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 教育目的和 教育目的。( )
A.一元化,多元化 B.指令性,指导性
C.传统,现代 D.个体本位,社会本位
2.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多次变化,说明教育目的受( )。
A.文化传统的制约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制约
C.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D.外国教育目的的影响
3.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先,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 )。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教学大纲
4.关于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法错误的是( )。
A.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B.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
C.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
D.对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5.( )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全民教育
6.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 )。
A.科学技术 B.个人需要 C.科学知识 D.社会需要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社会本位论是同19世纪中期以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和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相联系的
B.人们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个体有不同的利益需要
C.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给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D.卢梭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笼统地把个人置于社会之上,持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A.个性自由发展 B.具有开拓精神
C.具有独立个性的 D.具有创造才能
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B 6.D 7.B 8.C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华南师大2013研、2002研,陕西师大2013研,北师大2005研,华东师大2004研,西南师大2002研,上海师大2012研、2001研,武汉大学2005研,浙江大学2003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一般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教育目的本身体现着人的一种价值追求,即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2.发展性教育目的[首都师大2004研]
答:发展性教育目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发展性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发展性教育”的核心。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是“发展性教育”追求的目标。发展性教育认为: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学生的发展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发展性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性教育强调的基本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它以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保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以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
3.培养目标[苏州大学2002研]
答: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从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任务出发,针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和教育目的的关系是特殊和普通的关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例如,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生,使其能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有一技之长。
4.智育[上海交大2001研,华东师大2001研]
答:智育亦称“智力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智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德育、体育、美育等密切联系,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审美观点、良好身体素质等的形成与发展准备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中国学校的智育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自然、社会、思维等方面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以及智力、操作等技能,奠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发展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习惯,培养其学习兴趣与科学思维方法。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但是也可以通过其他活动间接实现。智育在个体的全面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西南师大2001研,首都师大2002研]
答: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指两种基于不同目的和理念的教育活动。科学教育是指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为主,培养科学精神,以发展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提高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则是指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主,培养人文精神,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并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教育强调的是以物为对象的对真实的追求,推崇理性至上,崇尚理性思维,主要研究物质世界,注重获取对人类生存、发展、享受具有工具手段意义的成果,它主要关注的是工具的合理性,而价值的合理性一般在其视野之外,属于功利性很强的教育与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育则强调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的不仅仅是理性,而是一种对人的关怀、人性的认定,它不仅关注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的工具的价值的合理性,还注重探讨与人类生存、发展、享受有关的目的性价值与意义,属于非直接功利性的教育与研究,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二者的融合,就必须将两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融合既是科学发展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无疑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辨析题
1.辨析:教育目的实质上表现为教育功能。[华东师大2004研]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其原因如下:
(1)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教育目的带有主观性,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2)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教育功能是客观的,按作用的对象不同分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和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通过促进人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现代社会中,促进人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派生功能、工具功能。前者是教育功能的直接结果,后者是教育功能结果的衍生和转化,属于教育功能结果的释放。
教育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既表现在教育系统内部,也表现在与教育相连的社会方面;它们既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形成,也影响着教育功能的释放。因此,要努力创设条件,提高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效益,减少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中可能遇到的阻力。
(3)教育目的是人们主观上对教育的期望,而教育功能是教育在实际中产生的客观作用和影响。教育功能会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现以教育功能的发挥为基础。因此,认为教育目的的实质表现为教育功能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2.辨析:教育目的只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南京师大2004研]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一切教育之中,从最原始的教育一直到最现代的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它既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也存在学校以外的教育之中。
(2)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人们所讲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就是指学校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意图和要求,而是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人的要求;②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更为自觉;③它能够更科学地反映受教育者所可能和应当发生的变化。
(3)教育并不只存在于学校内,它已越出学校围墙,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生活目的的一部分。教育目的不仅要在学校中加以贯彻,而且调节着校外教育机构、家庭等一切存在着教育因素的场所的活动。不仅指引着受教育者的成长,而且也是民族素质提高的方向。
3.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标制定的。[全国统考2007研]
答:此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培养目标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两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约,但制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特定的社会领域对教育的要求。
4.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全国统考2008研]
答: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①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自上而下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
②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学校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而又仔细的,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对学生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将教育目的具体化,明确在某一时段内,教一门学科或组织一项活动时,希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动和身体诸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操作,越便于评估和改进。
(2)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四、简答题
简述教育目的及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中山大学2003研]
答:(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教育目的确定以后,教育事业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朝预定的方向发展。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①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目的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实际上是现阶段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表现。
②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这在不同时期表述上有所不同,如:“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又红又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的教育追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并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的可能空间。
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现代社会也需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成员,从而促进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必须具有以前各社会阶段所未有的高度的民主特征。除了教育机会均等方面的进展之外,这一民主特征的重要内涵就是尊重个体的存在价值、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领域需要具有不同风格与特长的建设者,需要“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建设者。所以,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重视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从而寓一般于特殊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内涵。
五、论述题
论述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①德育:是向学生传授无产阶级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法纪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中小学阶段的德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②智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智育是人类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体育:是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身体是人类自身发展的物质前提,它既是智力活动及一切精神生活的基础,更是体力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青少年有强健的体质和充沛的精力,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④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也有重要作用。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和谐的发展,它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它可以给学生的思想以影响,帮助提高政治觉悟和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它还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
⑤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二者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劳动教育中应重视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生产技术教育中应重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这是一个全面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对人才规格需求的教育结构,五个部分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作用为全面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最佳的运行机制。这是因为这五个部分中的任何一育不仅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而且对其他各育还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
①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其他各育则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将其寓于各育任务的实施中才有可能。
②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成为实施各育不可缺少的手段。
③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保证,任何一育的任务都不可能顺利完成。
④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正确的审美观点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又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状况。
⑤劳动技术教育更离不开必需的知识基础和技能,离不开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因此,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整体,从各个方面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