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4.1 复习笔记
【结构脉络图】
【重点难点归纳】
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
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2.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逃亡海外。保皇派在海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积极创办报纸,进行保皇立宪的宣传。
(1)《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栏目丰富,门类清楚。所刊文字主要是尊皇攘后和君主立宪的宣传。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榘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1901年12月21日,一场大火焚毁了报馆,报纸因此而停刊。
(2)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在横滨复刊。该报是梁启超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模式创办起来的,半月刊,封面有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并有重要内容的目录。其内容之丰富,编辑之严谨,印刷之精美,均为“中国报界前此未有”。《新民丛报》是由主张变法维新转为主张保皇和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派在海外最著名的刊物,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 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和君主立宪。
3.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海外华文报刊中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报刊。以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为标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即兴中会的阶段和同盟会的阶段。
(1)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①《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该报1903年曾与保皇派广州《岭南报》笔战,后又与香港保皇派的《商报》论战。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
②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粤港和南洋等地出版了很多革命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
(2)1905年8月20日,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革命派的报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①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该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孙中山撰写的发刊词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民报》的宣传内容主要有: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对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都作了大量的报道与介绍。
(2)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中文报刊有以下几种:《图南日报》、《中兴日报》、《星洲晨报》、《南侨日报》、《吉隆坡日报》、《泗滨日报》、《湄南日报》、《公理报》、《自由新报》、《启智报》等。
4.留日学生的办报活动
留日学生刊物以1902年为界限分两个时期,前期人数较少,刊物不多;自1902年后,赴日学生激增,形成一个办刊的高潮。
(1)第一个阶段留日学生的报刊活动中比较重要的有:《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
(2)1902年后,留日学生中的革命组织有了初步发展。这些组织纷纷创办自己的言论报刊。这一阶段主要有《游学译编》(1902年2月14日创刊,湖南留日同乡会主办)、《湖北学生界》(1903年1月创刊,湖北留日同乡会)、《直说》(直隶留日同乡会1903年2月创办)、《浙江潮》(浙江留日同乡会1903年2月创办)、《江苏》(江苏留日同乡会1903年4月创办)。
5.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大论战
《民报》创刊后,为了抵制保皇派报刊对革命的攻击和清除保皇和君主立宪思想在受众中的影响,主动向以《新民丛报》为代表的保皇派报刊展开笔战。两报的论战主要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2)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二、“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
1.“慈禧新政”与清末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1901年1月末,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顺应时势,实行改革。新政使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也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的发展步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比较著名的有《京话丑报》、《东方杂志》和上海的一些比较出色的新老商业报纸。
(1)《京话日报》是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该报十分注意与底层读者的密切联系,敢于冲撞权贵。
(2)《东方杂志》为综合型文摘性月刊。1904年3月创刊于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是该印书馆出版的重要刊物之一。该刊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按现代学科分为文学、哲学、工业、商业、理化、博物等门类,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月刊。
(3)《中外日报》,前身为1898年5月5日创办的《时务日报》,该报在业务上锐意改革,日出两张,首创“版面分栏,新闻分类”的编辑手法,重视新闻报道,政治上持保守的爱国主义。
2.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即此前的保皇派的办报活动,在20世纪初到清末这段时间,以1906年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为界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性报纸为《大公报》、《时报》、《时事新报》。第二阶段的代表性报刊则有《政论》、《国风报》、《预备立宪公会报》、《国民公报》等。
(1)《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由天主教徒英华、柴天宠、主教樊国梁,法国公使鲍渥等集资创办。早期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和来自法国领事馆方面的影响,英华任总理。《大公报》在英华主持下,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宗旨,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之义,定报名为“大公”。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1926年6月,该报被“新记公司”接办,改弦更张,开始成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较大的一家日报。
(2)《时报》是戊戌政变后以康、梁为首的保皇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保皇派十分重视国内的这个舆论阵地。早期的《时报》,曾是康、梁在国内的重要言论阵地,1908年以后,《时报》与康、梁的关系逐渐疏远,但仍与立宪派人士保持密切联系。辛亥革命后,言论稍稍倾向于进步党。其政治色彩渐趋淡薄,但在报业经营管理方面仍有不少创获。
(3)《时事新报》,由《时事报》、《舆论日报》和日商《同文沪报》三报合并而成。辛亥革命前,该报与梁启超等有密切联系。中华民国成立后,由共和党接办,后来成为进步党的喉舌。
(4)《政论》月刊,1907年10月创刊,是梁启超在日本组建的政闻社的机关报,蒋智由主编。该刊明确宣布以“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为目标,鼓吹立宪。清政府对这项活动并不支持,1908年3月查封了政闻社,《政论》也随之停刊。
(5)《国风报》旬刊,1910年2月由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半数以上的稿件出自梁启超之手。该报以“忠告政府,指导国民,灌输世界之知识,造成健全之舆论”为宗旨,曾就实施宪政所涉及的国会、宪法、内阁、官制、财政、实业、外交等问题,积极为清廷出谋献策,同时对全国各地的宪政派进行理论上的指导。1911年武昌起义前停刊。
(6)《国民公报》,1910年7月立宪运动进入高潮后由梁启超的密友徐佛苏在北京创办,借以联络各省立宪派人士,指导各地的立宪运动。主要撰稿人仍为梁启超,他平均每三四日即寄文一篇,以“畅论国民应急谋政治革命之理由”。
(7)《预备立宪公会报》,1908年2月创刊于上海,半月刊,上海预备立宪公会机关报。该会由江、浙、闽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张謇、郑孝胥、汤寿潜等人创办,在革命立宪运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进一步活跃
(1)苏报案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1898年冬,因“营业不利”转让给了罢官后蛰居上海的陈范。1902年,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学潮不断,《苏报》开辟“学界风潮”专栏,连续报道各地学潮的消息,实际上成了当时上海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言论机关。1903年5月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笔。随后,又极力向读者推荐邹容所写的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的论说《读〈革命军〉》、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等文,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
《苏报》的上述革命言论,为清政府所不容。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体密谋,由上海租借工部局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经过几次审理,1904年5月1日会审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2)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报刊活动家。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曾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苏报案被囚,1906年出狱后,被迎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平生著述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及《章氏丛书三编》。
(3)《国民日日报》
《国民日日报》是“苏报案”后的第一份革命派报刊,1903年8月7日在上海创刊,由章士钊主编,参与编撰工作的有张继、陈去病、刘师培、陈独秀、苏曼殊等。该报比较注意斗争策略,聘请英国人在英国领事馆注册,宣传上不作“爆炸性之一击”,但并不讳言其革命立场。《国民日日报》后因内部意见分歧于1903年12月3日停刊。
(4)《俄事警闻》
1903年12月15日在上海创刊。参与编撰工作的有蔡元培、林白水、江允宗、刘师培、陈去病、柳亚子等。1904年2月26日,更名为《警钟日报》继续出版。该报将拒俄宣传与反清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政策。1905年春,因揭露德国企图侵占山东半岛的阴谋,被上海道勾结租界当局以“任意毁谤,淆惑人心”的罪名查封。
(5)《中国女报》
《中国女报》创刊于1907年1月,主编秋瑾。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出版了两期即因秋瑾被捕就义停刊。
(6)竖三民
于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和“竖三民”报在1907年后在上海相继问世。《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在上海创刊,报名“神州”,是为了“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激发潜伏之民族意识”。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报名取“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之意。革命色彩较《神州日报》时更为鲜明。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在上海法租界创办起《民吁日报》。该报只出版了48天就被查封。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又创办起《民立报》。1911年7月,成为上海同盟会总部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由于《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
(7)《楚报》
《楚报》创刊于1905年,是武汉地区最早出现的一份具有革命倾向的报纸。张汉杰和陆费逵主持笔政。该报将湖广总督张之洞向外商借款修铁路所签的草约全文发表,并加按语斥之为“丧权辱国”。张之洞以“鼓吹革命”的罪名勾结英租界将报馆查封,张汉杰被判刑入狱。
(8)《大江报》
《大江报》的前身是创刊于1911年1月3日的《大江白话报》,不久成为革命团体史学社的机关报。《大江报》注意向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宣传,用大量篇幅反映新军士兵的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在新军中宣传革命思想。在《大江报》的宣传影响下,许多士兵参加了当地的革命团体。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亡中国者和平也》、《打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两篇文章,而发生“大江报案”。
4.新式官报的出版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制颁
(1)受近代化报刊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旧式官报戊戌维新前后逐渐向新式的官报转变。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1896年到1902年,为新式官报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新式官报是1896年官书局主办的《官书局报》、《官书局汇报》。
②第二阶段从1902年《北洋官报》的诞生到1911年,是近代新式官报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创办的近千种报刊中,新式官报占有较大的比例。
(2)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5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其中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主要有《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大清报律》(后修订为《钦定报律》)等,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业的条款,及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法律则主要有《钦定宪法大纲》、《违警律》、《清新刑律》、《电报总局传递新闻电报减收半价章程十条》、《重订收发电报办法及减价章程》、《著作权章程》等。
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有:
①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
②无法取信于民,缺乏执法的体制保证;
③无权制裁在华外报。
三、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
1.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
中国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其主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其中以梁启超的思想最系统和完整。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维新派的新闻思想同出一源,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但是革命派的报人更加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新闻思想取代维新派新闻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主流。
(1)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①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主要集中在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他把报刊比作耳目喉舌,指出其功能是“去塞求通”。还提出四条要求,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和“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②1899年到1911年。变法运动失败后,康、梁等流亡海外,接触了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以下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a.报纸的功能。提出报纸具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
b.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c.健全舆论的主张。
d.他根据自己的办报经验,提出办刊宣传有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①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
②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③党报要重视舆论的制造和指导。
④党报重视民意。
2.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
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报刊的形式,在1902年前后,开始由书册式逐步向单张印刷的近代西方报纸靠近,一般报纸已兼有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方面的内容。
(2)在版面的安排上,开始打破“首论说、次上谕或宫门钞,次为各省各埠要闻,次为本埠新闻”的框框。编辑水平有很大提高,报刊字体不再千篇一律,栏目设置越来越细致。
(3)重视报刊评论的写作。各报刊均以论说为重,甚至一天的报纸上有数篇论说,而论说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报纸的社会影响和声望。
(4)新闻的质量开始提升。由于通讯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改进,加上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的多变,新闻报道的数量大大增加,新闻报道的体裁也日益增多,不少报纸还建立起了一支专业与业余结合的记者队伍,有的报刊还在外埠聘请通讯员和“特派访员”。
(5)新闻摄影图片开始被广泛运用。新闻照片作为一种新闻手段开始登上了中国报坛。
(6)报纸文艺副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3.新闻团体的兴起
(1)中国最早的报业同业组织诞生在天津,这就是1906年7月1日成立的天津报馆俱乐部。
(2)上海最早的报业团体是1909年成立的上海日报公会,虽然稍晚于天津,但其会章较天津更为完善,组织也更为健全。
(3)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报业组织—中国报界俱进会,也是由上海日报公会发起组成的。
(4)北京地区最早的新闻团体则是1908年的北京报界公会。
这个时期的新闻团体的出现,成为报刊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