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1 复习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最新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是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革命道路实践的产物,是毛泽东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来的。
①五四时期,早期的共产党人如李大钊就敏锐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必须使之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完整、统一的认识,以致中国革命在实践中数度受挫。
③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成为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共识,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更成为全党的共识。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泽东在认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上所达到的深度,在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上的高度自觉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但要“民族化”,而且要“当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具体的、历史的,其内涵是不断发展的。在革命战争年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着重讲民族化、地域性。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与时俱进,强调“当代化”。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的结合。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1)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作为接受体,处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由于实践经验和理论准备不足,经历了一些挫折,走了不少弯路。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①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得到确定,而后毛泽东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趋向成熟。
②1942年,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确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思想最终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率领全党开始了艰巨而又复杂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
(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①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兴衰成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旗帜问题至关紧要。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旗帜问题放在首位,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民的共同愿望、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赋予这面旗帜新的含义、新的内容,使这面旗帜越来越鲜亮夺目。
(2)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发展阶段,成功地探索了两条道路:中国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①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和胜利,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里,如何取得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性课题。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了通向胜利的大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①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30多来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实践中,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②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综合了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并第一次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①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②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条件。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
①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的标志: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等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②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在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③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大量著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
④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和曲折发展:
a.在解放战争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原则、战略策略和政策、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理论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发展。
b.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中,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特别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c.但毛泽东晚年也有失误,毛泽东思想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和先导性,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极为杰出的贡献。
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政策和策略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围绕两大方面展开: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统一战线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文化的许多著名著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⑥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这些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⑦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包含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①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②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进程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历史转折时期。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9月,是酝酿和准备阶段。
(2)全面改革、迎接挑战时期。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1年年底,是理论提出到逐步形成阶段。
(3)继往开来时期。从1992年1月到1997年9月,是发展和完善阶段。
(4)再造辉煌时期。从1997年9月召开党的十五大至今,是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阶段。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系统、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的一系列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①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①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a.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b.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超越和跳过这个不发达的阶段。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①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把社会主义矛盾运动的性质、方式揭示出来,使人们在认识上产生了新的飞跃。
②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赋予时代新的内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①邓小平一再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而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势不两立的思想束缚。
②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创新。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来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总体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的形成,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的具体理论形态。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①时代背景
世界形势的日益变化不仅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也给我们党的建设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③现实依据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发展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要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当代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阶段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动员会上,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同年5月他又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阐述。
2001年7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确立。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①围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b.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通途;
e.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②围绕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江泽民同志系统阐述了:
a.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b.先进文化的根本特征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c.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d.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e.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f.建设先进文化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g.先进文化的发展途径是借鉴世界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继承革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③围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有一系列重要论述:
a.江泽民同志讲了“三个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b.讲了“三个一致性”: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c.讲了“三个全局”: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始终关系党的执政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全的全局;
d.讲了“两个绝不”: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五、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③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提出并发展的过程
①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命题,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③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④2006年3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⑤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①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②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③可持续,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坚持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从中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统筹兼顾,关键是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