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2009年全国统考]

A.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B.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C.注意、期待、相关、集中

D.明了、联合、提示、巩固

【答案】B

【解析】在对儿童学习活动心理学认识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经历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2.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2009年全国统考]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詹姆斯

D.赫尔巴特

【答案】A

【解析】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继承了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并将其教育适应人的本性的思想发展为:教育适应儿童心理的思想,强调利用儿童的自然兴趣和活动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3.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将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分为三类,即(  )。[2010年全国统考]

A.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和劳动的教育

B.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

C.社会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

D.自然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和个人的教育

【答案】B

【解析】卢梭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自然、人、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时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引进的教育思想主要是(  )。

A.杜威的教育思想

B.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C.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D.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以日本为媒介传入中国,尤其是在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理论之上发展起来的“五段教学法”曾对中国的学校教育实践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对于当时中国的废科举和兴学堂以及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他的教育学说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这句话出自(  )。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杜威

【答案】B

【解析】“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这句话出自卢梭的《爱弥儿》,卢梭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卢梭认为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6.提出“白板说”的是(  )。

A.华生

B.洛克

C.卢梭

D.格塞尔

【答案】B

【解析】“白板说”是由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家洛克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的观念和记号都来自于后天的经验,这也是他认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

7.提出统觉学说的学者是(  )。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詹姆斯

D.赫尔巴特

【答案】D

【解析】“统觉”一词最初是由莱布尼兹提出的,康德继承并发展了莱布尼兹的统觉理论。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深受莱布尼兹和康德思想的影响,统觉学说认为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即认识活动的结果);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二、简答题

1.简述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2008年全国统考]

答: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以及在教育革新实验中对“教育心理学化”的具体尝试,为把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时代。其“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

(1)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理论的探索应尊重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

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生来具有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但有要求不断发展的内在倾向,还有驱动其发展的内心动力。而且,“心、脑、手”这三种基本能力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各自的规律性,“支配每种才能发展的规律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只有认真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按照“要素教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

裴斯泰洛齐从应使学生在道德、知识、身体和劳动技能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基本思想出发,主张在初等学校教育阶段,应开设广泛的基础知识课程。同时,裴斯泰洛齐还力图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索教育和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出发,认为如果各科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以这些要素为核心来组织,则必定能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

(3)以教学程序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协调为基本要求,实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心理学化是裴斯泰洛齐毕生都在探讨的重要课题。他认为,要使教学原则与方法心理学化,首先要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从模糊的感觉印象到精确的感觉印象,从精确的感觉印象到清晰的表象,从清晰的表象到确定无误的概念。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依循这三个阶段进行的。他说:“教学首先把混乱、模糊的感觉印象一个一个地呈现到我们的面前,然后把这些孤立的感觉印象以变化的姿式放到我们眼前,最后把它们跟我们早先已有的整个系统组合起来。清晰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裴斯泰洛齐主张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循序渐进性教学原则。

(4)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儿童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认识到人的理智中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尽力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懂得自己教育自己。

裴斯泰洛奇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不仅成为他自己关于人的和谐发展论、要素教育论、简化的教学方法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对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教育心理学化逐渐发展为一种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裴斯泰洛齐对人的心理的理解还不是真正科学的,存在着严重的唯心论缺陷。

2.简评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2010年全国统考]

答:赫尔巴特把兴趣活动划分为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四个阶段,并根据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两种思维状态即专心与审思,提出了他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

(1)赫尔巴特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要经历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明了(或清晰)。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联合(或联想)。由于新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前的期待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正处于要求阶段;这时,需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方法。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2)评价

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依据心理学的观点,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发展,为建立明确而规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教育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直接影响并推动了当时及之后世界教育实践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但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过于强调从教师的角度推进教学进程,难以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出机械论倾向。

3.简述柏拉图关于“学习即回忆”的观点。

答:(1)含义

柏拉图认为从感性的个别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知识,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认识共相,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强调理性思维,追求共相、本质。他把思维、共相看成与外界无关的、存在于人的灵魂的内部。

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经遗忘的知识。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2)评价

柏拉图的“学习即回忆”说是对苏格拉底追求“一般”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内发论的代表,重视内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但同时他将“灵魂”引入到了客观认识中,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三、论述题

阅读下述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

1.作此表述的教育家是谁?

2.其核心观点是什么?

3.试对本材料中反映出的观点进行分析。

答:(1)本材料表述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观点。

(2)核心观点

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归于自然”的教育是指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他认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归于自然”的具体表现有:

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教育遵循自然天性,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成人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自然的教育主要是针对富人的。穷人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农村环境已经十分接近自然,而且他们被迫只能接受这种自然的教育,不可能得到其他教育。而富人从自身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对他是最不适合的,对其本人和社会都是不相宜的。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他所憧憬的社会“自然人”,即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

(3)评价

卢梭“归于自然”的主张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它带来了儿童观、教育观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其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但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教育思想是富于革命性的,他对封建教育腐朽性的揭露切中时弊,对新教育所提出的设想更具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在当时的法国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对整个欧洲,对后世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