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燕山大学文法学院705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燕山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705
科目名称:公共行政学
注:(1)本试题共一页。
(2)请按题目顺序在标准答题纸上作答,答在题签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称解释(共30分,其中每小题5分)
1.首脑机关
答:首脑机关,又称中枢机关,它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枢和决策监督核心。首脑机关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和长远规划,以及颁布大政方针和政策,并对辖区内的重大问题进行统一指挥和领导。
2.行政技术
答:行政技术方法是偏重于技术的行政管理方法,主要指行政方法中运用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方面的技术并逐步实现量化的行政方法。常用的行政技术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系统工程:行政管理系统工程是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关的理论,对整个行政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进行综合分析设计的管理技术。
(2)电子政务:政府综合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有效地实现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及内部管理的各种行政技术的总称。
(3)PDCA循环技术:对制定和实现计划的循环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属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4)ABC管理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事物或问题进行分析排队,并根据一定的数量标准划分类别的定量科学管理技术。
(5)平衡计分卡:一种以绩效评估为特征的战略管理体系,将组织的战略目标逐层分解为各种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其实现状况进行定期考核。
3.机关管理
答:机关管理,又称机关行政,是指对行政组织办公地点的合理化管理。具体包括机关环境的完善、机关设施的营建、机关财务的配置、文书文件的处理、机关事务的分工等。机关管理是行政系统内部组织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管理技术,即狭义行政管理的研究范畴。机关管理的特征包括:机关管理事务的多样性特征、固定性特征、辅助性特征和技术性特征。
4.国家预算
答: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重要工具,是政府实现财政职能的基本手段。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计划,国家预算反映着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反映国家的施政方针和社会经济政策,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我国的预算收入主要采取税收形式,但各项税收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缴纳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部积累。我国的预算支出,主要用于社会主义建设,节减军政费用、腾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以及社会福利事业,这是中国安排预算资金的一贯方针。
5.新自由主义
答:新自由主义是指一种政治—经济哲学,反对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新自由主义经过近百年发展,其主要观点有:
(1)在经济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一是自由化,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二是私有化,在他们看来,私有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三是市场化,认为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经济,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
(2)在政治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特别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二是否定社会主义,在新自由主义者们看来,社会主义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导致集权主义。三是否定国家干预,在他们看来,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都只能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
(3)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一般地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6.行政道德
答: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行政道德通过个人信念、社会舆论和职业道德传统,以“道德命令”的方式,对行政人员的行为产生影响。其特点包括:
(1)国家公务人员以国家的名义履行职能,代表政府的利益和意志,个人人格要受行政组织人格的制约,也受行政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2)国家公务人员执掌国家行政权力,易受权力的腐蚀。他们与公众的关系为社会所关注。
(3)行政道德往往由国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使之成为一种法律规范。
二、简答题(共60分,其中每小题l0分)
1.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答: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的科学,其学科特点是比较突出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是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涉及的对象几乎无所不包,与此相一致,行政管理学也必须要研究涉及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
(2)实践性。是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公共行政学就是要使这一过程合法合理、行之有效、实践性是公共行政学的生命力和效用型的基础。
(3)系统性。是指政府是一个按照一定法则建立的、有着一定结构和序列的组织系统,其管理功能和行政活动是按照一定法则相互联系开展的,进而产生整体效应。
(4)技术性。是指研究和解决行政问题,不仅要有正确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指导,而且要有科学可靠的方法和技术。
(5)发展性。是指研究国家行政现象的公共行政学必须不断更新、创造和发展变化。在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史上,新的理论方法层出不穷,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2.我国国家行政组织的基本原则
答:我国国家行政组织即政府组织,其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概括起来说,我国国家行政组织所遵守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民便民的原则。这是我国国家行政组织第一的和最高的原则。违背了这一原则,也就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要求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办实事。
(2)完整统一的原则。要求国家行政组织的结构应当整齐划一,组织关系事权确实、上下贯通、政令归一,同时按照各自的职守和功能实行有效的协作和配合。
(3)权责一致的原则。该原则的要义是建立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用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确认和规定。
(4)精干效能的原则。是指国家行政组织的(人)才、(资)财、(物)材力与其工作效绩之间的合理比例。精干效能不仅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有助减少行政开支。
(5)依法行政的原则。依法行政就是要遵从宪法和法律对国家行政组织的宗旨、地位、权力、职能、预算、编制、机构、程序等的规定,并自觉接受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依照法的精神、原则和条款实施行政管理。
(6)适应发展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相应进行国家行政组织的调整或变革。它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①根据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而相应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和公务活动方式;②根据社会进步和不同时期的特点相应调整行政机构和行政手段;③以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设计未来。
3.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不同
答:公共产品是指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如国防。私人产品是指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产品,如水果。与私人产品相比较,“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的三个显著不同的特征。
(1)公共产品的效用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只能整体提供、不可分割提供。也就是说,公共产品的供应只能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消费者共同享用。
与公共产品不同,私人产品则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多付款、多受益。
(2)公共产品受益的非排它性,是指任何人都不能独占、专用某种公共产品的消费,谁也不能阻止任何人享受它的效用。换句话说,在技术上不可能将拒绝付款的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享受范围之外;同时,任何人也不可能以拒绝付款的方式使得自己免受所不喜欢的公共产品的影响。
与公共产品相比较,私人产品具有受益的排他性。也正是因为私人产品在受益上具有排他性,人们才愿意为之付款,生产者也才会通过市场来提供。
(3)公共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句话说,新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影响该公共产品对其原有消费者所能提供的消费品质。
私人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即如果某个人消费了某种产品,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产品。
4.公共财政支出的划分
答:公共财政支出,是指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收入有计划地进行分配和使用,转化为政府实现其职能所需要的商品或劳务或其他支出的过程。公共财政支出按照不同的方式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1)按财政支出是否有直接补偿,可分为:
①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者进行政府投资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即由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财政投资支出组成。
②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用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组成。它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较大,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2)按财政支出的最终用途,可分为:
①补偿性支出。主要是对在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的耗费部分进行弥补的支出,如:挖潜改造资金。
②积累性支出。指最终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和增加社会储备的支出,如基本建设支出、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支出、企业控潜发行支出等,这部分支出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保证。
③消费支出。指用于社会福利救济费等,这部分支出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着重大的作用。
(3)按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关系,可分为:
①经济建设费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地质勘探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支出、商贸部门基金支出等;
②社会文教费支出。包括科学事业费和卫生事业费支出等;
③行政管理费支出。包括公检法支出、武警部队支出等;
④其它支出,包括国防支出、债务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等。
(4)按财政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可分为:
①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障支出。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直接构成了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按照公平原则中当期公共物品受益与当期公共物品成本相对应的原则,经常性支出的弥补方式是税收。
②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它们的耗费的结果将形成供一年以上的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它的补偿方式有两种:一是税收,二是国债。
5.行政行为的特点
答:广义的行政行为,是指合法的行政行为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通过法定形式,所实施的全部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狭义的行政行为是指合法的行政行为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通过法定形式,在行政管理活动所实施的能够直接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组织性。行政行为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根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组建的机关,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
(2)关联性。行政行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即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3)强制性。行政行为是行政行为主体代表国家实施的管理社会的行为,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其发生法律效力不须经过行政行为客体的同意。
(4)妥协性。行政行为的认可或支持不仅仅是依靠权力和法律所能得到的,而是行政行为主体与其他有关方面沟通、协调的结果。
(5)适应性。行政行为主体必须有高度的适应性,要善于审时度势,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行为。
6.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
答: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组织内部的部分成员基于合法的监督权对另一些组织成员进行;了解、协助、指导或控制,以推进组织目标达成的行为。在多数情况下,行政监督表现为行政上级或行政主管对下级工作状况的监督。依据监督方式和监督阶段的不同,行政监督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工作分派。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内部更高层级领导根据目标要求、现有资源和工作计划,将具体行政任务安排给下级机关执行。在任务分解过程中,行政监督开始发挥作用,因为分派过程,也是上级机关考察、衡量下级物力、人力,做出计划控制的过程。
(2)工作报告。是指下级机关或者附属机构就工作重要措施、主要事项、重大事件和主要问题向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所作的书面、乃至口头报告。这一工作方式可以衡量任务是否完成,过程是否有效控制。
(3)工作指导。是指工作分派后,事权者对执行者的督导或者指导,督促按照预定进程和标准有效完成任务。其主要内容是:充分授权、明确标准、有效指示、及时通告和详细说明等。
(4)工作管制。是指对照工作计划了解工作实况,并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调整的监督制度。
(5)工作检评。是指对比工作计划和工作成果所作的评定,再根据评定结果,对工作者予以奖励和惩戒。在审计项目开展中,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工作检评,主要是依靠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环节进行遴选,优胜者得之,合格者不评。
(6)专案调查。是指事权机关对监督对象的侵犯、损害、不当行政行为开展的专门调查活动。
三、论述题(共60分,其中每小题20分)
1.从现代政府构成能力的视角,论述强化或提高政府能力
答:(1)政府能力的一般含义
政府能力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既定的国家宪政体制内,通过制定和执行品质优良、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可能地动员、利用、组合、发掘、培植资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广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理性地确立社会普遍遵从的正式规则并积极引导更为广泛的非正式的社会规则,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形成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及其机制,进而在比较的意义上促进国家快速、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2)政府能力的基本构成
①经济管理能力
a.推动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公共政策的有效运用以实现社会经济不断、合理增长的政府就是有效的政府;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快速、超常发展的政府就是卓有成效的政府,反之亦然。
b.维持税收和保持公共财政收支平衡的能力。税收和公共财政是一个既涉及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又关系社会的公平与和谐的基本公共政策问题。对于现代国家政府来说,处理这一问题的首要任务在于避免和反对税收的流失。
c.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避免世界经济对本国经济的不良影响,同时借助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各种资源条件,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是否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价值标准。
②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
a.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能力。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就是维护典则或法律的能力,就是维护社会正义和公理的能力。在现代民主社会里,政府维护社会秩序是以合法、合理和得到社会承认为前提的。
b.达成社会谅解和实现社会整合的能力。政府作为当局的主导主体,其社会整合的基本能力表现为通过运用和强化“典则规范”制定和维护全社会的博弈规则的能力。
c.实现和维护基本社会公正的能力。由于政府缺乏自我规束的能力而导致政府下台甚至引发社会动荡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自我规束的能力才会成为评判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标准。
d.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能力是一个与政府管理的“公共”属性直接相关的问题,也是一个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直接相关的问题。
③行政组织管理能力
a.有效的反应和应变的能力。包括社会感应力、分析判断力、迅速做出最优化对策的能力、预测政策结果的能力。
b.适应环境创新发展的能力。创新发展是一个政府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c.改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一般而言,现代政府的自我更新能力是通过行政发展——发展行政的螺旋式前进的方式得到提高的。
(3)我国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①提高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
a.制定更加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推动经济的发展。
b.维持税收和保持公共财政收支平衡。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②提高我国政府的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
a.实现和维护基本社会公正的能力
b.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促进社会均衡发展。
③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组织管理能力
a.提高迅速做出最优化决策的能力。
b.提高改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2.谈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难点及其看法
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对于创建高绩效的政府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然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重重困难。具体来说,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主要存在下述困境: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的缺乏。与企业绩效评估相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则只有35余年的历史,相关的理论更为缺乏。学术界对于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概念、评估程序、方法和技术等问题都存在较大分歧,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更是五花八门,而且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
(2)政府部门目标的多元性和内在冲突性。私营企业组织的终极目标常常是追求私人利益的最大化,与之相反,政府组织的最终目标通常被设定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最优化。那么何为公共利益,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政府组织各自需要体现的公共利益是什么,差异何在,是否有内在的冲突,这些本身就是难以从理论上彻底厘清的难题。
(3)政府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一般来说,私营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比较容易量化,而政府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通常是一些“非商品性”的产出,它们进入市场的交易体系后很难形成一个反映其生产成本的货币价格,从而造成对其进行准确测量的技术上的难度。
(4)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信息系统不健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困难主要体现为评估所需信息难以收集,很多时候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仍然难以根据所获取的信息有效开展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亦时常出现。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完善,评估中常常出现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梗阻现象,从而导致评估质量的降低。
(5)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难以确定。评估指标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理论参照和操作依据。然而在评估过程中,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架构与设计却存在诸多困难,这已成为制约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的瓶颈。
3.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
请从社会监督的主体及其形式,论述如何做好社会监督。
答:社会监督是指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的一种没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如社会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监督、信访、申诉等。要做好社会监督就要建立社会监督网络,形成完善的社会监督工作机制。
(1)公众监督
公众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不断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方便社会公众了解情况、参与监督;引导加强内部监督,保障职工群众的监督权,鼓励职工群众监督举报各类隐患;注重推广有关地区和单位加强监督工作的经验做法,提高监督实效。
(2)社会团体监督
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沟通与协调,依法维护和落实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完善措施,加强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的利益和权益。
(3)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的实质是一社会主体贯彻法律为目的对其它主体行为所进行的干预。在一个民主的国家,对权力监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监督权力主体的角度,可分为国家权力监督和人民民主权力监督。
(4)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建立完善舆论监督反馈机制。对新闻媒体有关的批评性报道,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在报道后的2周内,将整改结果或查处进展情况向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