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一代贤后病逝
伏允可汗听说唐军杀到,慌忙从帐后逃出,跨马狂奔,所有妻妾子女都丢下不管。契苾何力舞刀直入,还管甚么生命不生命,见一个,杀一个,见一双,杀一双,非常勇猛。吐谷浑部众在黑夜中还以为唐军有几十百万人,慌忙吓得四处逃命,很快都逃得精光,只剩下伏允的妻妾子女抱在一起,浑身发抖。契苾何力指顾军兵把他们一一捆住,还缴获了杂畜二十多万头。
李靖听说先锋打了胜仗,非常欣慰。这时候,侯君集等人也一路越过星宿川,来到柏海,与李靖会合。这时,吐谷浑派使者来投降。李靖询问得知,伏允已经自杀,虏兵杀了天柱王,拥立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为主,上表大唐,愿意投降。李靖立即上奏,太宗下诏,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仍然统辖原来的部落,并且命令李大亮驻兵几千人,暂时留在当地作声援,李靖等人一律还朝。李靖与侯君集等人上朝复旨,太宗对他们一一慰劳,论功行赏。
没过多久,西平郡王慕容顺由于懦弱无能,被族人杀害。他的儿子诺曷钵还是个孩子,吓得躲了起来,才得以保住性命。大臣们都在争权,国内大乱。李大亮打算率兵去镇压,但又担心兵力不足,于是上表请求援助。太宗命令侯君集,引兵前去援助,候君集日夜兼行,到了吐谷浑,与李大亮一同杀进谋乱的吐谷浑部众帐营之中,很快就把叛乱剿灭了,为首作乱的几个贼人被正法,诺曷钵这才放心出来做了可汗。诺曷钵感念大唐的恩德,派人到大唐,向太宗称臣,太宗非常高兴,封他为河源郡王。贞观十三年,诺曷钵亲自上朝拜见太宗,太宗喜爱他的恭顺,特地把女儿弘化公主赐给他做妻子。诺曷钵非常感激,带着公主愉快地回国去了。
李靖出征吐谷浑时,唐室忽然遭遇大丧。太上皇李渊一病不起,在垂拱殿中归天,享年七十一岁。太宗因为守丧的缘故,不方便临朝,命皇太子李承乾暂时处理朝政。过了五月,太宗把太上皇葬于献陵,庙号高祖,谥号大武。高祖陵墓的高度想仿照汉长陵,高九丈。秘书监虞世南上疏,建议高三丈,以昭示太宗的节俭美德,但是他的建议一直没有得到回复,虞世南又上奏,太宗召集群臣商议。房玄龄等人建议折中,按照汉光武帝墓的规格,以六丈修筑。太宗听取大臣的建议,修建了六丈的皇陵。下葬一年后,太宗才正式上朝处理政事。
谁知,过了半年,长孙皇后又得了重病,而且越来越严重。太宗心中很不安,命太子李承乾日夜守在母亲身边。李承乾想上奏,请求大赦天下,为母亲祈福,并要请道士进宫做法消灾。长孙皇后呵斥道:“死生有命,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如果修福能够延长寿命,那我生平并没有做过恶事,还需要他们做法吗?况且大赦令关系到国家法典,佛、道都是远方的异教,都是你父皇所反对的,怎么能因为我而乱了天下的法度呢?你千万不要胡乱上奏啊!”太子听了母亲的教诲,这才不敢上奏,只是把这件事转告了房玄龄。房玄龄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宗,太宗对皇后的做法赞叹不止。
后来,群臣请求颁布大赦诏书,太宗有意答应,偏偏被皇后知道了,由于她的坚决反对,太宗这才没发诏书。刚好碰到房玄龄犯了小罪,太宗让他回家待着,皇后当时已经病得很重,流着泪跟太宗诀别:“房玄龄在陛下身边多年,他处事小心谨慎,不愧是忠良之臣,如果没有大的变故,一定不要疏远他。臣妾的娘家本没有什么功劳,只是因为臣妾嫁给陛下,才得到高官厚禄,这样最容易惹祸,陛下就不要再给我家人委以重任了。臣妾一生没有做什么贡献,死后不要厚葬,只要葬在山上就可以了。不要修坟茔,不要用厚棺椁,丧事的器物用瓦木就可以了,一定要节约葬礼的费用,只有这样臣妾才好过些。希望陛下不要忘记!”说到这里,长孙皇后喘息了好一会儿,又握着太宗的手,说道:“以后陛下处理朝政,一定要亲君子,远小人,接纳忠谏,拒绝谗言,节省劳役,减少游猎,臣妾就算是死,也死得放心了。”太宗听到这里不禁泪流满面,只是向皇后点头,却说不出话来。长孙皇后担心太宗太过伤心,也不再说话。第二天,长孙皇后病故了,享年只有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性情仁厚,对待其他妃嫔所生的儿子跟自己的儿子一样好,因此,后宫的嫔妃都特别爱戴她。她经常用谦虚俭朴的道理训诫自己的儿子。她的大哥长孙无忌本来就和太宗关系很好,太宗因为他立过很多功劳,封他为尚书仆射。皇后知道后,反而不是很高兴,私下里让哥哥辞职。于是,长孙无忌一再请求辞职,太宗没办法只好同意,皇后这才高兴起来。太子李承乾的乳娘曾请求增加东宫的物资,皇后听后很生气,斥责道:“太子所要顾虑的是自己德行和名誉,怎么能请求增加用度呢?”皇后的女儿长乐公主下嫁给了长孙冲,太宗认为公主是皇后亲生的,于是打算多给些陪嫁的物品,比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进谏劝阻,认为这个做法不妥,太宗听了很不高兴。他把这事告诉了皇后,皇后道:“臣妾曾听说陛下器重魏征,一直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听了魏征的话,才知道他是在用礼义来引导陛下,这真是社稷之臣啊。”太宗听了皇后劝解,随即下令减少嫁妆,并赐给魏征四十匹布帛,四十万贯铜钱。皇后也派人赐给魏征厚礼,并且传旨,说道:“听说您一直很正直,今天才得以证实,希望你一直直言劝谏,不要改变。”从此,魏征更敢大胆上谏了。
有一天,太宗散朝后,对皇后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乡巴佬是谁?太宗道:“就是魏征。他一天到晚啰啰唆唆,竟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让朕下不来台,不给朕面子,只有杀了他才解我的心头之恨啊!”皇后听完太宗的话就退了出去,很快又穿着朝服,进来跪拜,并祝贺太宗,说道:“臣妾听说,只有君主圣明大臣才正直,如今朝廷上有正直的大臣魏征,就体现了陛下的圣明啊。”太宗听了皇后劝解,这才转怒为喜,还像往常一样对待魏征。
长孙皇后生平最喜欢看书,曾经收集古代妇女得失之事,整理成《女则》三十卷。皇后去世后,《女则》才由宫司上奏太宗,太宗边读边哭,看完后举起书对近臣道:“皇后的这本书可以流传百世。从此以后,朕在后宫中就听不到劝解了,失去了一个好帮手,实在是可惜啊!”太宗追封皇后为文德皇后,葬在昭陵,太宗亲自写表作序,刻在陵旁。太宗还在宫中修了一座高楼,经常在上面遥望昭陵。一天,太宗引魏征一同登上高楼,他对魏征说:“爱卿看到陵墓了吗?”魏征看了好久,才说:“臣眼睛昏花,没有看到。”太宗于是指着陵墓给魏征看,魏征答道:“臣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如果是昭陵那就早见到了。”太宗有所触动,于是命令把高楼毁了。
皇后生了三个儿子,一个是太子李承乾,一个是魏王李泰,一个是晋王李治,就是后来的高宗皇帝。太宗怀念皇后,因此特别钟爱他们。魏王李泰礼贤下士,又擅长文学,太宗特别喜欢他,就命令他在府中设置文学馆,让他自己招学士讨论学问。谏臣们感觉这样做不好,于是,太宗又命令王珪去当他的老师,并且对李泰道:“你对待王珪就像对待朕一样。”李泰听太宗的话,每次见到王珪就先下拜,王珪也很有师道尊严,没有因为李泰是皇子而唯唯诺诺,一直非常自信。师徒二人一个真教,一个真学,两人相处地非常融洽。
太宗又下令自己的儿子吴王李恪、齐王李祐、蜀王李愔、蒋王李恽、越王李贞、纪王李慎等人,分别担任各州的都督或刺史。李恪是安州都督,他多次外出游猎,侵扰居民,侍御史柳范上书弹劾,于是,李恪被太宗免了官。后来,谏议大夫褚遂良上奏,称:“皇子们还太小,缺乏从政经验,不应该让他们这么早就掌管州事。应该让他们留在京师,等教养成熟了,再把他们派往各州府治理百姓。”太宗虽然觉得很有道理,但也只是召回了一两个人而已。
贞观十一年七月,连降大雨,洛河水溢出,流入洛阳宫,毁坏了很多居民的住宅,还淹死了六千多人。于是,太宗下诏将毁坏的宫室稍加修缮,并撤了明德宫内的玄圃院,把院中的材料赐给受灾的百姓。太宗命令文武百官上书指出朝政的过失,大臣们奉旨纷纷上疏,指出利弊。其中以魏征的《十思疏》最为经典,大致说道:
人君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所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审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得,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文武并用,可垂拱而治矣。
第二年又遭遇大旱,魏征再上《十渐疏》:
臣奉侍帏幄十余年,陛下许臣以仁义之道,守而不失,俭约朴素,终始弗渝,德音在耳,不敢忘也。顷年以来,浸不克终,谨用条陈,聊裨万一。陛下在贞观初,清洁寡欲,化被荒外,今万里遣使,市索骏马,并访怪珍,昔汉文帝却千里马,晋武帝焚雉头裘,陛下居常论议,远希尧舜,今所为反欲处汉文晋武下乎?此不克终一渐也。陛下在贞观初,护民之劳,煦之如子,不轻营为,顷既奢肆,思用人力,乃曰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自古未有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何有逆畏其骄而为劳役哉?此不克终二渐也。陛下在贞观初,役已以利物,出来纵欲以劳人,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人之事,实切于心,四语最中太宗病源。此不克终三渐也。陛下在贞观初,亲君子,斥小人,比来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恭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莫见其非,远之莫见其是。莫见其是,则不待间而疏,莫见其非,则有时而昵,昵小人,疏君子,而欲致治,非所闻也。此不克终四渐也。陛下在贞观初,不作无益,而令难得之货,杂然并进,玩好之作,无时而息。上奢靡而望下朴素,力役广而冀农业兴,不可得已,此不克终五渐也。陛下在贞观初,求士若渴,贤者所举,即信而任之,取其所长,常恐不及,比来由心好恶,以众贤举而用,以一人毁而弃,虽积年任而信,或一朝疑而斥。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一人之毁,未必可信,积年之行,不应顿亏,陛下不察其原以为臧否,使谗佞得行,守道疏间,此不克终六渐也。陛下在贞观初,高居深拱,无田猎毕弋之好,数年之后,志不克固,鹰犬之贡,远及四夷,晨出夕返,驰骋为乐,变起不测,其及救乎?此不克终七渐也。陛下在贞观初,遇下有礼,群情上达,今外官奏事,颜色不结,间因所短,诘其细故,虽有忠款而不得伸,此不克终八渐也。陛下在贞观初,孜孜治道,常若不足,比恃功业之大,负圣智之明,长傲纵欲,无事兴兵,问罪远裔,亲狎者阿旨不肯谏,疏远者畏威不敢言,积而不已,所损非细,此不克终九渐也。陛下在贞观初,频年霜旱,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老扶幼,来往数年。卒无一户亡去,此由陛下矜育抚宁,故死不携贰也。比者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敝尤甚,市物襁属于廛,递子背望于道,脱有一谷不收,百姓之心,恐不能如前日之帖泰,此不克终十渐也。夫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今旱熯之灾,远被邻国,凶丑之孽,起于毂下,此上天示戒,乃陛下恐惧忧勤之日也。千载体期,时难再得,明主可为而不为,臣所以郁结长叹者也。
在《十渐疏》里,魏征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太宗内政外交上的种种过失,言辞非常恳切。太宗接受了这两份奏疏中的建议,并特别嘉奖了魏征。
魏征虽然为人正直,也很忠心,但是他疏忽了太宗的一个大毛病。是什么大毛病呢?就是太宗很好色。太宗看到好看的女子,往往不肯放过,所以将弟媳妇杨氏和隋后萧氏都纳入后宫了。此外,后宫的妃嫔非常多,数都数不清。史书上记载着一个徐贤妃,说她五个月就会说话,四岁就能通读《论语》、《诗经》,八岁能作文,到了十多岁后,秀外慧中,才名卓著,于是太宗把她召为才人,又升任贤妃,始终宠眷不衰。还有吴王李恪的母亲,她本是隋炀帝的女儿,隋亡后辗转入宫,也得恩宠。齐王李祐的母亲阴妃、蒋王李恽的母亲王妃、越王李贞的母亲燕妃、纪王李慎的母亲韦妃,都是太宗的佳眷。但是太宗还是不满足,还想选一些美人作为后半世的娱乐。老天也似乎恨他好色,于是生出一个绝世美人来搅乱唐宫,闯出一场大祸,酿成千古未有的骇闻。这人是谁呢?她就是人人知晓的武则天。
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她的父亲名叫武士彟,是高祖李渊的故交。高祖留守太原的时候,武士彟就是行军司铠参军,后来高祖称帝,封武士彟为光禄大夫,兼义原郡公,后来又升任工部尚书,加封应国公,历任利州、荆州都督。
武士彟的元配妻子是相里氏,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武元庆,二儿子名叫武元爽。后来,武士彟又娶了杨氏,生下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贺兰氏,青年守寡,二女儿就是武则天。则天并不是她的名字,武氏篡夺大唐,改年号为周之后,自称为则天皇帝,她的乳名已经失传。史书上说她叫作武曌,相传古时候没有曌字,是由武氏杜撰出来的,以日月悬空自比,于是取名为曌。
武氏长到十四岁的时候,已经艳名远扬,并传到宫廷。太宗正在留意物色,听说有这样的美人,于是派人去征召。他的母亲杨氏突然接到诏书,不禁非常伤心,泪流满面,武氏却谈笑自若,并且劝母亲道:“女儿是去见天子的,是件好事啊,母亲怎么哭了呢?”母亲听了她的劝慰,这才擦干眼泪,送她上路。到了京师,入宫拜见太宗,武氏一点儿也不慌张,谈吐非常得体。太宗命她起来,仔细打量,真是面如芙蓉,豆蔻年华,体态婀娜,风情万种。太宗当下让她进宫,等到黄昏时候,便召她侍寝。武氏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很解风情,太宗喜欢她,赐给她一个芳名,叫作媚娘。一夜风流后,太宗第二天睡到很晚,他轻轻地叫了媚娘几声,武氏睁开惺忪的睡眼,连忙要起床谢恩,谁知太宗已经走了。上朝后,太宗立即下诏,册封武媚娘为才人,武媚娘当然谢恩。太宗让她住在福绥宫,并把那些年老的宫娥才女全都放出,连从前高祖所宠的尹、张二妃也让她们出宫回家了,就是最近新宠的萧后,也不再召幸,一心一意地爱恋这武媚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