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答题
1.简要说明短期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形成U形的原因。
答:虽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形,但二者形成U形的原因是不同的。
(1)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之所以呈U形,即最初递减然后转入递增,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
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前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超过先前每单位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这表现为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这是由于一开始随着可变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增加,固定要素生产效能的发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边际产量增加)。而当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后,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投入可变要素的增多,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小于先前的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即AVC曲线自此开始转入递增。
(2)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之所以呈U形,是由规模的经济或不经济决定的。
随着产量的扩大,使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增大,因而产品的生产经历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这表现为产品的单位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长期平均成本经历一段递减阶段以后,最好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化的利益已全被利用,这时可能进入报酬不变,即平均成本固定不变阶段,而由于企业的管理这个生产要素不能像其他要素那样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困难和成本越来越大,再增加产量长期平均成本将最终转入递增。
2.试述机会成本在厂商投资决策中的作用机理。
答:(1)机会成本是指将一定的资源用于某项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该项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2)对处于投资决策中的厂商来说,了解机会成本是很重要的。通过了解机会成本,厂商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可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因此,如果考虑到机会成本,则厂商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更加谨慎、冷静地分析得失,进而作出最佳选择。
(3)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存在促使厂商寻求最大的投资回报率,使经济效率得以优化。
3.试用图说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短期成本曲线的相互关系如图5-1所示。
图5-1 短期成本曲线
(1)TC曲线、TVC曲线和MC曲线之间的关系
由于,又由于每一产量点上的TC曲线和TVC曲线的斜率是相等的,所以,每一产量点上的MC值就是相应的TC曲线和TVC曲线的斜率。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当MC曲线逐渐地由下降变为上升时,相应地,TC曲线和TVC曲线的斜率也由递减变为递增。当MC曲线在A点达极小值时,TC曲线和TVC曲线相应地各自存在一个拐点B和C。
(2)AC曲线和MC曲线之间的关系。
U形的AC曲线与U形的M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D。在AC曲线的下降阶段,即在D点以前,MC曲线在AC曲线的下方,在AC曲线的上升阶段,即在D点以后,MC曲线在AC曲线的上方。对于产量变化的反应,边际成本MC要比平均成本AC敏感得多,因此不管是减少还是增加,MC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C曲线的变动。
(3)AVC曲线和MC曲线的关系。
U形AVC曲线与U形的M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F。在AVC曲线的下降阶段,即在F点以前,MC曲线在AVC曲线之下,在AVC曲线的上升阶段,即在F点以后,MC曲线在AVC曲线之上。而且,不管是下降还是上升,MC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VC曲线的变动。
比较AC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D(AC曲线的最低点)与AVC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F(AVC曲线的最低点)可以发现,前者的出现慢于后者,并且前者的位置高于后者。这是因为:在平均总成本中不仅包括平均可变成本,还包括平均不变成本,由于平均不变成本是递减的,所以使得AC曲线的最低点D的出现既慢于、又高于AVC曲线的最低点F。
(4)AVC曲线与VC曲线的关系
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可由VC曲线推导出来。VC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即该产量水平上的平均可变成本。在VC曲线上和AVC曲线的最低点相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连线是整条VC曲线上斜率最小的一条连线。
(5)AC曲线与TC曲线的关系
平均成本(AC)曲线可由TC曲线推导出。TC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之连线的斜率即为该产量水平的平均成本。AC曲线的最低点与VC曲线最低点不在同一条垂直线上,这是因为AC=AVC+AFC,AFC是单调递减的,AVC从最低点转而上升,当其增量少于AFC的减少量时,AC仍呈下降之势。
4.试用图从短期总成本曲线推导长期总成本曲线。
答: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相应地,长期总成本函数写成以下形式:
根据对长期总成本函数的规定,可以由短期总成本曲线出发,推导长期总成本曲线。
在图5-2中,有三条短期总成本曲线STC1、STC2和STC3,它们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由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纵截距表示相应的总不变成本TFC的数量,而总不变成本的多少(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往往表示生产规模的大小。因此,从三条短期总成本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看,STC1曲线最小,STC2曲线居中,STC3曲线最大。
图5-2 长期总成本曲线的推导
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在短期内,厂商可能面临STC1曲线所代表的过小的生产规模或STC3曲线所代表的过大的生产规模,于是,厂商只能按较高的总成本来生产产量Q2,即在STC1曲线上的d点或STC3曲线上的e点进行生产。但在长期,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厂商在长期可以变动全部的要素投入量,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于是,厂商必然会选择ST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从而将总成本降低到所能达到的最低水平,即厂商是在STC2曲线上的b点进行生产。类似地,在长期内,厂商会选择ST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在a点上生产Q1的产量;选择ST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在c点上生产Q3的产量。这样,厂商就在每一个既定的产量水平实现了最低的总成本。
虽然在图5-2中只有三条短期总成本线,但在理论分析上可以假定有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这样一来,厂商可以在任何一个产量水平上,都找到相应的一个最优的生产规模,都可以把总成本降到最低水平。也就是说,可以找到无数个类似于a、b和c的点,这些点的轨迹就形成了图5-2中从原点出发并向右上方倾斜的长期总成本曲线LTC。
显然,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都存在着LTC曲线和一条STC曲线的相切点,该ST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总成本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总成本。
5.长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总成本曲线可分为长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两类。
(1)长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联系
长期总成本实际是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短期总成本曲线可以有无数条,每一条都有一点与长期总成本曲线重合,在每一个产量点上,都存在着一个LTC曲线与相应的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TC曲线的相切点。如图5-3所示,长期总成本曲线是由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各自所表示的最低成本点相连接而形成的曲线。简言之,长期总成本曲线乃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
(2)长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区别
①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单纯指时间长短,而主要是看在考察成本变动的时期内,随着产量的变化,是否所有的投入都可以变化。如果只有一部分投入可以变化,而另一部分是固定的,便是短期总成本曲线;如果所有的投入都可以变动,便是长期总成本曲线。因此,长期总成本曲线不包括固定成本。
②由于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指随着产量变动,企业所使用的各种投入都可及时调整变动而使之达到相互协调的最佳状态,因而曲线的每一点都表示厂商所生产的产量使用了最低的总成本,从而也使用了最低的平均成本;但就短期总成本曲线来说,在产量变动过程中,由于有一部分(如厂房、设备)是固定不变的,在短期内有浪费设备或对设备利用不当的情况,各种投入只有在生产最佳产量的场合才是最协调的,因而在曲线上只有某一点才表示其对应的产量使用了最低总成本,从而也使用了最低的平均成本。短期总成本曲线只有一点与长期总成本曲线重合,其余各点都处于长期总成本曲线上方。
图5-3
6.请解释经济学家关于成本利润的概念为什么与会计上的有关概念不同?
答:(1)经济学家眼中的企业利润是经济利润,即总收益扣除机会成本后得到的利润。这里的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该经济资源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成本不同,它不只包含了生产中直接支付的生产费用,而且把生产中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所花费的隐性成本也包括在内。
(2)会计师所核算的会计利润是指总收益除去会计成本后的利润。会计成本又称为显性成本,就是在生产中所花费的货币支出,包括雇员工资,购买原材料、燃料及添置或租用设备的费用,利息,保险,广告费以及税金等。
(3)由上述定义就可以看出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经济利润包含了隐性成本,而会计利润则不包含。经济学之所以强调经济利润,是因为经济利润与机会成本有关。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求经济主体把每种生产要素用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用途上,即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否则,所损失的潜在利益将超过所取得的现实收益,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够合理,将造成生产资源的浪费。而会计师只从自身取得的收益出发,并不考虑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
7.某方案的机会成本是指决策者为采取该方案而放弃的任何其他方案的利益。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要试究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最大收入作为代价的。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机会成本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综上所述,决策者采取某方案的机会成本是决策者因此而放弃的其他方案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而不是放弃任何方案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