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安徽省教育厅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资源应用平台和公共管理平台)建设,是为了( )。
A.完善国家考试制度
B.实现全省教育现代化
C.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D.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答案】B
【解析】安徽省教育厅以基础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认真落实国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项目建设与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和教育管理中的融合,促进各项工作稳中有进。
2.“人人接受有价值的教育,人人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即( )。
A.大众教育
B.通识教育
C.精英教育
D.特殊教育
【答案】A
【解析】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即现代教育的大众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应坚决废除教育的等级性和特权性。
3.“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等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
A.杜威
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苏格拉底
【答案】A
【解析】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的教育的本质论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4.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要求教师“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和策略”,这些知识属于( )。
A.学科知识
B.通识知识
C.学科教学知识
D.学生发展知识
【答案】C
【解析】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四个方面: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初中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是( )。
A.校本课程
B.国家课程
C.选修课程
D.学科课程
【答案】B
【解析】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其中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是必修课程。
6.以学生的经验和主体性活动为中心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要素主义课程论
B.结构主义课程论
C.儿童中心课程论
D.社会中心课程论
【答案】C
【解析】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课程,又称活动课程论或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7.叶圣陶指出:“教师以身作则,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也是一种极有效的‘不言之教’。”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答案】D
【解析】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由于学生具有向师心理,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8.“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这句话是指教师应该具备( )。
A.广博的专业知识
B.崇高的专业理想
C.精湛的专业技能
D.务实的专业态度
【答案】A
【解析】“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这句话说明,在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需求不断增加,这要求教师所知道的必须远远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
9.学校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月活动,结合历史课、语文课相关内容及主题团队活动、艺术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教育活动所运用的方式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践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答案】C
【解析】实践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道德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环节,而关键在于“行”,即实践。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10.根据教学的需求,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以获得新知识,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作业法
【答案】A
【解析】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参观法要求教师要做好参观前的准备、参观过程中的指导、以及参观总结。
11.当一个人用画图表、路线图等具体形式表征问题时,表明他处于解决问题的( )。
A.发现问题阶段
B.理解问题阶段
C.提出假设阶段
D.验证假设阶段
【答案】B
【解析】理解问题是弄清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分清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运用自己的语言或适当的图示对问题进行表征。进行问题表征的方法有多种,如不见诸于笔端的抽象思考,可见的方式,如利用图表、方程式、图画的形式来表述问题。
12.某同学主动板演解题,可是解错了,老师没有批评他,反而肯定他勇气可嘉。该老师运用的是( )。
A.替代强化
B.局部强化
C.延迟强化
D.符号强化
【答案】B
【解析】局部强化是指只强化得到认可的那部分行为及相应的行为动机。A项,替代强化是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历而增加或减少相应行为的频率;D项,符号强化是指成人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小红旗、五角星、小红花等来提高所期望的行为的发生频率。
13.某套试题有效测试了欲测试的内容,而没有测试到其他无关内容,则此试卷有较高的( )。
A.表面效度
B.内容效度
C.结构效度
D.经验效度
【答案】B
【解析】效度即有效性,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分为:①结构效度,又称构想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即实验是否真正测量到假设(构造)的理论;②内容效度,又称逻辑效度,是指项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程度,即测量内容的适当性和相符性;③经验效度又称效标效度,用来考查测验分数与效度标准之间的关联程度。
14.下列说法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最接近的是( )。
A.温故而知新
B.拾级登梯,循阶而上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C
【解析】苏格拉底“产婆术”强调启发教学,这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接近。A项,体现的是复习的重要性;B项,体现的是教学要循序渐进;D项,体现的是知行统一原则。
15.根据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能将刺激物的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一个符号与另一个符号加以区分的能力是( )。
A.言语信息
B.认知策略
C.智慧技能
D.动作技能
【答案】C
【解析】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其中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包括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问题解决)。题干描述的是辨别,属于智慧技能。
16.下列不属于“微课”典型特征的是( )。
A.短小精致,简便实用
B.随时随地,重复使用
C.组织灵活,形式多样
D.教师控制,标准统一
【答案】D
【解析】“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汁,以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制定最关键的是要考虑学生的需要,无需统一的标准。
17.由于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加工方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习惯性反应,使得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反应去解决问题。这种现象是( )。
A.感觉统合
B.注意转移
C.记忆再现
D.思维定势
【答案】D
【解析】思维定势是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将先前多次运用的思维模式运用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上。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作用表现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消极的作用表现为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18.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时极易钻牛角尖,甚至陷入其中难以自拔。这说明初中生的思维具有( )。
A.片面性
B.表面性
C.深刻性
D.广阔性
【答案】A
【解析】初中生思维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其思想的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他。表现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片面执着;思考问题经常陷入思想的死潭而不能自拔,严重者会出现心理障碍;在显示出很高的创造力的同时,又暴露出思想上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及全面性;对问题的最后处理结果常常是虽很有新意,但并不准确。
19.地理老师在黑板上绘制数学地图时,铁路用白色,公路用红色,河流用蓝色,学生便可清晰地将它们区别开来。该教学所体现的心理效应是感觉( )。
A.后像
B.对比
C.适应
D.相互作用
【答案】B
【解析】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经验,分为同时对比(刺激同时呈现)和继时对比(刺激先后呈现)。白色、红色和蓝色是三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能够让学生对这些刺激物进行区分,是感觉对比的现象。
20.我们熟悉的某位身材高大的人,不会因为他站得远,看上去矮小,就把他知觉为一位身材矮小的人。这是知觉的( )。
A.意义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选择性
【答案】C
【解析】知觉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包括知觉大小恒常性、明度和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题干所述体现的是知觉大小的恒常性。
21.改变客观事物形象中的某一部分,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这种想象的认知加工方式是( )。
A.黏合
B.夸张
C.人格化
D.典型化
【答案】B
【解析】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其认知加工方式有:黏合、夸张、人格化、典型化。夸张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一种特性增大、缩小、数量增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2.早晨起床记忆英语单词的效果比课间记忆英语单词的效果要好,这是由于( )。
A.记忆的准确性
B.记忆的恢复性
C.无倒摄抑制
D.无前摄抑制
【答案】D
【解析】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早晨起来记单词,没有先前学习内容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干扰,即没有前摄抑制。
23.学生听一堂语言生动、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课,觉得比平时的课时间短。这种现象是( )。
A.时间错觉
B.空间错觉
C.运动错觉
D.听力错觉
【答案】A
【解析】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歪曲的特殊形态的知觉。时间错觉是对时间的不正确的知觉。活动内容丰富、情绪愉快时都会导致时间估计偏短。“语言生动、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课对学生来说是愉快的体验,因此觉得时间偏短,这是时间错觉的表现。
24.适度的紧张和焦虑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并产生行动,达到成功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是情绪的( )。
A.适应功能
B.信号功能
C.组织功能
D.动机功能
【答案】D
【解析】情绪的动机功能是指适度的情绪兴奋性会使人的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能促进主体积极地行动,从而增进行为的效率。一定情绪紧张度的维持有利于行为的进行,过于松弛或过于紧张对行为的进程和问题的解决不利。
25.学生学习之前有明确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学习过程中能克服困难,始终如一地进行,这体现的是学生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答案】D
【解析】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特征:①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②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③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④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26.下列关于智力与创造力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智力与创造力是线性关系
B.高智力者一定有高创造力
C.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D.智力是创造力的充分条件
【答案】C
【解析】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线性关系,智力和创造力的基本关系表现为: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但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一定不具有高智商。因此,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27.开学初,教师通过多次考勤点名,很快就记住了所有学生的姓名。这种策略属于( )。
A.精细加工策略
B.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B
【解析】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主要方法有: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复习形式多样化、多种感官参与、划线等。题干的描述属于复述策略。
28.终结性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准备采取补救措施
B.合理安置学生,考虑区别对待
C.改进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案
D.证明学习已达到的水平,预测在后续教程中成功的可能性
【答案】D
【解析】终结性评价,指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目的在于评定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了何种程度,检查教材教法是否得当,并确定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等等。A项是诊断性评价的目的,B项是安置性评价的目的,C项是形成性评价的目的。
2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教育制度包括( )。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
D.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远程教育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30.下列选项中,符合《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规定的是( )。
A.提倡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免费为学生补缺补差
B.提倡教师利用课外时间有偿为学生补缺补差
C.禁止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免费为学生补缺补差
D.禁止教师利用课外时间以任何形式为学生补缺补差
【答案】A
【解析】《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规定,严禁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不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不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提倡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免费为学生补缺补差,其教学时间可计入教师的工作量,作为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3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战略目标包括( )。
A.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
B.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轨措施
C.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D.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5%
【答案】AC
【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战略目标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32.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的经济功能的是( )。
A.积累人力资本,提高个体劳动生产率
B.促进科技的生产、转化、应用、创新
C.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建设
D.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的效益
【答案】ABD
【解析】经济发展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任何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作用,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有:①积累人力资本,提高个体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生产能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促进科技的转化和应用;③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为社会培养科研人员、管理人才、设计人才等,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33.教育评价具有的主要功能有( )。
A.导向
B.诊断
C.反馈
D.激励
【答案】ABCD
【解析】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具有导向、诊断、调节反馈、激励、育人等功能。
34.20世纪之后,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
A.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
B.教育的技术手段回归传统
C.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
D.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答案】CD
【解析】现代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A项,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是近代教育的特点;B项,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信息化和高科技化。
35.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原因是( )。
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
B.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全面且系统
C.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师来负责教育教学活动
D.学校有运动场所、图书资料
【答案】ABC
【解析】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③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36.课程标准是中小学试题命制的主要依据。
答:该说法正确。
理由: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7.知识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
答:该说法错误。
理由: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具有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2)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3)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了,教师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去解决问题,才有可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38.学习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经常开展学习竞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答:该说法错误。
理由: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但过多的竞争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能力较低、不自信的学生而言,他们通常会选择极为简单或极为困难的学习任务,而回避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9.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其基本内涵如下: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0.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教师要做到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教师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避免题海战术;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段的不同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1.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德育的途径又称为德育的组织形式,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德育的主要途径如下: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的全部工作中,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也都集中在各科的学习上,其思想品德也往往在学习中表现出来。
(2)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应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设计和组织开展有吸引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的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校外活动是校外教育机构组织和领导的课余教育活动,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的组织,更是学生自己的组织。通过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品德。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校会、班会、周会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每天的晨会能够针对随时出现的问题灵活地予以处理;时事政策教育是国情教育的途径,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内外新闻和重大政治事件。
(6)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它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集体生活的环境。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是全班学生的主要教育者。因此,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42.简述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策略。
答: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任务,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有意注意的客体不易吸引人的注意,但又是应当去注意的事物。因此,要使意识集中在这种对象上就必须有一定的意志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策略具体如下:
(1)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
人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越清晰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与任务完成有关的一切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有意注意。
(2)激发间接兴趣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强大动力,尤其是培养间接兴趣对维持有意注意具有重要作用。当有意注意伴随的活动变得枯燥无趣时;当无意注意的活动难以维持、深入下去时,只有将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人自觉地、有兴趣地、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去。
(3)组织有关活动
教师要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智力活动中进行实际操作,是维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维持着智力活动的方向,使注意保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外界刺激物的感染和内部身体状态、情绪等都会干扰到有意注意,要发挥意志的力量,采取措施排除干扰。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一天,赵老师正在上课,李丽与同桌窃窃私语。赵老师停顿了一下,看了他们一眼,他们马上停止了讲话。赵老师继续上课。另有一天,赵老师组织学生做练习,发现王伟在抄袭邻桌的作业,赵老师看了王伟一眼,但王伟并没有停止,继续抄袭。于是,赵老师说:“王伟,自己做!”王伟就自己做作业了。过了一小会儿,刘鹏看见前排王强理了个短发忍不住往王强头上摸了一下,并喊道:“光头强”,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王强很生气。赵老师走到刘鹏面前,严厉坚定而平缓地说:“刘鹏,站起来!向王强赔礼道歉。”刘鹏犹豫了片刻,起立对王强说:“对不起,我错了。”赵老师说:“请同学们记住,应该尊重别人,刘鹏请坐下!”教学恢复了正常。
问题:
赵老师对课堂问题行为分别使用了什么处理方法?课堂轻度问题行为处理的要求有哪些?
答:(1)赵老师对课堂问题行为分别使用了非言语手段、积极的言语、合理的惩罚手段。
①非语言暗示方法。对于暂时干扰性的问题,教师通常只需要运用简单的非言语线索进行暗示,就可以收到既制止问题行为又不影响课堂教学进程的双重效果。材料中,赵老师在对李丽和同桌的问题行为管理中运用了非言语手段的眼神示意。
②言语提醒。当非言语暗示不起作用时,教师采用适当的言语提醒也有助于让学生回到学习活动中来。在使用言语提醒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不要去追究学生的问题行为。材料中,赵老师在对王伟的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中,眼神示意未起作用之后运用了语言进行了制止,这体现了言语提醒的调控手段。
③适当的惩罚。适当的处罚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可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处罚手段。材料中,在对刘鹏的问题行为管理中赵老师让其起立并道歉,体现了合理运用惩罚手段。
(2)课堂轻度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青少年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行为的问题行为,但又不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能导致严重的课堂纪律问题。处理的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①教师应避免下列误解:以为学生愈安静,学习效果愈好;以为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对教师命令的服从上;以为学生的行为即代表学生的品性。
②教师应确认处理的对象是学生所表现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教师要做到只针对问题行为,而不针对学生本人。
③教师在处理问题行为时,不宜伤其自尊,以避免新的问题行为。
④注意方法的运用,如发现原先使用的方法经一段时间后仍无效果,则应转换方法,以免错失良机。
44.阅读下面的学生来信,回答问题。
王老师:
您好!
我是您的学生×××,给您写封信,是想和您说说心里话。
初中时,我的学习成绩中等,可进入高一后课程难度加大,我的成绩变得越来越差,上学期期末考试,好几门课都不及格。我英语单词背了很多,可总也记不住。数学题做了很多,可是做了就错。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上课的时候,老师提问,不敢看老师的眼睛,每次老师提问时都非常紧张。上次您在课堂上提问我,我知道问题不难,可是还是答错了,越错越没信心。结果一堂课什么也听不进去,不知道您在讲什么,有好多问题有时也想去问问同学,可是我缺乏请教的勇气!
下个月又要期末考试了,我肯定又考不好,成绩排名又会是倒数。在家里,父母对我期望很高,希望我能考上名牌大学。我也想啊,可我的成绩越来越差,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父母见到我唉声叹气,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很难过,我觉得我已经不可能考上大学了,我太笨了,我不是学习的料,我真的很苦恼!老师,我该怎么办?
问题:
综合材料,运用心理学相关资源,分析学生困扰产生的原因,并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排解困扰。
答:(1)学生困扰的产生主要包括家庭和自身两方面的原因
①父母的期望过高。学生父母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带给学生巨大的学习压力,这种压力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焦虑,并与其学习成绩产生了恶性循环。
②父母错误的评价方式。错误的评价方式会给学生造成了挫败感,父母对学生单方面的消极评价,让学生无法体会到关心和鼓励,进而产生自卑感,对学习失去信心。
③错误的成败归因。学生对学习成绩落后的错误归因是其产生困扰的主要原因,学生认为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取得好成绩、不是学习的材料等说明学生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低,进而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因此产生了抑郁状态。
(2)帮助学生解决困扰要从家庭和其自身两方面着手
①家庭方面。与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对学生抱有合理期望;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家长不能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并指导其正确看待学生成绩,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鼓励,减少负面评价。
②学生自身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失败的真正原因,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将成败归因为内在的可控的因素能够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体验并引导其进行积极归因,一般来说将成败归因于努力会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来看望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想想无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事业有成,生活幸福,那是何等让人舒心,让人骄傲的成就。”“教书有成绩,育人有效果,学生有亲近,家长有信任,心中有理想,未来有憧憬,这就是教师的最大幸福。”他鼓励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23日,有改动)
材料二:莫振高老师是广西都安的一所普通高中的校长,是一位山区教育实践家。他认为教育的真谛是爱,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特色。他视学生为儿女,爱生如命,他用慈父般的真爱,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校长爸爸”。他誓言“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先后资助了300名学生上完了高中、大学。他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优秀学子遍布海内外,实现了他瑶寨儿女走向世界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他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和同事一道,埋头耕耘,斗志昂扬,孜孜求索,追求卓越。正是他35年如一日的平凡坚守,造就了他的崇高。(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3月18日,有改动)
问题:
综合材料,谈谈新时期好老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答:新时期好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
(1)教师应具备道德素养。教师要爱国守法、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关心和热爱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材料中,习主席鼓励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莫老师认为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特色;帮助贫困学生,和同事一道钻研教学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素养。
(2)教师应具备知识素养。教师要终身学习,以具备政治理论素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材料中,习主席鼓励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正是对教师知识素养的要求;莫老师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和同事一道,埋头耕耘,斗志昂扬,孜孜求索,追求卓越体现了其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
(3)教师应具备能力素养。教师要具备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反思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运用有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育学生。材料中,习主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包含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莫校长高尚的职业素养,表现出其教育教学的交往能力与研究能力等。
(4)教师应具备心理素养。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养,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具有健康的心理态度,能够反思自我,协调自我,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材料中,莫校长在与学生、同事的相处中体现优秀的职业心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