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篇 管理的架构

第5章 组织体系

5.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组织构成

1.组织的概念

(1)组织是一个社会实体

从实体角度来理解,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内部必然要进行分工与合作,分工与合作体现了组织的有效性。分工以后,为了使各部门、各工种、各人员各司其职,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体系,这是组织目标实现的保证。

(2)组织有明确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从本质上讲,组织本身就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或工具。

(3)组织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的活动性系统

作为一个实体,组织要素、部门、成员按照一定的联络形式排列组合而成的框架体系即组织结构。组织结构通过所设立的一套系统,保证跨部门的有效沟通、合作与整合。一个理想的组织结构应该鼓励其成员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横向信息、进行横向协调。

(4)组织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组织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环境中,它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发挥其功能的,环境与组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稳定环境中的组织一般有正规的结构,行动也较有规律;动荡环境中的组织则比较灵活,缺少正规的结构。

2.组织的类型

(1)按组织的性质分类

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它担负着提供人们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等物质生活资料的任务,履行社会经济职能;

政治组织,出现于人类社会划分阶级之后,包括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

文化组织,是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文化活动为其基本内容的社会团体;

群众组织,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人民群众,为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团体;

宗教组织,是以某种宗教信仰为宗旨而形成的组织,代表宗教界的合法利益,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

(2)按组织的形成方式分类

正式组织。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明确规定组织成员之间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其组织制度和规范对成员具有正式的约束力。

非正式组织。指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活动中,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而自发形成的团体。

(3)按社会功能分类

以经济生产为导向的组织,是指运用一切资源扩大经济生产能力的组织。

以政治为导向的组织,其社会功能在于实现某种政治目的,重点是权力的产生和分配。

整合组织,其社会功能在于协调各种冲突,引导人群向某种固定的目标发展,以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模型维持组织,其功能在于维持固定的社会形式,来确保社会的平衡发展。

(4)按人员顺从度分类

强制型组织,用高压和威胁等强手段控制其成员;

功利型组织,主要以金钱或物质的媒介作为手段,来控制其所属成员;

正规组织,主要以荣誉鼓励的方式管理组织成员,且组织的运作比较规范。

(5)按利益受惠分类

互利组织,一般成员都可在其中获得某种方便和实惠。

服务组织,为社会大众服务,使大众能得到益处。

实惠组织,指组织的所有者或经理等主要管理人员能得到实惠的组织。

公益组织,指为社会所有人服务的组织。

(6)企业组织的分类

作业组织,对生产作业活动加以组织,是企业组织的最基本内容。

管理组织,管理组织包括: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组织、创新管理组织和战略管理组织。

财产组织,反映组织资本的来源、构成及组织治理结构问题,它对管理组织尤其是战略管理组织,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3.组织的功能

(1)组织的力量汇聚作用;

(2)组织力量的放大作用;

(3)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交换作用。

二、组织目标

1.组织目标的概述

(1)组织目标的含义

组织宗旨表明了一个组织的存在对于社会的意义,是一个组织最基本的目的,它需要通过目标的具体化才能成为行动的指南。

组织目标是指一个组织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实现的目的。

组织目标与组织宗旨相联系。

(2)组织目标的类型

组织目标主要分为官方发布的组织使命和组织实际追求的经营目标。组织的经营性目标主要包括:经营目标、业绩水平、资源、市场、雇员发展、创新和生产率等。组织目标往往要按其重要性或所涉及的范围大小进行分等分层。如图5-1所示。

图5-1  组织的目标体系与层级体系

(3)组织目标的作用

包括:集中力量和资源;提供协调和沟通基础;为业绩考核提供标准和依据;是组织的信息源和决策依据;影响组织结构。

2.组织目标的制定

(1)组织目标制定的原则

包括:根据组织宗旨确定具体目标;目标是适时适度的;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前提;以提高组织的投入产出率为出发点。

(2)组织目标制定的步骤

包括:明确制定组织目标的目的;进行组织环境分析;制定总体目标方案;选择目标方案并具体化;明确组织目标责任;组织目标优化。

3.组织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是一种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它首先由一个组织中的上级管理人员与下级管理人员、员工一起制定组织目标,并由此形成组织内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分目标,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职责范围,最后又用这些目标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对每一个部门和成员的奖惩。目标管理以目标为中心,强调系统管理、以个人为中心,其目的在于让组织内的每一个人对目标的制定和实施都有发言权,使每个人都了解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可能得到的相应报酬和奖励。目标管理有四个共同要素: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和反馈绩效。

三、组织素质

1.组织素质的定义与内涵

组织素质是指一个组织所具有的潜在的品质与能力。潜在品质主要包括组织所具有的价值观、凝聚力与组织成员对于组织目标的认同感;潜在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的智商、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组织的应变能力。组织素质的具体内涵包括:

(1)组织价值观

组织价值观是指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成员的基本原则与所知觉的存在的信念,组织价值观是由其成员共享的,并规范着管理者的目标行为取向。

(2)组织凝聚力

组织凝聚力是一种向心力、吸引力,是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和表现,包括每个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和整个组织对单个成员的吸引力。组织凝聚力的高低是决定组织能否完成工作任务以及完成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

(3)组织成员的忠诚度

包括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态度忠诚主要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价值观、目标等的认同感;行为忠诚是组织成员忠于职守,离职率低等。

(4)组织的智商

组织的智商是指一个组织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智商建设围绕着知识的积累和提高组织学习的能力,主要由知识管理、知识型员工开发、知识库建设、冲突管理与差异敏感专案管理、决策与解决问题能力专案管理及大脑联网六部分组成。

(5)组织的学习能力

组织的学习能力为全体组织成员的个人学习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组织成员共享学习成果的能力两部分。随着组织所面临的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组织的学习能力成为组织不断创新的根源与驱动力,也越来越成为组织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组织的应变能力

组织的应变能力是指组织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如顾客需求的改变、新技术的发明等)迅速地作出反应,合理高效地运用和配置组织资源,以获得组织的持续发展。

2.提高组织素质的途径

(1)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

1990年,彼得·圣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并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来达到组织修炼的目的。创建一个学习型组织,结合组织的具体环境不断把五项修炼运用于组织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并把学习成果用于指导组织的实践是提升组织素质的基本途径。

(2)组织创新

在组织修炼过程中,当组织所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采用新型组织形式,以增强组织的生命力,提升组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