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传统与抗战所提出的文化要求之间的关系。

1“五四”文化传统中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特征

(1)不断抗争来自国家权力所支撑的主流意识形态;

(2)对长期蒙受封建意识侵蚀的民间大众采取启蒙教育和精神批判的态度。

2民族解放战争下知识分子的处境

(1)关注历史地表现其文化内涵和审美要求的民间文化形态;

(2)原来单一的知识分子启蒙文化取向分成了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传统以及大众的民间文化形态三分天下的格局。

(二)胡风和毛泽东对革命文学运动的认识

1内涵

(1)胡风:“新文学”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创作实践、从苏联传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以及以大众化运动为中心的革命文学运动。

(2)毛泽东:“五四”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2革命文学运动与五四文学的关系

(1)胡风的观点:以大众化运动为中心的革命文学运动是进展而不是否定了“五四”的传统。不是“否定”,指迄今为止的大众化运动依然是仍然没有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任务中突变出去; “进展”,指“五四”新文学由“市民阶级”把它的领导权交给了它的继承者;

(2)毛泽东的观点:“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3胡风与毛泽东观点的不同

(1)胡风:强调了文学运动必须带了“新文艺底传统”走进“战争所显示的生活密林”,如果没有了这个传统,“文艺运动对战争的服务就弄到手无寸铁”。

(2)毛泽东:强调的是如何把文学运动改造成文化军队的现实需要;强调知识分子唯有背叛自己的教养,深入到工农大众中去改造思想、脱胎换骨,才有可能适应新的文化规范。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发展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1“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1)时间: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2)特点:

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 “会师”,“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

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被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战争文化心理

(1)内容

实用理性和狂热政治激情的奇妙结合;

英雄主义情绪的高度发扬;

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普遍应用;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对西方文化的本能性的拒斥。

(2)表现

在文学外部,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批判运动,改造和批判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积极性,建设新型无产阶级文艺。

在文学内部,要求将文学变成“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3)作家创作的复杂性

当时大多数的作家在军事胜利的鼓舞下,积极投合战争文化心理,自觉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强调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同时,“五四”新文学传统仍影响着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和文学理想的追求,这体现为“启蒙”的责任和“文人”的意识两大方面。

作家们对中国民间文化形态的表现相当娴熟,通过“民间隐形结构”,在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同时,曲折地反映社会真实。

3对战争文化心理的调整与抗争

以战争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规范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要求并不协调,为此,国家决策者和作者均作出了努力。

(1)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以调整和平时期的文化建设。此后,周恩来、陈毅等中共高级官员针对文艺工作发表过一系列讲话。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并未产生太大的积极效果。

(2)“文革”前后,被剥夺写作权力的知识分子仍通过“潜在创作”表达内心的理想和感情,保持了连贯的知识分子精神,如穆旦的诗歌、丰子恺的散文、傅雷的家书等。

(二)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

1新文化规范的形成

(1)文化政策的调整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战争文化规范,以及思想解放路线的提出,文艺创作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肯定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取代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

1984年,胡启立在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但遗憾的是这一点并没有真正地贯彻。

总而言之,一个比较健全的文学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一种以和平经济建设为特征的新的文化规范也正在初露萌芽状态。

(2)“五四”传统的复归

“五四”传统,是复活“五四”作家的“启蒙”责任和“文人”意识,重建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立场。其中,“启蒙责任”和“文人意识”在“五四”精神里并不是有机合一的整体,而是体现了知识分子从古代士大夫阶级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两种价值取向。

“启蒙责任”反映了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启蒙的道路来唤起民众和教育民众,用民众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鲁迅正是启蒙文化的最伟大的代表。这一时期,老作家巴金的《随想录》鼓舞了一大批中青年作家发展和捍卫这一传统。

“文人意识”体现为确定作家的专业价值标准,重视和探求文学艺术的本体规律特征。这一时期,老作家孙犁的读书随笔、汪曾祺的小说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美文风格,对当代作家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五四”传统是不断发展的,它是这个时期知识分子最强大的精神武器。

(3)战争文化形态的心理遗留

这一时期,“阶级斗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惯性依然存在,这主要体现在:

对“文革”后文学发展的整体成就作出消极的估价;

对知识分子的总体评价依然保留“小资产阶级”的偏见;

对西方文化思想依然采取恐惧和拒绝的态度;

依然希望通过“搞运动”的方法来解决文艺思想的问题。

(4)总特点

80年代的文学历史充满了过渡时期的特点:

新的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规范正在经历文化蜕变和自我斗争;

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方面,探索和创新十分活跃,生机勃勃。

2两代作家的创作

(1)在5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

这一代作家中的大部分人曾遭到不公正的批判和打击,并在社会底层渡过了苦难的岁月,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

(2)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

这一代作家在青少年时代过早地经受了被虚伪的理想主义所欺骗和愚弄的惨痛体验,并受到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其创作往往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

(3)文学理论界的探讨

文学理论重视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关注,这体现在关于“文学主体性”、“小说形式探索”、“现代主义技巧”等问题的讨论上,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借鉴,大大地开拓了表现现代人感情意识的艺术空间,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艺术表现。

(三)第三阶段:90年代

90年代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学阶段的特征尚不完备,许多重要成果还不可能充分显示出来,但它具有许多前瞻性的特征,预示了未来有更大程度的发展可能性。

1意识形态结构的变化

(1)商品经济意识向社会文化各个领域渗透;

(2)知识分子面临严峻考验,他们难以维系以启蒙主义和精英意识为中心的知识分子话语权力,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的精英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心态浮躁和价值虚妄的缺陷。

2基本文化特征

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在文学创作上,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

(1)时代“无名”的状态

“共名”状态,即某种时代主题支配了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如“五四”时期的“反帝反封建”和“个性解放”,抗战时期的“民族救亡”等。作家在这种文化状态下创作,虽然其作品容易被接受,但其精神劳动的独创性很可能会被掩盖。

与“共名”对立的概念是“无名”。“无名”不是说没有时代主题,而是指一个时代并存着多种主题,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无名”的文化状态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 90年代的文学的“无名”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80年代文学思潮线性发展的文学史走向被打破了,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

作家的叙事立场发生了变化,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叙事立场。

由于时代“共名”的消失,使一批面对自我的作家在开拓个人心理空间方面的写作实验得以实现。

(2)碎片化的表达

90年代的文学仿佛是一个碎片中的世界,作家们写作的立场千差万别:

继续坚持传统的精英立场;

认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大众消费文化;

从民间的立场上重新发扬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

表现极端化的个人世界,勾画形色各异的私人生活。

3作家个人创作风格的成熟

由于处在相对自由轻松的环境里,作家逐渐成熟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相继诞生,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炜的《九月寓言》、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都是中国20世纪最后十年文学界的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