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特点

一、关键术语

1.传统制度主义

答:传统制度主义是指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大批对政治制度进行描述的形式法律研究。制度研究取向以特定的方式回答了这些问题:政治制度(主要是中央政府的结构)是政治学研究的“天然”对象,是政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根本依据;那时的人们相信,一旦“描述了在一个政治制度中决定着权力分配的那些法律,我们就算获得了关于政治机构如何运转的准确理解”。

2.行为主义

答:行为主义是指在个人和聚合的层次上解释人们的政治行为(集中在选举和投票)。行为主义强调人们的实际政治行为,而不是制度的理想运作。行为主义研究强调区分事实与价值,主张从事实的研究中发展理论。

3.价值中立

答:价值中立是指后行为主义对行为主义批判的另一个火力点。后行为主义的立场是,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不可能摆脱意识形态的干扰而处于价值真空状态。对价值的正面拥抱,促使政治学研究者将目光投向社会现实,并与其他社会科学家一起,共同致力于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

4.研究范式

答:研究范式是指常规科学所赖以成立和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它为处在同一学科中的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的信念、研究规范、基本假设和运思方向,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政治学中比较重要或影响比较大的研究范式有新制度主义、精英理论、多元主义、政治系统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5.新制度主义

答:新制度主义是指强调制度(规则、规范)对人们行为选择的制约作用。新制度主义是分析政治的一种方式,其核心问题有三个:哪一种政治制度最适宜于产生“好”的政府和社会关系?怎样解释政治制度安排的多样性?政治制度的差异对政治行为、政治权力和政治过程的结果产生了哪些影响?其他问题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归入这三个核心问题中。

6.“精英—大众”二分法

答:“精英—大众”二分法是精英理论的前提和基石,形成于19世纪的古典精英理论是对西方民主政治的一种否定性回应,精英主义者认为民主不可能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在他们看来,有史以来的人类社会都区分为少数居于统治地位的精英和众多被统治的民众。

7.累积性不平等和弥散性不平等

答:累积性不平等和弥散性不平等是政治资源的不平等分配的两种类型。

(1)累积性不平等是指假定某一政治体系中的每一个人都根据其在社会最重要的政治资源上占有的相对地位排列,从而对各种资源的分配形成一种完整的相互关联,那么一个人拥有的某一种资源越多,他拥有的其他资源也越多。

(2)弥散性不平等是指假定一个人在某一等级序列中的地位与另一等级序列无关,那么缺乏某种资源的人可以通过对其他资源的控制得到补偿。

8.经济人

答:经济人是指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现象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经济学家研究政治自然与政治学家不同,他们将经济学的一套方法带了进来。于是,政治家、行政人员、公民以及利益集团、政党、政府机构等统统被视为具有自利本能而又善于理性算计的“经济人”。

9.地方性知识

答:地方性知识是指经验知识的不可转移,它受到实证资料的严格检验。由于各国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的差异等原因,西方政治学经验分析的知识很难直接转移到非西方国家中去,因为形成这些经验事实的体制性背景相差太大。

二、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多元性?

答:(1)研究取向的多元性是政治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恰如存在不同的政治界定一样,政治学者对如何研究政治现象也持不同的立场。在分析假定(预设)、焦点和方法等方面,政治科学家们彼此提供冲突的东西;他们经常描述同一个东西,却提出十分不同的分析。有时他们甚至以不同的方法来观察世界。

(2)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多元性:

在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不同研究范式“各领风骚”,它们相互并存而没有彼此的替代关系;

政治学进入后行为主义阶段后不复存在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如果说前者反映了数量上的“多”,那么后者显示了地位上的“无中心”。

(3)研究范式的多元性在不同的国家情形有所不同。例如,在居于世界政治学研究中心地带的美国,虽然行为主义受到激烈的抨击,但其在政治学界的影响力依然强大。相比之下,欧洲大陆在规范和制度研究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行为主义的冲击力相对较弱。

(4)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多元性意味着我们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一个多中心的时代意味着失去主流的时代,同时也意味着主流重构的时代。研究范式的多元性一方面开拓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拥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和事业,另一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政治学或政治研究是否还是一门科学,政治科学聚合起来的共同目标是什么,我们对于这些问题难以得到明晰的答案。

2.如何评价行为主义革命对政治学的贡献及其缺陷?

答:(1)行为主义革命对政治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方面:

行为主义在个人和聚合的层次上解释人们的政治行为(集中在选举和投票)

行为主义强调人们的实际政治行为,而不是制度的理想运作。早期制度主义者认为,一旦政治体系中控制权力分配的法则被揭示出来,就能精确地理解政治制度是如何运作的。这其实是一种关于行为的研究假定,即人们的行为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角色是一致的。

行为主义主张从事实的研究中发展理论

行为主义研究强调区分事实与价值,主张从事实的研究中发展理论。大多数行为主义者主张区分“是”和“应该”,前者涉及的是经验事实,后者涉及的是价值判断。他们认为,伦理评价和经验揭示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在研究中应该加以区分,并保持距离。他们主张价值祛除或价值中立,并认为研究工作者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在研究过程中排除掉。

行为主义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突破

行为主义采用问卷、访问、抽样、回归分析、因素分析、理性模型方法等计量技术被大量而广泛地运用,由此研究风格和论文的写作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运用数学工具建立各种分析模型成为时尚,并成为衡量一项研究是否科学以及科学化程度的指标。

(2)行为主义革命的缺陷主要有以下方面:

过分强调经验科学的地位,忽视了制度的作用

行为主义认为,只要沿着经验分析的道路走下去,政治学研究主题从制度向行为的转变便有着内在的逻辑。洛克林评价行为主义者“随着政治科学家将研究对象转向行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宪法的兴趣”。这种对制度的忽视的过分追求经验科学地位的一种代价,也是日后新制度主义复兴和回归的缘由。

过分夸大“价值中立”的主张,丧失了合理性

在政治学研究中,要真正做到“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从研究主体来看,人是社会的产物,受社会思想影响;人又是感情动物,行为必定带有感情色彩。从研究客体来看,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问题无法进行绝对的划分,完整的社会科学应该既包括研究事实问题,也关注价值问题。从研究结果来看,搜集资料的过程无法做到“价值中立”,研究者的意识更无法做到“价值中立”。从研究的结果来看,政治学研究的结论必定涉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研究结论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因而也无法做到纯粹的“价值中立”。

3.如何理解政治学的科学性与国别特点?

答:(1)政治科学的科学性

政治科学的科学性是指政治学与自然现象一样具有客观性,服从因果律,社会科学的目的就是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并运用这种知识改善社会生活,即政治学知识是具有普遍性,是可转移的,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2)政治科学的国别特点

政治科学的国别特点是指政治科学具有差异性,因为组成社会的人不但有生命的主体价值,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还是能动的,会思考、具有目标的行为者。社会现象是无数的人的活动构成的,因此对人的行为及其结果的认识必须探究其行为的动机,必须考虑特定的文化背景。所以社会现象的研究目标不是去发现规律,而是理解特定主体的特定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造成的特定事件。

在我国,对政治科学国别特点的研究还具有另外两个意义。第一是知识论方面,即西方政治学理论是否具有可转移性,西方与非西方社会的经验性差异是本质的还是可以相对忽略的。第二是实践性的,即中国的政治学和中国政治转型的关系。

(3)政治科学的科学性与国别性的抗争和妥协

政治学的科学性和国别特点的相互抗争和妥协的历史,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平衡,一方面人们没有放弃对知识普遍性的孜孜追求,尽管这很难,另一方面人们承认社会想象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对社会科学性质的深刻影响,承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