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需求和消费者行为

5.1  复习笔记

一、选择和效用理论

1.消费者的选择

在解释消费行为的过程中,经济学依赖于一个基本的前提假定,即人们倾向于选择他们认为最具价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务。也就是说,消费者运用有限的货币收入,通过有选择的购买行为以取得最大的效用。

消费者的选择由两个因素决定:

(1)消费者的偏好;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所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水平。

2.效用

(1)效用的概念

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的一种心理感受而不是物品的客观用途。同一商品效用的大小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对效用的不同度量形成了两种效用理论,即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2)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它认为效用的大小可以计量并且不同消费者的效用可以进行加总计算,因此可以用基数1、2、3等来表示效用,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基数效用论采用边际分析法分析消费者的均衡问题。

(3)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对基数效用论的补充和完善,它认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分析消费者的均衡问题。

二、边际效用分析

1.边际效用与总效用

(1)边际效用的定义

边际效用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其表达式为:

其中,为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数量,为总效用函数。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时,边际效用也可以表示为:

(2)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

总效用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从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减少)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量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边际效用为总效用函数的导数,总效用为边际效用的积分。在几何图形上,边际效用曲线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向右下方倾斜,相应地,总效用曲线是先上升后下降的。当边际效用为正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上升趋势;当边际效用递减为零时,总效用曲线达到最高点;当边际效用继续递减为负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下降趋势。如图5-1所示。

图5-1  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内容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定律,又称戈森第一定律,其主要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用公式表示为,其中为边际效用,为消费量。

(2)成立的原因

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由于人们生理、心理作用的影响,商品对人们的刺激作用和重要程度都有下降的趋势。

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看,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人们从每一单位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

一种商品往往有几种用途,消费者总是将前一单位商品用在较为重要的用途上,将后一单位的商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

(3)异常情况

大多数商品都具有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但也存在少数例外,这种异常情况主要包括:

在满足连续消费和非整体商品的条件下,有可能出现边际效用递增。例如:当某人只有一根筷子时,别人另外给他一根,因为一双筷子可以吃饭,所以他的效用递增;某人偏好筷子的收藏,尽管已经有很多筷子,但是某一天从旧货市场获得一双明代的筷子,该人的效用仍会得到提高。

酗酒、吸毒等上瘾物品的边际效用会出现递增的趋势。

3.等边际法则

(1)消费者均衡的含义

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使消费者能获得最大效用并维持不变的状态。这里的均衡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处于消费者均衡状态的购买行为就是消费者的最优购买行为。

(2)假设前提

消费者的偏好不变;

消费者的收入既定;

物品和劳务的价格既定;

理性的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3)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购买原则——以有限的货币收入通过购买商品或劳务,以取得最大的效用。

购买方式——首先购买边际效用最大的商品(一单位一单位地购买,边际效用递减),并依次按此方式购买,直至手中的货币全部用完。

(4)消费者的最优购买行为

等边际法则是消费者实现最优购买行为的基本条件,它意味着,当消费者用于购买每一种商品的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所获得的效用最大,或者说,当消费者所购买的最后一单位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时,所获得的效用最大。

三、对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解释

1.边际效用的应用

根据等边际法则,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商品时,都会以每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为标准,衡量增加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用,以便获得最大满足。

假设消费者每1单位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固定不变,那么,提高第一种物品的价格,在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个比率(即)就会低于所有其他物品每1美元的边际效用MU。此时,消费者减少对第一种物品的消费会在提高该物品的边际效用的同时提高总效用,直到第一个比率与其他物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比率再次相等。因此,一种物品的较高价格降低了消费者对该种物品所需求的消费量,这就说明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2.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引起消费者用该种商品去替代那些价格未下降或上升的商品。比如,X商品价格提高,而Y商品价格不变,这使两种商品比价发生变化,即Y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由于Y商品与X商品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就是进行商品购买的替代,增加Y商品的购买量,减少X商品的购买量,这就是替代效应。假设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则价格变动使需求量改变可以看成纯粹是由替代效应引起。

(2)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种商品价格下降可能产生消费者实际收入提高的效应,因为消费者因价格下降而导致的购买力的提高使得他有可能改变商品的购买量。比如,X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名义收入虽没有变化,但实际收入降低了。这样消费者将因为实际收入降低而改变对商品X和Y的购买量,这就是收入效应。

(3)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对需求曲线斜率的解释

某种商品价格变化而产生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对于该商品的需求量的作用一般来说是同方向的。在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同方向作用下,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提高而减少,这说明了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但也有些商品当其价格发生变化时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不是同方向起作用而是反方向起作用的。在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反方向变化的情况下,替代效应的绝对值一般会大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因此,价格降低仍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从而产生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如果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小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在这两种效应反方向起作用的情况下,价格降低会导致需求量的减少,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需求曲线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非正常的需求曲线,具有这种特征的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

四、上瘾物品的经济分析

1.上瘾物品及其弹性

上瘾物品是指消费欲望严重依赖于曾经消费的商品。一般来说,瘾君子对上瘾物品的需求严重缺乏价格弹性,而偶尔吸毒的人群(尚未上瘾且很容易找到替代品的人)对上瘾物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则相对较大。

2.禁毒政策的影响

如图5-2所示,禁毒导致上瘾物品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从而使毒品价格上升,对瘾君子来说,他们对毒品的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因而对毒品的需求数量不会减少很多,这样就会使毒品支出大大增加。当这些瘾君子的收入不足以支付毒品时,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地获取毒品,犯罪率可能因此上升,社会也将变得不安定。

图5-2  瘾君子对上瘾物品的需求

3.实行禁毒的原因

如图5-3所示,偶尔吸毒者对毒品的需求富有价格弹性,因此禁毒造成的毒品价格上升将使他们大量减少毒品需求,并降低他们花费在毒品上的支出额,这样就会防止这些人成为瘾君子,进而减少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危害。

图5-3  偶尔吸毒的人对令人上瘾的物品的需求

五、消费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及其来源

(1)含义

消费者剩余是指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其总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可以说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并不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得到的好处并不是从卖者那里搜刮到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消费者剩余仅是消费者心理上所感觉到的一种满足。

(2)来源

消费者剩余来源于递减的边际效用。人们之所以能够享受“消费者剩余”,并从他们各自的购买行为中获得福利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所购买的某一物品的每一单位,即从第一单位到最后一单位,支付了相同的价格,而且所支付的又都是最后一单位的价值。然而,随着人们对同一物品占有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即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效用是递减的,但总效用是增加的。当总效用达到极大值时,边际效用趋于零;当超过总效用的极大值继续消费时,边际效用为负,从而总效用开始下降。由于商品的价格是由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决定的,而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低于它之前的每一单位商品的效用,因而人们在各自的购买行为中,可以从前面的每一单位中享受到效用剩余。

2.消费者剩余与需求曲线

(1)个人的消费者剩余

如果以货币作为效用的衡量尺度来说明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就可以得到该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

如图5-4所示,在供给等于需求的前提下,最后一单位水,即第8加仑水的效用决定水的价格是每加仑1美元。因为第一加仑的水非常有用,能够消除极度的饥渴,消费者愿意为它支付9美元(即消费者价格是9美元)。但是这一加仑水的真实代价只不过是水的市场价格1美元,于是,消费者就从中得到了相当于8美元的“消费者剩余”。假如第2加仑的水对消费者来说值8美元,但水的成本依然为1美元,于是消费者又从第2加仑的水的购买中获得了相当于7美元的“消费者剩余”……如此推论下去,直到第9加仑的水,它对消费者来说只值50美分,从而消费者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消费者剩余”为负,从理论上来说,消费者是不会购买这一加仑的水的,而在第8加仑水上,消费者达到了均衡(消费者购买了全部“消费者剩余”)。因此,需求曲线与价格之间的阴影部分就是消费者剩余的总量。

图5-4  个人消费者剩余

(2)市场消费者剩余

同样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市场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作为总体对每单位物品支付的代价,因此,价格线之上的市场需求曲线面积就代表了消费者剩余的总量,如图5-5所示。

图5-5  市场消费者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