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是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经济学者认为,在现实社会中,种种原因将导致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的运转无法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等社会目标。因此,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必须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加以克服。
二、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1.垄断与低效率
实际上,只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垄断、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当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时,就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垄断造成的低效率如图10-1所示。
图10-1 垄断和低效率
图10-1中,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垄断厂商提供的产量水平为,小于消费者意愿获得的产量水平,不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由此可见,垄断的产生使得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2.寻租理论
从理论上分析,相对于完全竞争厂商,垄断厂商总经济福利减少图10-1中的面积。但是,事实上,垄断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传统垄断理论中的“纯损”(deadweight loss)三角形,因为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享受垄断的好处,垄断厂商常常需要进行“寻租”活动。寻租(Rent-seeking)是指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即垄断租金)的非生产性活动。
3.垄断治理与反垄断政策
针对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可采取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限制垄断行为,其中包括行业的重新组合、经济和行政处罚以及实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其中包括价格管制、价格和数量同时管制以及直接经营),也是解决垄断问题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政策。
三、外部性及其治理
1.外部性的含义及分类
(1)外部性的含义
一般来说,当一个消费者的福利或者一家企业的生产可能性直接受到经济中的另一个当事人的行为影响时,就说该经济中存在着外部性。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对于外部性,要理解以下几点:
第一,“直接受到”。即个人A的福利“直接受到”个人B的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不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中介而施加的。
第二,外部性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
第三,外部性可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2)外部性的分类
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
具体来说,外部影响可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2.外部性和资源配置失当
外部性的存在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换句话说,即使假定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但由于存在着外部性,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存在外部性的条件下,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机会并不能得到实现,原因主要有以下这几种:
(1)存在巨大的交易费用。
(2)很难避免“免费乘车者”的现象。
(3)势力的不对称性。
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条件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而在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图10-2 正外部性的影响
如图10-2所示,由于正外部性的作用,市场主体的私人需求小于社会需求,导致实际的市场均衡点偏离理想的市场均衡点,其后果是实际的均衡数量低于理想的均衡数量。市场机制导致的这种结果是缺乏效率的,因为在数量上,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
图10-3 负外部性的影响
如图10-3所示,由于负外部性的作用,市场主体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导致实际的市场均衡点偏离理想的市场均衡点,其后果是实际的均衡数量高于理想的均衡数量。市场机制导致的这种结果是缺乏效率的,因为在数量上,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
3.外部性的治理方法
(1)庇古税和补贴
解决外部性可以通过政府征税或发放补贴的办法来解决。基本的思想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在《福利经济学》中讨论过的对污染征收庇古税的思想。基本思想是: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
(2)排污费与排污许可证
排污费是指对排放污染物的厂商征收一定的费用,增加私人成本。排污许可证是指只有拥有许可证才可排放。
(3)企业合并
政府可以通过合并相关企业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内部化”。例如,A企业是输出负外部性的企业,而B企业则是其受害者,或者A企业是输出正外部性的企业,而B企业是免费受益者,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如果把A、B两个企业合并,负外部性或正外部性都会因此而消失。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此种做法缺乏可行性。
(4)解决外部性的新思路:科斯定理
科斯(R.H.Coase)最早在1960年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了采用产权纠正外部性的办法,即所谓的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的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在于说明,只要假设条件成立,市场势力就足够大,从而外部性问题总能通过市场自身来解决,而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对于科斯定理,需要理解以下几点:
第一,科斯定理最基本的断言是:只有交易(谈判)成本会阻碍自愿谈判达到帕累托最优。
第二,庇古主张动用政府的税收,对造成负外部性的当事人征税,用以补贴受负的外部性损失的当事人,以此来改善资源配置。科斯主张当事人以自愿的市场交易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实际上主张外部性的市场解。
四、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1.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的特征
私人物品是指那种可得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或使用的增加而减少的物品,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排他性,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使用该商品,其他人则不能;
(2)竞争性,如果某人已使用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
与之相对应,公共物品通常具备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通常把国防这样一类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称之为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如。把海鱼这样一类只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争性的物品称之为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
2.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的种类
公共物品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具备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物品称之为纯公共物品,如国防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是:第一,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非竞争性,但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消费则具有竞争性,称之为“有限的非竞争性”;第二,具有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分类如表10-1所示。
表10-1 公共物品的分类
(2)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
图10-4 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
如图10-4所示,假定社会上只有A和B两个消费者,他们对商品的需求曲线分别由和表示,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为。将消费者A与B的需求曲线和垂直相加即得到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该公共物品的均衡数量。当然,这种分析更多是一种理论分析,事实上无法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并进而确定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
(3)公共物品和成本―收益分析
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不能由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来解决。因此,一般情况下,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政府在确定某公共物品是否值得生产以及应该生产多少时,采用成本―收益分析。
3.公共资源与市场失灵:公地的悲剧
公共资源是指所有权是大家的、公共的、使用权、收益权归属却比较模糊的那类资源。公共资源与公共物品不同,它在消费上没有排他性,但有竞争性。尤其在当使用者人数足够多时,公共资源的竞争性很大。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会使得资源被过度消耗、破坏,即造成“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主要是用来说明产权界定不清晰所产生的生产无效率。在公共资源产权没有界定时,人们会生产到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平均产量(平均收益)为止。而在公共资源产权清晰后,人们生产到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产量。
图10-5 公地的悲剧
五、信息不对称与机制设计
1.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
(1)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简言之,信息不完全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信息不能全面的把握,不能完全利用交易有关的信息。
(2)信息不对称
信息非对称性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并不相同,两者是有区别的。信息不完全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在决策时面临信息不充分的约束;而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对于交易对象的信息掌握和了解程度不同。信息不对称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不完全。
2.柠檬问题和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
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Akerlof)在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或柠檬市场模型(Lemons model),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研究先河。逆向选择的过程是:在价格给定后,好车逐渐退出市场→买主出价越来越低→次好车又进一步退出市场→买主出价更低→二手车平均质量更低→…→,。这个均衡的结果是:最后没有交易,市场彻底萎缩。
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3.委托―代理问题: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道德风险分析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保险市场。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
4.信息不完全和激励机制:委托—代理问题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一旦企业出现委托—代理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使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因为在不发生委托—代理问题的情况下,社会将生产出较高质量的产品。
由委托—代理问题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而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以解决。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