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阿德勒是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自我心理学的先锋。他和荣格一样,最初是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追随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后来因为对弗洛伊德理论中泛性论的思想不满,最终与他分手,继而发展起自己的人格理论。其学说以“自卑感”和“权力欲”为中心,强调“社会意义”,并主张心理学要从“个体”入手去了解。

一、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阿德勒抛弃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弗洛伊德过于狭隘地强调生物本能的决定论。阿德勒认为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1.在对人性的看法上,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最大的区别是他所持的自由意志人性观,强调个人的行为能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支配人性的精神决定论观点。在这一点上,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远比弗洛伊德乐观积极。

2.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具有其目的。人们为自己订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之后,其行为变得统一。阿德勒以这种解释来取代决定论的解释。

3.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他们假设,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三)人格动力

1.阿德勒不同意将力比多作为人格的主要动力。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机,也是人类的天性。

2.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

(1)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

(2)有些人却订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

(四)人格结构

阿德勒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而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以描述和解释人格。

1.生活风格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因而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这种个人追求优越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1)按阿德勒的说法,个人的生活风格是以克服一种自卑感为基础的,形成于四五岁之间。生活风格是习得的,和个体幼年时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生活风格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阿德勒注意到生活风格可以通过观察个体怎么处理三个主要的相关问题来了解:职业、社会和爱情。

(2)阿德勒将生活风格划分为四种: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和社会利益型。这些生活风格取决于两个维度:社会兴趣和活动度。社会兴趣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关心程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发展与他人合作的情况。活动度是个体处理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总能量。

统治支配型

这一类型的人具有很少的社会兴趣却有较高的活动度,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他们的行为通常是利己的,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需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者、违法者和药物滥用者等。

索取型

这种类型的人具有很少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并且竭力索取一切他所能索取的东西。

回避型

这样的人社会兴趣和活动度水平都较低,缺乏必要的信心解决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他们常常是自我关注的、幻想的,他们在自我幻想的世界里感受到优越。

社会利益型

这样的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兴趣和活动度。他们可能是关心家庭、朋友和社会的人。他们能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常常生长于良好家庭,家庭成员相互帮助、支持,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和尊重。

(3)生活风格反映了个体对于他自身及其所要应对的社会环境的看法,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因此要想了解一个人,要先了解他的生活风格。

那么,怎样才能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阿德勒总结出三条途径:

看他的出生顺序。出生顺序的差别会形成一个人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人格。

对早期的回忆。因为,从早期回忆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

对梦的解释。他认为梦更主要是体现出个人对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态度,因而梦贯穿了人的生活风格。

2.创造性自我

(1)创造性自我是阿德勒提出的一个备受其他学者推崇的概念,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自由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创造性自我使得一个人的人格和谐一致,并具有独特性和灵活性,它是人类生活的积极因子。

(2)创造性自我更进一步地超越了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旨在达成目标,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行为来迎合情境的需要。而创造性自我不仅要满足目标实现的愿望,还要发挥出人格的创造性,取得个体所独有的生活经验,在更调和的基础上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重要人物,达到卓越的地位。

3.社会兴趣

阿德勒在后期把个体和社会联结起来,即生活的意义不仅是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还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建立美好社会,这便是他的社会兴趣观点。

(1)社会兴趣的含义

社会兴趣是指个体觉知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阿德勒认为,人在本性上具有天生的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要求,即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和必不可少的需要,它使得人人都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社会所接纳和认可的一员。

(2)社会兴趣的功能

通过发展社会兴趣,一方面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满足;另一方面自卑与疏离感会渐渐消失。故而社会兴趣也是补偿自卑感的一种自然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从他所进行的社会服务中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如果脱离了社会,就难以得到满足。

(3)社会兴趣的发展阶段

社会兴趣有三个发展阶段:习性、能力和简洁动力特征。个体对合作和睦生活有一种天生的习性或能力。在习性发展之后,个体发展了能力,这些能力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合作行为中表现出来。随着这些能力的发展,简洁动力特征作为兴趣和态度在各种不同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成为表达社会兴趣的一种方式。

(4)社会兴趣发展的影响因素

社会兴趣的充分发展有赖于三个重大生活问题的圆满解决。这三个生活问题分别是: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及爱情婚姻。如果一个人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并获得了不俗的成就,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良好,且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或婚姻,则说明这个人社会兴趣丰富且寻获了生命的意义。反之则是社会兴趣不足或缺失,生活丧失意义感,容易患上精神疾病。

基于社会兴趣理论,阿德勒主张,若想要真正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必须从他所处的社会情境开始着手了解。因此一个人的人格要受社会情境的深刻影响。可以说,引入社会情境来分析人格是阿德勒对心理学的一大贡献。

(5)社会兴趣和自卑感

社会兴趣是阿德勒学派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阿德勒认为,随着社会兴趣的培养,自卑与疏离感觉渐渐消失。

一个人通过对社会福祉的贡献而产生自尊和被重视感。

一个人也因为服务社会,而正向地补偿了原有的自卑感。

如果一个人只有很少的社会兴趣,那么这个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于贬低他人,而且缺乏建设性目标,甚至会导致一些不健康的行为。

(五)人格发展与成因

儿童生活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阿德勒跟弗洛伊德一样十分重视儿时经验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不过他关注的不是性本能的影响,而是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如父母教养方式、儿童的出生顺序等。

1.父母教养方式

(1)儿童生活风格的发展还主要取决于他们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根据阿德勒的观点,儿童遇到的最初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在家庭中与母亲的接触和母子关系的发展形成了将来与他人关系发展的基础。正是母子早期交互作用的性质,影响甚至决定儿童将来能否以健康坦诚的态度对待他人。

(2)阿德勒指出了两种影响不良生活风格形成的父母教养方式:溺爱和忽视。

有些父母给予孩子过多的关注和爱护,事事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自主和独立的机会。这样看似无微不至的关心却损害了孩子在发展阶段中力求展现自我能力的渴望,反倒助长了他自卑感的形成。所以容易造成他日后的人格发展障碍和种种生活风格问题。

而受到忽视的孩子,也容易由于冷落而产生自卑。他们或者变得极度冷酷、远离人群,无法和别人发展各种层次的人际关系,或者容易产生攻击性的行为,力求受人注视来摆脱自卑。这样两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人格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出生顺序

阿德勒注意到,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并不一定共享着同样的生活环境,他们在家中的排行,也就是出生顺序,也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发生重大影响。出生顺序会影响一个孩子怎样与社会联系,还影响他生活风格的发展。

(1)父母的第一个孩子,每个长子都曾经历一段独生子唯我独尊的时光,通常会受到大量的关怀与宠爱,直到第二个孩子出生。他们通常喜欢搬弄权势,并过分夸张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但也可能发展出喜欢帮助人、保护人的性格,或具有善于组织的才能。在个性上,老大较值得依赖,而且会努力上进。

(2)次子或中间的孩子一出生便须与另一个孩子分享父母的关怀,所以他比长子易于与人合作。次子总是不甘屈居人后,他努力奋斗想超越别人,好像时时刻刻在参加比赛,他通常都比长子有才能。且更成功。如果长子在某方面表现优越,则次子会发展另一方面的才华来抗衡。次子在立场上通常是反对长子的。排行在中间的小孩曾有被挤压出局的感觉,对人生会感觉到不公平,自己好像是被骗出生的。这些小孩可能会有自怜自艾的心态,并成为问题儿童。

(3)父母对最小的孩子总是特别细心对待,因为他们既年幼又弱小,需要别人的帮助,但他们并不喜欢当最小的孩子,因为最小的孩子不值得信赖,没有信心,所以他们想证明他们样样都能做,因此他们特别重视权力的追求,往往会成为家中最能干的人。他们往往是家中的宝,并且常常是最被纵容的,由于地位特殊,每位家人都想塑造他,但他们往往走自己的路,令家人意想不到。

(4)父母对于唯一的孩子,总是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一个身上,所以有时他会变得依赖。在特征上与老大相似,他们缺乏与其他小孩合作分享的机会,打交道的人都是成人居多。由于往往受到母亲的宠爱,故颇为依赖母亲。他们希望总是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一旦有所失落,会感到不公平。日后当他们失去众人注意时,会产生许多心理调适的问题。

阿德勒疗法重视家庭动力的影响,特别是手足关系。虽然我们应避免以刻板印象把人们做硬性的归类,但是阿德勒的说法帮助我们了解年幼时的手足敌对关系所形成的性格倾向,对于日后与人相处确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一个人的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阿德勒为我们理解家庭是如何塑造人格的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视角。

二、研究方法

阿德勒主要采用临床法收集数据,建构理论。他的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概念均是从临床咨询中总结、建立起来的。与弗洛伊德和荣格不同,阿德勒是现象学取向的,即以个人主观的世界观作为解释其行为含义的基本要素。阿德勒在心理治疗中从来访者的主观参考架构去看现实世界,重视个体知觉外在真实世界的方式。

(一)早期记忆法

阿德勒也非常重视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他认为早期记忆是发现个人生活风格起源的方法之一。个体会从自己的记忆库中选择与他所处情境中最有关联的事件,或者说,个体选择的是那些对自己生活和行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保存在记忆系统中。因而,它所选择的记忆事件代表了“他的身世”。

阿德勒有关早期记忆的作用引起了后期研究者的兴趣,出现了许多的研究,沃特金斯经过研究,得出了关于早期记忆的几个特点:

1.精神病人的早期记忆与正常人的不同。精神病人的早期记忆多具有负面情绪与认知色彩,如恐惧、焦虑情绪,被动于外控信念等。而且,精神病人早期记忆的内容会随治疗的进程而有所改变,其早期记忆的正确性会提高。

2.男性不良青少年和罪犯的早年记忆比正常人的早期记忆具有较多的负性情境特征,如疾病、创伤事件、违法行为、受欺负,独处于不愉快情境的经验。

3.在催眠状态下所引起的早期记忆与在清醒状态下的早期记忆不同。

4.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和不同行业者的早期记忆不同。

但是,对于上述的一些差异的原因并未探索清晰。

(二)心理治疗

1.治疗目标

阿德勒不认为适应不良的人是需要治疗的病人,他们主要是社会兴趣不足,因此阿德勒治疗的目标是培养来访者的社会兴趣,这当中伴随着提高其自我察觉能力,并修正其基本假设、人生目标及基本观念。

2.基本思想

治疗会教育来访者以全新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别人与生活,协助来访者克服挫折感与自卑感,修正其观点和目标,修改错误动机与对生命的假设,改善生活方式,协助来访者感受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协助来访者成为社会上有贡献的人。

3.治疗的四个阶段

阿德勒学派的治疗程序可分成与目标相呼应的四个阶段:

(1)建立合作性治疗关系。

(2)探索来访者内在的心理动力(分析与评估)。

(3)激励来访者形成自我了解(洞察)。

(4)协助来访者做出新的抉择(引导与再教育)。

4.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阿德勒学派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建立在合作、互信、尊重与目标一致的基础上。阿德勒学派的咨询师是以建立关怀、全心参与和友谊的关系来与来访者合作解决问题的。治疗过程必须是用在处理来访者觉得重要,且愿意讨论与改变的个人课题上,才会产生效果。阿德勒学派的治疗者会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并加强当事人对自己生活应负的责任。

5.探索来访者的心理动力

探索来访者的心理动力是通过主观性与客观性会谈实现的。

(1)在主观性会谈(subjective interview)中,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尽可能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故事。咨询师的倾听与反应,是主要的催化力量,并伴随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叙述持有的困惑、赞叹与兴趣,可自然引出来访者对于故事的质疑。

(2)客观性会谈(objective interview)则致力于收集有关心理障碍的资料,如心理障碍的发生过程、诱发事件和治疗史,社交史以及应对方式等。在这个阶段,当事人有两项目标须达成,一是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二是了解此种生活方式对自己生活中各项功能的影响。

6.领悟和解释

阿德勒学派深信个人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所以只有在洞悉隐藏在自己行为内的目的为何时,自我了解才可能发生。阿德勒学派所认为的领悟(insight),是指了解来访者生活中不断运作的动机为何的意思。咨询师鼓励当事人发展出洞察力,以察觉错误的目标与自我挫败行为。解释是促进洞察的技术,并且其重点是放在当事人此时此地的行为及意图中的期望。阿德勒学派的解释跟生活方式有关,即在评估当事人的生活方式后,借助解释令当事人察觉其生活的方向、目标与意图、其自我逻辑及其运作规则、行为。通常,解释的焦点放在行为及其结果上,而非行为的成因。

7.行动导向阶段

治疗过程的最后阶段是行动导向阶段,帮助来访者重新定向,让他能再度领悟并去行动。在引导中,当事人须做决定,并修正自己的目标。此阶段的焦点就是帮助来访者发现全新且更有功能的选择。治疗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通过引导与再教育,使洞察能化为行动。此阶段的焦点是协助当事人看见新而光明的选择,鼓励他们鼓起勇气去冒险,在生活中尝试。

三、研究主题

(一)自卑与心理补偿

1.心理补偿源于自卑心理

阿德勒认为,心理补偿源于自卑心理。他发现,自然对于缺陷有一种天然的补偿力量。这种补偿作用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可以找到依据。在生理上成对的器官,如果其中一个有缺陷,则另一个就会变得特别发达,从而完成原先得由两个器官共同承担的任务。同样,在心理上,在某方面自感不如他人时,往往会在其他方面加倍努力,最终获得其他领域里的辉煌成就。

2.自卑情节

阿德勒认为,尽管自卑感对所有积极的成长起着一种激励的作用,但是也可能会导致神经症。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是以一种障碍因素而不是激励因素发挥作用的,阿德勒称其为自卑情结。有自卑情结的人,可能会对自己的缺陷过分敏感,惟恐别人蔑视自己,因而在言行上表现得格外争强好胜,运用一些自我保护策略,但是,这三类策略是非正常人所使用的:

(1)托词。个体会将表现出来的一些身体病症作为其短处的托词与理由。

(2)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会有三种表现方式:轻视他人,责备他人,责罚自己。

(3)增加自己与问题间的距离。为免于失败而避免接触问题。

3.优越情结

为了克服自卑,一个人会通过“追求卓越”来实现人生完美的发展目标。但是,也会出现病态反应——“优越情结”。优越情结是指在力争上游的过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胜过别人为人生乐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时常以贬抑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实为一体之两面,均为病态。

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都会出现一种病态的补偿现象,称之为过度补偿,是对自卑感进行补偿的夸张形式。过度补偿者虽可争到表面上的人格尊严,但内心仍难心安理得。

但是,自卑也会形成两种不同的人生路径,如图2-8:

图2-8 自卑的不同发展路径(Richard M.Ryckman,2005)

(二)社会兴趣

阿德勒提出的社会兴趣观念受到了之后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发展出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如《社会兴趣量表》,以验证阿德勒的“社会兴趣”这一人格特征,研究结果与阿德勒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1.研究结果发现,社会兴趣高的人比社会兴趣低的人在利他、可信度、社会正义、助人等方面表现得会更好,抑郁、焦虑、孤独、自恋、敌意等负面情绪更少。

2.研究还发现,社会兴趣与个人幸福感,和社会心理适应均呈正相关,在家庭伴侣关系中,具有高社会兴趣的人,更尊重和关心自己的伴侣而不是满足私欲。

四、理论应用

由于个体心理学基本上是一种个体成长模式,而不是医疗模式,故可以使用于不同领域,包括:儿童辅导中心、亲子咨询、婚姻咨询、家庭咨询、团体咨询、儿童与青少年个别咨询、文化冲突、矫正与咨询以及心理卫生机构。而其原则也广泛应用在药物滥用防范计划、消除贫弱与犯罪等社会问题、老年人问题、学校制度、宗教以及商业上。

(一)教育应用

阿德勒对自己理论应用在教育上特别感兴趣,较重视如何矫正这些生活方式有错误的学童,通过教师预防和矫正学童基本错误的方法,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会兴趣及心理健康程度。在矫正儿童的基本错误的方法中,他特别重视提高社会兴趣与维护心理健康。

1.儿童辅导

(1)阿德勒终其一生对于儿童辅导的工作不遗余力,更是第一位以团体方式从事儿童辅导的心理学家,他强调应从儿童整体的环境来看儿童的行为,要了解儿童行为的目的而非原因。

(2)阿德勒学派认为社会兴趣一开始便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任何适应上的问题都与儿童如何在团体中觅求归属感、发展社会兴趣有关。社会适应不佳的儿童无法与他人合作、缺乏团体归属感、以错误的行为目标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3)阿德勒学派的儿童辅导强调父母与教师需同时学习了解儿童的行为目的与如何正确反应儿童的偏差行为,因为父母在生命最初的前五年有重大的影响力,而教师则是儿童在学期间对儿童深具影响力的重要人物,儿童接受辅导的同时,教师与父母共同的协助将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家长与教师的协助,不仅家长可以学得正确亲子教育的技巧,以赢得孩子的心,教师也可以以心理学的观点了解教室中儿童行为的目的及处理方法,提高教室管理的效率。

2.父母教育

父母教育是阿德勒学派的主要贡献之一,目的在于通过增进彼此的了解与接纳,而改善亲子间的关系。阿德勒认为孩子社会兴趣最初来自于与父母的关系,最初未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到孩子之后社会兴趣发展的品质。因此,他强调先教育父母,再培养孩子。父母亲学会简单的阿德勒理论后,可以在家中好好应用。

(二)心理咨询

阿德勒的理论可以使用在许多心理问题的咨询过程中,说明个体的许多心理问题。因此,阿德勒的理论在心理咨询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是被认可的。

1.婚姻咨询

在婚姻咨询中,目的不在于指出谁是错误的一方,而在于协调双方生活方式之间的互动,促进沟通与合作。

(1)夫妻将学到的一些技术包括:倾听、复述对方的意思、提供回馈、讨论、列出期望、做家庭作业,以及欲擒故纵法等。

(2)咨询中还可能用到其他方法,包括:心理剧(角色扮演)、书籍阅读治疗(提供一些书让夫妻一起研读,并指出书中的重点)、说故事、幽默以及澄清角色。

2.家庭咨询

阿德勒学派一向重视家庭动力、整体论和治疗者随机应变的弹性,所以这些观点都成了家庭治疗的重要基础。治疗过程较注重于家庭气氛和家庭成员互动。

(1)家庭气氛是指父母之间的关系特色,以及他们对生活、性别角色、竞争与合作等所抱持的态度为何。气氛包括父母所提供的自身榜样,会成为儿女的学习对象且对成长影响很大。

(2)治疗历程在于提供对家庭成员的目标、信念与行为,并且视与家庭为一整体。由于其行为具有社会性意图,所以咨询师会去注意各个家庭独特的互动关系。治疗过程中,要让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察觉到彼此的互动情形,治疗工作者必须了解每个家庭的目标与信念,并视家庭为自己能运作的实体。

3.团体咨询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主张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类所有的沟通、行为和感觉都是为了要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在团体中可以凸显成员的内心冲突与适应不良的性质,并提供矫治的影响力。因此阿德勒的理论常应用于团体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

在团体中自卑感在接受挑战后可以有效地消除,而导致社会问题与情绪问题的错误信念与价值观在团体中会受到深度的动摇,因为团体是形成价值观的媒介。

五、理论评价

(一)理论贡献

1.阿德勒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阵营独立之后,创造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阿德勒的理论因其平实易懂、积极乐观而被广大的心理学研究者和咨询师所接受,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2.阿德勒更多地看到了人类利他的本性和行为倾向,即具有社会情感、追求优越感,力图创造出有价值的自我,鼓励人生积极进取,相信人生积极的一面。

3.阿德勒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个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实现的意义,从而计划并指引个人的行为。人类生来就有一些基本需求,这些需求会形成有目标的导向力。个人可以在自主意识之下决定自己的生活。

4.他认为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的行为受社会驱力所推动,而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使心理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并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他修正了弗洛伊德理论中过分偏重性本能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满足其需要的方式还是决定于他的生活风格,或者决定于社会文化,从而破除了“性”在人格上的统领地位,从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中解脱出来。这对于后来的新精神分析影响深远。

5.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和整体性。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动机、特性、兴趣与价值的个人独特之组合;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正代表着他个人特有的生活风格。他认为一个人满足其性需要的方式是决定于生活风格(社会文化)而非生活风格决定于性的满足方式,这使许多人从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中解脱出来。

6.阿德勒首创的“创造性自我”的概念对于精神分析理论而言是相当新颖的,有助于补偿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过分的“客观主义”。阿德勒的这一自我观念对现代人格理论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7.阿德勒对于当代治疗实践的贡献相当的大。他的影响超越个别咨询的领域,进而带动社区心理卫生运动。他的许多基本想法影响了其他治疗学派,例如,家庭系统疗法、格式塔疗法、现实疗法、理情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个人中心疗法,以及意义疗法。

(二)理论缺陷

1.虽然个体心理学已经历过进一步的发展与提炼,但阿德勒许多原创性的基本假说被描述为难以实证。他的某些基本观念具有全球通用的性质,但定义不明确,例如,追求优越、创造性自我,以及自卑情结等概念。

2.批评者认为他大部分的理论均根据常识般的心理学知识而复杂的观念则过度简化。

(1)他把为克服自卑感而追求优越视为个体发展的唯一动机,过于简单绝对。

(2)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

(3)阿德勒虽然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只论述了家庭环境这一有限的社会环境,过于局限,并未触及社会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