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教育目的

4.1 考点精讲

考点1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a.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主要指教育为谁服务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向;

b.教育目的,即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

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原则,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可见,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3)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

a.教育目的具有指导并规范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的作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都要以社会总的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来统摄、整合自己的从教目的、自己的教育理想等。

b.教育目的具有引导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制约受教育者的发展进程的作用,既为受教育者指明了一个发展的美好前景(方向)又提出了发展的要求(内容)。

激励作用

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具有评价教育质量的作用,作为对教育结果的预期,它可以作为评价教育结果和现实的教育过程的依据。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它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不管各级各类学校要培养什么社会领域的人才,也不论一所学校面临的学生有多大的差异,其培养目标都必须符合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居于第二个层次,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对各级学校而言,其培养目标包括初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等;对各类学校而言,其培养目标包括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等。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居于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教学目标又包含有多个层面,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层次。课程目标是指某门学科在教学结束后所达到的结果;单元目标是指一门课程中的某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课时目标是对每个课时所应达到的教学效果的具体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的确立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工业生产领域、农业生产领域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如工程师、专家、科学家;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需要决定的。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a.二者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或者说是为受教育者的培养而确定的总的质量规格,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瞄准的“靶心”,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起着定向指导的作用,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b.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只有明确了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a.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

b.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的要求。

c.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它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考点2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随时代的变迁,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在阶级社会里,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按自己的阶级意志和政治路线培养人,当极少数人通过教育被培养成统治者时,其他绝大多数人则通过教育等方式被培养成了被统治者。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世代沿袭下来的文化性格或文化模式。文化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同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也会对民族教育模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它会关系到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它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又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等。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的,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以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

考点3 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1957年制定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包含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国家的教育目的。

1982年制定的教育目的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改通过的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是这一时期教育目的的一种表述。

1985年制定的教育目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所要培养的各类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1995年制定的教育目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对待学生最基本的态度。教师不可能喜欢学生的一切,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创造力的外显,是人们应用发明成果开展变革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更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创新能力是在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创见、发明、发现的能力,它标志着知识、技能的飞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创新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一个人在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下,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和掌握都可视为一种创新活动。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地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而是要尽量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5)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素质教育的意义

a.内在意义

第一,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第二,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

第三,它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

b.外在意义

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是深化教育改革。

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a.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思想要打破陈旧落后观念的束缚,实现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并且,必须对现行基础教育进行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等方面在内的全面改革。

b.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以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标准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实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改革考试制度。

c.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因为,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对校长、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水平。

d.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良好的办学条件、良好的社会环境、正确的舆论导向,这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