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班级管理
考点1 班级管理的意义
1.班级
(1)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2)班级组织的发展
①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班级组织应运而生。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②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型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④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采用了班级组织的形式。
⑤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班级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2.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有效的班级管理不但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将各种教育教学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帮助教师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也因此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班级是学生群体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由学生组成的“小社会”,因此,班级的秩序和风气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同时,班级秩序和班风也是由学生共同来形成的,而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雏形,它同样存在着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存在着一定的组织层次和工作分工。而班级活动就可以以类似社会中的组织层次和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早地接触和理解社会角色分工,为以后走上社会打基础。
考点2 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
(1)常规管理的概念
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规章制度包含的内容
①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制定的规章制度
它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体育锻炼标准等,对于具体的学校和班级层次的管理起着定向的作用,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②学校层面的管理规章制度
它是由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课堂常规、作业要求等。它是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的具体化,对于学校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顺利进行起着直接保障作用,是教育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定。
③班级层面的规章制度
它是由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班规、值日生制度、考勤制度等。它是班级管理的直接依据和重要手段,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对学生的约束。
2.平行管理
(1)平行管理的概念
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2)实施平行管理的注意事项
①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
这要求班主任首先要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培养班集体主要是通过培养班委会来实现的,教师可以通过班委会去影响整个班集体。良好的班级氛围对集体中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②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有个别的学生、个别的事件需要专门管理,适当处理这些学生和事件对整个班级的管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转化个别学生不能用强硬的手段,而应该采取感化、平等交流的方式进行,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整个班风和班容的建设。
3.民主管理
(1)民主管理的概念
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2)实施民主管理的工作要求
①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
即在班级管理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实施管理活动。要让班级每个成员贡献出自己的经验、意见和办法,一起协商,做出最佳决策。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可以锻炼学生在计划、协调、反思等方面的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最终达到把班级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目标。
②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在实践中应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一方面尽最大可能让每个班级成员来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如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值周生制度、定期召开民主教育活动制度等;另外还要在班级管理的一些决策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4.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方法。
(2)目标管理的要求
①共同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制定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因此,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时,要让每个学生都以主人翁的身份为班级出谋划策,组织他们一起讨论,共同制定出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总目标。管理目标的确立,不但可以帮学生找准前进的方向,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目标是必须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
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
班主任应善于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在班级总目标中,要大目标与小目标、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然后把这个总目标分解为不同学期的层次目标,再把学期目标分解为德、智、体等方面的目标,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本学期的目标。有了这个过程,班级共同目标就转化成了学生的个人目标,这就使学生对目标有了足够的重视而且有了清晰而准确的把握,从而也就增强了目标的激励力量。
考点3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班级活动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班级活动本身应该具有教育性,是教育实施和实现的有效途径。在进行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时,要以培养人为指导方向和原则,通过班级活动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
班级活动中最主要的要素是学生。班级活动组织的目的是培养人,学生既是班级活动的对象,又是活动的目的。因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这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践中应以新的教育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仅有先进的理念是不行的,制度的保障才是根本,只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学生获得持久发展。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现代教育体系下的班主任,应该将班干部视为班级工作的主角,自己只需要当好“导演”的角色,把握好班级:工作的节奏和度,处理好班干部之间、班干部和学生之间的一些矛盾,为班干部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我,体现出他们对班集体的关心和热爱。这样不仅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形成班级的民主气氛,养成全体同学的民主习惯。
应该进行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适当进行“小干部”轮换,这样可以扩大“小干部”的范围,使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从而在机会上实现民主。
②按照民主程序选举于部,这样可以保证公平、公正,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民主的真正内涵。
③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这样小干部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承担的责任,理解“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道理,从而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而不仅仅作为教师助手或附属而存在。
④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注意力的转移代表了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以班为家”的情感。
⑤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以班集体作为教育主题,可以避免学生对老师的直接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从内心中自觉地接受班集体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考点4 班集体的形成
1.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提出目标是开展班级建设的关键环节。当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定向时,就为全班同学明确了奋斗方向,群体成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便会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依存性,可以促使班集体沿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轨道前进。
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它为确定小组目标、个人目标提供了依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并切合班级实际;班级目标可有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各目标应在不同阶段发挥启动、激励和导向功能。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
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是通过一定的班级机构组织起来的。一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班集体所不可或缺的。结构决定功能,班级机构组织的合理化程度决定着班级的整体运作效果。
良好的班级结构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建立:
从横向上来说,可以按照兴趣、能力等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
从纵向上来说,可以组成由老师、班委会、学生这样的管理层级结构,这种结构以点带面,有助于整个班级的有效管理。
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健全的集体不仅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而且受到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并把取得集体成员认同的、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在一个班集体中,准则可以是明文规定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明文规定的准则具有外在的约束力,是班级同学行为的准则;无形的准则是班级在集体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是学生行为的内在制约因素。
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应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思想感情和观点信念上是比较一致的。这样的集体才有凝聚力,才能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成员个体对集体有自豪感、依恋感、荣誉感等肯定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增强学生对班集体感情的必需条件,因此班级管理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个体对班集体的感情,以班为家,具有主人翁责任感。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学生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会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体会到能从集体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友谊和实现他们的某种心愿,这时,学生往往也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对集体有所奉献的一员。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的强化。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班集体是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基本场所,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考点5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①班级建设设计的内涵
班级建设的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出的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其中,又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为最重要。
②班级建设目标的确立
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方向和原则问题,它反映了教育的规律,因此具有指导意义,教育中的任何活动必须以此为指导,因为它直接决定着班级目标的设计方向。作为班级管理的目标制定,必须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这个大环境。
b.学校的培养目标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学校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的培养目标,它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进一步落实,它不仅使国家的方针政策更为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指导方向。
c.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班级目标要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班级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要进行设计。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是制定班级目标的直接依据和根本条件。这就需要班主任首先全面了解班级群体的特点和水平,将目标制定在班级群体的最近发展区内,便于调动班级群体的积极性,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③班级目标对班级建设的重要作用
a.班级目标对班级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班级从组建到成熟有一个发展过程,班集体的形成和巩固是以共同奋斗目标为前提的,而正确的奋斗目标是维系师生为之奋斗的共同纽带,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
b.班级目标有利于获得学生对班级发展的认同与支持
班级目标是班集体为改变班级现状和学生现状,而为自己和班集体所制定的学习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是通过民主的方式制定出来的,就可以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支持,能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c.班级目标有利于引导班级发展方向,协调班级成员间的言行
目标具有指向性,班级目标的制定为班级每个同学的行为提供了方向,有利于规范全班同学的言行,使其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另外,班级目标对学生还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避免了各自为政、放任自流,还可以增强学生行为的自觉性。
d.班级目标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努力进取的行为动机
目标是高于现实并指向未来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容易为理想所激发,目标的制定正是顺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了其向上奋进的动力和信心。
e.班级目标可作为设计与选择班级活动的依据以及班级实施监督与考评的标准
组织班级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班级目标,所以说班级目标是设计与选择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同时,班级目标还可以起到反馈和评价作用,班级活动的组织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有意义,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就是是否与班级目标相一致。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①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a.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
这些影响力是作班主任的角色需要和进行班级管理的基本条件。如果这些最基本的地位和职权得不到保障,班主任的工作就没办法开展。所以,首先必须维护班主任的权威和地位,为班级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b.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如果班主任仅靠外在赋予的权威和地位去进行班级管理的话,效果将大打折扣。班主任的工作顺利开展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个性魅力的发挥。班主任要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不是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或者发挥权威的方式进行管理,而是用自身的言行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的管理才是具有艺术性的管理,才是人性化的管理。
c.班主任实施职权影响力要依据一定的组织法规和一定的群体规范,具体如下:
第一,国家的教育法令、学制、教育方针及学校的课程、教学计划、规章制度等;
第二,班级的目标、规范、舆论、纪律、班风等。
d.具体说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三个方面:
第一,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
第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
第三,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②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a.权威型领导方式
采用权威的领导方式的班主任侧重于在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上实施影响,由教师自身对班级施行无条件的管理,严格监督学生执行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的过程与结果。这种领导方式虽然便于进行集中管理,集中精力完成班级任务,但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容易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容易形成过于顺从的性格,缺乏自主、自决性,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应该谨慎使用。
b.民主型领导方式
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的班主任比较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领导班级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采用这种方式时,如果过于民主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应和权威式领导方式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c.放任型领导方式
采用放任的领导方式的班主任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要过多地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这种方式或许会给学生许多自主发展的机会,但是无政府状态会造成学生没有方向性和目标性,或者各自在无关的事情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因此不利于整个班级的发展。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①班级中学生交往的类型
在班级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交往,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a.以交往双方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不同来区分,有学生间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交往。
b.以交往双方的数量的多少来区分,有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个体与群体的交往、群体与群体的交往。
②班主任对学生交往的指导
a.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研究学生交往需要及能力的差异性,指导学生正确知觉周围的人,懂得如何避免和解决冲突,建立积极的交往环境。
b.设计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即根据班级活动的目的、任务及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相互渗透、交互作用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往网络。
c.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
2.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a.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劳动态度、人际关系、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思维特点、智力水平;体质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课外与校外活动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等。另外,还有学生个人的个性特点。
b.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
内容包括:班级风气、舆论倾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结构、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情况等。另外,还有学生群体所属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c.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内容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家长的职业及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家长对学生的态度等。
②了解学生的方法
a.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这种了解是一种间接的方法,比较客观、全面、准确。
b.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这种了解方式具有主观性、直接性。
c.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这种了解方式最为直接,但也最为自然,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①制定集体奋斗目标
目标是集体的发展前景。它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这个目标必须符合班级的实际.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还要鲜明、具体、生动、富有鼓动性。
②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班主任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并从中选拔班干部。如通过开展文体活动、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从中选拔有一定组织能力和特长的同学担任班干部。选定后,班主任要针对每个干部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心培养。
③创设良好的同学交往环境
班级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调动全班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应在班级中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使每一个成员产生自由、心情舒畅、愉快的感觉,积极投入班集体生活之中。
④形成良好的班风
良好班风能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对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为此,班主任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每周把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在班上公开表彰,作为学习的典范,并对其他同学提出希望。同时注意把班上学生的动态及时根据出现的情况做出处理。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①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a.班主任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
b.要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
c.调节各学科教育负责人,妥善做出全面的安排。
②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a.协助团队组织制定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与团队组织计划要步调一致;
b.帮助团队组织落实计划,为他们创造活动的条件;
c.帮助团队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
③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a.要定期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举行家长座谈会,接待家长来访,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全面情况;
b.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将家长的各种教育条件,化为共同搞好班级工作的教育力量;
c.争取校外各种积极的教育因素,以此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