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社会保障的由来发展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
(1)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等要素发展的产物。任何保障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均在于为了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2)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一般地说,人的需要被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三个基本层次:
①生存需要是一种最低层次的需要,它以物质生活资料为基本内容,如衣、食、住等,主要用于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其中包括本人及其家属的需要。
②发展需要是比生存需要更高层次的一种需要,是指全面发展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的体力和智力的各种需要,它保证了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③享受需要是指在满足了前两种需要的基础上的一种更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更多的还包括精神方面的。
(3)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应付的主要是经济风险,而经济风险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种:
①自然原因,人的生、老、病、死等因素导致人类不能正常进行劳动,生活得不到保障;
②社会原因,如人们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各种社会意外事故、人口的少子化与老龄化等,都是使社会成员面临经济风险的社会原因;
③经济原因,企业破产、个人失业等,是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本身面临风险的经济因素。
(4)为了弥补社会成员在遭遇经济风险时所受到的损失、伤害或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以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2.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
(1)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产品生产的社会化。
(2)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扩大的收入水平导致社会不公平程度的加剧,必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为了保证社会公平,就需要采取某种机制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水平上的差距。
(3)家庭功能的弱化。生产的社会化促使家庭的生产职能开始退化,并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核心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保障方式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这就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内容多样化和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
(5)社会稳定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劳资矛盾和对立日趋激化。为了稳定社会,从而使社会经济顺利得到发展,有必要实行社会保障制度。
(6)社会保障思想基础的存在。社会保障思想的渊源在社会保障产生之前就早已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直接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出发,到举办社会保障是国家保障每个公民的一种责任。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他社会保障思想不断产生。
二、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发展
1.萌芽阶段(1601~1882年)
(1)产生的背景
①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主要原因是:
a.从l6世纪至17世纪,英国地主贵族通过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剥夺农民土地,使大批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镇成为乞丐和流浪者;
b.在城镇发生了产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生产,造成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失去了原来的工作。这些成为失业人员并沦为贫困人员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构成了对政府统治的威胁,并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②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于l601年颁布并实施了《伊丽莎白济贫法》,又称为旧《济贫法》。随后为了适应各方面的变化,英国于1834年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
③在这个阶段,社会保障的实施国家仅仅局限于英国、法国、德国等少数国家,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救济,主要是通过国家干预来解决贫困问题。
(2)内容
①1601年旧《济贫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机会;
b.资助老人、盲人等失去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住所;
c.组织贫困人员和儿童学习技术;
d.建立特别征税机关,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e.提倡父母与子女的社会责任。
②英国于l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新《济贫法》认为保障公民的生存是国家的一项义务,而公民享其救济则是权利,并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项工作。新《济贫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英国社会救济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加强了政府在社会救济中的作用和行为。
③在这一阶段,包括英国在内的工业化欧洲国家在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时,都确立了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社会救济原则;同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推行,从而有利于其实施对象的普遍性。
2.发展阶段(1883~1944年)
(1)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
①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以德国于1883年颁布的《疾病社会保险法》为标志,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德国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到l9世纪中叶,工人运动迅速发展,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当时的德国已经成为欧洲的政治中心之一。德国的俾斯麦政权在镇压工人运动失败之后,转而采用“胡萝卜”的软化政策,以缓和劳资矛盾。
b.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产生。德国新历史学派的基本思想是主张劳资双方合作和实行社会改良政策。其具体政策主张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承担起“文明与福利”的责任。俾斯麦政权认同并采用了该学派的基本政策主张。
c.为了加快德国的工业化发展和对外扩张。1871年,德国实现了全国统一,为了努力加快国内经济的发展,谋求欧洲霸主的地位,俾斯麦通过实施社会保险制度来缓和劳资矛盾,安定国内社会秩序。
②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德国于1883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即《疾病社会保险法》;l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又颁布了《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以此为标志,世界上开始有了社会保险制度。这一系列法律在德国的颁布和实施,对其他欧洲工业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2)《社会保障法案》的诞生
①诞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保障法案》首先在美国诞生,有它的必然性:
a.经济萧条的发生。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这次世界性经济萧条最早产生于美国,大量的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
b.工人运动的大规模爆发。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要求提供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劳资矛盾非常尖锐,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稳定;
c.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实现充分就业;主张国家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举办公共事业等,扩大社会支出,从而提高社会有效需求。
②《社会保障法案》的主要内容
a.规定了美国当时的社会保障项目有五个,即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盲人救济、老年救济以及未成年人救济;
b.《社会保障法案》逐步增加了社会保障项目,提高了社会保障支付水平。但是,即使发展到今天,由于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调个人责任的特征,因此,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社会保障项目上,还是在社会保障支付水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c.美国建立了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的个人消费能力,刺激社会总需求,这符合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
3.充实阶段(1945~1972年)
(1)历史背景
①《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
《贝弗里奇报告》对英国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如何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对以后英国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5年,工党上台执政以后,工党政府采纳了《贝弗里奇报告》中的许多政策主张,颁布和实施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完善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份报告同时也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②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二战以后,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且社会主义各国都以保障全体国民的生活利益作为立国的基本目标,这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构成了很大威胁。
(2)内容
①《贝弗里奇报告》的政策主张
a.《贝弗里奇报告》提出,英国的社会政策应该以消灭贫困、疾病、失业、无知(教育)和陋隘(住房和环境)这五大祸害为目标,主张建立一个覆盖所有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每个公民提出了儿童补助、养老金制度、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妇女福利和贫困救济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
b.这份报告提出了三大原则:
第一,普遍性原则,即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应该包括所有社会成员;
第二,政府统一管理原则,即政府对所有社会保障项目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第三,全面保障原则,即根据公民需要建立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
c.1948年7月,英国已经建成了“福利国家”。从此,“福利国家”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并根据《贝弗里奇报告》的政策主张,全面制定和实行社会保障计划。
②战后社会保障的发展特征
a.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从“劳资斗争说”转向“社会功能说”;
b.实施对象从原来的城市劳动者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
c.社会保障项目的全面更新;
d.社会保障事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
4.调整阶段(1973年至今)
(1)背景
①经济萧条的发生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直接给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经济危机,而这一时期的经济萧条又是以经济发展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为特征的。这种经济萧条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方面带来了很大冲击。人们开始寻找产生这种经济萧条的根源,最终认为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②社会惰性的弥漫
过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现役劳动者不得不负担较重的社会保障费用,养活一批懒汉,这使得现役劳动者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不满,结果导致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下降。这不仅加深了现役劳动者与依靠社会保障生活的人之间的对立情绪,而且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③社会保障管理效率低下
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保障往往采取政府集中管理模式:
a.参与社会保障管理的人数不断增多,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规模也日趋扩大。造成了用于社会保障管理的费用迅速增长;
b.社会保障管理效率则逐步下降,社会保障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也日趋恶劣。这些都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或调整措施
①在这种改革浪潮中,社会保障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a.强调社会保障水平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共同负担,注重个人责任;
c.着手解决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失衡问题。
②改革措施
a.资本主义各国进一步进行人口预测,通过科学测算,制定分阶段提高社会保障费用征收比率的计划;
b.重新探讨社会保障基金模式,为了克服现收现付制和税收方式的弊端,开始重视部分积累制或完全积累制;
c.放宽征收社会保险费或社会保障税收入额的上、下限额,增加社会保障基金收入;
d.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废除长期以来执行的工资再评价制度,改为仅仅与物价相挂钩,从而减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压力。
三、社会保障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1.社会保障在苏联的发展
(1)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①1917年10月后,苏联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在社会主义国家产生;
②1917年12月,苏联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并实施了新型的疾病保险;
③1918年,国家开始管理所有的慈善机构,把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由原来的国家保护人民委员部改为社会保障人民委员部;
④1918年夏天至l921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联公布了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法令,即《劳动者社会保障规则》。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律。
(2)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
①从1920年年底开始,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苏联开始采用“新经济政策”。这个时期社会保障的一个最大特征,是从劳动者社会保障回到雇主社会保险。
②1921年11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公布《关于工资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这个法令规定:
a.社会保险适用于暂时和永远丧失劳动能力、失业以及死亡等情况;
b.实施对象包括在国有单位、私营单位以及集体单位等从事工资劳动的人;
c.保险费由这些单位承担,并同时规定对私营部门征收更高的保险费。
③1922年,苏联公布了新《劳动法典》和《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险作出了进一步规定。这时的社会保险成为苏联的一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伤害、疾病、生育、残疾、养老、失业等,并由保险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④1926年,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这个时期社会保障的主要对象还是劳动者,并对军人及其家属的生活保障实行了特别优厚待遇。
⑤l930年,苏联基本上消灭了失业现象,失业保险制度从此以后不再存在。
⑥1933年,所有的社会保险业务管理部门从以前的社会保障人民委员部改为工会。
(3)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在战争中受到了巨大损失,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国家的中心任务。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苏联具备了从根本上改善社会保障的经济条件,并通过了新的《国家年金法》。
②从1961年起,苏联开始系统地改善集体农庄农民的社会保障。随着集体农庄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实施范围有条件地扩大到集体农庄的农民。
③从1971年起,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苏联采取了鼓励养老金领取者参加劳动的政策。
④1976~1977年,苏联提高了煤炭、钢铁等繁重劳动行业劳动者的最高养老金金额,并且提高了集体农庄社员的老年养老金、残疾养老金和遗属养老金的最低支付额。
⑤1980年,为了鼓励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年数的延长,苏联规定,如果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25年以上,则把老年养老金的附加金从l0%提高为20%,从1983年起开始实行。
⑥1981年以后,对正在工作的妇女和离开生产岗位但正在学习的妇女,在小孩l岁之前,为了方便照顾小孩,新增加了一部分带薪育儿休假,并规定了小孩1岁半之前的无薪休假。
2.社会保障在各个时期的政策特征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政策特征
①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象首先是那些切实需要保障的人,如残疾军人、工伤残疾人、贫困人员、病人以及孤儿等。
②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国家的中心任务,苏联对骨干力量的劳动者优先实行保障,尤其是对熟练劳动者、技术人员以及在重要产业部门工作的职工、在劳动条件恶劣的生产部门劳动的人、长期连续工作的人,实行较高的保障水平。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政策特征
①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国家年金法》、《集体农庄社员养老金·津贴法》等社会保障法律,养老金和津贴的基本种类实现了系统化,支付条件和标准更加趋于明确,并改善了支付待遇。此外,苏联还创立了集体农庄社员的社会保险制度。
②作为新的支付种类,苏联开始定期支付儿童津贴,天生残疾儿童的津贴,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津贴,一部分带薪育儿休假、在职或离开工作岗位但正在学习的妇女生育第1、第2、第3个小孩时的津贴。
③降低领取老年养老金的开始年龄,缩短工作年数,提高养老金、津贴等的最低支付额,在支付和服务方面出现了新趋势。
(3)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时的政策特征
①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象具有普遍性,包括了所有的劳动者,并与性别、年龄、宗教、人种等无关,所有的公民都无差别、平等地得到了保障。
②社会保障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各项社会保障权利都得到了保障。从出生到死亡,苏联实行了就业保障和无劳动能力人员的保障。
③实行免费医疗,尤其是重视预防,把增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康复衔接成为一个整体。
④把发展生产力与完善社会保障相结合,从扩充社会保障与发展生产力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社会保障的改革或调整要有利于经济发展。
⑤社会保障依靠国家资金和社会资金(集体农庄资金等)来实施,原则上劳动者不负担社会保障费用。社会保险费用由企业、集体农庄等全额负担。
⑥通过国家管理机构和工会等社会机构,由劳动者自身对社会保障进行民主管理。
⑦重视低收入阶层、无劳动能力者、战争中牺牲者家属的保障,不断改善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
3.社会保障在中国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以前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民党政府于1931年颁布了《工厂法》。此后,国民党政府又对职工医疗、工伤、死亡、养老和生育等分别做出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②中国共产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政权后,自1932年1月1日起在革命根据地开始实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但是由于该法盲目照搬苏联的做法,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相比,社会保障支付标准过高,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③1933年10月15日,在革命根据地重新公布了修改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该法对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巩固根据地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④1948年12月27日和l949年2月2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吸取了根据地的实践经验和苏联的做法,开始实施《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及其《试行细则》。
(2)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
①社会保险
a.1951年2月26日,当时的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b.1953年2月2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适当提高了各项支付标准,并对各项规定进行了具体化;
c.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社会保险最终得到了统一,其具体规定与以前的企业社会保险基本相同;
d.进入“文化大革命”以后,原来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部门即工会被解散,各单位的劳动人事部门成为社会保险的具体管理部门;
e.“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养老金支付标准偏低等原因而无法满足职工基本生活的需求,我国对养老金支付标准等进行了调整,提高了社会保险待遇。
②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a.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分为城市社会救济和农村社会救济,其主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安定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
b.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原来的社会救济对象中,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解决,社会救济的对象在城市主要是孤、老、残、幼,社会救济不仅要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而且要与社会思想改造相结合;
c.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建立了社会福利体制。社会福利的实施范围主要包括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建立了各种儿童福利院、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福利基础设施。
③社会优抚
我国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关于军队干部退休的暂行规定》以及《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军人的养老金、伤残者及其家属和死亡者家属的生活保障标准。
(3)改革开放以后
①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完成了制度转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制度建设,我国基本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对人们可能遭受的各种风险做出了制度安排。
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打破所有制和身份界限,向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各类人群拓展,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稳步提高待遇水平,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得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③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了体制转轨的遗留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
④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减轻了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事务负担。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趋向
1.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趋向
(1)开源节支措施
①在开源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a.提高社会保障费(税)率;
b.提高或取消社会保障缴费基数的上限,是扩大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一个重要办法;
c.新开征社会保障收入所得税。
②在节支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a.缩小社会保障支付范围;
b.降低社会保障支付标准;
c.制定严格的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条件。
(2)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私有化
①把一些原来由国家举办的社会保障项目,让私营机构来参与经营和管理。
②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行私有化,即改变过去由政府主导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行并严禁私营机构参与的做法。为了提高基金投资运行的收益性,开始允许或扩大私营机构来参与基金的投资运行。
③放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高风险金融工具的限制,提高其比例。
(3)改变基金的财务机制
为了应对和解决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局面,少数发达国家开始转换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机制,即从原来的现收现付制改为部分积累制。与这种基金财务机制转换相联系的,是给付确定制向缴费确定制的过渡。
(4)重视多层次的保险体系
丰富的社会保障项目和较高的社会保障支付标准,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多层次的保险体系。多层次保险体系的建立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险领域,尤其集中表现在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方面,即通过发展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以及个人养老保险和个人医疗保险,形成多层次的保险体系。
2.拉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趋向
(1)重新采用积累制
拉美各国在20世纪初建立了积累制的社会保障模式,但由于各种原因,都存在巨额赤字,不得不从积累制方式转换成现收现付制方式。1981年,智利开始改革社会保险制度,重新建立起积累制的社会保险制度。具体来说,建立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并实行完全积累制,对基金管理与投资实行商业经营化。
(2)商业化经营管理与投资
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定数量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全国的养老保险事业。
③每个国民可以根据每个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业绩,自由选择基金管理公司,并把自己的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给基金管理公司经营和投资。
③基金管理公司为每个投保者建立一个专门的个人账户,雇员与雇主每个月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所取得的收益一起存入该账户。
④国民退休后想得到养老金;可以有三种选择:
a.选择用个人账户中的积累资金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即期养老金;
b.通过选择暂时养老金和延期终身人寿保险来得到养老金;
c.领取由基金管理公司支付的计划养老金。
3.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趋向
(1)完善法制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在转制以后,出台和完善了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失业保障;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③社会福利。
(2)强化保险原理
①向单位和职工个人征收各种社会保险费,并形成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金等社会保险金从原来的政府财政支出改成从各种社会保险基金中支付。
②为了满足各种收入层次的国民需求,大力提倡建立多层次的保险体系。
(3)实行一部分私有化管理
在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这些国家废除了原来的现收现付制,引进了积累制。这就使得基本养老保险有大量的基金积累,为了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必须对这种积累基金进行投资和运作。而委托给私营机构来从事这方面的业务,一般可以提高其管理效率和投资效益。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趋向
(1)立足基本国情,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筹资机制、保障水平、制度模式上都应该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特点,建立符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2)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实现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由城镇职工为主向覆盖城乡居民的重大转变。
(3)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步伐,增强社会保障的强制性、权威性和稳定性
社会保障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制度安排,法律支撑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4)加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是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实现人民群众社会保障权益的具体过程,是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