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议

(一)建设创新平台,聚集创新人才

“三省一市”人工智能产业规划中多次强调“创新”和“平台”。第一,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的创新作用,鼓励科技型企业创立,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第二,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全力构建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第三,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端创新平台,提高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支撑与服务能力,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为智能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二)强化人才支撑,发挥引领作用

“三省一市”要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第一,引进高端人才,紧扣人工智能发展需求,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引进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领军人才,特别是高水平创新团队。第二,培育高素质人才团队,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建设长三角人工智能大学,打造开放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让更多人在基础平台上获取知识技能、充分实践,创新人工智能的产业生态。第三,推进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人才培养,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新模式,鼓励企业和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鼓励高校和产业园区联合实践、培养人才。

(三)推动学科交叉,构建“人工智能+X”师资团队

“三省一市”高校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过程中,应根据已有布局和发展部署推动学科交叉,构建“人工智能+X”的格局。合理进行跨学科招生,在招收研究生时,高校的自主选择权应更大,选拔方式也更多样化。同时,高校应构建“人工智能+X”的师资团队,建设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创客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研发上,可分阶段整合资源,在中小学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在高中建立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在大学高度整合人工智能知识,加强融会贯通,加快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四)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三省一市”需要充分走访调研,关注新形势下企业和科研院所对人工智能新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审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应用型专业,设计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要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强调,要“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鼓励校企合作”。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是为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总体目标和布局服务的,为此高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时应该“服务于不同的学习需求”。另外,根据各学校具体情况,“三省一市”高校应整合校内人工智能教学和研究资源,大力推进校内学院间交叉合作办学,促进学院间专业拓展课程互选。各高校要在学校统筹下协调好学院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复合型的人工智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