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第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

A.机能主义——冯特

B.格式塔——铁钦纳

C.人本主义——罗杰斯

D.构造主义——詹姆斯

【考点】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答案】C

【解析】机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考夫卡和柯勒;人本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构造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纳。

2.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诊断与治疗个体的心理障碍,改善人们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

A.教育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生理心理学

D.临床心理学

【考点】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答案】D

【解析】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生理心理学旨在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生理活动的变化;临床心理学的目的则在于诊断与治疗个体的心理障碍。

3.右图为大脑半球分区结构图,其中四个区域分别代表的是(  )。

A.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B.枕叶  额叶  颞叶  顶叶

C.顶叶  颞叶  枕叶  额叶

D.颞叶  顶叶  额叶  枕叶

【考点】大脑半球的主要分区

【答案】A

【解析】对应的是额叶;对应的是顶叶;对应的是枕叶;对应的是颞叶。

4.当看到雄伟壮观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时,你的大脑皮层接收的是(   )。

A.眼睛传来的光波

B.感觉通道里传来的神经冲动

C.“鸟巢”的形象

D.感觉通道里传来的电磁波

【考点】大脑接收的信息的本质。

【答案】B

【解析】大脑皮层不是接受外界直接作用的物理刺激,而是接受各种感觉通道里传来的神经冲动。

5.向远方直线延伸的两条平行铁轨看起来逐渐聚合,个体据此判断距离。他所依赖的单眼线索是(  )。

A.视轴辐合

B.线条透视

C.运动视差

D.运动透视

【考点】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线索来源。

【答案】B

【解析】视轴辐合属于双眼线索;线条透视是指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的印象;运动视差是指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得慢,方向相同的印象;运动透视是指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的印象。

6.一般而言,对于时间间隔主观估计最准确的间隔时间是(  )。

A.1秒

B.3秒

C.5秒

D.7秒

【考点】个体对短时间间隔的时间知觉的特点。

【答案】A

【解析】在时间知觉中,人的个别差异和误差较大。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和人对时间的主观估计存在着差异。一般情况是对于1秒钟左右的时间间隔,人的主观估计最准确,短于1秒钟的间隔常被高估,而长于1秒钟的时间常被低估。

注:此题有争议,不同的教材解释不同,比如,有的教材认为本题选B。

7.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亮度不同,但是人们仍然将其知觉为白衬衫。这种知觉特性是(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考点】知觉的特性。

【答案】D

【解析】知觉的特性包括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知觉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事物与对象。知觉整体性指人的知觉系统中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知觉理解性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题目中的知觉特性是知觉恒常性中的明度恒常性。

8.根据米勒(G.Miller)的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

A.3±2组块

B.5±2组块

C.7±2组块

D.9±2组块

【考点】短时记忆的加工容量特点。

【答案】C

【解析】米勒(G.Miller)发表了《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一文,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单位,即组块。

9.学生在考试时,回答选择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考点】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分类。

【答案】C

【解析】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学生考试,回答选择题时要求考生能识别出正确选项即可,因此其记忆活动主要是再认,而回答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记忆活动则主要是回忆。

10.要求幼儿对香蕉、苹果、皮球、口琴等进行分类,幼儿将苹果与皮球归为一类,香蕉与口琴归为一类。由此表明他们所具有的概念种类是(  )。

A.具体概念

B.抽象概念

C.合取概念

D.人工概念

【考点】概念的分类。

【答案】A

【解析】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具体概念;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抽象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关系概念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概念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自然概念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幼儿将苹果与球归为一类,香蕉和口琴归为一类,这说明他们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圆形和长形),即指认属性分类的,所以他们所具有的概念种类是具体概念。

11.解决“河内塔”问题最有效的策略是(   )。

A.手段—目的分析策略

B.算法策略

C.逆向搜索策略

D.选择性策略

【考点】问题解决的策略的应用。

【答案】A

【解析】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有算法和启发法两种。启发法又分为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和爬山法等。其中手段—目的分析策略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因而它是解决“河内塔”问题最有效的策略。

12.不同的笔画和部件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构成汉字。这一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是(  )。

A.单词的部位信息

B.正字法规则

C.字词的使用频率

D.字型结构

【考点】语言理解中词汇理解的影响因素。

【答案】B

【解析】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包括: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字形结构和字词的使用频率等。正字法规则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不同的笔画或部件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则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人们识别的汉字。

13.下列有关内部言语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具有隐蔽性

B.不需要言语器官的参与

C.外部言语是内部言语产生的基础

D.在计划外部言语时,内部言语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内部言语的特点。

【答案】B

【解析】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它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语言虽不直接用来与别人交际,但它是人们语言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当人们计划自己的外部语言时,内部语言常常起着重要作用。内部言语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活动,它需要语言器官的参与,只是语言活动的外部标志——语音不显著而已。内部言语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等特点。

14.“狂喜时手舞足蹈,悲痛时嚎啕大哭”所体现的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考点】情绪状态的分类与表现。

【答案】B

【解析】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狂喜时手舞足蹈,悲痛时嚎啕大哭”所体现的情绪状态是激情;此外,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等,都是激情状态。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理智感的是(  )。

A.探求新事物的好奇心

B.百思不得其解时的困惑

C.对教师观点的质疑

D.欣赏自然景色时的心旷神怡

【考点】情感的分类与表现。

【答案】D

【解析】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重要动力。“欣赏自然景色时的心旷神怡”属于美感。

16.下列关于能力发展与知识获得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能力发展慢,知识获得慢

B.能力发展慢,知识获得快

C.能力发展快,知识获得快

D.能力发展快,知识获得慢

【考点】能力和知识的区别。

【答案】B

【解析】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能力发展和知识获得不同步,知识获得快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知识获得要晚。

17.通常认为,一般能力的核心成分是(  )。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思维能力

D.想象能力

【考点】一般能力的组成。

【答案】C

【解析】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一般能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

18.小张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僻内向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小事情,也会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他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黏液质

【考点】气质类型的分类。

【答案】C

【解析】现代气质学说将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多血质的个体外向,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丰富、外露、不稳定,缺乏耐心和毅力等。胆汁质的个体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迅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粘液质的个体情绪稳定,安静,有耐心,喜欢沉思,但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抑郁质的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19.根据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个体身上所具有的最典型、最概括的人格特质是(  )。

A.共同特质

B.首要特质

C.中心特质

D.次要特质

【考点】特质理论的内容。

【答案】B

【解析】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即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一类是个人特质,即个体所独有的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中心特质是指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20.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假装游戏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是(  )。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考点】皮亚杰游戏阶段理论的内容。

【答案】D

【解析】皮亚杰游戏阶段论

21.伊扎德认为,个体生来就有的情绪反应是(  )。

A.愉快和不愉快

B.爱、怒和怕

C.惊奇、苦恼、厌恶、微笑和兴趣

D.愉快、惊奇、厌恶、痛苦、愤怒和悲伤

【考点】伊扎德对情绪的分类。

【答案】D

【解析】情绪专家伊扎德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时就展示出5种不同的情绪: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22.对于14至22个月大的儿童来说,男孩喜欢玩小汽车类的玩具,女孩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玩具。这种对玩具的选择体现了儿童的(  )。

A.性别认同

B.性别角色认同

C.性别角色标准

D.性别偏爱

【考点】与性别相关的概念的区分。

【答案】D

【解析】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性别角色标准是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性别角色偏爱是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男孩喜欢玩小汽车类的玩具,女孩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玩具,这体现了儿童的性别偏爱。

23.个体出生后,身体发育的两个高峰期分别是(  )。

A.幼儿期和青少年期

B.婴儿期和幼儿期

C.婴儿期和青少年期

D.婴儿期和成年早期

【考点】个体的身体发育特点。

【答案】C

【解析】人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分别是婴儿期(0~3岁)和青少年期,即青春期(11、12~17、18岁)。其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相对应。

24.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道德实在论阶段

【考点】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内容。

【答案】C

【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此时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所给予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自律道德阶段。此阶段的儿童根据个体的行为动机,并依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判断行为的好坏,意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

25.成人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的。持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

A.莱文森(D.Levinson)

B.哈维格斯特(R.Havighurst)

C.拉文格(J.Loervinger)

D.何林渥斯(H.Hollingworth)

【考点】成人发展领域的心理学家的观点。

【答案】A

【解析】莱文森认为,成人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的;哈维格斯特认为,成年中期是人一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它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最大要求的时期;拉文格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发展是过程和类型的综合,即自我的发展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地研究儿童心理,他的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26.最早通过“潜伏学习实验”证明强化不是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的心理学家是(  )。

A.班都拉

B.托尔曼

C.皮亚杰

D.布鲁纳

【考点】学习理论领域的心理学家的观点

【答案】B

【解析】班都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布鲁纳提出了认知发现说。托尔曼在1930年进行了著名的潜伏学习的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获得强化之前已进行了学习,只是未表现出来而已。他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即潜伏学习。

27.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而塑造行为的关键是(  )。

A.试误

B.顿悟

C.强化

D.模仿

【考点】学习理论各流派提出的主要概念。

【答案】C

【解析】试误是桑代克在尝试错误说中强调的,顿悟是格式塔学派强调的,模仿是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斯金纳认为,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它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28.学生在已掌握“力”概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重力”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  )。

A.派生类属学习

B.相关类属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括学习

【考点】知识学习的分类。

【答案】A

【解析】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其中下位学习又可分为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两类。当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时,便产生派生类属学习。重力属于力的一种,所以这种学习属于派生类属学习。

2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够有效解释这一现象的学习理论是(  )。

A.认知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考点】主要学习理论的观点和应用。

【答案】B

【解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统治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统治者本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旨在告诉人们身教或者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即观察学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0.最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同伴关系并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课堂学习形式是(  )。

A.探究学习

B.竞争学习

C.个体学习

D.合作学习

【考点】课堂学习形式的区分。

【答案】D

【解析】在合作学习中,团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某一个体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在这种情境中,个体会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也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是促进、积极的。

31.小明的母亲让孩子上午学习汉语拼音,晚上学习英文字母,结果小明经常混淆两者的发音。这一学习迁移现象属于(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高路迁移

D.一般迁移

【考点】学习迁移的分类。

【答案】B

【解析】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方面看,迁移的发生并非总是积极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依据迁移发生的自动化程度,可以将迁移分为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低通路迁移指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的迁移;高路迁移是指需要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去的迁移。从迁移发生的方式和范围看,迁移又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特殊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胡影响。小明经常混淆两者发音,说明存在干扰现象,所以属于负迁移。

32.注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学者是(  )。

A.费希纳

B.赫尔姆霍茨

C.斯金纳

D.韦伯

【考点】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开创。

【答案】C

【解析】费希纳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的费希纳定律;赫尔姆霍茨是用反应时法对神经的传导速率提供经验测量的第一人;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而斯金纳则开创了单被试研究的范式。

33.在唐德斯(F.C.Donders)ABC减法反应时实验中,B反应时代表的是(  )。

A.选择反应时

B.辨别反应时

C.简单反应时

D.基线反应时

【考点】唐德斯ABC减法反应时实验中几种反应时的区别。

【答案】A

【解析】在唐德斯ABC减法反应时实验中,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是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A反应时即简单反应时(基线反应时);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它是复杂反应的就一种,在这类反应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于刺激的反应数,B反应时即选择反应时;C反应又称辨别反应,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要求只对一个刺激做出反应,其余刺激则不反应,C反应时即辨别反应时。

34.被试间设计采用的同质化分组技术,除了匹配技术之外,还有(  )。

A.联想技术

B.随机化技术

C.抵消技术

D.平衡技术

【考点】被试间设计减少被试误差的方法。

【答案】B

【解析】在被试间设计中,实验者必须尽量减少两个或多个组别中的被试差异,以保证两组被试在实验开始时各方面都相等。被试间设计采用两类分组技术来解决等组问题:匹配和随机化。抵消平衡法旨在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法。实验设计中没有联想技术。

35.研究者先测量所有被试与任务呈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这种被试分组方法称为(  )。

A.匹配法

B.分层抽样法

C.ABA法

D.ABBA法

【考点】被试分组的方法。

【答案】A

【解析】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组别。分层抽样是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样本。ABA法是一种被试内设计。ABBA法是一种抵消平衡设计。

36.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在一起,并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认出学过的单字。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是(  )。

A.系列回忆法

B.再认法

C.自由回忆法

D.对偶联合法

【考点】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

【答案】B

【解析】系列回忆法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再认法是向被试同时呈现学习过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干扰材料,让他们判断是否是先前学习或记忆过的;自由回忆要求被试对先前呈现的一系列项目尽可能多地记住;对偶联合法是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

37.在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时,作为等距单位的是(  )。

A.最大可觉量

B.最大可觉差

C.最小可觉量

D.最小可觉差

【考点】利用差别阈限法在制作等距量表。

【答案】D

【解析】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差别阈限来实现。具体来说,就是用任何一种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阈限,并以此为量表的起点;然后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一个差别阈限;再以绝对阈限加上第一个差别阈限的刺激强度为基准,再测量第二个差别阈限……差别阈限法认为,每一个差别阈限都称为一个最小可觉差,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理物理量表的等距单位。没有最大可觉量、最大可觉差和最小可觉量等这些专业术语。

38.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某被试的击中率和虚报率的值分别是0.40和0.08,则该被试的值为(   )。

A.0.20

B.0.32

C.0.48

D.5.00

【考点】反应偏向值的计算。

【答案】D

【解析】根据公式,代入数据得,

39.在史蒂文斯的幂定律中,幂函数的指数决定按其公式所画曲线的形状。当指数值大于1时,曲线是(  )。

A.S形曲线

B.反S形曲线

C.正加速曲线

D.负加速曲线

【考点】史蒂文斯的幂定律的内容。

【答案】C

【解析】史蒂文斯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刺激强度和感觉量之间关系的幂定律:。其中S是感觉量,b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是感觉通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幂函数胡指数决定着按此公式所画曲线的形状。当指数为1时,便是一条直线;当指数值大于1时,曲线是正加速曲线,而指数值小于1时,曲线是负加速曲线。

40.下列实验中,支持情绪后天习得观点的是(  )。

A.华生的小艾尔伯特恐惧实验

B.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估实验

C.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系列实验

D.哈罗(H.F.Harlow)的恒河猴依恋实验

【考点】情绪后天习得的实验支持。

【答案】A

【解析】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曾因为“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实验”备受争议。起初,小艾尔伯特是一个心理和生理上都很健康的婴儿,对许多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没表现出丝毫的恐惧。恐惧实验后,艾尔伯特对白鼠产生了极度恐惧,他开始号啕大哭,转身背对白鼠,向远离它的方向移动。对于一种物体从没有恐惧到产生恐惧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这个实验支持了情绪后天习得的观点。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估实验支持的是情绪的认知理论,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系列实验支持的是情绪的两因素理论,哈罗的恒河猴依恋实验旨在研究猴子的依恋。

41.个体对单个声源方向进行判断需要利用双耳线索。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双耳线索的是(  )。

A.强度差

B.时间差

C.速度差

D.周相差

【考点】听觉中方位知觉的线索。

【答案】C

【解析】人们对声源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双耳线索:强度差、时间差和周相差。没有速度差这一说法。

42.动作稳定测验仪(九洞仪)可用于考察(  )。

A.情绪特性

B.记忆特性

C.思维特征

D.需要特征

【考点】动作稳定测验仪的应用。

【答案】A

【解析】动作稳定测验仪(九洞仪)用于运动感觉能力与情绪稳定性的心理实验,也适用于职业人员手的动作稳定程度的测试和培训

43.在考察旁观者人数对危机情境救助行为影响的研究中,自变量是(  )。

A.被试特点

B.作业特点

C.环境特点

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

【考点】自变量的含义。

【答案】C

【解析】在该研究中,自变量是环境特点(旁观者人数),因变量是人们的救助行为。

44.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用Peterson—Peterson法来控制(  )。

A.复述的作用

B.成熟的作用

C.疲劳的作用

D.期待的作用

【考点】Peterson—Peterson法的应用。

【答案】A

【解析】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用Peterson—Peterson法来控制复述的作用。也可以让被试在这段时间做一些简单的算术运算,以此来对抗被试的复述。

45.验证工作记忆是否存在中央执行系统,通常使用的研究范式是(  )。

A.双任务范式

B.点探测范式

C.线索提示范式

D.注意瞬脱范式

【考点】工作记忆研究中的实验范式。

【答案】A

【解析】探索中央执行系统功能的实验研究有:Alzheimer病人的实验研究,双任务操作实验以及随机生成任务实验。双任务范式关心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双任务范式的基本方法是: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随机生成任务要求被试以尽量随机的顺序生成自我、数字或者动作序列。

根据下表所示的实验设计方案,回答第46~48题。

4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46.这种设计属于(  )。

A.被试间设计

B.混合设计

C.ABBA设计

D.被试内设计

【考点】实验设计的分类和应用。

【答案】D

【解析】在该设计中,每一个被试都接受了全部的实验处理,所以属于被试内设计。

47.采用这种设计可控制的主要额外变量是(  )。

A.顺序误差

B.期望误差

C.实验者效应

D.动作误差

【考点】额外变量的种类及控制方法。

【答案】A

【解析】该被试内设计采用了拉丁方设计,可控制的主要额外变量是顺序误差。

48.如果有6种实验处理,采用这种设计的被试人数可以是(  )。

A.8人

B.10人

C.12人

D.14人

【考点】拉丁方设计。

【答案】C

【解析】采用拉丁方设计时,被试的人数是实验处理数的n倍,即被试人数可以是6、12、18……。

49.1937年,施瑞奥克(J.K.Shryoek)将我国三国时期刘邵关于人的能力研究的著作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该著作是(   )。

A.《人物志》

B.《心书》

C.《吕氏春秋》

D.《学记》

【考点】我国古代能力研究历史。

【答案】A

【解析】三国时期刘邵的《人物志》是一部研究能力的专门著作。在该书中,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即清节、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和雄杰。

50.运用相对累加次数分布曲线,可以快速计算出与学生原始分数相对应的统计量是(  )。

A.百分等级

B.Z分数

C.T分数

D.频次

【考点】累加次数分布曲线的应用。

【答案】A

【解析】运用相对累加次数分布曲线,可以根据横坐标的原始分数,从纵坐标上读出对应的百分等级。

51.要把标准差转化为方差,研究者要完成的工作是(  )。

A.计算标准差的平方根

B.用样本n除以标准差

C.用l/Z除以标准差

D.计算标准差的平方

【考点】方差的计算。

【答案】D

【解析】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所以要将标准差转化为方差,只需计算标准差的平方。

52.某心理学实验有相互独立的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为了考察两组连续型数据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最恰当的统计方法是(  )。

A.回归分析

B.相关分析

C.t检验

D.检验

【考点】假设检验和相关分析中不同检验方法的应用。

【答案】C

【解析】回归分析的目的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表述变量的相关关系;相关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检验适用于计数数据;由于两组数据是连续型数据,目的是为了检验两组的差异,所以最恰当的统计方法是t检验。

53.某测验的信度为0.64,实得分数的标准差为5,该测验的标准误为(  )。

A.0.36

B.1.04

C.3.00

D.4.36

【考点】标准误的计算方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标准误的公式,代入数据,得:

54.适用于描述某种心理属性在时间上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图是(  )。

A.茎叶图

B.箱形图

C.散点图

D.线形图

【考点】统计分析图的应用。

【答案】D

【解析】茎叶图是将数据中的数按位数进行比较,将数的大小基本不变或变化不大的位作为一个主干(茎),将变化大的位的数作为分枝(叶),列在主干的后面,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主干后面的几个数,每个数具体是多少;箱形图的绘制须使用常用的统计量,最适宜提供有关数据的位置和分散的参考,尤其在不同的母体数据时更可表现其差异;散点图是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图形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

55.在经典测量理论模型X=T+E中,关于E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真分数和误差分数(E)之间的相关为零

B.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E)之间相关为零

C.误差分数(E)是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之和

D.误差分数(E)是一个服从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考点】真分数理论的基本假设。

【答案】C

【解析】真分数理论有三个基本假设作为整个理论的支柱:误差分数的平均数是零,即E是个服从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误差分数与真分数相互独立,相关为零;两次平行测验测量的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第条说明E是个随机误差,没有包含系统误差在内。

56.一位研究者随机调查了50名城市居民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的花费,另外还搜集了老师对这些孩子的总体评价,得到积差相关系数为0.53。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A.如果另外再随机调查50名乡镇居民,他们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的花费与老师对其孩子总体评价之间的相关系数会非常接近0.53

B.用城市居民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的花费预测老师对其孩子总体评价的准确率为53%

C.城市居民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的花费决定老师对其子女的总体评价

D.城市居民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的花费与老师对其孩子的总体评价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考点】相关系数的解释。

【答案】D

【解析】相关系数是两列变量间相关程度的数字表现形式,或者说是表示相关程度的指标。两变量存在相关并不代表两变量之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0.53的相关属于中等程度的相关。

57.总体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已知时,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是(  )。

A.分布

B.t分布

C.F分布

D.正态分布

【考点】总体分布情况对样本平均数分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总体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已知时,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是正态分布;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方差未知时,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是t分布。

58.在回归方程中,其他条件不变,X与Y相关系数趋近于零时,估计的标准误将会(  )。

A.不变

B.提高

C.降低

D.趋近于零

【考点】回归方程中相关系数与标准误的关系。

【答案】B

【解析】在回归方程中,X与Y相关系数趋近于零时,求得的回归方程意义不大,这时估计的标准误将大大提高。

59.在自陈式人格测验中,为了探察社会赞许效应,测验编制者经常会使用(  )。

A.疑问量表

B.说谎量表

C.诈病量表

D.态度量表

【考点】自陈式人格测验各分测验的应用目的。

【答案】B

【解析】在自陈式人格测验中,经常会出现社会赞许效应,因此,编制者经常使用说谎量表来进行控制,当说谎量表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则被试所完成的测验无效。

60.在评价中心技术中,无领导小组、文件框等测验属于(  )。

A.情境测验

B.评定量表

C.投射测验

D.自陈测验

【考点】评价中心技术中各测验的性质。

【答案】A

【解析】评价中心技术是现代人事测评的一种主要形式,被认为是一种针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最有效的测评方法。一次完整的评价中心通常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对个人的评价是在团体中进行的。无领导小组、文件框等测验属于情境测验。

61.被试在回答心理测验题目时,不管测验内容如何,都采用同样方式来回答问题。这种趋同应答的现象被称为(  )。

A.反应定势

B.反应风格

C.猜测应答

D.默认应答

【考点】影响测验施测的因素。

【答案】A

【解析】反应定势是受测者在测验中由某种心理定势引起的反应倾向,它使受测者作出与测验欲测的特性无关的歪曲反应。在能力测验、个性测验、兴趣测验和态度测验等心理测验以及采用问卷法进行的心理研究中,反应定势是普遍存在的。

62.用离差智商取代比率智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比率智商只能进行个体内比较

B.离差智商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C.智力年龄会随生理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

D.比率智商不能满足对年龄单元等值性的要求

【考点】离差智商相对比率智商的进步。

【答案】D

【解析】1949年韦克斯勒在他编制的儿童智力量表中首次采用了离差智商取代比率智商。这是因为比率智商的基本假定是智力发展和年龄增长呈正比,是一种直线关系,但随着人年纪的增长,到约到26岁左右智商就停止增长进入了高原期,所以比率智商不适用于年纪大的时候。

根据下图,回答63~65题。

63.甲、丙两图表示的数据分布形态分别是(  )。

A.正偏态和负偏态分布

B.正偏态和正态分布

C.负偏态和正态分布

D.负偏态和正偏态分布

【考点】主要分布形态的区分。

【答案】A

【解析】在一个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众数三者相等,在正偏态分布中,;在负偏态分布中,

64.描述甲、丙两图特征的集中量数中,数值最大的分别是(  )。

A.甲图——众数、丙图——平均数

B.甲图——中数、丙图——众数

C.甲图——平均数、丙图——众数

D.甲图——平均数、丙图——平均数

【考点】正偏态和负偏态分布中各集中量数的大小关系。

【答案】C

【解析】描述甲、丙两图特征的集中量数中,数值最大的分别是甲图——平均数、丙图——众数

65.关于乙图,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平均数、众数、中数相等

B.图形围绕平均数左右对称

C.图形中曲线与横轴之间的面积为1

D.标准差的变化不影响该图形的形态

【考点】正态分布的特点。

【答案】D

【解析】乙图是正态分布,它随随机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的大小与单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形态。在一个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众数三者相等。正态分布的特点:正态分布的形式是对称的,对称轴是经过平均数点的垂线;中央点最高,逐渐向两侧下降;正态曲线下面积为1;为一族分布;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

二、多项选择题:第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66.根据记忆的SPl理论,记忆系统的特点有(  )。

A.串行编码

B.并行存储

C.独立提取

D.渐进遗忘

【考点】记忆的SPI理论的内容。

【答案】ABC

【解析】Tulving提出了记忆的SPI理论,该理论认为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这些记忆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存取是并行的,提取是独立的。

67.下列选项中,属于界定不清晰的问题(ill-defined problem)有(  )。

A.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

B.怎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C.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证几何问题

D.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

【考点】问题解决中问题的分类。

【答案】ABD

【解析】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可以将问题分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不清晰的问题。界定不清晰的问题是指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证几何问题”属于界定清晰的问题。

68.普拉切克(R.Plutchik)将情绪的维度分为(   )。

A.紧张度

B.相似性

C.两极性

D.强度

【考点】情绪的三维理论。

【答案】BCD

【解析】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69.性格结构包括的特征有(  )。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考点】性格的结构特征。

【答案】ABCD

【解析】性格结构包括的特征有:态度特征: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意志特征: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的进行调节的特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自制力;情绪特征: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控制的能力,包括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等;理智特征: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70.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  )。

A.由上到下

B.由近及远

C.由边缘到中心

D.由粗大到精细

【考点】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答案】ABD

【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五大规律包括:从整体性动作到分化性动作。头尾规律:从上身到下身。大小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近远规律:从躯干到四肢。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

71.下列有关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A.接受学习是低级的,发现学习是高级的

B.接受学习是高级的,发现学习是低级的

C.接受学习是机械的,发现学习是有意义的

D.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是机械的

【考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

【答案】ABCD

【解析】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没有高级与低级之分,也没有有意义的和机械的之分。即接受学习即可能是高级的,也可能是低级的;接受学习即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72.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  )。

A.被试的成熟与发展

B.被试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

C.统计回归

D.仪器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考点】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答案】ABCD

【解析】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被试的成熟与发展、被试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统计回归、仪器设备的选择与使用等。

73.用于内隐记忆研究的加工分离程序,其基本假设包括(  )。

A.意识性提取的操作表现为全或无

B.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

C.自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

D.意识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

【考点】内隐记忆的加工分离程序的基本假设。

【答案】ABCD

【解析】雅各比等人提出的加工分离程序,其基本假设包括:意识性提取的操作表现为全或无;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自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意识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

74.散点图的形状为一条直线,且两个变量方差均不为0,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能为(  )。

A.1

B.0.5

C.0

D.-l

【考点】散点图的解释。

【答案】AD

【解析】散点图的形状为一条直线,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能为1或者-1。

75.下列心理测验中,属于速度测验的有(  )。

A.文书能力测验中的校对测验

B.梅尔(Meier)艺术鉴赏测验中的审美知觉测验

C.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中的装配测验

D.西肖尔(Seashore)音乐能力测验中的音高辨别测验

【考点】测验的分类。

【答案】AC

【解析】梅尔艺术鉴赏测验中的审美知觉测验属于美术能力测验,西肖尔音乐能力测验中的音高辨别测验属于音乐能力测验。

三、简答题:第76~80小题,每小题l0分。共50分。

76.什么是注意?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注意的概念和品质。因为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注意相关的知识一直是考察重点。此题难度较低,只需要记牢相关知识,答题时注意条理清晰,就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

答:(1)注意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2)注意的品质举例:

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例如,外科医生在连续几小时的手术中聚精会神地工作。

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例如,在0.1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把握4~6个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以及4~5个没有联系的汉字。

注意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例如,在学校课程安排上,如果先上语文课,再上数学课,学生就应根据教学需要,把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例如,教师需要一边讲课,一边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

77.根据感觉相互作用的现象,说明为什么重感冒患者往往会感到食而无味。

【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要求考生通过所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问题。除了考察感觉相互作用的基础知识,还要考察考生用这一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但是只要知识点回答准确,对现象分析到位,就可以有较高分数。答题时,可以先解释相关的理论概念和原理,然后结合知识点分析现象。

答: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感受性提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一般而言,在适当的条件下,不同感觉之间多少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常是:对此感觉的弱刺激会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会降低这种感受性。

(2)味道不完全取决于味觉,也受嗅觉的影响。味觉和嗅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相互作用。味觉受到食物气味的影响,当感冒时,人们不能感觉到食物的气味,就会食而无味。

78.简述德韦克(C.S.Dweck)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分析】此题型属于理论考察题。考察了德韦克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心理学理论很多,对理论考察也是重点。这样的题目只需记牢理论观点,答题时有条理地作答,不要遗漏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获得高分。如果是论述题,还要结合具体的实例,适当分析,简答题,如无特殊要求,不需要举实例。

答:(1)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是以内隐能力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而提高;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会随学习而改变。

(2)由于人们持有不同的内隐能力观,因而导致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成就目标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倾向于确立成绩目标(performance goals),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这种目标常常表现在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并且根据一般标准来评价自身的表现。

(3)这两类成就目标在选择任务、评价标准、情感反应、对学习结果的归因等方面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

79.简述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分析】此题考察反应时的相关知识。反应时是心理实验的重要指标,也是考察重点。此题着重考察反应时影响因素。因为涉及到反应时这一概念,所以要先解释反应时的概念内涵。然后一一列出影响反应时的因素。

答:(1)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

(2)影响反应时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机体因素两大类:

外部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不同的感觉通道的刺激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

b.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会影响到反应时的长短。

c.刺激物的复杂程度:刺激物的复杂程度会影响到反应时。

d.刺激呈现的位置:不同的呈现位置会影响到反应时。

e.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时间和空间因素的累加会影响到反应时。

f.其他来自环境和实验仪器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反应时。

机体因素包括:机体的适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态、额外动机、被试的年龄、练习、个体差异等。

80.请根椐下图所示的研究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什么类型的设计?

(2)该类型设计有何优缺点?

【分析】此题考察考生对各种实验设计的掌握和区分,具体考察了单组时间序列设计的相关内容。因为图表是表示实验的重要形式,也是实验中必须要掌握的。所以通过图表反过来考察实验设计是出题者非常偏爱的。所以考生不仅要掌握各种实验设计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各种实验设计的对应图表表示方法。只要做到这一点,此类题目并不是很难。

答:(1)这是一个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判断的依据是:该研究方案对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

(2)时间序列设计的基本形式是: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如果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结果基本上是连续的,表明实验处理无效;如果前后测量结果不连续,说明实验处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

优点:可较好地控制“成熟”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可控制测量因素的影响;可较好地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

缺点:没有控制组,因此很难对其他额外变量加以控制;测量与处理的交互作用难以得到控制;多次实施前测可能降低或增加被试对测试的敏感性。

四、综合题:第81~8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81.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就下图马斯洛需要层次演进图(图中A、B、C表示不同的心理发展时期),说明几种需要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需要层次演进图(Maslow,1954)

【分析】此题属于理论考察题。具体讲,考察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知识。这样的题目一定要对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清楚,充分理解。并且因为此题为综合题(论述题),所以答题时,对知识点的叙述要详尽,可以的话,适当结合实例。

答:(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个体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个体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是个体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体渴望与人建立一种良好关系,并在其群体和家庭中拥有地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的自重、自爱和期望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认可等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2)马斯洛需要层次演进的关系

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只有在低级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往往有多种需要,但有一种需要占优势,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婴儿期,生理需要在其行为活动中占主导地位;青少年期,尊重需要开始占优势;青年中期、晚期,自我实现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它的作用就逐渐减弱;另一种需要就上升为优势需要,成为人们行为的新的动力。

新的需要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演进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82.试述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并比较其异同。

【分析】属于理论比较题。考察的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心理发展观。心理学自产生,就是一个各学派互相争论的历程,始终没有统一的观点。因此能够区分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论观点是心理学学生必要的能力,也是出题者的偏爱。这样的题目需要先依次介绍不同的理论观点,然后详细解释两种理论观点的区别和联系。这种题目只要考生平时学习时,掌握好知识点,并且多对不同理论进行比较思考,也不是很难的题目。

答:(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儿童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少年期)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1(0~1岁)信任对怀疑、阶段2(1~3岁)自主对羞怯、阶段3(3~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4(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阶段7(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

(3)区别与联系:

区别: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弗洛伊德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

联系: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正。

83.有14名智力水平相近的被试随机分配在三种不同的时间倒计时提醒情境(主考提醒、挂钟提醒、自我提醒)下参加某一智力竞赛。

表1为三种时间倒计时提醒情境下被试回答正确的竞赛题目数,经检验方差齐性。表2为双侧检验时的F值表。

表1  三种时间倒计时提醒情境下被试智力竞赛结果

表2  F值表(双侧检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参数检验的方差分析与非参数检验的方差分析有何异同。

(2)选择一种恰当的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参数检验,或使用克一瓦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非参数检验,并对统计检验结果做出解释。

(克一瓦氏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的公式

【分析】此题考察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原理、方法和具体的计算过程。假设检验分为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会碰到需要进行假设检验的情况。因此,假设检验也是出题者考察的重点。假设检验的种类也很多,主要分为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每一类别下又有很多种,所以考生需要掌握各种假设检验的区别和适用条件,并且要通过多加练习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答:(1)参数检验的方差分析与非参数检验的方差分析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假设检验方法;都能对两组及两组以上的均数差异进行检验。

不同点:参数检验中的方差分析要求待比较的变量服从正态分布,且各组数据必须方差齐性。当数据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时,可以采用非参数检验。参数检验的方差分析根据涉及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又包括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运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方差分析时,对于完全随机设计,采用克一瓦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随机区组设计,采用弗里德曼二因素等级方差分析。由于非参数检验中的方差分析将数据转换为等级数据,分析结果不如参数检验精确。

(2)统计检验

参数检验方法:

本研究中被试被随机分派到三个组,因此对其结果的分析应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提出假设:H0:μA=μB=μC

H1:μA≠μB≠μC

∑∑X2=223+409+294=926

∑∑X=29+45+38=112

第二步,查F表,使用内插法,取α=0.05时,F0.05211=5.28(或取α=0.01时,F00l2,11=8.97);比较结果表明F<F005211(或F<F001211

第三步,根据参数检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倒计时提醒方式下被试的智力竞赛成绩之间的差异在0.05(或0.01)水平上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提醒情境下智力竞赛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用克-瓦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非参数检验:

第一步,将各组数据混合,从小到大排列出等级:

第二步,将等级和R代入以下公式计算H值:

第三步,根据题目中提供的H观察值的概率,当n1=4,n2=5,n3=5,P=005时,H0.05=5.6429 H<H005(或P=0.01时,H0.01=7.8229 H<H0.01

第四步,根据非参数检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倒计时提醒方式下被试的智力竞赛成绩之间的差异在0.05(或0.O1)水平上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提醒情境下智力竞赛成绩没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