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亚述帝国
答:亚述帝国是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末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是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公元前10世纪,埃及新王国的势力日趋衰落,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和埃及这两大文明中心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亚述帝国时期,由于战争带来了大量战俘,奴隶制有了很大发展,奴隶主包括王室家族、军队和行政官吏、祭司等,巴比伦尼亚的工商业奴隶主经过斗争,还从亚述帝国手中争得了自治权。除奴隶外,还有一些人身自由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由亚述派去驻守巴比伦尼亚的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2希波战争
答:希波战争是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侵入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力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3十二铜表法
答:《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得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4文艺复兴
答: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从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开始的,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源于l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西欧各国,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文艺复兴运动不单单是古典文化艺术的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萌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吸收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并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为自己利益服务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也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奠定了基础。
5《旧制度与大革命》
答:《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作家托克维尔的著作,主要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托克维尔亲身经历法国大革命,并在第二共和国时期出任外交部长。他看到在法国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化公开。托克维尔的著作1870年后被冷落了七八十年后,近几十年来在西方突然走红,随着保守的自由主义思想的抬头,托克维尔的政治观点重新受到了重视。《托克维尔全集》在1952年出版第一版后,至今已印行第三版。1979年在美国成立了托克维尔学会,出版《托克维尔评论》。
6年鉴学派
答:年鉴学派是20世纪国际史学界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主要由法国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1946年后改称《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的历史学家组成。《年鉴》于1929年由法国历史学家M.布洛克和L.费弗尔创办,其宗旨是提倡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反对受实证主义影响的、以政治和外交史为中心的19世纪传统史学。布洛克和费弗尔在拓宽历史研究领域,开阔史学研究视野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出版了一批著作。在史学的比较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的探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得到法国学术界承认,被誉为年鉴学派的第一代史学家。二战后,费尔南·布罗代尔、夏尔·莫拉泽全面发展了年俭学派,布罗代尔的三时段理论是其中的代表性理论。70年代,由芒得鲁、伏费尔等人开创的“年鉴-新史学派”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翻新了研究方法,广泛开展对“日常生活”的研究。
7两伊战争
答:两伊战争是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大规模战争。l980年9月,伊拉克向伊朗发动突然进攻。两伊战争爆发。l981年9月以后,伊朗不断发动反攻,收复大部失地。1982年7月以后,伊朗攻人伊拉克境内,战争主要在两国边境地区进行。1988年8月,最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停战。两伊战争双方人员物质损失惨重;阿拉伯世界严重分裂。
8《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答:《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所著的一部书,普遍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事务方面最重要的一部书。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
二、简答
1介绍《汉谟拉比法典》中自由民等级的情况
答:古巴比伦社会内部存在着等级制度。人们被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三个等级。阿维鲁是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阿维鲁等级中有大奴隶主、中小奴隶主,占多数的则是受压迫的下层自由民。穆什根努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大概来源于破产失地的公民或原无公民权的自由民。与穆什根努同一等级的还有“纳贡人”。纳贡人成分比较复杂。至少包括伊沙库、牧民和另一种劳动者(不知其职业名称)。伊沙库主要是指以缴纳贡赋为条件从王室地产领取份地的佃耕农民。他们的身份大概不能随意改变。穆什根努等级中有的上升为奴隶主,多数则是下层自由民。
2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成因和举措
答:(1)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成因
反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中叶的天主教会为对抗宗教改革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局面,故又有对立的宗教改革之称。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用“天主教改革”一词更能反映其实质。15世纪,以D.伊拉斯谟为代表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鼓吹改革,但他们站在维护天主教传统的立场上,反对分裂和暴力。
(2)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措施
①天主教自15世纪召开一系列公会议之后,要求教廷改革的呼声更高。保罗三世为重振教皇威望,乃着手改革教廷弊端。首先于1545年召开了特兰托公会议。由于受法国和西班牙间战争的影响,会议时断时续,前后历时18年。1551年复会,新教诸侯曾应邀参加,不久即退出,次年又告休会。1561年由教皇庇护四世重新召开,中心议题是反对宗教改革,进行天主教会内部改革。1564年通过《特兰托会议信纲》,确认教皇有权决定宗教事务,重申天主教基本教义和圣礼制度,谴责新教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和对圣礼的不同主张。还为整肃天主教会作出规定,如主教必须讲道,神父必须熟读圣经,教士的道德生活必须受到监察,以及开办神学院训练神职人员等。该信纲被认为是天主教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②罗马教廷联合封建势力,特别是依靠西班牙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发动反宗教改革运动,利用异端裁判所加紧镇压新教徒和其他异端,加强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使天主教在法国、比利时、南欧和东欧大部分地区的地位重新得到巩固。在天主教会内部,结束了教义之争,教皇权势有所提高,在欧洲事务中继续占有一定地位。由于各修会竞相向外扩展,使天主教势力达到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
3近代早期欧洲殖民者对西非的影响
答:(1)早期欧洲殖民者在西非的殖民活动
葡萄牙人从15世纪起就在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刚果、安哥拉等地设立了许多据点。并把这些据点作为从西欧到达东方这条航线上的补给站。
(2)早期殖民对西非的影响
近代早期,葡萄牙殖民者在西非的占领以军事据点为主,目的主要是为葡萄牙的商业掠夺提供航路保障和军事保护。葡萄牙在西非的商业掠夺,攫取了西非大量的资源和财富,造成西非财富的流失。随着殖民势力的扩张,葡萄牙也参与黑奴贸易等罪恶活动,造成西非各部族之间自相残杀,西非的人口和劳动力锐减。
但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活动还给西非社会带去了先进的思想、组织制度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非的社会进步。不过殖民者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他们带来的进步思想和先进技术。葡萄牙早期殖民也为葡萄牙长期殖民西非奠定了基础,是造成西非长期贫穷落后的一个根源。
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和特点
答:斯大林模式也称苏联模式,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斯大林模式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
(1)形成的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通过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正式形成。
(2)特点
①斯大林模式是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②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论述
1论罗马帝国的衰亡和蛮族入侵的关系
答:罗马帝国自创立之日起,就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壮大主要建立在对外征战和对蛮族的征服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罗马帝国衰亡也是必然的,而蛮族人的侵入在帝国灭亡的过程中却也显得尤为重要。
(1)匈奴西迁
匈奴本是中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原先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今蒙古境内,匈奴全民皆兵,骑兵数量大,战斗力强,与当时的汉朝时常发生战争,给汉朝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公元89~91年,汉军数次向匈奴发动进攻,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单于的权力完全被摧毁,匈奴被迫西迁,历经三百多年,在中亚地区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并继续向欧洲推进。到罗马皇帝瓦伦斯时期,匈奴人越过伏尔加河,征服了顿河流域的阿兰人以及生活在黑海北岸的东哥特人。在此压力下日耳曼诸部落首先选择南下逃难,接着哥特人、汪达尔人等蛮族接着南下,迁入罗马境内。日耳曼人迁入罗马帝国境内,并逐步站稳脚跟,不断冲击着帝国的统治。如果说日耳曼人的入侵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导火索,那匈奴人的西迁则是帝国灭亡的催化剂。
(2)日耳曼人的入侵
罗马人与日耳曼人之间的战争一直不断,且互有胜负,但并没有达到完全征服彼此的目的。公元9世纪,驻守日耳曼行省的罗马统帅瓦鲁斯与日耳曼首领激战四天,最后以全军覆没而告终。这次会战使得日耳曼摆脱了罗马而取得了独立。到2世纪末,帝国由盛而衰,到3世纪时,罗马帝国的整个北部边境都被蛮族占据,帝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同时帝国内部的各派系之间纷争不断,甚至出现了“三十僭主”的分裂局面,军队哗变,各地区割据自据,长期的分裂局面也给了蛮族以可乘之机。
(3)军队蛮族化
蛮族军队曾是罗马帝国用以抵抗蛮族入侵的有力武器,但蛮族军队势力的不断扩大却成了埋葬罗马帝国的坟墓。
①随着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军队的数量和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和老化,为维持庞大帝国的运转,就必须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因而将蛮族吸收到军队中就成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但这也为蛮族大规模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在征召的蛮族中。日耳曼人是最重要的兵源,被用以补充军队和戍卫边疆,蛮族军队数量的不断增多,使得他们在军队中的势力不断扩张,最终达到了操纵朝政的目的。
②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除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自立政权,西罗马自此灭亡。而欧洲的古典文明也就此终结,欧洲开始进入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
2中世纪德意志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原因。
答:德意志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原因如下:
(1)神圣罗马帝国王权的削弱
自从德王奥托一世加冕称帝之后,中古德国作为一个整体在政治上的存在是同神圣罗马帝国这一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到15世纪,这一帝国被人恰当地称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但这个帝国只是一个空名,和中古早期的法国、英国一样,德国并不是一个政治上统一的国家。和英法国王一样,德王原拥有君主的权力,并以封君身份同各地封建主结成封君封臣关系。称帝虽使德王成为皇帝,但并未授予他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实力,德国王权的发展反而因此增加了一个不利因素。为了实现从罗马统治基督教世界的理想,德国皇帝经常入侵意大利,干涉罗马教廷事务,同教皇正面冲突,从而分散统治德国的力量,最终受制于德国各大诸侯。
(2)德国割据分裂状态的确立
德皇腓特烈二世(1211~1250年在位)统治时期确立了德国的割据分裂状态。从此,德国教会开始同诸侯携起手来对抗皇帝,教俗大封建主领地实际上成为合法的独立国家,德国的城市以后只好组织城市同盟来求生存、求发展。
(3)黄金诏书和德国诸侯的独立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被选为皇帝,他为他的儿子们夺取了奥地利、斯提里亚和法国东部作为领地。这时皇帝由选举产生的原则已经牢固确立,并且形成了七个大选侯选举皇帝的制度。七大选侯是德国最有势力的大封建主,他们是莱茵地区三个大主教区美因斯、特里尔和科伦的大主教以及莱茵的宫廷伯爵、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地侯和捷克国王。法王和教皇也不时干预德国皇帝的选举。1273年以后,哈布斯堡家族和卢森堡家族的封建主长期是皇位的候选人,然而皇帝始终未能制伏诸侯。通过削弱皇帝,诸侯变得日益强大。在1338年的帝国大会上,七大选侯申明,他们所选举的皇帝即使不经教皇认可也是合法的。德皇查理四世为了稳定德国政局,防止教皇干涉皇位选举,于1356年发布“黄金诏书”,表示同意诸侯的意见,明确规定德国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皇位虚悬时由萨克森公爵和莱茵的宫廷伯爵摄政,教皇不得兼任代理皇帝,诸侯享有的其他一切特权也得到了确认,于是诸侯的独立地位得到完全的肯定。
3美国革命的进程及其政治和社会成就。
答:(1)美国革命进程
①美国独立战争
1775年~1783年,美国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原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美利坚合众国宣告诞生。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对北美人民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民主体制,对拉丁美洲和法国大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
②美国内战
1861年~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这场内战最终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胜利。美国内战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统一了国内市场,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政治和社会成就
①《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它首先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主张自然权利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是北美独立战争和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
②《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9月制宪会议通过,该法规定美国实行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践行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给后来的政治实践提供了经验。
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签署,它加速了北方胜利进程,促进了黑人奴隶的解放。
④《重建南方法案》
《重建南方法案》,186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激进派重建南方法案。法案在南部各叛乱州重新建立忠于联邦的州政权,恢复南部各州同联邦的正常关系,重建并巩固联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