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易传》
1.试谈《易传》的生命哲学。
答:(1)阴阳乾坤
①《易传》认为,乾阳与坤阴二气是生成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与动因。
②“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絪缊是天地阴阳二气交相感应义浑然一体的状貌;男女泛指万物的阴阳两性;构精指异性交合。
③《易传》的作者把宇宙视为生机无限的宇宙,一切都是生命的流衍,天地精神即“生生之德”。也就是说,“乾元”具有刚健创生的功能,“坤元”具有柔顺含容的功能。两者相感相应、相互配合,就是万物生长的根据。
④乾阳为主动性的精神与物质的微粒及能量,坤阴为承接性的精神与物质的微粒及能量;阴阳合和,化生万物。
⑤地德与天德结合,作用广大无穷;地包容宏大的阳气,发扬光大,使万品物类无不亨通。
(2)一阴一阳之谓道
①乾坤共同创生万物,但只是以简单平易显示其智慧与才能。乾坤的大生广生之德与天地相匹配,其变通的道理与四时相匹配,其阴阳的道理与日月相匹配,其平易简单的道理与人的最高的智慧相匹配。
②由阴阳二气感通交合,自然生成宇宙万象的过程、道路即是“道”。“阴阳”不是“道”,“一阴一阳”才是“道”。“道”就是阴阳之气运动不息、动态统合的过程,这是生命之道。阴阳之道化育万物,不断地新陈代谢,这种状貌就是“生生”,就是“变易”。
2.略谈《易传》“变易”思想的启示。
答:(1)《易》的爻卦之变也就是模拟天地造化的,显现出来的是象,有形体的是器。《周易》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效法自然,制裁象、器并加以利用。
(2)《易传》的自然生化之“道”是没有形质、不露形迹、变化莫测的,也不具有目的性,而由“道”生化出来的东西是实有其形质的器物。
(3)《易》取象于天地人事,用来顺应天地自然、事物本性的原理。由此确立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一阴一阳的相对相关是宇宙变化的自然法则;一柔一刚的相对相关是地上万物变化的根本原理;一仁一义的相对相关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
(4)世界上只有永恒变易是不可改变的客观法则(“不易”);宇宙、社会、人生的普遍之“道”是生生不已的发展变化,创造趋新,变动不居,“感而遂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易”);这个法则并不复杂(“简易”)。
(5)《周易》就是把天地自然、社会人事之中的这种生生不息、动态整合的原理提炼、概括出来,又运用于天、地、人等三大系统之中的。
3.论述《易传》的人性论与修养论的特点。
答:(1)《易传》哲学继承了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鼓动,气有力量。这就为尔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3)《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入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4)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①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发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品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实上,以诚信来处理事务。
②用自然之物、事物之理来安顿自己,提高才德。除此之外,没有更重要的了。研究、体悟事物变化之道的神妙,理解其深刻的理据,是最高的智慧。
(5)《易传》肯定和促进了人间的事业,“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强调顺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契机,适时加以裁断,或修订、改变定制,使之合宜,加以会通,将这些政策与成果用在老百姓身上,这就是事业。《易传》强调开创事业,成就天下的事务,充分表达了儒家努力提高智慧、品德,积极有为地开创有利于老百姓事业的思想。这是开拓式的修养论,是德业双修的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