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燕山大学705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燕山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考试科目:705公共行政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行政授权
答:行政授权是指行政组织内部上级机关把某些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分配形式。行政授权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①指派工作任务;②授予行政权力;③承担工作责任。行政授权的特点包括:①行政授权在本质上是行政组织内部权力分配的特定方式;②行政授权是行政领导活动过程的一部分;③行政授权是一种权责高度统一的管理行为。良好的行政授权需要在分派工作任务时尽量使权威与责任获得等量的分配。
2.不确定型决策
答:不确定型决策是指面对可能出现不同的客观状态而且概率是未知的条件下进行的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所用的决策标准为:①大中求大标准,即比较各方案的最好效果,然后选出最理想者;②最大最小标准,即先找出各方案的最坏后果,然后选出相对较好者;③现实主义标准,即先由决策者根据其对客观可能性的乐观程度的估计,设定一个“乐观系数”(在0和1之间取),计算各方案的现实估计值。现实估计值=最好结果×乐观系数+最坏结果×(1-乐观系数),然后选出现实估计值最好的方案;④推理标准,即先按等概率假设来计算各方案的假定期望值,然后选出假定期望值最好的方案;⑤最小最大后悔值标准,决策者往往都有因客观状态的实际出现不符合愿望而后悔决策没有选好的体验,因此如何使决策后可能出现的后悔值最小,就可以作为一个决策标准。
3.戴明循环技术
答:戴明循环技术又称PDCA循环技术,由美国统计学家爱德华·戴明首先提出,是指对制定和实现计划的循环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属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分别是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和Action(处置)的缩写。PDCA循环技术的四个阶段包括:
①P阶段:找出存在的问题,选定课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影响大的原因;研究措施,制定计划;
②D阶段:执行措施计划;
③C阶段:调查效果;
④A阶段:巩固措施;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4.行政程序
答:行政程序是指依照时间先后顺序,将每项行政管理活动的整个进程划分为若干例行性的次序、步骤与环节,以协调和促进完成某项行政工作的行政方法。行政程序的主要内容包括:规范人们行政管理行为的规程和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即行政操作的规程和时序。行政程序的特点包括:
①合理性。行政程序是行政活动进程客观合理的反映,它是为行政目标服务的,是实现行政目标的有效保证。
②有序性。行政程序为了确保行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必须对每一项工作的步骤,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安排,并且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前后应该衔接。
③例行性。行政程序一般是为重复性工作的处理提供帮助,以节省行政人员的时间与精力。它一经确定,就具有某种常规性。
④稳定性。行政程序一般都由一定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所规定,一旦确定下来,不遇特殊情况不得随便更改。
⑤适应性。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行政程序需要有若干变通,有某种适应能力和灵活性。
⑥系统性。已经确定的行政程序必须是完整的、统一的,其中每个步骤都应是必要的。
5.行政法律行为
答:行政法律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以对外发生法律效力为目的行政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合同。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律行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型。行政法律行为具备以下特征:①主体资格要件,即作出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合法;②职权要件,即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主体行使法定行政职权的行为;③法律要件,即行政行为必须是一种法律行为,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程序要件,即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的程序必须合法,符合法律规定的步骤、方式、方法、时限和顺序。
6.行政责任
答:广义上,行政责任是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通过实施国家行政管理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狭义上,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公务人员作为政府的构成主体,在代表国家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当其违背与其公务身份同时产生的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其特征主要包括:①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行为主体;②行政责任是一种特定的法律责任;③行政责任是由行政违法或者行政不当所引起的,是对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的救济。行政责任的分类:①根据所涉及的范围不同,行政责任可以分为内部行政责任和外部行政责任;②根据承担责任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惩罚性行政责任和补救性行政责任。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
1.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答:公共行政学,又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的科学,其学科特点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
(1)综合性,即它是交叉的、丰富的、广泛的。这一特点是由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广延性所决定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涉及的对象和事务几乎无所不包,与此相一致,公共行政学也就必须要研究涉及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因此,研究行政管理现象必须具备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并为此发展出了许多专业行政理论。综合性是公共行政学的最大学科优势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2)实践性,即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公共行政学就是要使这一过程合法、合情、合理、行之有效。为此,就必须从这一过程中寻找、觉察和发现问题,经过客观的分析和周详的论证,进而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对策。实践性是公共行政学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
(3)系统性,即它是整体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政府是一个按照一定法则建立的、有着一定结构和序列的组织系统,其管理功能和行政活动或行政行为是按照一定法则相互联系开展的,进而产生整体效应。这要求公共行政学具有同样的特点。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研究各种行政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提出解决各种行政问题的正确之道。
(4)技术性,即它是方法的、工具的、手段的。研究和解决行政问题,不仅要有正确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指导,而且要有科学、可靠的方法和技术。公共行政学就是一门建立了众多的研究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科,并形成了方法论方面的综合优势。
(5)发展性,即它是动态的、进步的、创新的。国家行政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演变的。与此相一致,研究国家行政现象的公共行政学也必须不断更新、创造和发展变化。在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史上,新的理论和方法是层出不穷的。这些理论和方法每每适应了政府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
2.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公共行政学意义。
答:(1)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内容
①古德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两分法理论,认为传统的三权分立的学说不符合民主国家的实际,因为民主国家的主要职能只有政治和行政两种,司法只不过是行政的一小部分而已。
②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也是民意的表现和政策的决定,它是由议会掌握的制定法律和政策以表达国家意志的权力;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也是民意的执行和政策的执行,它是由行政部门掌握的执行法律和政策的权力。
(2)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公共行政学意义
“两分法”之于公共行政学的意义在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关于学科的论证基础:
①政府由“政治”与“行政”两种过程构成,“行政”是其中一种单独的过程;
②行政研究应当建立在管理的基础上而不是法律的基础上;
③关于“行政”的科学研究可以寻得类似于物理学的普遍原则,行政研究可以由艺术转变为一门科学;
④行政将成为现代政府的中心问题,运用行政科学可以增进政府管理的效率。
3.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观。
答:(1)行为主义行政观的提出背景
①西蒙的行政学说自成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行政管理研究方法理论、决策理论、对行政组织及决策技术的实际研究,其中决策理论影响较大。他的决策理论迄今为止仍是决策领域的主要流派之一。
②1944年,西蒙在美国《公共行政评论》上发表题为《决策与行政组织》的长篇论文,初步提出了他的行为主义的行政观。
③在此基础上,他又于1947年出版了他的成名著作:《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他的行为主义的行政观。
(2)行为主义行政观的具体内容
①传统的行政研究因为不够科学,所提出的一些行政原则只是一些“行政谚语”;
②必须区分事实因素与价值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区分政策与行政;
③公共行政学与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各个科学相通,都应以事实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④正确的概念工具是建立科学原则的基础;
⑤研究行政行为必须重视借鉴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科学的发展;
⑥决策或决定是行政行为的核心问题。
4.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答:我国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为了对团体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政府行政工作的效率,建立的一系列对公务员的职位分类、考试、录用、培训、考核、奖惩、职务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等进行系统规定的法律和制度的总和。
(1)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在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政府;而西方公务员制度是针对资产阶级“政党分赃制”的弊端而建立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维系稳定的行政体系。
②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领导地位是由我国国情根本决定的,是我国历史发展和现实的必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领导地位在人事行政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实现方式。而西方公务员制度则标榜“政治中立”和“价值中立”原则,强调公务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
③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公务员制度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必须时时处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而西方公务员制度则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2)与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相比,我国新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体现了分类管理原则。新的公务员制度作为各级行政机关实行的人事制度,而与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相区别,改变了以往各类干部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②建立了新陈代谢制度。新的公务员制度一方面对公务员的资格条件和考试录用等作了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又对辞职、辞退、退休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利于克服以往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弊端。
③强化了激励竞争机制。新的公务员制度明确规定,公务员的录用,实行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取;公务员的考核,以工作实绩为重点,实行能上能下,优胜劣汰。这有利于克服以往“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
④健全了廉政勤政约束制度。新的公务员制度在保持传统干部人事制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从制度层面入手,把廉政勤政作为对公务员的一项基本要求,贯穿在公务员义务、权利、考核、纪律、职务升降、交流、回避等各个管理环节之中。
5.效率测定的具体方法。
答:效率是指产出的能量或功用与投入和消耗的能量的比值或比率。效率常用来考察社会活动的有效程度。高效率可以表现为获得既定量的产出时投入最少,也可以表现为投入既定时产出最大。效率测定的具体方法包括:
(1)效率测定的传统方法。具体包括:
①效率评价的经验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主观印象式判断,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②资源投入进度监测法,即根据资源投入是否按照财务规定和确定的时间表进行来评价组织的工作;
③特定法,其特点是较少考虑各个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考虑可能出现的统计噪音。
(2)工作荷载分析法。它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方法,即通过不同单位在工作荷载和结果方面的横向比较来确定各个单位的效率水平。
(3)要素分析法。即投入要素与结果要素转换率的分析,具体包括:
①单要素分析,单要素可以是物质要素、货币要素,还可以用增值率来计算。
②多要素综合分析,即对上述各种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的综合分析。
(4)产出评估法。实质上是对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效果的评价过程,评估者需要排除其他因素,确立管理活动的净效益。
(5)回归模型法。采用特定的函数形式来匹配已有的数据,属于参数法。标准的回归模型是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构造的平均曲线或平均曲面。
(6)数据包络分析法。即DEA法,是一种将观测值以前沿面方式加以包络的衡量方式。采用数学规划模式,以极大和极小值来得到效率前沿面或极限曲线,用所有效率良好的受评估单位组成效率前沿,其他效率较差的被评估单位便落在该前沿之内,通过相互比较来确定相关单位的效率水平。其特点是无需用特定的函数形式来表达投入与产出的相互关系。
6.法制监督的主要形式。
答:法制监督是指法定的权力主体依据法定权力督促和保证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遵从法律,对国民尽职尽责,履行行政责任的活动。法制监督是法制行政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和范畴,也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法律制度。法制监督的主要形式包括:
(1)立法监督。指国家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成员的监督。不同国家的政体和国家结构形式是不同的,由此产生国家立法机关在地位和职权方面的差别。但一般说来,西方国家的议会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弹劾权和条约权,这些权力构成对政府的直接的立法监督。
(2)司法监督。指国家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成员的监督。狭义的司法机关主要指法院。(行政)法院通过对具体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和审判来实现对行政行为主体的法制监督。其具体方式主要有两种:①行使违宪审查权;②审理和判决行政诉讼案件。
(3)检察监督。检察机关是代表政府追究责任和提起公诉的机关。但就其功能属性而言,应该称之为司法行政机关,是一种行使司法行政权的国家机关,在形式上一般不涉及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活动。在通常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检察官实行一体化体制,上命下从,自成体系。这对于实现其检察职能起到了保障作用。
(4)党的监督。指党对政府及其官员的监督,主要指执政党的监督。在西方国家,执政党通常对其在政府中任职的官员,主要是政务类官员,具有政纲、政治倾向、重大政策的制定和选择等方面的督导力或约束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执政党的监督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法制监督的特殊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国家法制监督的主要部分。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论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答:(1)行政决策的含义
行政决策是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由于国家行政管理权力运行的特殊性,行政决策与一般决策有所不同,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织。行政决策是行政权力的运用,其主体必然会与行政权力有关。只有具有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织才能有权力做出行政决策。
②行政决策的内容是公共行政事务。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或公共服务部门,其决策内容离不开“公共”二字,或者是有关公共管理的内容,或者是有关公共服务的内容。
③行政决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政府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机构,其决策准则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公共部门决策与私人企业决策的本质区别。
(2)行政决策科学化的理论含义
①传统的行政决策主要是依靠行政首长个人的经验和意志所进行的决策。这种决策以定性分析和经验性决策为基本特征,在实际行政决策中,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因而决策科学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具体体现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
②当代管理新科学及其数量方法的产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决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定量决策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趋势。人—机结合的量化决策理论和方法,提供了行政决策的新视野,使人们能够对大量的日益复杂和日益增多的决策信息进行量化统计和定量分析,将定性决策条件下的不确定性决策,转化为定量决策条件下的确定性决策,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③但是定量化决策也有其局限性,即行政决策中的许多信息很难用数据来量化,尤其是在意见各异或利弊并存的决策方案的选择中,行政领导者的个人经验同样是决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④所以,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各自的局限性和优越性,决定了二者相互结合的发展方向。这种方向标志着行政决策科学化的高级阶段。
(3)行政决策民主化的理论含义
①行政决策民主化是指在对一定的行政行为确定行政目标、制定并选择行政方案的过程中建立的广泛的民主参与机制。行政决策的民主化既是保证决策正确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又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②现代行政决策要求建立广泛的民主参与机制,这种广泛的民主参与机制对于保证行政决策的正确性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a.民主参与机制有利于广开言路,集中更多人的经验和智慧,从而有利于提高决策方案的质量;
b.民主参与机制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决策,提高决策的透明度,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③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关键在于扩大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实行依法决策。在现代行政决策中,公民的参与程度是衡量决策民主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公民的参与程度高,则意味着决策化民主程度高,反之亦然。同时,行政决策民主化,还必然要求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决策的透明度也是衡量行政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决策的透明度越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4)我国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措施
①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信息是决策的灵魂,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强化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这个程序。为了强化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就我国当前各级政府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a.应加强政府信息机构建设,适当增加信息工作的投入,包括增加必要的信息工作人员和改善信息工作的物质装备;
b.应改革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实现信息工作的现代化,包括物质条件和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建立较为全面、真实的信息数据库,严防片面的、虚假的信息影响决策;
c.要强化决策者的信息意识,在决策过程中把信息收集与信息处理置于重要地位,尽可能做到信息不全面不决策,信息不准确不决策。
②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a.咨询工作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也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不论是哪一级政府的领导者,都不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而政府作为现代社会的公共管理部门,其决策往往又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一些重大经济社会决策方案的制定与评估论证,往往离不开专家的作用。
b.专家对决策方案的论证和评估与政府内部人员相比,不仅更专业,而且更客观,更少受利益关系的影响,更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c.目前我国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往往很少有咨询机构特别是专家的参与,所以会出现决策方案“粗而不细”、专业化程度低、评估方案时“论而不证”等现象。实际上开展政府决策咨询是专家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专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目前条件下为完善我国政府行政决策程序有必要把咨询工作纳入行政决策的程序之中。
③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a.决策的民主参与既包括专家的参与,也包括群众的参与,特别是与决策问题有利益关系的群体代表的参与。咨询是专家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外专家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论证和评估更是专家参与决策的直接途径,专家参与既是决策民主参与的内容之一,也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b.但在行政决策过程中仅有专家参与是不够的,决策民主参与的主要内容应是群众参与,以及相关利益群体代表的参与,这种参与也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程度。
c.而当前特别要注意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的听证制度,因为政府的重大决策往往是一些公共决策,它往往涉及公共利益以及相关利益的分配问题,通过召开决策听证会议,让群众直接参与决策,有助于维护公共利益;让与决策问题相关的利益群体代表直接参与决策,有助于实现决策过程中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④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要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是关键。因为只有通过制度才能保证行政决策按照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进行。为了完善政府行政决策的程序,必须加强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行政决策程序和制度进行立法。这样,通过行政决策程序的制度化来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通过决策立法来保证决策程序和制度得到遵守和落实,从而实现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
总之,努力实现以上四个方面的措施,对我国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合科学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政策主张。
答: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行政改革浪潮而兴起的政府改革理论,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
新公共管理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行政理论截然相反的理论主张,其主要理论包括:
①政府有限论。新公共管理学的倡导者认为,由于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同样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加上政党政治的竞争性特点,政府与政治本身也具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和不足。因而,政府对于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干预,并不一定能够弥补市场的失效,国家干预的过程中还包含着对公民个人自由的限制。而国家推行的各种福利措施不仅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在许多领域,国家的干预会导致“政府失灵”现象的产生。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明确政府管理的对象和内容,塑造一个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都受到法律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的政府。
②必须以市场来解救“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组织和私营组织的管理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其管理功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沟通、协调、控制都是一样的,相应管理者也需要相同的管理概念、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和管理工具。所以私营组织的通则同样适用于政府的公共管理。只有引入自由市场的竞争运行机制,更多地接受商业部门的管理技术,进一步执行消费者取向的政策制定标准,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政府公共管理的绩效。
③管理专业化。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的绩效提高是以政府对各个部门、各种资源和环境要素有效组织为前提的,因此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分离的和特殊的组织功能,在计划、执行和绩效评估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公共管理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高素质和职业化的管理者。因此必须在公共部门中实施专业化管理,让公共管理者自己管理并且承担责任。
(3)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政策主张
①改造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改造的直接目标包括:
a.提高公共部门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工作效率;
b.增加政府的各种计划、项目的有效程度;
c.通过职能转移,缩小公共部门及其人员的规模,削减政府的预算开支;
d.丰富和改善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e.增强公共服务对公众需求的反应力,使公众更加容易获得公共服务;
f.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使公共权力内部化的机会最小化;
g.完善公共机构的责任机制,使公共机构及其主管人员更好地对政务官和议会负责。
②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a.政府有必要引入“企业家精神”,改造行政文化,进而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应对或应变能力的政府。
b.同时有必要借鉴企业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原则、管理技术,包括吸收企业的管理人员来改造政府,以克服政府管理的弊端,提高行政绩效水平,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③建立顾客驱动制度
建立顾客导向制度是开创民主行政研究和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为了实现顾客导向制度,公共部门有必要提出明确的服务标准,向顾客做出服务承诺,实行顾客意见调查,以实现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
④引入竞争机制
a.为了提高政府效率,优化公共产品,降低行政成本,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必要在公共部门推广信息技术,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高政府的能力。
b.更重要的是,要在政府内部广泛实行绩效管理,明确规定公共机构应达到的工作目标,并且创造量化绩效评定、签订短期就业合同、直接给予物质奖励等合用的方式和技术方法,对最终的工作结果予以评价,同时奖励那些达到或超额完成预期目标的机构及其人员。
⑤重视行政结果
a.主张公共行政研究和政府管理的重点应当转向“结果”而非“过程”。
b.有必要从传统的重视工作过程和投入的行政价值取向,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的行政价值取向。其目的在于实现由规则驱动型组织向任务驱动型组织的转变。
⑥推行社会合作
a.政府应当满足于充当“领航员”的角色,除必须由公共部门单独承担的职能外,许多传统的管理职能,大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实现。
b.公共部门首先必须改变行政理念,打破政府部门对公共资源的垄断,广泛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通过公开竞标、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同时实现有效的监管。
3.论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
答:行政改革是指以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为中心的国家公共行政系统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狭义行政改革等同于狭义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这一体制中,国家行政机关是主要的或惟一的权力、行为和责任主体;改革的主要范畴大多限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自身的改革,而不以外部控制条件的同步改变为前提。
(1)当代中国行政改革
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分析,我国的行政改革是以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为中心的国家行政改革。我国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选择体现在改革与市场经济、制度创新、政府能力的关系上。
(2)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
①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特性与政府改革的内在价值联系是指市场经济本身的特性对政府改革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a.市场经济是以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自由竞争的经济。政府因其公共权力主体的功能定位,不应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只能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这就要求我国政府:
第一,切实转变行政观念,置身直接市场竞争之外,加快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性分离。
第二,实现政府行政职能的公共化、政府行政行为的公开化、政府政策的公平化,通过重新评估和构建政府制度,有效地防止和反对政府权能“越位”,防止和反对由于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广泛且直接地不当介入市场活动而得以滋长的不公平、不规范市场行为的泛社会化倾向。
第三,充分尊重、支持和保护独立经济法人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并相应在市场准入、融资渠道、进出口贸易权、结汇权等方面广泛地实行普惠制。
b.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这就要求政府肯定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标准的合理性,依法保护个人和经济主体的劳动所得。
c.市场经济是以法制(治)为基础的规则经济。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现代国家社会生活的通则,在与市场良性互动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或修正公共行政权力关系,通过发布公共政策不断公开和明确实施政策导向,不断明晰和强化市场的竞争规则,进而建立必要的市场秩序。
②制度创新
a.制度创新(制度发展)在广义上是指一种组织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活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支配上述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在公共行政领域,表现为政府制度创新与政府推动制度创新。其具体含义是:
第一,政府制度创新。指政府基于一定的新的价值理念重新审视自身,进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实行广泛的行政改革,实现国家行政制度发展性更新的行为过程。
第二,政府推动制度创新。指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即政府凭借特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实施主动进取的公共政策,推动实现特定制度发展性更新的行为过程。
第三,两者各不相同又互为条件。政府制度创新首先构成了政府推动制度创新的制度条件,政府推动创新引起制度环境等的变换则为下一次政府制度创新埋下了契机。
b.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是后发展国家制度创新的经常形式。后发展国家制度创新以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为主要形式,在某些条件下甚至是决定性的创新形式。其原因如下:
第一,后发展国家的制度环境普遍不够明朗,不够稳定,致使利益预期计算经常性地出现困难,或计算结果纯收益为负数,因而降低了公众制度创新的意愿。
第二,后发展国家的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居于传统的中心地位,因而只有政府才具备足够的法权,用于有效地遏制和化解“传统”与“现代化”之间不断产生的矛盾,推动发展性的制度创新。
第三,我国政府改革的价值目标,在于形成新的政策意愿和行政能力,在可持续发展阶段上继续承担推动我国各项制度创新的历史责任。
c.我国政府制度创新的价值意义。
第一,我国政府制度创新的价值意义首先在于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家行政框架,进而在既定的框架内重构行政领导体制、行政组织体制以及诸多分门别类的行政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修正和调整行政权力关系是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家行政框架的基础,进一步提升政府能力则构成了为发展提供充满活力的机构性框架的中心问题。
③政府能力
政府能力是我国政府改革的行为诉求,其具体内容包括:
a.公共政策能力。政策能力是我国政府改革价值取向的首要着力点。现阶段,对于我国政府宏观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力与微观公共政策的执行能力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b.行政管理能力。就一级政府的完整功能而言,实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与执行既定公共政策的过程是一致的。综合实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就是在同一个时空执行许多不同的公共政策,从而产生系统政策效果的过程。
c.社会服务能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价值理念问题,主要集中在:
第一,尽快开发和开放国家各项公用基础设施;
第二,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社会支持、社会帮助、社会救援的组织体制和制度规定。
d.自我控制能力。政府自控能力的实质在于“以法律为准绳”处理官民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其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制止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寻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