。中国信托公司的业务,是舶来的信托理念、制度与中国本土的市场经济、金融监管合流的产物。信托业务、信托产品所谓的一些特点,并不见得是天生固有的,它可能是信托制度特性的反映,可能是信托公司主体功能的表现,也可能是信托行业监管的结果。

二是关于“做什么”的诠释。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基本逻辑,那就是从资产管理的商业视角,而非法律或别的视角来看待信托业务。信托业务是“信托关系+资产管理服务”的概念,信托关系只是基础法律关系,信托公司在信托关系上附加各种不同的资产管理服务,才构成信托业务。而附加的部分才是信托业务最为核心的内容。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形形色色的信托业务品种,我们会发现,有的同名却异质,有的异名却同质,有的重要却无名,有的有名却不正,所以我们需要去梳理、正名、归类,其中必然会去澄清一些误解或者偏见。

三是关于中国信托公司可能的方向的探讨。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于中国信托公司近20年来的实践,尊重市场,尊重交易;同时也有反思,反思其不合理、不完善的一面,并借鉴海外金融服务的成功实践经验、发展规律,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对特色金融的需求,展望信托公司业务“可能有的样子”。我们希望本书的讨论不只停留在现实层面,而更具有方向性、引领性。

最后,所有的认识和思考都根植于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在书中所扮演的,更多是记录者的角色。本书的形成,离不开我们的主队——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信托”)。正是中信信托品类众多、不断创新的业务实践给了本书最丰富的素材、最精彩的样本;正是身边人坚持不懈的求索、探寻,不断革新我们的认知,启迪我们的思考。在这里,我们向中信信托近20年来的四位董事长常振明、居伟民、蒲坚、陈一松,以及总经理姚海星、李子民等高级管理人员致敬!正是他们带领着我们,在中国信托公司的创新发展、在信托中国化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祝中国信托公司越来越好!

2019年7月,于京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