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4.1 概念题
1.新闻评论[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新闻评论是指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感随笔、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或节目)的总称。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是新闻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
2.新闻评论的政治性
答:新闻宣传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这就决定新闻评论的政治性。我国的新闻媒介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有着鲜明的立场和态度。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些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
1.4.2 简答题
1.新闻评论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其中一个特性。[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研]
相关试题: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参见本章课后习题详解第2题答案。
2.简述新闻评论工作者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的必要性和途径。
答:(1)必要性
新闻舆论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因此,新闻工作者,特别是评论工作者,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服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一个评论工作者应在做好评论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站在时代的前列,和时代一起进步。
(2)新闻评论工作者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的途径:
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人们改造世界观和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这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武器去指导评论工作。在分析问题时,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避免片面性、绝对化的毛病。
②加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新闻评论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要求评论工作者有较强的政策观念。除直接阐明党的某项政策的评论之外,在具体地分析实际工作和人民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时,要用党的政策来衡量和评价客观事物,并考察和研究贯彻执行中的情况和问题。
③不用感情代替政策,不发表不符合政策的言论,更不跟党的政策唱反调
新闻评论的宣传,既要鲜明,又要准确,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发言,都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办事。什么问题评,什么问题不评;评论要采取什么态度,掌握什么分寸等等,都不能有一点主观随意性。
④主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1991年1月第一次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于1994年4月、1997年1月、2009年11月分别进行了三次修订。我国现行的准则是09年第三次修订后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第三条,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第四条,发扬优良作风;第五条,坚持改革创新;第六条,遵纪守法;第七条,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这是对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全面要求。对于评论工作者而言,最根本的是要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因为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中心,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3.新闻评论员应具备哪些修养?[暨南大学2011年研;郑州大学2007年研]
答:新闻评论员应该具备以下修养:
(1)政策观念
评论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表达。评论文章的发表有对有关政策的理解和解读,宣传和解释,这对帮助人们有效地执行政策大有好处。也有对某项政策或条文的质疑或建议,这对于政策制定者修改和完善有关政策大有帮助。不论哪一种情况,这些评论文章的写作都需要作者有较高的政策观念和水平。
(2)理论基础
新闻评论多数情况下是某一个新闻事实发表意见,而不必具体地阐释某个抽象的理论概念,要把道理说透说深,必须有一定的理论背景。作为一个新闻评论员,要能够从复杂多变的表象中把握本质,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3)知识储备
新闻评论涉及的面广、问题多,没有广博的知识不行。新闻工作者既要像前辈一样知识渊博,更要不断吸取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最新成果,以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自己,这样才能不落伍。评论作者的知识结构需要有整体性、变异性和自动调节性的特征。
(4)独立精神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有形意见的表达,它要对评论的事件发表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真知灼见,发表能够引人思考、研究、共鸣或争鸣的意见。这些意见不受外界和其他舆论的影响,具有作者本人和媒体自身的独立性。当媒介市场激烈竞争,当媒体为新闻报道同质化而苦苦探寻解决之途时,评论的独立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5)实践精神
社会是评论工作者的大课堂。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注意从社会动向中把握群众的情绪、意愿,了解政治发展的趋向,从而在头脑里形成评论的讯息,产生写作的欲望和激情,这是评论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社会素养的锤炼。评论工作者要具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必须在关心群众、了解群众、向群众学习上多下工夫。
(6)文字表达能力
评论工作者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社会素养和知识素养,最后都要通过评论文章的写作表现出。所以,评论工作者的写作素养,即文字表达能力十分重要。它是诸素养的综合体现和最终归宿。评论工作者的写作素养,除善于立论和论证外,还要力求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富有文采,要在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上做努力。
4.评论工作者的政治敏感的含义是什么?[湖北大学2004年研]
答:(1)新闻宣传总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有些新闻媒介虽然标榜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但它们的立场和态度总会在报道中特别是言论中表现出。自近代报刊产生以来,中外报刊概莫能外。我国的新闻评论是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发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2)新闻评论的政治性,要求评论工作者的政治敏感。评论工作者的政治敏感,是指评论员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像政治家那样,始终满怀政治热情,关注党和国家的大事,随时随地胸怀全局、目光如炬,钻研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力求自己能及时正确地通过评论文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工作意图,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奋斗。
(3)一个有作为的评论工作者,总是蕴含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对于新出现的社会动向、社会思潮能敏锐地辨别,清醒地分析,并作出明确的政治判断,从而产生写作评论的欲望和激情。这是评论工作者政治素养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功。
5.什么是新闻评论?其社会功能和作用有哪些?[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研]
相关试题:新闻评论的具体作用有哪些?[郑州大学2006年研]
答:参见本章课后习题详解第1题和第3题答案。
6.新闻与评论的区别是什么?[厦大2012年研]
答: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是新闻体裁中最常用的两种主要文体。
(1)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共同点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在一个总的报道思想指导下,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完成一定的传播任务。这两种主要文体的大目标一致,都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新闻报道是基础和主体,它的主要任务是报道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用事实来反映现实生活,以一种无形的意见来启迪受众。新闻评论则是旗帜和灵魂,它总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针对当前发生的各种典型事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从现实生活出发,进行评述说理,指明什么正确,什么错误,以有形的意见直接地指导人们的工作、思想和行动。
(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不同点
①反映内容不同
报道向受众传播新的信息,提供新闻事件的真相,力求反映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当然,也体现一定的思想倾向。新闻报道的事实主要给受众以“知”,至于事件本身的实质何在,以及由此还可以引申出哪些方面的意义,对社会有何影响等等更深层的内涵,则留给受众去思考。
新闻评论则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现象,然后进行分析说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与看法,反映传播的意图。
②写作目的不同
新闻报道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由此在社会上形成舆论。它在满足受众欲知目的的同时,发挥宣传政策、表彰先进、传播知识、激浊扬清等作用。
新闻评论则旨在使新闻内在的思想得以引申、提高与升华,直接阐明主张与思想观点,摆事实是其论证的手段,讲道理为其根本目的。
③表达方式不同
新闻报道以记叙为主,以讲清事实“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为什么等)为基本条件。
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讲究概念、判断、推理,要求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7.新闻评论的主要任务。[暨南大学2008年研]
答:(1)新闻评论的根本任务
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评论的根本任务和最大追求。这要求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对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事件和思想倾向,进行及时的有说服力的评论,指出什么看法和行为是正确,什么看法和行为是错误,什么应该干、不应该干,以及当前应该干什么和怎么干,从而引导舆论,影响社会,指导人生。
(2)新闻评论的具体任务
①宣传鼓动,配合中心工作。新闻评论特别是一些党委机关报和一些重要媒体的新闻评论,要时刻传达上级领导的指示和意见,领会党政机关的思想和政策,这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指导本地工作有益处。
②释疑解惑,研究社会问题。我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发展进程中。在这个进程中,人们会遇到一些从未曾遇到的事情,有许多不明白、不清楚的疑惑需要有人给他们释疑解惑;发展的社会有许多的问题摆在面前需要研究,只有解决这些问题,社会才能进步和更快的进步,新闻评论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③针砭时弊,促进社会进步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舆论监督的工具,它以理论的深刻、意见的直接、态度的鲜明比消息报道更能有效地发挥对社会腐败、落后、陈旧、保守东西的批评和鞭策,它是人们实行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传播形式。
④提供论坛,增强公民参与意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利用新闻媒体发表自己的有形意见,是加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媒体除要开辟社论、本报评论员、本报编辑部文章等栏目外,还要开辟有群众广泛参与的评论栏目。这些栏目的开设,使群众有机会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进行评论、发表意见,这对于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大有益处。
1.4.3 论述题
联系实际简述新闻评论引导舆论的功能。
答:舆论,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事件或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与议论,是一种社会思潮。新闻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它不仅反映社会舆论,而且还引导舆论,帮助受众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1)舆论在任何时候总有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唯物与唯心、辩证与僵化之分,因此,新闻评论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应把“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最大追求。这要求新闻评论要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对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事件和思想倾向,进行及时的有说服力的评论,指出什么看法和行为正确,什么看法和行为错误,什么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以及当前应该干什么和怎么干,从而引导舆论,影响社会,指导人生。
(2)新闻媒介反映与引导舆论有两种基本手段:①新闻报道手段,即采写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②评论手段,即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等。前者主要是告诉人们社会上新近发生什么事情;后者旨在告诉人们如何正确认识这些事情,或深挖事件原因、阐明事物实质,或说明事物的意义与价值,或指出应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矛盾等。
(3)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新闻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一个公众化的言论社区,为公众在社会公共领域里发言提供了一个场所。新闻评论的存在,把媒体放在扩张公共话语的言说空间之中,从而也扩大媒体的功能。
(4)实践证明,新闻评论由于它在就某一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时,往往直接阐明某种舆论的基本立场与原则,因此它是新闻事业中影响社会舆论的最主要的方式。特别是社会主义媒体上的新闻评论(社论为最),由于它不同于任何个人与团体发表的谈话,而是既代表党委又代表群众的一种发言形式,因此是影响某种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新闻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舆论工具,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文体,它对舆论的引导和形成作用更加不可低估。正因如此,有媒体对新闻评论在当今社会的功能作重新定位,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理念:新闻评论与社会转型期的启蒙作用,媒体独特的思考与社会认识能力提高的对应。这很有见地,因此,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力量为取得社会舆论的主动权,为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在开始他们报刊活动的同时,便开始他们积极的政论活动,以求得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1.4.4 实务题
1.请以这则新闻为素材,撰写一篇评论,题目自拟,字数控制在1000字之内。[南开大学2011年研]
(材料略)
答:示例如下:
文化保护 刻不容缓
“中国非物质文化正在飞速的消失,每分钟都在消失。”冯骥才在香港城市大学的讲座中特别用“我的心很疼痛”这样深情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担忧与急迫。
的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国人似乎一直有一种奇怪的心态。如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对国人造成极大的冲击。在他们提出申报之时,我国掀起轩然大波,乃至响起“保卫端午节”的呼声,颇有点悲壮色彩,国人认为新一轮的“申遗”活动“刻不容缓”。
因为韩国端午祭一“闹”,为“保卫”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才重新重视划龙舟,寻艾蒿斗百草……不得不说,这种“觉醒”实在是一种被逼出来的觉醒,不是骨子里的觉醒。现在只要还没人争中秋、争春节,人们就还不慌不忙,待到被别人“抢走了”,才开始做些补救的工作。躺在“资格”上吃饭,在我国习以为常,在国际上并不认可,认可的是文化的民间基础。因此,应扎扎实实地弘扬本国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从培育民间力量抓起。
冯骥才曾经说过:“外国人总说中国是没有史诗的民族,我们就在苗族发现了一万六千行的史诗。史诗记载了一个民族诞生及变迁的经过,少数民族的史诗有不少都是在歌声中传播。苗族的史诗还在沿用最古老的方法,族中有长者故去,年轻一辈就要在葬礼时听其他长者用歌声传唱民族历史。”
其实,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绚烂文化,近三十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少了解和认识,自然缺乏传承的意识与行动。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的源泉,中国的一切优秀历史文化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知识分子应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引导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
2.2007年11月9日,美国《科学》杂志刊出了陕西农民周正龙的“华南虎”照片,并在照片的右下角配了一句图片说明“Flat cat?”,表示对该照片的质疑。围绕着周正龙所拍华南虎照片的真伪,网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请你以“虎照真伪问题不容回避”为题,撰写一篇1000字以内的评论文章。[北京大学2008年研]
(材料略)
答:示例如下:
虎照真伪问题不容回避
11月9日,世界权威科学杂志《科学》刊出陕西农民周正龙拍的“华南虎”照片,并在照片的右下角配一句图片说明“Flat cat?”意为“平面的猫科动物?”表示对该照片的质疑。在此之前,围绕着周正龙所拍华南虎照片的真伪,一些专家学者、网友、媒体展开激烈的争论,甚至已有公民通过诉讼的方式,要求法院认定照片为伪造。
人们如此关注此事,一方面是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而更为根本的原因,是公众对照片拍摄者的拍照动机,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宣布照片真实的动机,产生怀疑,许多人猜测这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合谋造假。
面对记者的调查和专家的质问,有关部门始终对虎照的真伪采取回避和推诿的态度,这更加重人们的怀疑。当事人和持质疑态度的权威专家竞相“用人头担保”的言论,也使该事件更富戏剧性。
在11月8日国家林业局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照片事件,发言人表示:“照片是真是假,需要由有关权威部门进行鉴定。当地有没有老虎,该不该建自然保护区,这是国家林业局该管的事。”他同时表示,国家林业局将组织专家组前往陕西坪县,进行野生华南虎资源状况专项调查。
的确,鉴于现实生活中野生虎照之格外难得,人们应把探讨虎照真伪问题,与野生动物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关系撇清。即使虎照是假,也不能因此而否定野生动物保护的紧迫性,以及在有条件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紧迫性,因为当地极可能确实存在华南虎。而且,林业局反对悬赏拍虎照也合理,因为此举可能破坏华南虎生存环境,给拍摄者带来生命危险。
不过,在关注华南虎生存状况的同时,人们也要高度重视照片真伪问题。虎照事件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超出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立的范畴,演变为一个公共事件。事件中,虎照的真假之所以成为核心,是因为它直接体现人类穷尽一切真相的努力和美德,也在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考验社会有没有及时、有效的真相鉴别机制和能力。
即使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立本身而言,虎照的真伪也一样重大。如果虎照为真,意味着国家投入保护的力度将加大;如果为假,投入保护的必要性及力度,需重新论证。因为纳税人不会允许在一个子虚乌有的“华南虎”上,投入巨额保护经费。
无疑,虎照真伪事关重大,任何在这个过程中有权、有责的部门,都不能采取听之任之并试图不了了之的态度。如果虎照是真,当然最好,是人人都应当拍手称快的结局。但如果虎照是假,其中反映问题的严重性,值得人们深思:
如果造假仅属于周正龙的个人行为,那么他已经涉嫌骗取国家财产,则此案成为一件公诉案件,当地公安和检察机关必须主动介入。当事人2万元的奖金不仅应该追缴,而且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在此过程中,当地林业机构在组织专家鉴定时,也存在失察和失职问题,有关人员也要承担责任。
如果周正龙的造假行为是有人授意和指使,那么授意和指使者又是谁?是否涉及政府的公信力问题?如此欺骗行为,理当在真相还原中被彻底中止,并追究相关责任。
虎照真伪问题,绝非可有可无。我们希望,对已有的鉴定结果负有监督之责的部门,能尽快介入,查明真相,澄清事实。对此结果,公众拭目以待。
(摘自《新京报》社论)
3.请阅读下列材料,并针对该材料,写一篇评论,字数800字以上。[厦门大学2008年研]
(材料略)
答:示例如下:
“老人”不走 “新人”难成
2006年的多哈亚运会于12月15日闭幕,中国队以165枚金牌超第二名韩国107枚金牌的成绩高居榜首。
几个大项中,射击27枚金牌,中国得19枚;举重仅丢掉一枚金牌、体操落下2枚;乒乓球丢一枚。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得奖的中国选手有如杜丽、丁俊晖等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亚运会金牌也多由这些“老人”获得。这恰恰印证半岛电视台马蒙的一句话:“下届广州亚运会,中国是否会考虑派出更年轻的阵容,以免亚运会金牌拿得太多了。”
我们的“老人”太多了!
诚然,“老人”有“老人”的好处:参赛经验多、得奖几率高……而“新人”经验不足,谁也不能保证他能得奖,新人只是在“老人”退役无人可选的时候才作为候补替上。运动会哪能随随便便就让一个新人上呢?万一得不到奖怎么办?教练怎么办,国家怎么办?
没有拿到奖牌是运动员的责任,更是教练的责任,社会公众会怪罪教练为什么在该拿的金牌上丢。
中国,如果没有拿金牌,不能显示体育强国的风范,国际影响力显得底气不足。其实很多国家都希望通过体育竞赛提高国际影响力。“为国争光”是中国体育人很看重的一句话,亚运会、奥运会上的金牌辉煌,确实为国人挣足光彩。我国运动员在什么项目上都能拿一些成绩,确实是为国争光。
但这只是一种“光彩”而已,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
为维持这种光彩,中国政府每年派出大同小异的队员,在他们在役期间派他们,参加一次又一次的亚运会、奥运会,并不断获得金牌。而一些新人在老人的阴影下,像是小树在大树的缝隙里一样难得阳光和雨露,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
没有比赛经验的新人像是被冷藏一样,只有老运动员退役的时才能有比赛、成功的机会。
这样的模式下,一旦老运动员退役或者有事不能参加运动会,新运动员因为没有实战经验也难当大任,势必会降低我国运动员的总体表现。同样,这种模式还会造成“青黄不接”,老运动员离开,继任者无能为力。
这样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显然不合理。因为害怕新运动员拿不到奖,而不给参赛机会,是对他们的不公平。
期盼中国运动员的训练模式能更加合理化,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运动人才。同样期待着广州亚运会的年轻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