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课后习题详解
1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这两种商品具有同等的效用。商品的效用越大,交换价值也就越大;效用越小,交换价值也就越小。这一观点对吗?
答:题中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商品具有的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是难以比较的。
(2)不同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是人类劳动产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其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两种根本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能够交换,这是由于它们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即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
(3)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是难以比较的。但是,商品作为价值,却是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的,从而使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
(4)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相同,在量上也是可以比较的,从而使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而不是商品具有的同等效用。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一切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这一论断能成立吗?
答:该论断不成立,具体分析如下: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成立的。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或价值的实体。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价值的,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
(3)并非一切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两种根本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能够交换,这是由于它们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即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
(4)有些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为满足他人需要而生产,也是没有价值的。
3有人认为,“各种商品的价值所以能相互比较,是因为货币执行了价值尺度的职能”,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题中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2)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价值,因而可以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本质上相同的东西,使各种商品在价值量方面能够得到比较。
(3)但是各种商品的价值之所以能相互比较,并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因为它们本身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具有相同的质,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既然商品价值的质表现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那么,商品的价值量就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来决定,因而它们本身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4)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只因为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才统一由货币来表现和衡量。
4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能不能由此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答:不能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具体分析如下:
(1)决定商品价格的关键在于商品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
(2)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各个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各不相同的,这种不同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只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但是,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承认的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社会价值。
(3)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次具体的商品交换都是等价交换。这是因为,商品价格虽然要以商品价值为基础,但价格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市场具有滞后性,因为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不会偏离商品价值。
(4)商品的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使得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相一致。尽管存在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相一致,但这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①从商品交换的总体和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②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无论怎样变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
(5)在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既不是无限地上涨,也不是无限地下跌,商品价格归根到底是要受价值制约的,只有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成为现实。
5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是,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这一论断能成立吗?
答:这一论断是成立的,具体分析如下: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2)商品价值量是由当今社会生产水平下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价值量也就越低。
(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会增多,但并不改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总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所以,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6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货币流通规律原理阐述社会主义自觉调节货币流通的意义。
答:(1)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流通速度。其中,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
(2)按照这个规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或者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这两者都会严重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必须加以克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通过计划地投放和回收货币,自觉地调节货币流通,有效抑制通货膨胀或紧缩。
(4)社会主义自觉调节货币流通也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它是稳定市场物价,促进生产发展,安定人民生活,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
7结合时代的变化,谈谈如何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答:(1)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劳动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2)理论界提出了各种价值理论,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迫切要求我们对上述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论解释。经济学家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践,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3)当今的情况与马克思时代已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及其核心观点能否解释当今社会实践,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摆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面前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4)因此,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的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从理论逻辑与现实活动相结合的双重视角,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沿着历史考察社会主义经济现实、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路径,通过对有关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若干理论与实际活动做出抽象概括并建立经济数学模型,以达到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目的。
8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对象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劳动当做自己的躯体加以同化,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使命相适合的职能。
资料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65、56~57、2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结合以上论述分析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及其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答:(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与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9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企业。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创业初期,只有一个产品,全厂职工不到800人,现在海尔拥有69大门类10800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职工3万人。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美等地设厂,并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海尔电脑对产品研发、生产、检验等方面的要求一直十分严格。随着我国加入WTO,海尔电脑的这一优势将逐步显现出来。如今,海尔电脑的大多数标准正在向着国际标准靠拢,有些地方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际标准。海尔在家电产品的功能和技术的开发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正是这种技术实力形成了海尔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技术上能够得到不断更新,在产品功能上得到不断的加强。海尔电脑把家电的优势与IT结合以来,从服务和应用开发入手走出了一条家电产品与IT产品融合的道路,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走应用技术的开发之路。正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确保了海尔电脑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够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材料2
1996年底,海尔在印尼的公司成立。这是海尔跨国经营迈出的第一步。
当时,距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才不到两年。紧接着,在其后的两年时间内,海尔快马加鞭,从东南亚跨到西亚,一直到登陆北美大陆。如今,当中国加入WTO,国内无数企业忐忑不安时,海尔已在国外拥有了9个工厂、14个海外贸易中心、175个海外专营商、3.8万个海外营销网点和1.2万个售后服务中心,另有意大利等10个工厂正在建设之中。近年来,海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海尔发展的目标是21世纪初进入世界500强,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材料3
海尔的发展之路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
——营业额:2013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803亿元,而1984年只有384万元,保持年143%的平均增长速度。
——利税:1984年资不抵债,2013年实现利税108亿元,是收入增幅的2倍。
——职工人数:2012年职工人数达到7万人,而1984年只有800人,2012年是1984年的87.5倍。
——品牌价值:2011年海尔品牌价值达到962.8亿元,是1995年第一次评估时的25倍。
——产品门类: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个门类151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
——出口创汇:已在海外建立了3.8万多个营销网点,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实现出口创汇10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运用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海尔主要改革举措的科学依据及其经营的成功所在。
答:(1)海尔主要改革举措的科学依据:
①商品的价值量就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来决定。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海尔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变过去严重背离市场的作法,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遵循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尊重市场,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不同,生产同样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各不相同,都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会产生收入上的差别。这样,率先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从而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海尔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变过去严重背离市场的作法,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2)海尔经营的成功所在:
①海尔集团在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表明海尔经营注重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加盈利。
②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美等地设厂,并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随着我国加入WTO,如今,海尔电脑的大多数标准正在向着国际标准靠拢,有些地方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际标准。表明其注重市场的开发与经营,并放眼世界,注重海外市场的开发与建设,走名牌战略的发展道路。
③海尔电脑对产品研发、生产、检验等方面的要求一直十分严格。表明其重视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重视产品质量,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提高活劳动的生产效率,努力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10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假设一年社会所需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单位货币每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
材料2
假设一年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赊销商品价格总额为35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4000亿元,互相抵消商品价格总额为2500亿元,单位货币每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0亿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一年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2)根据材料2,一年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如果货币发行过多,贬值多少?贬值后每元货币值多少?
答:(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14000亿元/8=1750亿元。
(2)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带时限的商品价格总额-赊卖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14000-3500+4000-2500)/8=1500(亿元)
②货币发行2000亿元,货币贬值500亿元。
③贬值后每元货币价值为1500/2000=0.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