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2 典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答案】C

【解析】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和课程管理的需要,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从课程修习的角度和课程设置的要求,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2.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答案】A

【解析】泰勒提出了课程评价理论,被称之为泰勒原理,泰勒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他最早将课程评价理论引入到课程编制过程中,从而使教育目标精确具体、课程内容严密统一,课程编制更具有操作性。

3.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答案】C

【解析】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4.(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答案】D

【解析】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批判,主张用直接经验取代间接经验,活动课程来取代知识课程,以儿童中心来代替教师为中心,他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

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答案】A

【解析】课程标准又被称为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二、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2.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________的形式出现。

【答案】特色课

4.课程目标是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________性。

【答案】操作

5.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三、名词解释

1.课程

答: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课程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课程的编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需要有教育行政人员、各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家,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专家,以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完成。

2.课程设计

答:课程设计就是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它包括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主要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中观层次,将宏观层次的内容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载体表现出来;微观层次,指进入课程实施领域时,由教师设计的,包括课堂教学的目标、具体的教学方法等。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答: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课程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发现课程与教学存在的不足,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有利于课程与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业成就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过去学校教育主要采取考试的评价方式,分数成为学生评价的惟一指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在我国,量化评价范式一直是主导的评价范式,标准化测验,常模参照测验等评价工具非常流行。这种测验侧重于简单的知识记忆和机械训练,很多复杂的思维活动及其过程无从考察,以至于出现只重视评价结果,不注重评价过程的弊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科学。

(4)强调参与与主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评价不仅仅是老师的工作,学生的自我鉴定和互相鉴定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评价被看作是课程与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也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评价作为一个过程,不仅仅关注结果,评价的过程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答: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这就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

(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

基础教育领域不仅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双基”,也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

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任何教育都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综合课程的提出及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综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阶段的课程综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5)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趋势

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充分学术化了的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把中小学的通识教育和劳动,技术、职业教育适度融合起来,通盘考虑。

(6)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

三级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下一级课程对上一级课程必须既坚决执行,又创造性地自主开发。

(7)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其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发并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促进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

(8)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将会逐步占据主要地位。

(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必将进一步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前进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与改革的体制必将更加健全,队伍必将更加巩固,机制必将更加合理。

五、论述题

试述课程编排中的“心理逻辑原则”与“学科逻辑原则”。

答:课程编排是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开设哪些课程及如何编写教材的问题。课程编排从内容和过程上看,是对人类知识总体中各领域知识的选择和组织的过程。从实施对象上看,是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在课程编排中,对这两个方面的不同强调,就构成了两个不同的编排原则,即学科逻辑原则和心理逻辑原则。

(1)心理逻辑原则

心理逻辑原则是伴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化运动而出现的。它认为课程编排要依据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活动的需要来进行。知识的传递要符合个体发展的规律,客观知识的逻辑必须同个体主观认识的逻辑相一致。

心安照心理逻辑原则编制课程的优点:心理逻辑原则鲜明地突出了课程编排中对儿童的尊重,力图把课程编排和课程实施结合起来,减少课程实施时的困难,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工具价值。心理逻辑原则从一个侧面促进了课程编制的科学化。

按照心理逻辑编排课程也有其自身的缺陷:

首先,由于现有心理学研究对人类心理逻辑的揭示还远远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所以心理逻辑往往就成了自发兴趣的同义语。

其次,课程编排者们极难发现不同类知识同心理发展需要之间的固定联系,确定某类知识的心理发展价值,在相当多情况下,只是根据主观假设或依据传统经验行事。

再次,这种课程的实施有助于个体发展,却不利于文化的系统传递。

(2)学科逻辑原则

学科逻辑原则强调教育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一面,认为人类总体知识的性质和结构以及各领域知识的性质与结构,即学科间逻辑和学科内逻辑是课程编排的内在法则,学校课程和教材应该全面地反映迄今为止人类的所有认识成果,反映学科知识本身内在逻辑联系。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科学性、突出学术性。

按学科逻辑原则编排课程的优点:当考虑到教育的文化承传功能的时候,学科逻辑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它也确实反映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编排要反映科学发展的真实面貌,这是“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性格”。学科中心课程基本上就是按这一方式构建起来的。

当考虑到课程的实施对象时,就会发现按这一原则编排课程的缺陷:首先,由于这种课程恪守严格的科学性,而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会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困难。课程编排者把科学研究的逻辑和科学学习的逻辑混淆了。其次,这种课程实施时,只强调学生心理认知方面的参与,而忽视了情意方面的参与,不能完成学校教育情意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再次,这种课程体现对科学知识尊重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儿童认识活动主体性的尊重。

鉴于学科逻辑原则和心理逻辑原则各自的缺陷,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改造现代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