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
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
洪仁玕的办报思想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而当时的中国却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加上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主要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国人对近代报刊还是很陌生的,多数人不知报刊为何物。把西方的新闻理论一下子引入中国加以实践,在当时的情形下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太平天国始终处于战争的氛围中,形势不稳定,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但是,洪仁玕为太平天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办报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却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从林则徐的译报、开眼看世界,到后来王韬的办报、宣传变法。洪仁玕的新闻理念设计是一个过渡环节,展现了中国新闻思想逐步递进的过程。
(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随着维新变法思潮在中国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化的报纸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关于报纸的性质和办报的意义的讨论也就越来越多。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其办报思想具体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以上关于办报的思想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他们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同时,在他们的办报思想中也表达出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
2.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答: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
(1)创办《循环日报》,开政论报纸先河。
《循环日报》于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既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又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2)提出较为系统的办报主张,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韬的办报思想,具体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王韬的这些办报主张,在当时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3.简述国人在上海、广州最早创办报刊的情况。
答: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重要发展,中国社会内部要求社会变革的思潮兴起,中外联系日益增多,近代报刊的样式和办报知识已经传入中国,推动国人自办报刊的条件逐渐成熟。而且,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参与了外报的编辑工作,积累了办报的经验,为国人自办报刊做了必要的准备。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创办与出版近代报刊的活动开始兴起。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均出现了一批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国人在上海、广州最早创办报刊的情况具体如下:
(1)上海的《汇报》与《新报》
①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的容闳于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办了《汇报》,该报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出版未及一年,因种种困难而两次改组,于1875年7月16日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益报》于1875年12月初停刊。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国人办报之艰难。
②1876年11月23日,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在上海出现,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他以《新报》为宣传工具,欲借此影响在沪外国人的舆论。1877年6月11日,《新报》取消了英文内容,改为纯中文报纸。1882年7月14日,《新报》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转为该局机关报,旋停刊。
《新报》所刊内容,除转录京报和苏省辕门抄外,还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等各方面。由于该报为上海道台所控制,因而还明确宣布“国政则不可议也”,规定凡“疾世愤时”之作一律不予发表。
③此外,这一时期在上海出版的其他国人自办报刊还有《侯鲭薪录》、《词林书画报》、《飞影阁画报》、《华洋日报集成》、《中西文报》、《艺林报》、《告白日报》、《海匕奇书》等。
(2)广州的《述报》与《广报》
①目前已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内容有中外新闻与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片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②1886年6月24日,在广州出现了第二家国人报纸《广报》,它是由邝其照创办的日刊。该报内容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除中外新闻外,该报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该报的发行面很广,除广东各地和香港、澳门、上海外,还发行到新加坡、西贡、小吕宋、旧金山等地,颇受海外侨胞欢迎。1900年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的消息,被英、法等国殖民者勾结广东地方当局查封。
③在广州除上述报纸外,还有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岭南日报》,1891年创刊,由劳保胜、武子韬、朱鹤等主办,主要栏目有上谕电传、督宪牌示、论说、本省新闻、中外新闻、来稿照登、西报汇译,京报照录、各行告白、货价行情等。该报至1897年停刊。
4.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答: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的国人自办报刊明显地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在中国最先创办报刊的人,既有先进的知识分子,也有商人,还有洋务派官员。其中,知识分子是倡导办报的主要力量。但是,在这些办报的知识分子中,有一些人同时也是或者曾经是官员、买办。第一批国人报刊的创办者们往往是与西方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国人。
(2)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
这一时期的办报活动既是一种政治上的觉醒,也是一种经营性的行为。这些报刊的办报经费多半是由私人集资合股而来,应属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办报刊,私人所有,自主经营,是自由知识分子的自发活动,不带有政党色彩。
(3)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创办之时正值洋务运动时期,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决定了洋务运动是它们报道和评论的重要主题。主张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造械开矿,富国强兵,主张“以富民为本”,要求重点发展商办企业。但是,当洋务运动中显现出一些弊端的时候,这些报刊也进行尖锐的批评。它们中的个别报纸,如地处香港的《循环日报》和《维新日报》,还曾主张进行政治、文化改革,宣扬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4)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这些报刊通过新闻与言论不断陈述西方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提醒政府加强武备。对西方国家的侵略行径和不平等条约带给他们的特权,大加鞭笞抨击,宣传抵制列强在华的经济扩张。
(5)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在中国人开始创办报纸的时候,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业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商业性的中文报纸成为国人办报的样板和直接模仿对象。由于借鉴了外报的经验,国人报刊一出现就有了成熟完备的形式,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创新。
(6)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的处境十分困难。
①经济上的困难。表现为:a.当时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还很薄弱,还不能为报刊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足够的广告收入;b.读者不多,发行很少;c.缺少政党和政府的经费和财政上的支持。
②政治上的困难。主要是来自中国封建统治者方面的限制。清政府当时实行的是一种听任外国人办报而禁止中国人办报的政策,国人办报没有保障,即使谨小慎微,也动辄得咎,不敢畅所欲言。
此外,国人办报还经常遭到外国殖民势力特别是各地租界当局的限禁。先于他们出版的《字林西报》、《申报》等中外文外报也极力排斥和阻挠他们的出版。在这种条件下,除香港的国人报纸外,内地的自办报纸大多寿命不长。
总之,第一批国人办报,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发行时间不长,地域范围不广,仅限于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等地,而且为求得生存往往还要寻求官方庇护、挂洋招牌、托庇于租界,所以总体上社会影响还不大。
5.简要介绍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
答: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活动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至1898年三年的时间里,全国出版的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以上是中国人自办的,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维新运动中报刊起到了重要的鼓动作用,维新派首先创办起来的报刊就是《万国公报》。该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康有为的两大弟子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在《万国公报》创刊的同月,强学会成立,《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题目有工商、铁路、邮政、兵制、学校、报馆等。
1895年12月16日,强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仍由梁启超、汪大燮主编。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1896年1月20日,《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只存在了一个月零五天,共出18期。
(2)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
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报》创刊。该报由康有为的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1月25日两江总督张之洞下令解散上海强学会,停办《强学报》。
(3)梁启超与上海《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时务报》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时务报》的出版,曾一度得到过部分地方官员们的支持。正是由于读者的欢迎和官府的提倡,《时务报》的发行量与日俱增,成为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4)澳门的《知新报》
《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这份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亲自策划下创办起来的。该报由何廷光、康广仁任总理。《知新报》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敢于言《时务报》所不敢言,曾刊载过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上光绪皇帝的许多奏折的全文、梁启超在保国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等重要文件,以及揭露各地贿赂公行,戳穿日、俄侵华阴谋的报道。戊戌政变发生后,该报成为同封建顽固派作斗争的惟一报刊。《知新报》一直出版到1901年1月20日才自动停刊,总共出了133期。
(5)唐才常、谭嗣同与长沙《湘学新报》、《湘报》
《湘学新报》和《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设有史学、掌故学、舆地学、算学、商学、交涉学六个主要栏目,每个栏目均由专人编辑。从第21册起改名为《湘学报》,共出45册,于1898年8月28日停刊。江标、黄遵宪、徐仁铸先后督办,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
《湘报》于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该报由唐才常任主编,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闻、各国时事、商务、新书选录、答读者问等栏目,已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湘报》除报道各地维新运动的动态外,还发表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湘报》的主要撰稿人是谭嗣同。政变发生后,《湘报》勉强坚持出版至10月15日被迫停刊,共出177期。
(6)严复与天津《国闻报》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该报设有电传、上谕恭录、制台辕门抄、路透电讯、论说、国闻录要、本埠新闻、国内新闻、国外新闻、广告等栏,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该报尤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国内各地及国外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城市设有特约记者。同时还出版旬刊《国闻汇编》。1899年2月后,该报开始由日本人主办,至1900年还在出版。
6.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答:1897年后,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自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走向高潮,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报刊数量多
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自19世纪70年代至1895年的20余年中,总共为30种左右。维新运动兴起后,特别是在“百日维新”期间,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从1895年到1898年的三年时间里,特别是1897年和1898年,全国各地新创办的报刊达90余种。
(2)办报地区广
外报绝大部分是在上海、香港、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而维新运动期间国人自办报刊遍布各地。其中上海最多,其余依次为浙江、湖南、广东、江苏、北京、四川、天津、澳门、广西、陕西、安徽、江西、香港等地。不仅在上海这样的外报出版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3)报刊种类多
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得到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以及以青年、妇女、儿童等各类社会群体为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其中不少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报刊类型。
7.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8.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答:(1)报章文体的形成
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但是并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在康、梁办报前,我国多数报刊上流行的仍然是桐城派古文。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酝酿着大变革,这种束缚人们思想的旧文体,已经无法表达维新派要求变革的激情。同时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大量涌进,旧体文言文已经不能适应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于是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运而生。
(2)报章文体的特点
报章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其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之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9.试论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历史作用。
答:维新变法运动是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刻为挽救国家命运而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向封建统治、封建思想文化发起冲击,从此,中国社会思潮、文化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维新派的宣传活动中,报刊显示了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效力。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其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19世纪70年代以来,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陆续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通过他们所办的报刊介绍到中国来。他们的报刊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西学和西方的情况,在中国掀起了学习西学的热潮。许多报刊都聘请翻译人员,专门负责翻译外国书报上的文章,在报刊上设置专栏加以刊登。这些新知新学使众多知识分子从埋头经史、醉心八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他们的知识得到更新,思想得到解放。维新派报刊活动家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鼓吹变革,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判。他们以新知新学为武器,同传统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对以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维新派宣传家们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身上还留有浓厚的旧文化传统的烙印,因此,他们所宣传的新学还不纯粹,夹杂着不少封建旧学思想。
(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外国侵略的刺激下,由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的报刊宣传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爱国思想表现为明确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在传播新知识的同时,维新派报刊用大量篇幅向读者陈述了中华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提醒国人所面临的落后挨打、亡国灭种的危险局面;谴责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提出了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列强进行商战的主张;号召建设一个强盛、独立的新中国。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激发了民众的爱国觉醒,唤醒了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梦寐,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之中。
(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在维新派报刊的大力宣传鼓吹下,变法、维新成了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在一些地方(如湖南),还进行了“新政”的试验。
(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一贯控制和垄断新闻媒介,禁止言论、出版自由。而清朝的言禁更加厉害。1896年《时务报》创刊后,各地维新派报刊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实际上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这些维新派报刊在宣传变法维新的同时,猛烈抨击“禁著私书,禁谈国事,禁上直言,禁倡清议”和“严巷议之诛,立腹诽之律”的政策,要求给予资产阶级出版报刊和发表言论的自由权利。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和一些维新派大臣纷纷上书皇帝要求允许设立报馆,广开言路,终于促使光绪皇帝颁布了准许“官绅士民”办报的诏书,允许报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并要求各地政府给办报以免税的奖励。光绪的这份诏书,与其说是对民办报纸的提倡,毋宁说是对办报事实的认可。这是维新派多年来争取报刊出版自由权利取得的重大胜利,也是他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在康、梁办报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醉心于科举,迷恋于仕途,从事报刊活动的多半是一些科场失意的落魄文人。他们办报的目的,或者是为养家糊口,或者是借以抒发其失意和不遇之情。一般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视办报为不务正业,视报纸为文坛垃圾。然而,自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办报后,社会上对报人、报纸的看法为之一变。因为这些人是变法维新的领袖,是思想敏锐、学识渊博、笔锋犀利、声名显赫的政治活动家。他们出来办报,一扫落魄文人的陈腐习气,开我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从而使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维新派报刊以其思想性、知识性提升了近代报刊在社会上的地位,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载体。
(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甲午战前,外报在中国报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外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报业。到了维新变法时期,虽然民族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但是还不足以促成大量商业报刊的产生。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维新派知识分子、思想家们创办了一大批政论性报刊,出现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打破了外报的垄断,使政论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主体。从此,报刊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识和接受,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