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学习的迁移

5.1 考点精讲

考点1 学习迁移概述

1.迁移

(1)迁移的概念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都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2)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而把迁移划分为: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划分为: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又可以把迁移划分为: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把迁移分为: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3.迁移的作用

(1)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体现。通过迁移不仅可以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新的改造、建构,使其得以完善,为解决新的问题创造一定条件。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迁移能力的培养人手,否则问题解决也就成为空谈。

(2)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的经验结构才更为完善、充实,从而建立起能稳定地调节个体活动的心理结构,即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因此,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应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编排,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可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考点2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形式训练说的基本主张是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和发展,即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得到训练的官能又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即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了改造,就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学习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

(2)共同要素说

该理论认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3)经验类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4)关系转换理论

该理论认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

2.现代的迁移理论

(1)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研究中,提出了以有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即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奥苏伯尔还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其中,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如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则是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2)对迁移更为深入的探讨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继奥苏伯尔之后,研究者对迁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种观点中:

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

a.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他们着重研究了认知技能的迁移问题,其主要观点是: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与动作的配对构成。

b.迁移的结构匹配理论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认知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若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相匹配或相同,则产生迁移。

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迁移的情境性理论以格林诺等人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认为迁移是在社会活动中、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最初学习以及迁移时的物理环境、社会活动情境等都是产生迁移所不可缺少的成分。也就是说,迁移的产生是由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主体因素共同决定的。该理论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考点3 迁移与教学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2)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此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即迁移越容易。

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当然,强调概括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并非意味着只掌握抽象的概念、原理就可以广泛的迁移,如果脱离具体事例而孤立地学习抽象的概念、原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无助于有效的迁移。

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拥有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可以使学习者沿着正确、合理的程序分析问题,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要迁移的问题上,促使个体知道何时、何处、如何迁移某种经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提高迁移发生可能性的有效途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除前面提到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2.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布鲁纳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无论是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必要的。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许多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的意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