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利息(Interest)

答: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而从借款人(债务人)那里获得的报酬。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利息则是借入货币或货币资本所付出的代价。利息在本源上是剩余价值或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借贷行为,因此利息作为一种占有使用权的报酬早就出现了。当时以实物形式如谷物、布匹等进行利息的支付。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利息的支付逐渐过渡到货币形式上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因贷出货币资本而从职能资本家那里获得的报酬。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信用关系。其中,利息所依存的资金借入方与贷出方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信用关系,利息的普遍存在也就是必然的。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所有的信用活动都是以偿还债务并支付利息为条件的特殊的价值运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亦不例外。

2.利率(Interest rate)

答:利率又称“利息率”。是一定期限内利息额与本金额的比率。利率是计算利息额的依据,是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利率的高低对资金借出者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多少;对资金使用者来说,则意味着成本的高低。从期限看,利率一般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现实生活中的利率都是以某种具体形式存在的,如三个月期贷款利率、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六个月期公债利率、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利率、贴现利率等。随着金融活动的日益拓展,金融活动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率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3.单利(Simple interest rate)

答:单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上一时间单位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时间单位的利息,而仅按本金和时间的长短计算利息,也就是本金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重复计息。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I为利息,P为本金,R为利率,n为期限。用单利法计算利息,手续简便、易于计算借款成本,有利于减轻借款人的利息负担。

4.复利(Compound interest rate)

答:复利是指在计算利息时,在一定时期内按本金计算利息,随即将所得到的利息加入本金,作为计算下一期利息的基础,俗称“利滚利”。其计算公式为(字母含义同上):。用复利法计算的利息比按单利法计算的利息多,应该说,复利计算法体现了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符合信用和利息的本质要求。

5.官定利率(Official interest rate)

答:官定利率又称“法定利率”,是一国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当局规定的利率。利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官定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利率体系施加影响的重要工具,中央银行必须对之施以一定的影响,方能较好地贯彻其政策意图。官定利率通常包括三类:(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融资利率,包括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2)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卖出证券的价格;(3)在实行利率管制的国家,由中央银行直接规定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及对金融市场上股息、债息的直接管制所形成的利率(收益率)。官定利率对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利率起导向作用。官定利率的升降直接影响贷款人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并影响其提供信贷的松紧程度,从而使市场利率随之升降。官定利率的高低还可抑制或刺激国内的投资活动,影响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向,也会对汇率产生影响。同时,官定利率的高低还制约着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对中央银行的货币需求。 

6.公定利率(Public interest rate)

答:公定利率是指由非政府金融行业自律性组织确定的利率称作公定利率,它是一种行业性利率,对其会员银行或会员金融组织具有约束性。

7.市场利率(Marketable interest rate)

答:市场利率是在某一时点,金融市场上由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市场利率是不断变动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当局)可以通过规定贴现率和规定商业银行的最高利率等方式,对市场利率进行调节。市场利率是借贷资金供求状况的“指示器”。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当资金供给超过需求时,市场利率呈下降趋势;当资金需求超过供给时,市场利率呈上升趋势。市场利率的变化调节着资金供求,最终会使资金供求趋于平衡,货币资金供求处于平衡状态的利率称为“均衡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是比较典型的市场利率。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是国际金融市场上影响比较大的市场利率,它是伦敦金融市场上银行之间相互拆放英镑、欧洲美元及其他欧洲货币资金时计息用的一种利率。它作为伦敦金融市场上借贷活动的基础利率,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来在国际信贷业务中广泛使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关键利率。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及海外金融中心均以此利率为基础确定自己的利率。在我国,1996年1月3日,全国统一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网络开始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同时也诞生了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同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上限,同业拆借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行商定。我国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较好地反映了我国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是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

8.固定利率(Fixing interest rate)

答: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由借贷双方事先约定。一般适用于借贷期限较短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有利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但当借贷期限长或市场利率波动较大时,固定利率不能单方面变更,当出现通货膨胀或市场上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变化时,借贷双方都可能承担利率波动的风险。

9.浮动利率(Floating interest rate)

答:浮动利率指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较长期的借贷及国际金融市场。浮动利率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更好地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同时,由于浮动利率可以随时予以调整,有利于减少利率的波动所造成的风险,从而克服了固定利率的缺陷。但由于浮动利率变化不定,使得借贷成本的计算和考核相对复杂,并且可能加重贷款人的负担。

10.基准利率(Prime interest rate)

答:基准利率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当基准利率变动时,其他利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鼓励的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因此,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的变动趋势,有利于把握各种利率的变化趋势。基准利率在西方国家通常是指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或影响最大的短期资金市场利率,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在我国,主要是中央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11.差别利率(Differential interest rate)

答:差别利率是指针对不同的贷款种类和借款对象实行的不同利率。一般来说,可按贷款期限、行业、项目、地区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利率。由于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利润在借贷双方的分配比例,影响借款者的经济利益,因而对国家支持发展的行业、地区和贷款项目实行低利率贷款政策,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益不好,经营管理水平差的企业实行高利率贷款政策,有利于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实行差别利率是运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12.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

答:名义利率是指考虑了物价变动(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可视为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通货膨胀+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对经济起实质性影响,但通常在经济调控中,能够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划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意义在于,它为分析通货膨胀下的利率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依据与工具,便利了利率杠杆的操作。

13.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

答: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的对称,是指名义利率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利率。实际利率为正值时,有利于吸收储蓄,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负值时,则会减少储蓄、刺激金融投机、恶化通货膨胀。其计算公式为:

当通货膨胀率很低时,可近似记为:

14.拆借利率(Inter-bank interest rate)

答:拆借利率(inter-bank interest rate)在利率体系中较为灵活多变,根据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一般将它作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其他短期借贷利率通常是参照同业拆借利率加一定的幅度来确定的。拆借利率是银行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它的产生最初是为了防止银行将资金完全用于高风险性经营,从而规定银行的资金每天都要有最低的准备金额度,如果不能达到该准备金额度,则会受到惩罚,需要交纳一定的罚金,因此为了弥补临时头寸不足,银行和金融机构间通常会进行拆借。后来由于拆借目的不同,拆借交易也开始多样化,不同拆借交易在期限上也有了明显差别。头寸拆借的期限很短,大多为一天。而同业借贷的期限相对长一些,最长可达一年。拆借利率能够灵敏韵反映同业拆借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是短期金融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利率。它是拆借市场上的资金价格,其确定和变化要受制于银根松紧、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货币市场其他金融工具的收益率水平、拆借期限、拆入方的资信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15.利率结构(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答:利率结构是指某一时点上各种利率的关系。合理的利率结构包括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的行业及风险差别,弥补利率水平变动作用的局限性,通过利率结构的变动引起一连串的资产调整,从而引起投资结构、投资趋向的改变,使经济环境产生相应的结构性变化,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相同期限的证券不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证券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的大小对其收益率的影响。利率期限结构指具有相同风险及流动性的证券,其利率随到期日的时间长短会有所不同。

16.预期假说(Expectations hypothesis)

答:预期假说(Expectations Hypothesis)首先是由费雪(1896年)提出的,后由弗莱德里奇·A.卢兹(1949年)等人进一步发展,是一种古老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目前被广泛地用作利率相关证券的定价依据。它是基二于以下假设成立的:投资者是典型的经纪人,即追求利润最大化;投资者对证券的期限没有偏好,各种期限的证券可以互相替代;交易成本为零;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完全替代的证券具有相同的预期收益率;投资者对证券的预期准确,并依据该预期收益做出相应行为。该理论的基本命题是:长期利率相当于在该期限内人们预期出现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因而收益率曲线反映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综合预期。例如,在当前市场上1年期证券的收益率是6%,预期明年的1年期证券的收益率是6.5%,后年的1年期证券的收益率是8.5%,那么当前市场上3年期证券的收益率应为(6%+6.5%+8.5%)/3=7%。

17.市场分割假说(Segmented markets hypothesis)

答:期限结构的市场分割假说(Segmented Markets Hypothesis)认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往往不同,因此每个投资者一般都有自己偏好的某个特定品种的证券,由此导致各种期限证券的利率由该种证券的供求关系决定,而不受其他期限的证券预期回报率的影响。

造成市场分割的原因主要有法律上的限制,例如政府限制某种资金进入特定的市场;缺乏能够进行未来证券交易市场,以致其未来价格未能与现期价格连接起来,如有的国家只有近期资金市场而无远期资金市场;缺乏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统一的债务工具;证券风险的不确定性;不同期限的证券完全不能替代,导致不同证券的预期回报率对其他证券的需求没有影响等因素。

按照市场分割假说的解释,正是由于不同期限证券的供求关系造成了收益率曲线形式的不同。如果市场对短期证券的需求要高于对长期证券的需求,就会使短期证券相对具有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利率水平,长期利率将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因此向上倾斜。与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的情况相反,如果市场对短期证券的需求要低于对长期证券的,则长期证券将相对具有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利率水平,短期利率将高于长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因此向下倾斜。

市场分割假说可以解释典型的收益率曲线往往向上倾斜的原因。因为人们一般都存在喜短厌长的心理,所以对长期证券的需求比对短期证券少,造成长期证券价格较低,利率较高,将来买进长期证券的收益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因此向上倾斜。但是该理论却无法解释不同期限证券利率的一起波动,它也不能解释为何短期利率较低时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短期利率较高时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的情况。

18.选择停留假说(Preferred habitat hypothesis)

答:选择停留假说的基本命题是:长期证券的利率水平是等于在整个期限内预计出现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再加上一定的风险补偿,也就是流动性升水。这是由于证券的期限越长,本金价值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投资者一般倾向于选择短期证券,但是借款人却偏向于发行稳定的长期证券,结果就是借款人要使投资者购买长期证券,就需要给投资者一定的风险补偿,这就造成了长期利率高于当期短期利率和未来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该假说隐含有这样的表述:期限不同的证券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短期证券的收益率水平会影响到长期证券的利率水平。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证券的偏好不同,一般更倾向于短期证券。证券收益率大小对投资者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期限长短对投资者的影响。选择停留假说用公式可以表述成:

其中,表示一个正的时间溢价,也即风险补偿,只有一个正的风险补偿率才能吸引投资者考虑放弃短期证券转而选择长期证券。表示在一定期限内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数,长期利率就是该期限内这种平均数与正的风险补偿的总和。

19.一级市场利率(Primitive market interest rate)

答:一级市场利率(primitive market interest rate)和二级市场利率(secondary market interest rate)通常即指一级债券市场和二级债券市场的收益率。由于利率能够反映资金的使用成本,可视为金融投资所获得的回报,所以经济学中利率与收益率一般可以通用,而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债券收益率也就相应被当作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利率。

一级市场利率是指债券发行时的收益率或利率,一般将其作为计算债券发行价格的依据,它能够反映债券发行成本的高低,是衡量债券收益的基础;而二级市场利率是指债券流通转让时的收益率,它真实反映了市场中金融资产的损益状况。一般来说,二级市场收益率高,会使债券需求增加,从而使发行利率降低;反之,会使发行利率提高。

20.二级市场利率(Secondary market interest rate)

答:参见概念题第19题。

21.利率管理体制(Manageable system of interest rate)

答:利率管理体制是指一国政府管理利息率的政策、方法和制度的总称。利率管理体制取决于一国的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水平。一般分为直接管理体制和间接管理体制。在直接管理体制下,利率政策、利率结构和利率水平直接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制定,并对金融机构执行国家利率政策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间接管理体制下,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准利率,并运用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间接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调节和控制。利率管理体制随着一个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水平的发展而改变。

二、思考题

1.如何认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答: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关于利息的来源和本质,不同的经济学派有不同的立场、角度和观点。

(1)马克思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由于货币资本家在将货币资本贷出期间内,把资本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利润的能力让渡给了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运用借入的资本,购买生产要素并进行生产,所获得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必须分割一部分给货币资本家,作为使用资本商品的报酬,这便是利息。

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

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不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主要从资本的范畴、人的主观意愿和心理活动等角度研究利息的来源与本质,提出了众多的学说,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资本生产率说”、“节欲论”、“时差利息论”以及“流动性偏好论”等。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首先提出并由其门徒发展的“资本生产率说”认为,资本、劳动、土地是生产的三要素,在生产中它们各自提供了服务,因此,利息、工资和地租便是它们各自服务的报酬。

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提出“节欲论”,认为资本来自储蓄,要进行储蓄就必须节制当前的消费和享受,利息就来源于对未来享受的等待,是对为积累资本而牺牲现在消费的一种报酬。

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则认为,现在物品要比同类等量的未来物品具有更大的价值,

英国现代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批判古典学派的利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动性偏好论”,认为利息是一种“纯货币的现象”,是对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

2.利率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答: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按照利率的表示方法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

年利率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利息;月利率是以月为单位计算利息;日利率,习惯称为“拆息”,以日为单位计算利息。通常,年利率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

(2)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定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官定利率又称为“法定利率”,是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官定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市场的强制力量对利率形成的干预,代表着政府的货币政策意志。

市场利率是按照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即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包括借贷双方直接融资时商定的利率、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利率,它是资金供求状况的标志。

(3)按照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而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实行固定利率,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是传统采用的方式。

浮动利率是指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较长期的借贷及国际金融市场。浮动利率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的状况,更好地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

(4)按照利率的作用不同可划分为:基准利率和差别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在利率体系中处于核心或基础地位的利率,它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利率的相应变动,并且会引导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在西方国家,基准利率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在我国是中央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差别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同部门、不同期限、不同种类、不同用途和不同信用能力的客户的存、贷款制定不同的利率。差别利率对于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调节信贷市场供求起着积极作用。

(5)按照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一年期以下的信用行为,被称为短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即为短期利率;一年期以上的信用行为通常称之为长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则是长期利率。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中又各有长短不同期限之分。

(6)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平利率与实际利率

在借贷过程中,债权人不仅要承担债务人到期无法归还本金的信用风险,而且还要承担货币贬值的通货膨胀的风险。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则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3.简述利率决定的主要理论。

答:利率决定理论也就是研究利率是怎样决定的、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利率变动的理论。根据研究分析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利率决定理论可分为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和西方利率决定理论两大类。

(1)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利率决定论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点的。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它的量的规定性,利息量的多少只能在利润总额的限度内。

(2)西方利率决定理论

西方利率决定理论全都着眼于利率变动取决于供求对比关系,但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各种学说的内容与结论也不尽相同。

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代表人物认为,利率和其他商品一样,都受到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此,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水平。而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储蓄又取决于“时间偏好”,在这些因素既定的情况下,利息率越高,结果储蓄就会增加;反之则减少。

该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它是一种局部均衡理论。储蓄数量和投资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利率的功能仅仅是促使储蓄与投资达到均衡,而不是影响其他变量。并且古典利率理论没有考虑货币的因素,以及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仅仅决定于两个因素:货币供给与保有货币的意愿。货币供给量为一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需求是由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决定的。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两者的函数交点即为均衡利率。

在凯恩斯的理论框架中,货币需求的交易部分决定于收入,而收入水平取决于储蓄和投资。因此,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中,利率、收入、储蓄、投资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依赖。

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是由资金的供求所决定的,而资金的供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储蓄S(r);另一个是货币供给量的净增加△M(r)。资金的需求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投资需求I(r);另一方面是人们窖藏货币量的净增加△H(r)。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即当如下等式成立时,将产生均衡利率:

可贷资金理论从流量的角度研究借贷资金的供求和利率的决定,可以直接用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分析。特别是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及资金流量统计建立之后,用可贷资金理论对利率决定作实证研究和预测分析,有其实用价值。

IS—LM理论

IS-LM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希克斯和汉森。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影响利率决定的因素有生产率、节约、灵活偏好、收人水平和货币供给量。希克斯认为,利率是一种特殊的价格,必须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研究它的决定。

无论IS曲线或LM曲线,任何一条都不能单独决定全面均衡状态下的利率和收入水平,只有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处,才能决定使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水平。

4.简述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答:利率期限结构指具有相同风险及流动性的证券,其利率随到期日的时间长短会有所不同。相对于利率的风险结构,利率期限结构更为复杂,更为重要。

一般来说,在风险、流动性和税收特征等方面相同的证券,由于期限结构不同,利率也会有所不同。由于收益率曲线是描述利率期限结构的重要工具,其在期限结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有必要首先对收益率曲线进行介绍。

利率是所有投资收益的一般水平,而收益率是指实际收益与实际投资的比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收益率都等于利率,但也往往会发生收益率与利率的背离,把期限不同,但风险、流动性相同的证券的收益率连成一条曲线,就成为收益率曲线。由于证券收益率在持有期中的走势未必匀速,这就有可能形成向上倾斜、水平以及向下倾斜三种曲线。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人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理论假说。

(1)预期假说

该理论可以大致解释收益率曲线向上、向下和水平倾斜的三种现象。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会上升,高于当前的市场短期利率时,收益率曲线将会向上倾斜;如果市场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低于当前的短期利率时,它必然比当前的短期利率要低,从而收益率曲线表现为向下倾斜;当预期短期利率不变时,收益率曲线则相应持平。

(2)市场分割假说

市场分割假说可以解释典型的收益率曲线往往向上倾斜的原因。因为人们一般都存在喜短厌长的心理,所以对长期证券的需求比对短期证券少,造成长期证券价格较低,利率较高,将来买进长期证券的收益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因此向上倾斜。

(3)选择停留假说

选择停留假说的基本命题是:长期证券的利率水平是等于在整个期限内预计出现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再加上一定的风险补偿。由于证券的期限越长,本金价值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投资者倾向于选择短期证券,但是借款人偏向于发行稳定的长期证券,结果借款人要使投资者购买长期证券,就需要给投资者一定的风险补偿,这就造成了长期利率高于当期短期利率和未来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5.利率的经济功能是什么?

答:利率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介功能

利率的中介功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联系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其变动将导致三方利益的调整。它沟通了金融市场与实物市场,使金融市场和实物市场之间相互影响,紧密相关。它连接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

(2)分配功能

利率具有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的功能。利率从总体上确定剩余价值的分割比例,使贷者和借者之间进行初次分配。利率对整个国民收入进行合理的再分配,调整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从而使盈余部门的资金流向赤字部门。

(3)调节功能

利率的调节功能主要是通过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来实现的。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主要是调节供给和需求的比例,调节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等;对微观经济的调节,主要是调节企业的经济活动、个人的经济活动等,使之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的政策意图。

(4)动力功能

实现一定的物质利益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利率就是通过全面、持久地影响各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激发他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走向繁荣。

(5)控制功能

利率可以把那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控制在平衡、协调、发展所要求的范围之内。例如,通过利率的调整,控制信贷需求,进而影响投资规模、物价等等。总之,合理的利率有利于进行有效的宏观控制,从而保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6.简述利率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答:(1)利率的作用

利率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宏观经济运行当中,还表现在对企业及个人经济活动等微观方面的影响上。

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a.利率能够调节社会资本供给。一般而言,生产的发展会带动资本需求的扩大,足够的资本供给是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国的资本供给最终决定于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扩大,以及国民收入水平。在正常情况下,资本供给的利率弹性较低或很低。

b.利息率可以调节投资。利息率降低,职能资本家贷款成本降低,投资成本相对减少就会增加投资,从而使整个社会投资规模扩大,利息率提高,就会增加职能资本家的贷款成本,投资成本也相应增加,投资就会减少,整个社会的投资规模相应缩小。

c.利息率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要达到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必须保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断变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即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而利息率对供求总量的平衡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a.利率能够诱发和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合理的利率能够增强人们的储蓄愿望和热情,不合理的利率会削弱人们的储蓄愿望和热情。因此,利率的变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调节个人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

b.利率可以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人们在将收入转化为金融资产保存时,通常会考虑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在金融商品多样化的今天,在保证一定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前提下,主要由利率决定的收益率的高低往往是人们选择时着重考虑的因素。

(2)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利率作用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因为有些人为的因素或非经济因素使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种种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有利率管制、授信限量、经济开放程度、利率弹性等。

利率管制

即国家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活动中的利率施行统一的管理,由管理机构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对金融形势的判断,制定各种利率,各金融机构都必须遵守和执行。利率管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具有可控性强、作用力大的特点。

授信限量

在一些国家中,如果信贷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银行又不愿或难以用提高利率的方式阻止过度需求时,通常可以采用“授信条件和限量”的措施。除此之外,还包括实施其他授信条件,如首期付款量、质押品、分期还款量等,使许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市场开放程度

在一国经济中,如果资金流动受到各种限制,进行条块分割,金融市场处于一种分割状态,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就失去了有机联系,整个利率体系就会失去弹性,作用的发挥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利率弹性

利率弹性表示利率变化后其他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程度。某一变量的利率弹性高,表示该变量受利率的影响大,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十分灵敏,利率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出来。若利率弹性很小,利率对经济变量乃至真实经济的影响自然就很微弱了。

(3)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

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指利率不是由少数银行寡头协定或政府人为决定,而是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上资金供不应求,利率就会上扬;资金供大于求,利率就会下降,资金环境相对宽松。

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

利率体系中,各种利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其中的一种利率发生变动时,另一些利率也会随之上升或下降,进而引起整个利率体系的变动,这就是利率之间的联动机制。各种利率当中,尤以基准利率变动引起的变化最为明显。

适当的利率水平

过高或过低的利率水平都不利于利率作用的发挥。利率水平过高,会抑制投资,阻碍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利率水平过低,又不利于发挥利率对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应逐步确定适当的利率水平,一方面能真实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另一方面使资金借贷双方都有利可图。

合理的利率结构

合理的利率结构包括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的行业及风险差别,弥补利率水平变动作用的局限性,通过利率结构的变动引起一连串的资产调整,从而引起投资结构、投资趋向的改变,使经济环境产生相应的结构性变化,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7.简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以及进程。

答: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社会资金和其他资源配置的指示器。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实现利率由市场决定。具体来说,就是逐渐过渡到中央银行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而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进而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使利率成为指导资金流向,调节资金供求,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经济杠杆,这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也是市场机制有效运作的必然要求。

(2)建立动态利率机制,打破利率僵化状态。逐渐形成以基准利率为核心,市场利率为主体,多种差别利率并存的完整的动态利率良性循环体系。

(3)在放开同业拆借利率的基础上,使利率水平逐步微调到位。搞活同业拆借利率一方面对培育发展金融市场、扩大利率的市场机制、逐步消除利率“双轨制”具有导向作用。

(4)校正存贷款利差倒挂,为深化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创造基本条件。

(5)实行国家管理和市场决定枢结合的利率管理模式,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率制度。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人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年12月,对金融机构法人法定准备金存款和超额准备金存款采取“一个账户,两种利率”的方式分别计息,并适度下调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

2004年1月,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问,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同年3月,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2004年10月,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更加注重预调和微调,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国利率市场亿的进程正在不断推进,而根据多数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知道,选择渐进方式和从本国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改革现状出发是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