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中级)》(2010年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4.1 复习笔记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一)青少年的需要及问题

1.青少年的需要

(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

(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3)追求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4)自食其力,寻求经济独立。

(5)为未来的生涯作准备。

(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

(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追求理想和抱负。

(8)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作准备。

(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2.青少年的问题

(1)青少年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社会问题通常被认为是客观的、可观察的客观状态或社会过程。

(2)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

失范就是指目标(价值)与手段(机会)的不一致——涂尔干

社会问题是一种偏差行为——默顿

社会建构论

社会问题定义为“群体表达不满和要求尊重某些一致认定的条件的活动”。在这个界定中,社会问题不再是某种应该加以研究和改进的客观情境,而是一种诠释过程,社会问题是一种界定的社会过程。

在对青少年社会现象做出问题解释时,当我们以失范、越轨、偏差等词汇描述青少年行为时,我们要警惕和不断反思自己的立场和取向,尽可能地避免对于青少年的标签和排斥,以及不自觉地参与青少年问题的主观建构。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通过运用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

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层面

(1)微观层面,一般指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即针对青少年个体需求而开展的个案辅导服务。

(2)中观层面,指家庭和小组层面的社会工作,即针对青少年家庭,以及有相同需要或相同背景的青少年群体而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

(3)宏观层面,指组织和社区社会工作,或者是针对法规或政策而进行的倡导或改变性工作。

3.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类型

(1)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社会资源,协助其正常发展而设计的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2)针对已经发生问题的青少年的个人、家庭、社区环境的不良因素而提供的矫正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3)针对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学校、社区现况而开展的预防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

要做好青少年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需要秉持和运用接纳、不批判、尊重、保密、个别化和当事人自决等社会工作价值原则。

2.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载体。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融合了社会工作价值观和理论基础,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和工作手段。

3.“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介入焦点。

对青少年个体以及青少年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在内的多方、多层面介入,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之一。

4.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始终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

社会功能涉及个人或集体如何行动去实现他们的人生任务,并满足环境或生活情境的需要。这暗示着社会工作者主要关心的是人们的功能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四)青少年社会工作系统架构

1.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系统

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系统主要包括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以及相应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2.青少年服务对象系统

(1)服务对象系统

青少年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任何在青少年服务中预期的受益人。

(2)成为服务对象的条件

服务的受益人。

对社会工作者做出授权,要求并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签订服务协议或契约。

3.青少年服务目标系统

青少年服务目标系统由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要改变或影响的人组成。目标系统可能就是服务对象系统,但也可能不是。

4.青少年服务行动系统

行动系统指社会工作者为实现改变目标而建立的合作者系统。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思想道德品格辅导

1.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特点

(1)道德相对主义。由于抽象思考能力的提升,青少年开始作假设性的思考,能够自己比较事物各方面的差异性,并思考不同的解决办法。

(2)道德的冲突。青少年常因追求独立自主或为抗拒父母及师长的关心,而故意采取不同于父母师长的道德价值观念。

(3)道德上的知行不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常常存在差异,道德的知与行形成分歧状态。

(4)与成人道德观念的疏离。青少年虽然身心日益成熟,但仍不会被成人充分接纳,他们也不会认同成人的标准,代际间的疏离感是导致亲子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主要服务内容

(1)帮助青少年形成对社会政治制度的看法。

(2)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对自然、社会的正确认识。

(3)引导青少年形成对现实生活中各类事物和现象的正确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4)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法,掌握科学方法论。

(5)通过多种形式提高青少年对道德理论和知识的了解和理解。

(6)促使青少年学会梳理道德情绪的发生规律,并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7)协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掌握面临诱惑而不迷失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心理及认知辅导

1.青少年心理及认知的主要特点

(1)身心发展快速而不平衡。

(2)主要发展性任务是实现自我的同一。

(3)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得到发展。

(4)独立意识加强,伙伴关系密切。

(5)认知改变。

2.主要服务内容

(1)辅导青少年了解和认识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基本的心理发展知识。

(2)辅导青少年掌握平衡心理发展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3)协助青少年开展良性的自我探索,实现自我同一性。

(4)协助青少年发展健康的认知能力,促进个体新知能、创造力、思考判断力的全面提高。

(5)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宽松社会环境,为青少年与环境的和谐互动创造条件。

3.自我认识与探索

(1)罗杰斯(Rogers)“自我论”中的“自我概念”论点。

“自我概念”又称“自我影像”,是指个人对自己整体的了解和看法,包括个人的态度、意见、知觉反应或价值观等。

“自我概念”是主观性的,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未必与客观条件相符。

“自我概念”是可以学来的,换言之,生活适应良好的人往往知道如何适当地调适和改变个人的自我概念,以符合环境的实际需要。

处于诡异多变的主观世界里,需要拥有一个积极、正向、稳定而健康的自我概念,才不致迷失方向。

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某些对当事人有重要意义的特殊人士(如父母、师长、亲朋好友或恩人等)对当事人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具有深远的影响。

“自我概念”可以涵盖三个层面:现实我、理想我及客观我,这三个自我需要能交互运作,充分发挥其功能,健康的我才得以出现。

(2)韦恩斯坦的“自我探索历程”

主要强调自我了解程度对当事人未来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愈了解自己专长特性的人,愈能发挥他的独特性。他提出了个人自我探索的历程。

(三)生涯发展辅导

1.生涯辅导的主要内容

(1)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

(2)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

(3)做出合理选择。

(4)自身潜能的开发。

2.生涯规划的重点

(1)自我认识。了解个人的潜能、智力、兴趣、人格特征,并经由适当测试与生涯辅导而加深自我了解程度。

(2)认识工作世界。对工作发展前景、就业与职业训练资源以及工作机会都能有深刻的认识。

(3)确认自我的工作价值观。能认识工作与职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了解自我等价值体系,在专业辅导下形成比较正确且符合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生涯观念。

(4)评估环境因素。对现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以此作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和选择。

(四)就学就业辅导

1.就学辅导内容

(1)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自觉性。

(2)发展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扩大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学习视野。

(3)协助青少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

(4)协助青少年掌握基本的处理压力的技能和方法,妥善处理学业压力,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2.就业辅导内容

(1)培养良好的就业意识,对青少年就业动机、意愿、志向等予以及时讨论、澄清和辅导。

(2)开展就业态度和就业技能辅导。

(3)为青少年就业提供直接服务,如职业介绍、建立就业支持网络、完善青少年就业政策等。

(五)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辅导

1.生活方式辅导内容

(1)协助青少年提高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2)提供各类青少年闲暇场所,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提高青少年的闲暇娱乐质量。

(3)及时纠正青少年的不良生活方式,通过交流、示范等方式协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人际交往辅导内容

(1)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使青少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沟通交往技巧等有良好的提高。

(2)拓展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使青少年的领导才能、社交礼仪、交往态度等不断提高。

(3)对有人际交往障碍和人际交往偏差的青少年提供矫正和帮助,使他们尽早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六)行为偏差及矫正服务

1.行为偏差青少年矫正服务

(1)进行社会技巧训练。

(2)加强补救性教育。

(3)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连接,开展家庭层面的辅导服务。

(4)建立有效的青少年支持网络。

2.犯罪青少年矫正服务

犯罪青少年的矫正服务多以教育辅导为主,主要包括青少年犯罪前的预防性教育服务、判决前后的教育服务、替代性教育服务、重返社会教育服务等。

我国的青少年司法矫正服务尚未建设为完整的服务体系,但在上海,已经开启了青少年考察教育工作。

(七)弱势青少年保障服务

1.弱势群体的界定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

2.保障服务的内容

根据对弱势青少年的界定,可以把弱势青少年归为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特色群体。从保障服务的内容来看,主要有基本权利保障服务、司法保护、教育权益保障服务、就业保障服务、健康保障服务、社会保障及服务等。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1.青少年发展理论

(1)生物进化理论

生物进化理论假定个体的发展受自然法则的影响,重视生物性力量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主导作用,同时把青少年的生长与发展看成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而生长与发展具有共通性,不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该理论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模式:

复演论。复演论认为人类进化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原始社会、狩猎时代、农牧社会、现代社会,而个体发展的四个阶段就好比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

生物进化论。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青少年期的重点就是人类“再繁衍的历程”。

发展螺旋论。发展螺旋论认为个体的成长具有前进与后退的现象,形成了“螺旋状”逐步爬升,使机体日益成熟与精密。

(2)精神分析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其理论有三个重点:

相信人类所有心理事件都与生理的生物化学特质有关,尤其与性能力密切相关。

心理功能可区分为本我、自我以及超我,这三者的发展与冲动的表达、现实的考虑以及良心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

所有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存在,很多行为受制于不自觉的潜意识作用,潜意识是个人欲求、动机、恐惧与冲突的储存库。

(3)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都拉(Albert Bandura)

根据班都拉的理论,青少年通过观察历程就能进行学习,并不需要个人亲身体验而直接受到奖惩。辅导与治疗的最终目标是“自我规划”,班都拉提出了以下几个治疗技术:

实例楷模法。引导当事人观看实例,如电影、电视、录音带的示范,使当事人学习适当的行为。

认知楷模法。由增加当事人的认知结构或自我效能入手,如提高当事人的信心,使他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可能。

激发自制力。要求当事人表现先前觉得自己无能的行为,或经由治疗者示范使当事人发现事实没有他想的可怕,再逐步增加自我控制力与对事物的掌握或驾驭能力,经由试验而能面对困难,消除恐惧,进而消除不良行为。

(4)认知发展论

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知识与信息处理的发展历程。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包括了一下几个阶段。

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感觉动作期、运思前期、具体运思期、形式运思期。

道德发展论。郭尔保建立的道德发展论本质上是以认知历程作为个体道德推理的基础。

社会认知论。西尔曼的社会认知论研究的重点是青少年如何区别别人与我的不同,以及友谊的形成过程。

(5)社会文化论

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社会文化论强调社会文化决定了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青少年的发展是社会期望的产物。

本尼迪克特还特别强调文化连续性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他认为,青少年所感受的压力高低视文化制约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而有所不同。因此要重视文化制约的连续性,青少年社会工作中要多训练青少年学习成人的角色行为,多承担个人责任,尽可能地以成年人所需具备的行为标准与角色行为来引导他们,以免扩大成人与青少年之间的鸿沟。

2.青少年偏差理论

(1)社会次文化理论

社会次文化理论认为某些人认同团体或小团体的特有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可能与一般社会所能接受的价值体系不仅有异而且不相容。若一些青少年的言行无法符合一般社会标准。他们会被社会排斥而成为社会适应困难者。他们慢慢聚集起相同利益和命运的小团体。且认同他们共同能接受的价值体系,渐渐形成次级文化,并合理化其偏差行为,共同以反社会行动来应付和解决其遭遇的适应困扰问题。

(2)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是运用社会学的互动理论来解释犯罪原因的一种理论,社会互动论者认为,当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共同具有某些象征时,相互作用中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少一些;反之,当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象征时,就会造成问题和冲突。

社会互动论者布卢默然尔就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了三项基本前提:

人们根据事物对自己所具有的意义,采取相应的态度。

意义不是一种事物内的性质,也不能在一个人的思想或心理组织中测定意义的来源,意义来源于人际的相互作用。

意义在一种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应用。

(3)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没有一种行为是天生偏差的,偏差是要定义的,不同的社会把不同的行为标记为偏差。

他们认为偏差有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两种。标签理论讨论的重点是次级偏差行为,认为标签的过程犹如一种烙印,是一种强烈的负面看法,会使个体改变自我意识,并陷入“偏差生涯”。标签影响人的自我认同,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偏差行为。

(4)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着重研究政府的制度、法律、道德规范等对偏差及犯罪的影响,认为青少年偏差或犯罪是社会不公平等权力团体冲突的产物,认为由于中上阶层掌握控制社会经济的条件,以致下阶层青少年较易发生偏差行为而被标签为犯罪。

(5)整合理论

整合理论是一种试图把社会学理论中的不同观点进行整合的理论,其目的是力图避免各个理论的缺陷。整合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把社会控制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进行整合。

将紧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综合在一起。

把整合理论进一步整合,提出了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理论。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直接方法的主要特点

1.青少年个案过程的主要特点

(1)青少年服务中,建立关系阶段具有主动性、外展性和技巧性特点。

(2)青少年服务预估的焦点既包括青少年的需求评估,也包括开展专业服务所需要的资源评估。

(3)服务计划的制订必须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意愿。

(4)服务计划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着重在提升青少年的能力、改善支持关系、优化同辈群体、整合社区资源、优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开展各类介入和行动。

(5)评估应兼顾结果评估和过程评估。

2.小组工作在青少年服务中的功能

(1)小组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同伴增强的机会。

(2)小组的过程更能刺激出大多数当事人的真实世界。

(3)小组规范会对规范小组组员的行为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

(4)小组能够提供很多的示范者、行为预演的协助者,也可以提供如实验室般模拟练习的机会。

(5)小组工作为社区青少年建立正向积极的伙伴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并创造了安全开放的交往环境。

3.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

(1)主要工作层面

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整合社区内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服务。

将社区内青少年组织起来,动员他们参与社区发展,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提升青少年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2)主要技巧和方法

对社区及社区工作的界定。

社区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认识社区、建立关系、组织、活动策划、介入模式、评估。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专项服务

1.青少年网络脱瘾辅导服务。

2.青少年就业辅导服务。

青少年就业辅导服务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内容。各地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在探索青少年就业服务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项目化运作已经成为青少年就业辅导服务的主要方式。

3.青少年历奇辅导服务。

历奇辅导的核心理念可以简述为:“当所有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达到以下目标:互勉,愿意做任何促进小组成功的事;互助,力使小组成功;互爱,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