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语文课程的教材建设

4.1 复习笔记

一、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

(一)民族化

1.内涵

(1)语文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母语和国语教育。母语包容了民族思想和精神、民族情感与生活,是民族川流不息的生命;

(2)汉民族语言,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和构成部分,也是汉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播和发展的途径,其中浸透着汉民族文化的精髓。

2.对教材的要求

(1)发挥语文教材传播优秀文化的功能

具体应做到:

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使学生能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

要增强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觉性,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要在对经典的解读中,加深对民族先人精神生活的感悟,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接受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批判性的思考中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2)重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引导学生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开阔的文化视野,以科学、辩证的态度看待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现象及其成果,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二)时代化

1.内涵

(1)语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自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2)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制约着语文教育,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服务。

2.对教材的要求

(1)要做到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与贴近时代相统一;

(2)应具有现代意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精神;

(3)应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反映先进文化;

(4)反映新观念,从而使学生接受新思想,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5)反映语言学和语文教育的新成果、新思维,传递新知识、新方法。

(三)生命化

1.内涵

(1)教材的功能是“对话者”,“对话”包括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一切以平等、自由及相互开放和相互激发为特征的沟通、体认与交流,精髓是对话双方的平等、开放、自由、协调以及相互激发;

(2)教材与学习者地位平等,并且具有某种人格化的特征,教材中的知识应具有某种活动力,主动走向学习者。

2.对教材的要求

(1)语文教材应具有一种“召唤力”

语文教材“召唤力”的含义

a.教材内在的美,饱含一种热情,召唤着欣赏者的投入,使其敞开心扉,与其展开精神对话;

b.教材能趋向于人并能从精神的深处打动人,具有“妩媚动人”的特点;

c.语文教材的“召唤力”集中体现在“全人发展”的理念之中,其意义表现在:

第一,帮助学生体认中华文化,热爱中国语文;增强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对社会和自我积极的态度;

第二,使学生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为在社会上良好地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使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语文教材形成“召唤力”的要求

a.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取得成功并且继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的前提;

b.要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尝试、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从而真正掌握学习策略;

c.语文课程内容具有内在的价值,学习的过程包含目标的实现,因此无须通过预先规定的具体、确定的结果来加以证明。

(2)语文教材应具有主动走向学习者、向学习者靠近的姿态与倾向

语文教材主动走向学习者,具体应做到:

全方位的开放性

a.让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从教材引发,与其他学科和生活结合,通过查找资料、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拓展语文学习领域,突破传统语文教科书的局限,全方位地学习语文;

b.语文学习内容本身具有开放性,应该启发学生对各种可能性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促使学生进行多向度的理解与体验,在相互对话过程中,不断修正、形成、发展、深化认识。

灵活的选择性

a.教材中学习内容和活动的设计应是多样化的,教师与学生可以选择并自主安排与设计;

b.教师和学生可以调整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己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广泛的适应性

a.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为开发各地区语文课程资源提供可能;

b.语文教材还应适应各个学校现有条件的不平衡性,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余地;

c.语文教材要适合各种层次的教师,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有空间,并提供条件和机会。

(3)语文教材应具有“境域化”特征

语文教材设计的要立足学习者的生活与精神世界,重新创造和恢复知识的活力,将知识纳入一定的“境域”中;

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及呈现方式,集中反映了教科书编写的理念。编写时,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语文教材要强调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这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四)典范化

1.内涵

语文典范化文化品性集中体现在对语文教材的选文的要求上,主要是指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眼界。

2.对教材的要求

(1)要处理好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

正确对待和选择经典;

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当代文化现象相接触,从当代纷纭复杂的作品中开发新选文。

(2)要处理好难易深浅的关系

作品是否适合中学生阅读,不仅要参考教材编者的意见,更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谨慎对待。

(3)要处理好价值导向与阅读兴趣的关系

选文既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精心挑选,用思想境界和审美价值高的作品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语文教材建设新理念

(一)人本化

1.含义

教材编写的人本化是指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格本位,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角度,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发展,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

2.对教材的要求

(1)教材结构

具体措施

a.教材编写应当摒弃过去按照知识能力结构的逻辑组织教材内容的模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组织教材内容;

b.打破以知识接受为本位的教材结构,建构以人格发展为本位的教材新体系。

现实意义

a.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

b.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应用与创新的学习兴趣;

c.促进学生内在动机的形成和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实现。

(2)教材内容

要加强人文因素,突出语文教材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功能;

要注重文本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帮助学生体悟语文的文化内涵文化精神;

要帮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得到心灵的唤醒和人格的建构;

要帮助学生建立做人的基本信念和准则。

(二)整合化

1.含义

教材编写整合化是指教材内容由板块割裂走向板块融合,由学科隔离走向学科沟通,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结合,注重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2.对教材的要求

(1)语文构成板块与各种项目学习因素的整合

语文构成板块方面

a.语文教材的编写应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为中心;

b.力求做到语言与文学渗透、阅读与写作交叉。

项目学习因素方面

力求使学生对语文的积累与感悟、体验与探索、品味与思考、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学习因素融会贯通,并将其有序地整合在教材的整体结构之中。

语文构成板块与项目学习因素的关系

各语文板块和项目学习要素之间应相互交叉、高度综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陶冶学生情感,实现的三维整合目标。

(2)跨学科领域的整合

强调跨学科领域知识的沟通,在教材文本的选择上,要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合多种领域知识。

(3)必修与选修教材的整合

强调以人的共同化和个性化整合发展的需要为内在依据,基于把学生作为主体的课程价值取向与目标,强调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生活化

1.含义

教材编写的生活化即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建构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教材新模型。

2.必要性

具体表现有三点:

(1)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思维的发展是一种经验的建构过程,起源于生活中的动作与活动;

(2)语言的习得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生活情境,语言能力必须包含实质性的生活经验与价值体验;

(3)语言的学习是实践性的,语言学习的途径应面向生活实际。

3.对教材要求

(1)要着眼于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注入生活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倡导生活化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体悟人生;

(2)要注意选文和其他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与心理发展水平,挖掘它与生活的联系,在教材中巧妙创设生活情境。

4.意义

(1)能够突出语文教材的情感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特征,有助于学生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学习;

(2)能够唤起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和发现的原动力,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实现自我建构。

(四)活动化

1.含义

教材编写的活动化,是指以学生的活动性学习为主线,体现教材结构的活动性和动态化,使教材结构与活动性学习融为一体,建构活动与发展型教材新体系。

2.对教材的要求

(1)要打破忽视学生主体发展的知识型体系,建构有利于形成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活动型教材新模型;

(2)要把学生的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审美学习、参与学习、实践学习、应用与创新学习的活动作为教材编写的基点;

(3)要以学生活动性学习为主线,倡导多元化的活动性学习方式,使教材结构与活动性学习融为一体,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与发展型教材新体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要将活动性学习引入课程、引入教材、引入教学过程,实现课程活动化、教材活动化、教学活动化;

要将知识技能教学与实践性活动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习得人类正确的认识成果,占有人类认识过程的活动方式与活动能力。

三、语文教材建设新模型

(一)综合型教材模型

1.定义

综合型教材模型是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出过程和方法,体现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能力培养的语文教材模型。

2.特点

综合型教材模型以人教版为代表,它的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强调综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素养的综合培养;

(2)突出过程和方法,如阅读鉴赏,就分别按照品味与鉴赏、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三条线索组织单元;

(3)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打破过去只在语文课堂上、只通过语文课本学语文的思维定势,力求沟通课堂内外、书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活动型教材模型

1.定义

活动型教材模型指以活动学习为线索、中心和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来叙述、编制教材结构体系,以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的教材模型。

2.特点

活动型教材模型以鲁人版教材为代表,它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单元结构简捷科学、易于驾驭;

(2)教材编写的宗旨是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3)设立了主题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活动性学习专题”;

(4)选文兼顾时代性、经典性与多元文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