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藏品保护
一、藏品保护的概念和内容
1.文物的损毁与质变
(1)人为损毁文物的表现
①为城市的现代化,用新建筑替代古建筑。
②名胜古迹区兴建机场、公路、桥梁、索道、饭店和人造景观,破坏文化古迹的环境风貌,毁坏文化古迹。
③交通发达引起频繁震动,破坏地质构造的稳定,削弱地下文物的地壳基础。
④水利资源开发,河流改道,影响尚埋藏于地下的文物的保存。
⑤城市用水量增长,地下水减少,地基下沉,妨害文物安全。
⑥烟囱林立,烟雾迷漫,污水废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腐蚀文物。
⑦旅游业发展,观光旅游者文化素养、道德风尚欠缺,对文物随意触摸、涂刻造成危害。
⑧不合理的考古发掘和文物出土后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利。
⑨不适当的养护方法和修复工艺。
⑩管理不妥,疏忽失职,造成损坏。
(2)自然破坏文物的表现
①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潮汐、地下水活动、台风、雷击等灾难性的巨大破坏力对文物的损毁。
②气候变化、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生物危害等对文物的侵袭。
2.藏品保护的基本内容
(1)分析藏品的成份结构
(2)探索藏品的质变机理
(3)查明藏品在地下的埋葬环境
(4)研究藏品在博物馆的保存环境
(5)藏品的保养方法
(6)藏品的修复技术
(7)藏品的年代测定技术
(8)藏品的复制技术
(9)自然标本制作技术
3.藏品保护的基本原则
(1)保持文物原状
①文物原状的概念
文物的原状是指文物经过人为作用和自然力影响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历史地形成了经历变化后的状态。
②博物馆的原状分类
a.博物馆的建筑物是古建筑或纪念建筑,属专题性、纪念性博物馆,其馆舍本身即为文物,建筑物原状的内容应包括固有的位置、规模、造型、结构、法式、工艺、材料、色彩、质感、环境布局、景观风貌等。
b.博物馆的建筑物虽也是古建筑或纪念建筑,但原附属于这座建筑的文物已不复存在,仅被当做馆舍。
c.博物馆的馆舍是现代建筑,应按原状保存的只是馆藏文物。藏品来自发掘的出土文物、搜集的传世文物和一切移人博物馆收藏陈列的文物。
(2)消除隐患保护健康的原状
对一切文物藏品都要保护其健康的原貌,消除伴随文物的有害因素。
(3)预防性保护为主
提高博物馆环境意识,将预防性保护放在首位。
(4)适当的应用新技术、新材料
①新材料的使用范围要逐渐缩小。
②新材料要具有能实际操作的可逆性,能将其去除。
③保护技术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应清除干净,不可残存于文物上。
④经保护技术处理后仍伴随文物的新材料和新生物,不允许给文物带来不利影响。
(5)继承弘扬传统的文物修复保养工艺
要历史地、科学地对待传统修复技术。在系统地挖掘整理传统文物修复技艺的同时,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代工艺进行剖析,揭示其科学原理,奠定传统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
二、藏品的保存环境
1.环境气候
(1)影响藏品保护的环境因素
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博物馆建筑物内环境气候的标准数值是: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45~65%。
(2)博物馆应采取的措施
①安装空调系统。
②减缓室外不良气候的干扰。
③使用温湿度调控设备。
④控制文物柜、陈列柜的小环境。
⑤使用调湿材料。
2.空气污染
(1)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①工业企业排放源。
②汽车排放源。
③家庭炉灶排放源。
(2)空气污染对藏品的危害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氢化物、氯氢化物对博物馆各类藏品均有破坏作用。
①石雕受酸性污染物侵蚀。
②硫氢化物污染物可对铜、铁、银、锡、铅等各种金属起反应,生成暗色的金属硫化物。
③氯氢化物被水吸收,会生成盐酸,它能使纺织品、纸张、皮革的纤维断裂,金属腐蚀矿化,有色材料变色、退色等。
④氯盐的结晶颗粒沉附于藏品上,使藏品局部的相对湿度加大,为微生物的繁殖创造良好条件。
⑤空气污染物中的氨、氢氧化铵,对铜、银和颜料发生化学作用,造成藏品的质变。
(3)博物馆空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①制定博物馆空气质量标准。
②排除污染源。
③绿化环境减缓污染,为藏品保护创造有利条件。
④控制改善博物馆建筑物内的空气环境,使空气污染物进入博物馆建筑物内的数量降到最低程度。
3.光线辐射
(1)光线辐射对藏品的损害
①有机质地藏品如书籍、丝毛棉麻纺织品、木漆器等,易在光辐射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作用,导致藏品退色、泛黄、酥脆、断裂。
②紫外光具有足以使有机物化学键断裂的能量,使有机质地藏品损坏。
③红外光使被照物表面及内部温度急剧上升,产生内应力,出现翘曲、龟裂现象。
(2)防止光线辐射损害藏品的措施
①库房建筑应避光。
②门窗和柜面玻璃吸热性能要好。
③使用紫外线吸收剂。
④选择人工光源。
⑤低照度照明。
⑥封闭贮藏。
4.生物危害
(1)害虫对藏品的蛀蚀
藏品库房和陈列是出现害虫蔓延的原因:
①文物入藏前未经检查,将害虫带入博物馆。
②建筑物门窗不紧,害虫进入室内寄居。
③虫卵随空气污染物的灰尘进入室内。
④室内家具或建筑物木构件所用之木材带入害虫。
⑤文物保存的环境利于害虫孵化、繁殖、发育。
(2)微生物对藏品的劣化
①霉菌滋生繁殖使有机质地藏品的纤维素破坏,造成纸张、纺织品糟朽霉烂。
②霉菌所造成的有机酸使纸张酸性急剧增加,使纸张泛黄、脆裂。
③菌群发育使得纸张、纺织物胶结粘连成砖块状。
(3)害虫霉菌的防治
①对害虫霉菌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
②藏品贮存空间和设备要进行消毒杀虫处理。
③用物理手段创造特殊环境,破坏害虫的生理机能。
④严格控制有机质地藏品保存环境的温湿度指标,保持库房、陈列室空气清洁。
⑤已被霉菌沾染的藏品,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三、藏品的保护技术
1.青铜器的保护
(1)青铜器的材料
①纯铜的质地软、熔点高,用其制造工具有很大局限性。
②青铜中增加锡,熔点降低,硬度提高,化学性能稳定,铸造性能良好。
(2)青铜器的腐蚀机理
①金属受外界环境影响,会出现返回原矿物质的矿化腐蚀现象。
②青铜器腐蚀通常从金属表面局部开始,逐渐形成矿物质表层,即人们所常说的铜锈。
③青铜器滋生的淡绿色粉状锈,腐蚀蔓延、扩散、深入,致使器物畸形、纹饰剥落、铭文模糊、穿透器物,乃至使整个器物粉化、断裂、酥瘫,完全损坏。
(3)青铜器的修复工艺
①整形
②补配
③錾刻
④固接
⑤修饰
(4)青铜器除锈去污方法
①工具法。使用各种毛刷和锤子、錾刀、雕刻刀、医用手术器械等工具,由修复技术人员直接在青铜器锈蚀处做手工操作除去锈垢。
②清洗法。将青铜器置于装满蒸馏水的容器中进行浸洗,用冷热水反复清洗数次,直至检测清洗液中无氯离子为止。
③超声波法。依据超声波振动原理制造的医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洁牙机,均适用于青铜器除锈去垢。
④喷砂法。利用喷砂机对青铜器覆盖层做局部除锈垢处理。
⑤药物除锈法。用乌梅或山楂为主要原料,调入其它配料,制成糊状物,粘覆于青铜器的锈垢处,经一定时间即可除锈去垢。
(5)青铜器的缓蚀防护技术
①碱浴法。将腐蚀青铜器置于倍半碳酸钠[NaCO3·NaHCO3·2H2O]溶液中浸泡,溶液浓度为2~5%,使铜的氯化物逐渐转换成稳定的铜的碳酸盐,氯离子被置换于浸液中。
②氧化银法。对斑点状局部腐蚀的青铜器,将氯化亚铜封闭起来,隔绝空气中的氧、水蒸气和其它有害气体,而使青铜器稳定下来。
③苯骈三氮唑(BTA)法。处理前先将青铜器表面清洗去污,然后浸入经配制的缓蚀剂BTA乙醇溶液中,进行整体浸渗。
④电化还原法。电化还原法仅可用于青铜器有害锈的局部处理,否则青铜器上的矿化层将被破坏。
2.铁器的保护
(1)铁器的腐蚀机理
①铁的腐蚀在地下埋藏时已开始,土壤中含多种无机盐和矿物质,如硫酸盐、氯化物等,溶于水后形成强电解质溶液,对铁有腐蚀作用。
②出土后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化氢、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遇水形成酸雾,凝积于铁器表面。
(2)铁器保护技术
①精确检测包括金属成分、腐蚀物成分、腐蚀类型、腐蚀深度、金属基体完整程度、铁心保存情况、制作工艺、镶嵌及镀层等。
②检查铁器腐蚀物是否有氯化物。对氯化物可用蒸馏水多次浸泡,深洗清除;也可用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置换清除;还可用电泳法清除。
③附着于铁器表面的油污,用丙酮、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清除;泥沙用蒸馏水浸泡冲洗清除;石灰质沉积物用六偏磷酸钠水溶液浸泡,再刷洗清除;石英砂粒用机械法清除;对硅酸盐沉积物用局部电解法清除。
④需要除去铁器的腐蚀物时,可用机械除锈法、化学除锈法、电化还原法。
⑤铁质文物腐蚀严重,无铁心存留,已酥成碎块,失去原貌的,不能再做防腐处理,只需清除污垢后,用高分子合成树脂粘接剂进行粘合、修整、补配、加固即可。
3.陶瓷器的保护
(1)陶瓷器的材料
陶瓷器是以天然硅酸盐为原料制成的器物和艺术品,化学性质稳定,硬度大,耐火。但在环境因素影响下,会发生机械性和化学性损伤。
(2)环境因素对陶瓷器的损坏
①陶器胎体具多孔性,在地下潮湿环境中,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及其它杂质可渗入至陶器内部,其表面也会沾染污垢或覆盖凝结物。
②环境气候的变化,渗入陶器内的盐类,会反复出现重结晶和溶解现象,使器物强度降低,易破碎酥粉,出土时许多陶制品已成碎片。
③瓷器质地致密、坚硬、光滑、不易吸水,其损坏多为机械性损伤。
(3)陶瓷器保护技术
①出土陶器表面沾附的污垢可用蒸馏水冲洗。
②破碎的陶器,需经清洗、核拼、粘结、补配、修饰等工序,才能恢复器物的原貌。
③酥裂粉化的陶器用渗透加固法。
④陶器残缺部位的补配材料,有石膏、旧陶片、旧陶粉加粘合剂、新烧陶配件和塑性面团等。
⑤瓷器的损坏多为机械性损伤,瓷器保存以防震、防压、防撞击、防摔为主,已破碎的瓷器,经核拼、粘结、补配、做色、上釉等工艺,可恢复瓷器原貌。
⑥海洋打捞出水的陶瓷器,其保护技术措施是脱除盐分和清除海生沉积物。
4.玻璃器的保护
(1)对已风化、粉化的玻璃可用无色透明的丙烯酸类树脂进行封护加固,防止继续腐蚀。
(2)已开裂破碎的玻璃器可选用502快速粘结剂、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合加固。
(3)对透明度下降程度较轻的,用稀醋酸擦拭,中和玻璃表面的游离碱,使玻璃器恢复透明度。
5.漆木器的保护
(1)漆木器的材料
①木材是有机化合物,燃烧后的灰烬中含无机物质,组成物质主要是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多糖尾酸、木素。
②漆器是由胎骨和漆皮组成的复合体。
(2)漆木材的变质
①木材的变质作用主要来源于菌类、虫类和环境湿度变化。
②木质文物的变质现象为腐烂、糟朽、霉斑、变色、虫蛀、干裂、翘曲、饱水等。
(3)饱水漆木器的保护方法
①自然干燥法。使漆器在特定的环境中脱水,可使器物中的水分缓慢地蒸发出来。
②真空干燥法。使饱水漆器在真空环境中脱去水分而干燥定形,包括真空干燥法,加热真空干燥法和冰冻真空干燥法。
③溶剂联浸置换法。漆器浸入某种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中,由于渗透作用,将漆器中的水分置换出来。
④渗透加固法。用无机或有机高分子材料渗透至木材之内,填充木材的孔隙和细胞,新材料固化后,对木材细胞起支撑作用,防止纤维收缩。
6.纺织物的保护
(1)纺织物的材料
古代的纺织物有丝、毛、麻、棉等。纺织物为纤维制品,包括动物纤维的丝织物、毛织物和植物纤维的麻织物、棉织物,具有吸水性和吸收其他液体的能力。
(2)纺织物的保护方法
①清洗去污。
②对纺织物进行加固。
a.托裱加固法。将中国传统的书画装裱技术,应用于纺织物的修整加固。
b.夹衬固定法。用玻璃、有机玻璃、树脂薄膜、无酸纸板等材料,加纺织品夹在其中固定存放。
c.树脂涂布法。将高分子树脂材料涂布于糟朽纺织物中,起加固作用.。
d.丝网加固法。用特制的蚕丝树脂网,以热压的方式,使之与糟朽脆弱纺织物粘连加固。
e.真空积膜法。将聚对二甲苯在特制的真空设备中气化,聚对二甲苯在纺织物上以气相沉积成膜,加固纺织物。
f.接枝加固法。通过丝织物的纤维与保护材料之间的接枝共聚反应,达到糟朽丝织物加固的目的。
7.纸张的保护
(1)纸张的材料
古纸原料是以麻、树皮为主的植物纤维。
(2)纸张的保护方法
①揭取
a.蒸气法。以水蒸气使之软化,即用锅蒸后再揭取,最后托裱。
b.水浸法。将被揭物浸入40℃左右的温水中浸润,再逐渐冲水揭开。
②修补
a.配纸粘补法。选择与原件纸质一致或相近的配纸,在残纸的破损孔同四周涂抹粘接剂,将配纸块粘补其上。
b.纸浆补配法。用配制的纸浆,通过特制的纸浆修补机完成残纸的补配。
③加固
a.装订加固
b.裱褙加固
c.夹衬加固
d.树脂加固
e.丝网加固
④脱酸
a.水溶液法。用水冲刷洗涤,可除去纸张的部分酸性物质。
b.非水溶液法。使用甲醇镁溶液、甲氧基碳酸镁溶液等有机溶剂为浸渍液,使酸性纸中和为碱性。
c.气相法。以二乙基锌为气相脱酸剂,对酸性纸做脱酸处理。
8.生物标本的保护
(1)生物标本的材料
生物标本包括动物标本和植物标本,其主要成分为有机物。
(2)生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①剥制标本
②干制标本
③浸制标本
④压制标本
⑤包埋标本
⑥骨骼标本
(3)生物标本的保护方法
①浸渍保护法。标本清洗后在固色液中浸渍24小时,即可转入保存液中。保存液由福尔马林、亚硫酸、氯化钠配制而成。
②脱水保护法。将动、植物组织的水分脱出,制成干制标本保存。
③包埋保护法。对于小型植物标本、动物标本,可封铸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制成无色透明的人造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