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  )。

A.最基本的因素   B.所有因素   C.一般因素  D.特殊因素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  )。

A.普遍性   B.特性   C.目的性   D.方向性

3.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不可能在古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由于古代社会(   )。

A.教育规模的限制   B.教育数量的限制

C.教师水平的限制   D.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4.“教育与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产生活经验”反映了(  )的特征。

A.原始形态的教育   B.古代形态的教育

C.现代形态的教育   D.封建社会的教育

5.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6.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  )。

A.实现教育平等   B.实现全民教育

C.提高教育效率   D.提高教育效益

7.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

A.生物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阶级性

8.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  )。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家庭教育

9.教育是一种(  )。

A.社会现象   B.生物现象   C.自然现象   D.遗传现象

10.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

A.人类的本能活动   B.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

C.儿童的天生模仿   D.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1.欧洲封建社会形成的两种教育体系是(  )。

A.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B.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D.宫廷教育和社会教育

12.在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会出现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后,旧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还将继续存在。这说明了(  )。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的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的发展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发展

参考答案:

1.A  2.B  3.D  4.A  5.A  6.A  7.B  8.D  9.A  10.D  11.C  12.C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四川师范大学2013研,南京师范大学2011研,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研]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的外延相当广泛,包含各种形式的教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北航2003研]

答: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人们在表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述其内涵的:一是从教育者培养人的过程来谈,如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二是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谈,如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3.学校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12研,华南师范大学2012研,南京师范大学2012研,杭州师范大学2011研,河南师范大学2010研,南开大学2004研,上海师大2001研]

答: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北邮2006研]

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这三种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如下:

(1)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即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教育者是“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学习者。即教育的对象。与教育者相比,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2)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

没有教育中介系统,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2.简述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华东师大2003研,四川大学2004研]

答:当代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发展而来;另一方面是指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种新特点和新性质,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教育为现代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服务。当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为现代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为其服务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教育体系完整先进的终身教育思想逐步代替了一次性的传统学校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主导教育思想,在教育结构上构筑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为全民教育服务的大教育体系。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和开放的程度是高等教育面向广大社会的核心内容。这既是综合国力得以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4)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内容以现代科学为主。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知识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内容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

(5)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逐步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科学的、师生平等的、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方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教授,将培养记忆力、理智力、判断力、分析能力的科学活动与之相结合。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

另外,现代教育的内涵在扩大,教育的作用在延伸,但是教育中不平等现象也广泛存在。这种不平等不仅表现在区域上的不平等,还表现在性别上的不平等以及阶层、文化背景上的不平等。

四、论述题

现代教育应如何面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北京科技大学2007研]

答:在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现代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方法具体评述如下:

(1)现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观念面临的挑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国情对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教育理论争论得最多的,也是分歧最大的,是教育功能问题。争论的焦点是,教育到底是“经济发展的工具”,还是要“以人为本”,即“工具论”和“人本论”之争。这就要求人们要充分认清知识经济时代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关系,从教育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出发,重点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新时代对人自身发展的新要求,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革命对未来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新要求。要在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等方面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坚持不断实践探索。在理论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确定未来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制定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教育的培养目标面临的挑战。知识经济是一种人才经济,因为知识经济是以生产、分配、利用知识及信息为基础的,人才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现出来。知识经济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创新,“创新是不断进取的灵魂”,因此,知识经济同时又是一种创新经济。它要求人才拥有的不仅仅是一般继承性的知识,还要求人才拥有更多的能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创新性的知识。这就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学生除掌握一定的现成知识外,还要懂得怎样去寻找适合的工具获取新的知识,特别是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同时懂得如何把知识加以分解、合成,使得瞬息万变的知识得到合理的利用。

课程面临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知识创新的局面,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所形成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培养素质的关系,要有利于学生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把社会近期需要和长远需要结合起来,使课程对学生现在有用,将来更有用。

教师面临的挑战。时代的飞跃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使人们面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环境,它必然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乃至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未来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娴熟的职业技能技巧,而且要掌握现代科学的最新知识,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指导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研究问题和增长知识,成为创造型的人才。因此,作为教师,也要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2)应对挑战的方法

转变教育观念。从知识经济的发展实际需要来分析,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工具,又必须“以人为本”。因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就是财富,就是资本,不但是资本,而且与物质资本相比,它所创造的价值要大很多。知识又是靠人去掌握的,教育归根结底培养的是人,而知识经济所谓的“知识”范围也很大,它不仅包括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载体表现出来的“显性”的科学知识,还包括许多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埋在社会中的“隐性”经验类的知识,以及理想、情感、意志、思想观念等个体非智力因素,这些对经济发展也起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果从以上这些“知识”的角度看教育,教育就应该“以人为本”,就应该使受教育者更加完善地发展自己,健全人格,引导他们更有价值地生活。

培养目标必须定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面对知识经济,应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创新人才” 的培养上。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实现创新性学习,成为创新性人才。课堂教学必须更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考试必须更有利于考核出学生综合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管理必须更有利于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改革必须加快步伐。课程是教育改革的实质和核心环节,只有构建起面向21世纪、面向知识经济的课程体系,才能孕育出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人才。要加强基础课教学,给学生留有今后发展的更大的余地和空间;拓宽知识范围,扩大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以利于形成他们萌发新知识的生长点;适当扩大选修课程的比重,使大、中、小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最终还要通过课程体系和课程的设置使各级各类学校实现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实现由侧重获取知识教育向增加创新能力教育的转变。

全方位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只有不断创造机会,才能使教育活动获得可持续发展。教师应该站在全球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教育教学改革,增强积极进取的意识,提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成功率。教师还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与他人共处,将做事与做人结合起来,这也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此外,由于合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既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合作,又要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合作。

实施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实施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功能的受教育机会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使社会成员自觉地学习和更新知识将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知识经济必然产生终身化学习的需求,也必将带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