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小学德育

8.1 考点精讲

考点1 小学德育概述

1.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2)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的概念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性质

学校德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同时,学校德育还具有历史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学校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民族性。

(3)小学德育

小学德育的定义

小学德育是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针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具体说来,小学德育应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并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对儿童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以使其形成初步的政治理想、思想观点与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小学德育的特点

a.小学德育的基础性

基本道德是对个体提出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最基础的道德启蒙教育,以形成小学生初步的政治理想、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小学德育具有基础性。

b.小学德育的奠基性

就民族国家与社会来讲,德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就个人来讲,小学德育对儿童未来人生的走向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小学德育具有显著的奠基性。

(4)小学德育的构成

道德教育

引导小学生逐步理解与领会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与道德行为规范,初步理解人与人之间应具备的道德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与领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与必要性,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

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与领会世界、社会与人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教导学生学会思考,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之下,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治、思想教育是目标,是方向,它完成的是儿童发展的定向性任务,而道德教育则是基础,是关键,它完成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与行为上的准备。离开了道德上的准备,政治与思想均将失之空洞,甚至虚伪,进而导致道德上的双面人格。

(5)小学德育的任务

德育任务的具体要求体现为: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并逐步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2.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也强调,在素质教育中,学校德育应占有重要地位,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单纯,充满幻想,追求上进,富于理想,相对于青年或成人而言,他们的可塑性更强。另一方面,他们又表现出知识、经验的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干扰和影响等特点。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就广泛的意义而言,作为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多的是通过德育这一重要的社会教育活动来完成的。学校德育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小学德育更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考点2 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1)小学德育目标定义及意义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2)确立小学德育目标的依据

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新的要求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一定要体现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期待。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的要求是不同的,即随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不同,德育的培养目标与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育目的中对学校德育所要达成的结果所作出的总的规定

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要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必须与教育目的中对学校德育所要达成的结果的总的规定相一致。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等方面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对德育目标、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协调时期,此时出现比较协调的外部和内部的动作,道德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言行比较一致,动机与行为也比较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道德动机的发展,言行一致和言行不一致的分化逐步增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道德信念,以提高道德行为的思想境界。

(3)小学具体的德育目标

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2.小学德育的内容

(1)定义

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2)小学德育内容的特征及确定依据

特征

a.阶级性和历史性

阶级性,是指不同的阶级对小学实施德育时有不同的内容。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德育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德”首先要符合、体现和反映统治阶级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它必然要用本阶级的政治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去塑造年轻一代。

历史性,是指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教育对象的不同,有的德育内容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实际,有的德育内容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才能为当代学生理解和接受。

b.共同性和继承性

人类社会总是继承和发展的,各个社会总有历史的渊源关系,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如诚实、正直、勤劳、勇敢、合作、关心他人等品质,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努力倡导的,是需要继承的。

在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古代将“礼”、“仁”作为德育内容的核心,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德育内容不断扩充,但都没有离开儒家思想“礼”、“仁”这个核心。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思想瑰宝的一部分,既有其因循守旧的一面,又有其充满活力的一面。

c.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由于各个社会、各个时代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存在着共同性、继承性,因而它有一些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二是指在每个社会都有其相对稳定的时期,它有自己的基本的政治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这些也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它是稳定的。

中小学德育的可变性,一方面是由于它具有历史性,在各个社会、各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政治体系、道德规范,因而德育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必然要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发展,即使是同一个社会、同一个时代,德育内容也会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它也是变化的,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德育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时代精神。

确定依据

我国小学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小学德育目标与任务确定的。作为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

(3)小学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b.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

c.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帮助儿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d.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帮助儿童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与合作的精神。

e.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理想教育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所具有的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

b.帮助儿童理解理想对于人生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与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与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与发展结合起来,逐步地树立起为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c.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教育儿童逐步理解革命传统,以使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集体主义教育

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儿童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

b.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言行。

c.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尊重他人与服从集体的意识。

劳动教育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

b.帮助儿童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c.注意培养儿童爱护公共财物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d.安排劳动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和规律。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引导儿童学会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

b.培养儿童的文明行为,如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修边幅,尊敬师长,说话和气,举止文雅、大方,注意语言美、仪态美和行为美等。

c.养成良好的品质,形成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埋头苦干等优良品质。

考点3 小学德育过程

1.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1)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

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

(2)小学德育的要素

教育者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的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们为德育对象时,他们是德育的客体;当他们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们又成为德育的主体。

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2.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知是指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意识、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情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观点与相应情感支配下采取的外在行动。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激励,发展到道德行为的整体运动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推动小学生品德的成长。

(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考点4 小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1)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依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主要的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a.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b.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校德育必须目的明确,方向正确,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学习、劳动和生活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起来。

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中共十五大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我国教育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把坚持共产主义的方向性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疏导原则

a.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b.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

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喜欢参加自己爱好的活动。德育要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

第三,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小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充分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逐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批评和处分只能作为辅助方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a.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b.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德,也是教好孩子、获得所期望的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在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正确合理和恰当,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有丝毫姑息迁就,放松要求,要防微杜渐,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a.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b.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校长、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全体职工等,都要在学校党组织和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一股统一的教育力量,按照一致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统一实施教育的计划和步骤。

第二,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面貌的培养,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来实现的。

第三,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工作必须耐心细致,防止时紧时松,时宽时严,断断续续。

因材施教原则

a.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b.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品德发展既有一般规律、年龄特征,又有各自的个性、优点与不足,德育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每个学生。

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由于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点和内心的精神世界,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必须有的放矢,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学生思想认识与品德的发展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因而进行德育有必要研究和弄清每一个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对小学德育工作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以保证德育切合小学生实际,具有连贯性和巩固性。

2.德育的途径

(1)德育的途径的概念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2)德育的主要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实施教育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品德。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制定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别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纪律性与责任感等良好品德。

劳动

劳动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学生容易产生对劳动、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出巨大的热情与力量,经受思想与行为上的严峻磨练,看到自己的才能和成果,能够培养学生爱劳动和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许多品德。

少先队活动

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自己的成员。通过少先队活动,能激发小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培养良好品德。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全面深入了解、研究学生,促使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3.德育的方法

(1)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2)德育的主要方法

说服法

a.定义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b.具体内容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第一,讲解和报告是教育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阐述观点,对受教育者产生单向影响。这种方法便于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提高思想觉悟。

第二,谈话是教师就某一问题和学生进行双向的交流。这种方法能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且简便易行,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个主题,通过相互交流看法以提高品德认识和能力的一种自我教育的方法。

第四,参观是通过具体可感的直观形象进行说理。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大。

c.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明确目的性

说服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个别特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符合需要、切中要害、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切忌流于一般化、空洞冗长、唠叨。

第二,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发、获得提高,所选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力求生动有趣,喜闻乐见。

第三,注意时机

说服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花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道理,而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拨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第四,以诚待人

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只有待人以诚,才能叩开学生心灵的门户,使教师讲的道理易被学生所接受。

榜样法

a.定义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而且学生善于模仿,可塑性大。榜样使抽象、高深的思想具体化、人格化,能给人极大的感染和激励。

b.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选好学习的榜样

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从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巨大动力。

第二,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了解所学习榜样的身世、艰苦奋斗的经历、伟大卓越的成就、崇高光辉的品德,特别是了解那些感人至深、令人敬佩之处,使他们在心灵上对所学榜样产生惊叹、爱慕、敬佩之情。

第三,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锻炼法

a.定义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道德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环节,而关键在于“行”,即实践。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b.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坚持严格要求

有效地锻炼有赖于严格要求,进行任何一种锻炼,如果不严格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而是马马虎虎,那就会搞形式主义,不可能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内心感到锻炼是必要的、有益的、有价值的,他们才能自强不息,自觉严格要求自己,获得最大的锻炼效果。

第三,注意检查和坚持

良好的习惯与品德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锻炼过程。前紧后松、一曝十寒、时冷时热,都无益于品德的培养。所以对学生的锻炼,要强调自觉但又不能放松对他们的督促、检查,还要引导他们长期坚持下去。

陶冶法

a.定义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行为起导向、制约作用。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b.运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创设良好的情境

这种环境包括:美观、朴实、整洁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校风。

第二,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通过创设情境陶冶学生,不仅与教师对学生的说服教育不矛盾,而且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情境的陶冶作用,不能只让创设的情境自发的影响学生,还需要教师配合以启发、说服。

第三,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良好的情境不是固有的、自然存在的,需要人为地创设。但这决不能只靠教师去做,应当组织学生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情境。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a.定义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b.方式

表扬一般可分为赞许和奖励两种方式,赞许是教师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表示的称赞或欣赏,多以口头或点头、鼓掌等动作表示。

奖励一般包括下述几种: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几种。

c.运用奖励与处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做到当奖则奖,当罚则罚,奖励与处分一定要符合实际,实事求是,不主观片面,不讲情面。

第二,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奖惩由少数人决定,难免主观武断,出现差错,得不到群众支持。只有发扬民主,听取群众意见,才能使奖惩公平合理,富有教育意义。

第三,注重宣传与教育。进行奖励与处分,都是为了教育和提高学生,不只是教育被奖惩者,也是为了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