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1.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答:(1)人类活动的特点

目的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理想。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依存性。目的性来源于人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需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知识性。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包括各种科学理论、原理、方法和技艺。

(2)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而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使得管理活动和人类实践一样历史悠久。

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其内涵包括: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通过群体的力量实现组织目标。但是应当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群体中的个体正在向自由劳动者的方向接近,他们越来越关心个人发展的前景,个人兴趣、个人爱好、个人感情及个人自我实现程度都会成为他们是否愿意在组织中工作或积极工作的原因。另外组织与社会、组织与环境关系越来越密切,因而组织的社会责任也愈来愈重,所以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即不仅要正确地做事,并且要力争做正确的事,这样才能又好又快地做事。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人、财、物、信息、技术、专利、社会关系、品牌、声誉等)之间的协调,使其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生成强大的竞争能力;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社会大众、法律道德、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府政策、规章制度甚至某种潜规则等。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协调的有效进行所要运用的,在管理学范畴内就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管理具有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具有目标性。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成。

管理具有组织性。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往往具有同一性;管理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运行和实施的载体和依托;管理必须以组织的合理构建作为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职能;管理活动受组织规则和规范的制约,往往需要按照组织的法定程序进行。

管理具有创新性。管理的创新性首先来源于管理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另一方面,管理的创新性也来源于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和管理方式的不断深化及更新。

3.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1)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

计划。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的前提下,对组织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和组织拥有的资源设立组织目标;然后制定出各种实施目标的方案、措施和具体步骤,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完整的谋划。

组织。组织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了实施计划而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如成立某些机构或对现有机构进行调整;二是为达成计划目标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过程,如进行人员、设备、技术、物资等的调配,并组织和监督计划的实施等。

领导。领导职能是指组织的各级管理者利用各自的职位权力和个人影响力去指挥与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职位权力是指由于管理者所处的位置而由上级和组织赋予的权力;个人影响力是指由管理者自身素质所产生的影响力。有效的领导要求管理者在合理的制度环境下,利用优秀的素质,采用适当的方式,针对成员的需求和行为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和维持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由此可见,领导职能主要涉及组织中人的问题,它往往和激励职能、协调职能一起发挥作用。

控制。控制职能所起的作用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并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具有密切的关系,计划是控制的标准和前提;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计划的实现,有时控制也会导致计划或组织的调整。如财务控制,一是防止错误地分配资源;二是提供经济信息反馈,以便更正错误的行为。如产品的质量控制,就是按照质量标准检查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若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并予以纠正。

图1-1管理职能循环图创新。上述四种职能都是管理的维持职能,做好上述四种职能只能是企业按照既定的模式运行,但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位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无法应付新形势的挑战,也就无法完成肩负的任务。现在已经到了不创新就无法维持的地步。因此,必须将创新也当作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

(2)管理各基本职能的相互关系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如图1-1所示。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图1-1  管理职能循环图

4.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答:(1)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另一方面,管理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类生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和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必然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企业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2)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客观存在。管理之所以具有自然属性,是因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客观的、不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管理理论揭示了这些规律,并创造了与这相适应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活动只有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才能保证生产等各种组织活动顺利进行。

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第二,管理在社会劳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需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这也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的。

(3)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4)管理二重性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管理具有二重性是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这两种职能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缺一不可,由此,企业管理就具有了二重性。

(5)管理二重性之间的关系。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中;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了;从另一方面来讲,管理的二重性又是互相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

5.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答:(1)根据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角色理论,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人际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管理者要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管理者所扮演的信息角色分别是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的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管理者负责做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干扰应对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2)有效管理者需要具备的技能有:

技术技能。指为了完成或理解一个组织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也就是业务方面的技能。如一个学校的校长在教学方面的造诣,一个财务总监对财务知识的掌握等,都属于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和诱导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首先,人际技能要求管理者了解别人的信念、思考方式、感情、个性以及每个人对自己、对工作、对集体的态度,并且承认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与别人更好地交换意见;其次,人际技能要求管理者能够敏锐地察觉别人的需要和动机,并判断组织成员的可能行为及其可能后果,以便设法最大程度地统一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再次,要求管理者掌握评价和激励员工的一些技术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概念技能。指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管理者应看到组织的全貌和整体,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是怎样互动的,了解组织内部各部分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能预见组织在社区中所起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作用,知道自己所属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概念技能的表现之一就是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概念技能能够使管理者快速、敏捷地从混乱而复杂的动态情况中辨别出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抓住问题的起因和实质,预测出问题将会产生的影响,判断出需要采取的措施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概念技能的又一表现是形势判断能力,管理者通过对内、外部形势的分析,预见形势发展的趋势,以便充分利用机会,避开威胁,使组织获得最有利的结果。

(3)各层次管理者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比例如图1-2所示。

图1-2 各种层次管理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比例

6.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答:(1)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它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管理学是现代化、社会化和各门学科日益发展的产物,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管理学关系图如图1-3所示。

图1-3 管理学关系图

(2)管理学研究方法

管理学和其他许多社会科学一样,其研究方法基本上有三种:第一种是归纳法;第二种是试验法;第三种是演绎法。

归纳法

归纳法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研究。由于管理过程十分复杂,影响管理活动的相关因素极多,并且相互交叉,人们所能观察到的往往只是综合结果,很难把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分解出来,所以大量的管理问题都只能用归纳法进行实证研究。

试验法

对于管理中的许多问题,特别在微观组织内部,关于生产管理、设备布置、工作程序、操作方法、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营销方法以及工资奖励制度、劳动组织、劳动心理、组织行为、商务谈判等许多问题都可以采用试验法进行研究。即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做过多次试验,而且总是得到相同结果,那就可以得出结论,这里存在某种普遍适用的规律性。

试验法可以得到接近真理的结论。但是,管理中也有许多问题,特别是高层的、宏观的管理问题,由于问题的性质特别复杂,影响因素很多,不少因素又是协同作用的,所以很难逐个因素孤立地进行试验。并且此类管理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特别复杂,要想进行人为的重复也是不可能的。例如投资决策、生产计划、财务计划、人事管理、资源分配等许多问题几乎是不可能进行重复试验的。

演绎法

对于复杂的管理问题,管理学家可以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并加以简化,形成某种出发点,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或模式),这种模型与被观察的事物并不完全一致,它所反映的是简化了的事实,它完全合乎逻辑的推理。它是从简化了的事实前提推广得来的,所以这种方法称为演绎法。从理论概念出发建立的模型称为解释性模型,例如投入产出模型,企业系统动力学模型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理论概念基础之上的。从统计规律出发建立的模型称为经济计量模型,例如柯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以及建立在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基础上的各种预测模型和决策模型。建立在经济归纳法基础上的模型称为描述性模型,例如现金流量模型、库存储蓄量模型、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变动量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