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2.1 考点精讲

一、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词源

(1)西方“教育”的词源

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ēducāre”。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由于在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2.教育的基本概念

(1)广义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看,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2)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人才的活动。

(3)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在任何社会都要承担传授生产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任务,使年轻一代适应现存生产力的需要;同时,也要承担传授社会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的任务,使年轻一代适应现存生产关系的需要。

(2)历史性

教育是一个历史的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历史性。

(3)相对的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同时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也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1.教育的起源

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1)神话起源说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主要观点

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评价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这种教育起源说法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因而不能正确提出和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也是生物起源论的支持者。

主要观点

a.教育活动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

b.教育活动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动物世界中;

c.教育起源于动物将天赋的本能传给后代的现象,人类社会的教育只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意义

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该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史专家孟禄。

主要观点

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

“心理起源论”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为教育的途径之一。但其错误之处在于把人的意识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4)劳动起源说

概述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是关于教育起源的科学理论。

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a.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b.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2.教育的发展

教育既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也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发展历史,根据不同的尺度,可以作不同的划分。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教育活动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

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财产公有,共同劳动,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抗。其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公众进行平等教育。

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也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来进行教育。教育活动融合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之中。

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

原始社会尚未出现文字,教育手段主要是口耳相传、以身示范和观察模仿,通过这种形式来进行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因此,古代社会的教育也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

a.国内

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是在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我国是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我国历史上有名为“庠”、“序”、“校”的奴隶社会学校。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教育目的是培养巩固和维护奴隶社会统治的大小奴隶主。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b.欧洲

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第一,斯巴达是农业城邦国家,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与暴动,斯巴达教育重视培养勇猛的军人和武士,教育内容几乎完全是军事体操教育。

第二,雅典在当时是商业比较发达的奴隶制国家,但国内阶级斗争比较复杂。为了使奴隶主后代适应这种复杂的斗争,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哲学、科学、艺术、体操等许多方面,提倡“缪斯”教育。

在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只有奴隶主子弟才有权接受学校教育。

封建社会的教育

a.国内

在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官学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此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古代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教育方法是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教育;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b.欧洲

在欧洲封建社会存在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第一,教会教育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即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但是各科都贯穿神学。

第二,骑士教育又称世俗封建主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是一种培养为世俗封建主服务的、维护封建制度的武夫的教育。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3)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因此,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社会制度,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制度的要求,资本主义教育针对封建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目的上,出现双重培养目标,既要培养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人,又要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b.教育内容上,增加了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增设许多新的学科;

c.教学方法上,出现了实验、演示、实习等许多新的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

e.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问题,建立了相应的国民学校。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与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教育有本质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a.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

b.教育事业为共产党统一领导、创办;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倡唯物主义,反对封建迷信;

d.全社会实施平等的民族教育,反对民族压迫;

e.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四)教育的功能

1.教育功能的概念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而且还具有方向性和多面性。

2.教育功能的类型

教育功能的分类有不同的逻辑标准,我们主要采用下述三个逻辑范畴作为划分教育功能的逻辑标准:

(1)从作用的对象划分,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在教育实践中运行的实际表现。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它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划分,可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一个维度。

正向功能是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负向功能是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划分,可分为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和隐性也是默顿分析功能的一个维度。

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3.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促进个体生理发展的功能

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遵循个体发展规律的体育活动,来促进个体生理健康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功能

教育促使学生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以及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还可以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体现在: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方法: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

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4.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a.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这是教育发挥政治功能的一个最基本的途径;

b.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c.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教育对社会民主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第二,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

第三,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使民主在年轻一代人的心中扎根并得以延续和发展。

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a.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b.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a.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b.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传播的文化是有选择的。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有:

第一,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传播文化中的真善美;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

第二,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再对这些文化进行教育学意义的改造。

c.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文化的融合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它表现为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结合而趋于一体的过程。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第一,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第二,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创造,对旧的文化进行变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d.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就是实现文化的创新。教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文化的创造功能:

第一,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

第二,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

第三,教育创造文化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2)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即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来多种偏离行为,产生许多期望之外的不良功能。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是教育产生负向社会功能的根源。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有两种情况:

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

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这种情况下的负向功能是人为的结果,是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所造成的正向功能的受阻和障碍。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基本规律是指适用于所有教育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规律。目前,人们发现和提出的教育基本规律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二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不仅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还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无论处于什么社会时期,由什么阶级统治,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都会以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作为决定标准。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因而也就推动了教育内容的不断调整与更新。这一般表现在课程门类由少到多和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两方面。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不仅受到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制约,同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有直接的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扩大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提高了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学校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关系和衔接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也决定着学校结构的复杂多样化。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等所应用的技术设备,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相应的教育领域的运用,这些教育手段的选择由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手段的发展。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通过教育可以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再生产。

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通过教育,科学知识与技术可以被劳动者掌握,变成劳动者能够运用的知识与技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要素,从而在生产中创造物质财富。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同时也担负着发展科学技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的任务。

总之,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具有生产性。正是由于人们认识到教育的生产性,现在许多国家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产性事业,把发展教育放在战略地位。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它反映着社会的根本性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一定社会的教育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积极的影响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属于什么性质,教育也就属于什么性质。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变化,教育随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培养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意识,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领导权是由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力量、经济力量以及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受教育权

在一个社会里,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各个社会阶层成员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积极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大批的人才,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同时,教育还可以通过帮个人社会化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学校教育可以直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通过在校师生的言论和行动、教材、刊物向社会宣传一定的思想意识,制造社会舆论,影响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面貌,可以达到巩固当前政治经济制度的效果。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能起决定作用。教育不能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可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要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

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代表现的现象,即是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这些解剖生理特点也称遗传素质。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个体的遗传素质是逐步发展成熟的,其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限制与可能,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但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并且会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是有限度的。

(2)环境因素

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由被人改造的自然、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三部分组成。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先天可能性。环境则把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根基与资源。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是人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现实源泉。离开社会环境这种外部条件,再好的遗传素质也难以发挥作用。

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人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3)教育因素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主要是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顺序过程,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根据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顺序,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人的身心发展从整体上是向前发展的,但实际上各个方面不是匀速的,各个部位的功能发展也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性表现在两方面:

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

表现在不同方面、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显示出一定的关键期和最佳时期。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办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

人的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

人的发展的可变性是指由于受不同的社会与教育条件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速度会表现出一定范围和幅度的变动和差异。

(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不同儿童的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