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3.1 考点精讲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2)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

(3)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3.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视敏度: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颜色视觉: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受遗传和环境影响;

色盲:颜色视觉异常,大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等4种。

(2)听觉

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a.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b.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

c.与成人交往;

d.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a.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b.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有的幼儿感受性高些,有的则低些。这种个别差异并非天生不变,实际上,幼儿的听觉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言语听觉: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象。“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a.注意避免噪音污染;

b.通过语言训练来训练听力。

(3)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视触觉的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

动觉: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是较低级的同时性比较法。

(4)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包括以下几方面:

方位知觉: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它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得很快。

(5)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任何变化速度均匀的现象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标尺,其中包括外界的变化,也包括人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状态。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常规,音乐、体育活动中有节奏的动作,观察自然界的规律性变化,对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都很有帮助。

二、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1.感受性与幼儿的活动

(1)适应

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

(2)对比

同一分析器和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就是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有两种,即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3)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提高感知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的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的感知经验。有了经验,往往能迅速而正确地感知周围事物。如果知觉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很明显,那么通过语言来唤起人们过去的经验,可以提高对知觉对象的感受性。

(4)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进行专门的练习和各种日常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其感受性。

2.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1)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幼儿在集体活动时,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是很多的,但幼儿往往把老师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其他事物,虽然有的也感受到了,但是印象不清晰。

(2)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即使是不完整的斑点图,幼儿也能将其知觉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幼儿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幼儿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4)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视觉的恒常性。

视觉恒常性包括两个方面:

a.亮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视觉亮度保持不变;

b.大小恒常性,是指对远处的一个客体尽管它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

(5)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对象是感知的中心;背景是衬托的部分。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和教师的言语指导等条件影响。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1)幼儿观察的发展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向有意性发展,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随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而逐渐发展;

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

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的知觉发展;

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

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3)保护幼儿的感官。

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是其感知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保护幼儿的感官(尤其是视觉和听觉器官),防止发生病变,十分重要。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重视幼儿感官卫生教育,做到:

经常提醒幼儿注意用眼、用耳的卫生;

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以必要的帮助。

三、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1.适应现象

适应现象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2.对比现象

(1)对比现象是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或相继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先后对比是同一分析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在视觉感性方面比较明显。

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很难被人觉察出来。

教师应当运用对象与背景关系的规律,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教材的重点部分,应使用粗线条、粗体字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容易被幼儿知觉到。

(2)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直观材料,光让幼儿自己观察还不一定看得清楚,如果加上教师的讲解,幼儿就能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调动其学习兴趣,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