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隋、唐、五代时期
(公元581~960)
一、多项选择题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有( )。【青岛大学2011年研】
A.文字谱
B.减字谱
C.纽姆谱
D.工尺谱
E.声曲折
【答案】ABDE
二、名词解释
1.法曲【中国传媒大学2014、2013年研】
答:法曲是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特点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其主要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至唐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
2.减字谱【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由唐代曹柔革新创造而成,晚唐至两宋进一步发展,宋末至明清趋于成熟。其形式为用减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减字谱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也有一定规律。南宋《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是目前所见用减字谱记写的最早期的琴谱。减字谱较文字谱更加简便,并基本沿用至今,它的出现使琴家得以整理大量琴谱传于后世。
3.二十八调【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燕乐二十八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亦称俗乐二十八调或二十八调。长期应用于隋唐五代至辽宋间的宫廷燕乐,并对民间俗乐具有深刻影响。二十八调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隋唐燕乐是四均七调,即四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七种调式;一种认为隋唐燕乐和宋以后的燕乐都是七均四调,即七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四种调式。隋唐燕乐二十八调究竟如何解释迄今尚无定论。
4.文字谱【聊城大学2012年研】
答:文字谱是古琴记谱法。它属于音位谱系统,是用文字详细描述古琴演奏的指法和音位,也称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由于记谱的手法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规律,因此也保留了一部分节奏节拍的信息。现存南朝梁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为文字谱现存唯一实例,也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曲谱。
5.八十四调【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八十四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由隋代郑译、万宝常提出。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见于《隋书》,然而在实践中,非平均律律制中存在很难解决的旋宫问题,因此八十四调是受限制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反映了西域音乐传入后对中国音乐调式体系结构的影响,并促进了当时的律制改革。
三、简答题
1.唐代有哪些音乐机构?它们的职能如何?【燕山大学2013年研】
答:唐代宫廷燕乐高度发展,其音乐机构分为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系统:
(1)政府管辖系统
太常寺是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其下有大乐署和鼓吹署两个音乐机构,前者兼管雅乐和燕乐,还主管对艺人的训练与考核,是太常寺的主体机构之一;后者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也即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
(2)宫廷管辖系统
宫廷直接管辖机构有教坊和梨园。教坊就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年间,教坊空前发展,共有教坊五处,分别是宫中的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和东京的左右教坊。左右教坊各有分工,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相因成习。内教坊的伎女分为内人、宫人、搊弹家三类,是专为御前供奉的伎女,也是歌舞艺人中的出类拔萃者。与专习歌舞的教坊不同,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内廷的梨园由宫廷派内监主管,宫外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人员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人数多达千人。唐代的音乐机构是唐代优秀音乐人才的汇集之地,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并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方面为后世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2.简述隋唐燕乐及其表演形式。【青岛大学2012年研】
答:燕乐,又称宴乐,是中国古代宫廷中的音乐,起源于周代。广义的燕乐泛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的音乐,狭义的燕乐指隋唐时期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1)隋唐燕乐
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一种在宫廷中饮宴时供欣赏娱乐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是宫廷中所设“俗乐”的总称。隋唐燕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是汉族俗乐与境内其他民族以及外来俗乐相融合而成的宫廷新音乐。燕乐成为新的宫廷艺术形式和中心,受到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向多元的方面发展。
(2)隋唐燕乐的表演形式
燕乐中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如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其中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歌舞音乐的形式有:
①朝会典乐
a.九部乐:“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 。
b.十部乐:唐初,在隋“九部乐”基础上,改“九部乐”为“十部乐”,分为“燕乐”“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等。
c.坐立部伎
坐立部伎是晚于九、十部乐形成的宫廷燕乐。两者是根据演出的需要和演奏者的业务水平来划分的。立部贱,坐部贵。坐立部伎的代表性节目首推大气磅礴的《秦王破阵乐》。
坐部伎优雅抒情,音乐细腻,以丝竹乐伴奏。共有六部音乐:《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小破阵乐》和《龙池乐》。
立部伎规模大,人数多,场面宏伟,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伴以擂鼓,气势磅礴。共有八部音乐:《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和《光圣乐》。
②唐大曲
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曲,在唐代燕乐中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唐大曲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是器乐与声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连续表演的一种综合性大型艺术形式。其结构分为三部分:
a.散序,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奏为主;
b.中序,器乐伴奏,以唱歌为主,多为抒情的慢板;
c.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
③法曲
法曲,又名法乐,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专门在梨园演出是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法曲源于民间,于相和歌、清商乐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受西域音乐的影响。唐代重要的法曲有《霓裳羽衣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