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 复习笔记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b.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推动力量
第一,英国的大炮;
第二,外国商品的输入和鸦片贩卖年年激增,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萎缩和人民生活的贫困;
第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生前十年,正是全国自然灾害频发时期,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第四,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第五,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地广西,各种矛盾更加激化,饥民抢米闹事,群众闹衙抗粮,抗租斗争不断发生。
c.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洪秀全的准备工作
②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a.洪秀全的传教宣传活动
第一,洪秀全在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之下,1843年,洪秀全读了梁发编写的传教书《劝世良言》,感到基督教教义宣传的平均、平等观念,很合自己的口味和革命斗争需要。
第二,洪秀全假托自己是上帝次子、耶稣弟弟下凡救世,宣称皇上帝为唯一真神,其他诸神都是妖邪,决定创立拜上帝教,作为宣传、动员和团结群众的组织。
第三,洪秀全写作了具有朴素平等观念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
第四,1847年洪秀全到广西紫荆山区与冯云山会合,共同订定了《十款天条》,作为教众的政治生活准则,起义后成为太平军的军纪。
b.金田起义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c.起义在短期获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
第二,起义反映了中国人的需求,所到之处,太平军镇压和打击官僚、豪绅、地主,焚烧衙门、粮册、田契、借券,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太平军受到百姓的欢迎和拥护。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①《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a.《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第二,《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
第三,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b.《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
第一,《天朝田亩制度》颁布的意义
I.《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II.《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其思想内容也更深刻。
第二,《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性
I.《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建立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没有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II.《天朝田亩制度》表明即使是像太平天国这样的农民起义,尽管给腐朽的封建制度以严重的冲击,却难以建立起足以替代腐朽制度的新的社会制度。
②《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a.《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第一,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制度;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
第二,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第三,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新闻馆;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第四,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b.《资政新篇》的性质
《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
①天京事变
a.天京事变的原因
第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农民起义队伍中固有的许多矛盾与弱点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第二,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
b.天京事变的影响
第一,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的危机。
第二,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他宗教迷信思想越来越严重,不能妥善处理军政事务和各种矛盾,使得太平天国政权在危机时刻不能逆转。
②太平天国的失败
第一,1864年春夏,太平军在苏南、浙江、皖南的根据地全部丢失,天京被湘军围困,内无粮食,外无援兵。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则坚持死守天京。
第二,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②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③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⑤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a.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b.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c.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
②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1.洋务运动的兴起
(1)洋务派的形成
①奕䜣与洋务派
a.奕䜣
恭亲王奕䜣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他提出:“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b.洋务派
19世纪60年代,为挽救清王朝的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任命恭亲王奕䜣、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
(2)洋务新政的兴办
从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兴办近代企业;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①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③洋务运动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④洋务运动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②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1.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①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
a.维新运动的背景
第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第二,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近代工业的出现,催生了早期维新思想家,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中日甲午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
b.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成为推动维新思潮的领军人物,并于1898年把维新思潮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②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
a.向皇帝上书;
b.著书立说;
c.介绍外国的变法;
d.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2)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①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内容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②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意义
a.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b.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①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史称“百日维新”。
a.百日维新的内容
第一,政治方面
I.改革行政机构,裁撤詹事府、通政司、鸿胪寺等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
II.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
III.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第二,经济方面
I.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
II.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III.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
IV.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第三,军事方面
I.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II.筹设武备学堂。
第四,文教方面
I.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
II.广设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
III.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②对百日维新的内容的评价
a.新政的内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
b.新政给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c.但是,诏令中只字未提维新派梦寐以求的“君主立宪”。可见,百日维新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改革是很不彻底的。
③“戊戌六君子”
a.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重新“训政”,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派人士。
b.康有为、梁启超被迫流亡国外,谭嗣同拒绝出走;
c.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史称“戊戌六君子”。
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④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a.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
b.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虽然广泛地进行了变法维新的舆论动员,但所争取到的有力支持者甚少,只有不掌握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
c.维新派既无严密的组织,又不掌握军队,也没有发动群众的支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d.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
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②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a.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达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追求。
b.戊戌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c.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