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主要理论

2.1 核心讲义

一、行为学习理论

(一)行为的概念

1狭义的行为概念

“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2广义的行为概念

“行为”是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不仅外显的行为动作可以进行观察和研究,而且这些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被观察或研究。

3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正常的或病态的行为,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

(二)经典条件反射

1实验与解释

二十世纪初,巴甫洛夫用食物刺激使狗的口腔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当食物(非条件刺激)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总是同时出现(强化),经过一定时间结合以后,铃声成为食物的信号,转化为条件刺激。此时,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为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习得性行为,是大脑皮质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条件反射过程不受个体随意操作和控制,属于反应性的行为,也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就是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刺激(UCS)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CS),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CR)。

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S对行为反应R的影响。据此,许多正常的行为现象或异常的行为问题,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获得。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疗法,则是通过建立条件反射性的松弛反应,以帮助患者克服“习得性”的紧张行为反应症状。

3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

(1)强化

强化是指环境刺激对个体的行为反应产生促进过程。如果两者结合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形成就越巩固。

(2)泛化

泛化是反复强化的结果,不仅条件刺激(CS)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而且某些与之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其主要机制是大脑皮质内兴奋过程的扩散。

(3)消退

消退是指非条件刺激(UCS)长期不与条件刺激(CS)结合,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消失的现象。

(三)操作条件反射

1实验与解释

斯金纳在实验箱内安装了杠杆,按压杠杆可以从旁边盒子里掉出食物。在实验中,老鼠在饥饿的刺激(S)下会产生一系列行为反应,但只有按压杠杆动作(R)出现时,才会立即获得食物刺激(S)的结果,这种食物刺激(S)的结果对老鼠按压杠杆的行为(R)起一种强化作用。经过多次以后,形成了条件反射,老鼠逐渐学会主动按压杠杆取食的行为。

在回避操作条件的研究中,如果动物受到电击(S),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反应,但只有回避动作(R)这种行为反应出现时,才可获得取消电击的结果(S)。因此,取消电击的结果(S)对回避行为(R)产生了强化作用,使动物学会了回避行为。

实验中,行为后出现的刺激结果对行为本身产生强化称为奖励;这种刺激结果,被称为奖励物。斯金纳的实验表明:如果当行为反应R出现后总能获得某种刺激结果S,则个体就可以逐渐学会对行为反应R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

2操作条件反射的意义

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任何与个人需要相联系的环境刺激,只要反复出现在某一种行为之后,都可能对这种行为产生影响。人类许多正常或异常的行为反应,各种习惯或症状,都可以是因操作条件反射而形成或改变。

3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

(1)正强化,即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增强。

(2)负强化,即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增强。

(3)消退,即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减弱。

(4)惩罚,即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减弱。

(四)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1实验与解释

1967年米勒进行了内脏学习实验,实验分为两个阶段:

(1)他用给予食物强化的方式,对动物的某一种内脏反应行为进行奖励,经过这种选择性的定向训练之后,动物逐渐学会了“操作”这种内脏行为。

(2)为了消除实验动物骨骼肌系统对内脏学习实验的影响,米勒采用肌松剂箭毒麻痹动物骨骼肌系统,同时施以人工呼吸,并改用电刺激动物脑内“愉快中枢”作为奖励手段,或以撤消痛苦电击的方法作为负强化手段,让动物重新进行内脏学习实验,证实了内脏反应也可以通过操作性学习加以改变。

米勒的实验说明动物控制内脏反应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进行的,他的实验也称为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2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

米勒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对于医学心理学的意义在于,人类也可以学会有意识地控制各种内脏活动。

(五)示范作用

1概述

示范作用属于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可以使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类型。

2示范作用的四个过程:

(1)注意阶段;

(2)保持阶段;

(3)行动阶段;

(4)强化阶段。

3影响示范作用的因素

通常,地位高、敌对的、攻击性行为最容易被模仿,受奖行为比受罚行为更易被模仿。

4示范作用的发挥

疾病角色行为的形成与示范作用有一定关系,手术后病人的疼痛、呻吟、应付方式对同病室其他病人可能会产生消极的示范作用。因此,在临床病人的医疗、指导和护理,以及儿童病人的教育中应注意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六)行为学习理论述评

1可取之处

(1)行为学习理论可以解释和解决许多医学心理学问题。

人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成长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可以通过强化的作用而固定下来。

某些疾病的发生是“错误的习得性行为”的结果。某些内脏功能的异常以及相当多的病态体征,也可能是错误的习得性行为。

(2)依据各种行为学习理论建立的行为治疗方法对改变各种不良行为、促进个体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协助治疗许多临床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具有积极的作用。

2局限性

(1)多种条件反射实验的对象是动物,其结果未必能全面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

(2)行为理论忽略人的认识的作用。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1精神分析的心理结构

(1)意识

与语言(即信号系统)有关,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2)无意识

又称为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其内容通常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的事件。

(3)前意识

介于前两者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1)本我

存在于无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本我具有要求即刻被满足的倾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

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小部分是无意识的。自我遵循着“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

(3)超我

类似于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超我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不断内化而形成的,它按“至善原则”行事。

3人格发展阶段论

(1)口腔期,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主要从口腔部位的刺激中得到快感。

(2)肛门期,一岁半至两岁,从自身控制大小便中得到快感。

(3)性器期,三岁至五岁,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

(4)潜伏期,六岁至十二岁,儿童的性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的各种活动。

(5)生殖器性期,青春期。

(二)精神分析理论述评

1可取之处

(1)精神分析理论是最早系统解释人类心理及行为的心理学体系,它对理解人类的精神现象及其规律有重要的贡献,对心理学、精神病学有广泛影响。

(2)精神分析创始一百多年来成为理解异常心理的主要理论之一。

(3)精神分析理论对于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2局限性

(1)精神分析的创立受到当时物理学概念的影响,有关本我、自我、无意识、Libido等基本概念都是难以测量的,缺乏实证性。

(2)在解释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心理机制上只依靠逻辑的推断,缺乏客观的科学依据,其结论大多来源于对精神病人的观察,与正常人的情况有较大的区别。

(3)精神分析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极少有人能完成分析治疗的过程。

三、认知理论

(一)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1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以Neisser1967年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为标志,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的又一个分支。

2认知的主要特点

(1)多维性;

(2)相对性;

(3)联想性;

(4)发展性;

(5)先占性;

(6)整合性。

3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决定作用

(1)沙赫特的情绪两要素观点

生理唤醒产生了认知的解释。在有些情况下,认知先于唤醒,在另外的情况下,唤醒可能先出现,然后才去寻求认知解释。

认知活动用以区分情绪。由于情绪的生理唤醒是模糊不清的,几种不同的情绪可有相同或相似的生理唤醒,所以,认知对生理唤醒进行标志,决定能产生哪一种情绪。

(2)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

阿诺德认为情绪是个体对事件进行直觉评价的结果。在个体感受到某种情绪之前,事件必须先为个体感知,作出好或坏的评价。直觉评价具有主观的和生理的两种成分,并受到以往记忆经验的影响。

4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

(1)埃里斯的ABC理论

埃里斯认为在环境刺激或诱发事件(A)和情绪后果(C)之间介有信念或信念系统(B)。合理情绪疗法就是促使患者认识自己不合理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的不良情绪后果,通过修正这些潜在的非理性信念,最终获得理性的生活哲学。

(2)贝克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认为各种生活事件导致情绪和行为反应时要经过个体的认知中介。情绪和行为不是由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经由个体接受、评价,赋予事件以意义才产生的。一个人的想法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

(二)认知理论述评

1可取之处

(1)为有关人类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产生提供了理论解释;

(2)对于指导个体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保持具有积极意义。

2局限性

认知理论不能解释或解决所有心理行为问题。

四、人本主义理论

(一)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假设:

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但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成为激励工具。

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到复杂的。

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的不同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除了这5种需要外,马斯洛还详细说明了认知和理解的欲望、审美需要在人身上的客观存在,但他认为,这些需要不能放在基本需要层次之中。

3罗杰斯的自我论

(1)罗杰斯认为,他人对孩子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儿童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

(2)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一定的防御机制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3)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

(二)人本主义理论述评

1可取之处

(1)人本学派主张不能仅仅依靠对一般人的调查统计、平均数字推出结论,而应重视个案的研究,由特殊到一般,由个体到法则,从而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2)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基本要义是秉持人本主义的观点,以来访者为中心,重视来访者的人格尊严,将心理治疗的过程视为咨询员为来访者设置的一种自我成长的教育机会。

(3)在教育方面,认为最重要的学习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而是意义或经验的学习。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我评价,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要重视师生关系中的态度和品质。

2局限性

(1)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无条件关注的绝对作用而不能解释条件性关注的积极意义;

(2)将一切心理障碍归于自我失调而无视传统的心理疾病分类;

(3)马斯洛的理论缺乏严格的科学性,样本小,凭个人印象收集资料,标准不够客观。

五、心理生物学理论

(一)心理生物学研究历史

1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当个体处于恐慌、饥饿等紧急状态时会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并由此提出紧急反应概念和机体内平衡理论。

2前苏联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学派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控制情绪并调节内脏功能,提出了皮层内脏相关学说。

3二十世纪30年代,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从实验中总结出当机体遭受外界各种有害刺激时都会引起一般适应综合征,创立了著名的应激学说。

4二十世纪40年代,Hess W首先利用电刺激方法研究动物的情绪反应,发现使用微电流刺激猫下丘脑特定区域可引发出恐惧、发怒等情绪反应和攻击行为。

5美国心理医生沃尔夫阐述了人类心理变量和生物学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理因素相互作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二)心理生物学研究现状

1微观方面

心身相关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

2宏观方面

各种心理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多因素研究已越来越被重视。

(三)心理生物学理论述评

1可取之处

(1)心理生物学研究采用严格的实验设计、客观的测量手段和可靠的数理统计,能准确地揭示心身之间的某些本质联系。

(2)其越来越丰富的研究成果及其相应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有助于阐明多种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的发病发展机制,并为其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2局限性

心理生物学试图以其研究结果和生物学的理论观点来全面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心身关系有很大的局限性。

六、其他有关理论

(一)人性主义理论

“人性主义心理学”把心理活动定义为是人性的表现,它的基本内容则是分析、讨论心理、脑和社会这三者的依存关系。

1“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动力来自人性的需求,这种需求永远是精神、物质和社会的综合体。人的个性只是人性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而人性是个性的一种抽象,抽掉了个体之间在精神、生物和社会属性方面的差异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个体差异。

2“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在诊断疾病过程中,除了肯定外部病因因素的作用,应重点从人性内部去说明疾病的病因。

(二)中医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1中医的病因理论认为,情志因素在疾病的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情志内伤”就是心理因素导致心身关系失去平衡而致病。

2中医也很早就注意到了个性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把个体的心理特征也作为发病的依据来考虑。

3中医还认为各种情志活动都必须适中、平衡和有节制。

(三)社会学研究方向

1从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研究角度,探讨社会变量和社会心理变量与心身健康的关系,并涉及许多因素,还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或生活习惯,社会适应等。

2社会学方向的跨文化研究,重视不同群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群体健康关系的调查分析。

3社会行为因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注重青少年健全个性、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对不良行为的社会矫治研究,都是社会研究方向的重要课题。

4社会生活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主要涉及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等概念;研究疾病的社会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