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闻采访前期准备
一、名词解释
1.人物专访(华东师大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1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5研)
答:人物专访是指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人物专访属深度报道,主要采取谈话交流的形式,访谈是其主要表现形态。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具有可读性与亲和力。
2.新闻策划(上海财大2014年研;上海大学2014年研;暨南大学2010年研;北大2008年研;北师2008年研)
相关试题:论述对新闻策划的认识。(论述题,武汉大学2015年研)
答:新闻策划是指对整个新闻传播过程的谋划设计,这是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片段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以及严密的设计和规则,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串联起来的过程。从方法论意义上讲,新闻策划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新闻传播行为加以谋划,从而使之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它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既不能脱离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而凭空产生,也不能排斥主观能动性。有学者认为,新闻策划一语应改为“报道策划”,因为“新闻”是不能被策划的。
新闻策划是指新闻媒体动作策划,是对新闻传媒生存发展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产品(通讯社新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设计、制作与营销、广告经营、员工构成、内部管理、资产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传媒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等,进行运筹和规划。新闻策划不单是指报道策划,它涉及到新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宏观的、微观的,但从实践来看,尤其在报道方面,新闻策划对新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3.“十比一”原则
答:“十比一”原则是指“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即如果采访要进行一个小时,那么记者就要做十个小时的访前准备。“十比一”原则充分表明西方记者对访前准备的重视。当然,不同的记者在不同的采访中有着不同的情况,“十比一”原则不应当成为教条,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4.感性外向型
答:感性外向型是对采访对象按照个性类型进行分类的一种,这一类采访对象很健谈,不会刻意隐瞒什么信息,但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思维也比较活跃,容易谈一些与采访无关的话题。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记者应设法保护其交谈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努力控制谈话的主题,否则很容易出现时间花费不少、信息获得不多的结果,甚至可能会出现不欢而散的场面。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学会追问,让谈话始终围绕主题而展开。
5.理性外向型
答:理性外向型是对采访对象按照个性类型进行分类的一种,这一类采访对象有较强的理性思考能力,不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且善于与人交流。他会把自己想告诉记者的内容通过良好的表达方式传递给记者。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在大多数情况下,记者都比较省心,因为不需要过多地提问,采访对象就会较为主动地把信息传递给记者,而且这些信息通常都有比较高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记者提问过于频繁,往往会适得其反。但是,当这一类采访对象想刻意隐瞒某些信息时,记者在挖掘事实真相时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二、简答题
1.简述采访前准备活动的作用。(人大2005研)
答:采访前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采访目的;熟悉采访对象;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充实新知识;准备一些问题;设计“作战”方案;物质准备等,下面就通过对各个具体方面的阐述来分析采访前准备活动的作用:
(1)明确采访目的,这是采访准备的首要环节,要明确为什么进行这次采访,意义何在,重点问题是什么,受众是谁,会有怎样的反响等。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减少采访的盲目性,提高采访的自觉性,为后面设计问题、充实新知识等环节打下基础。
(2)熟悉采访对象,要尽可能多的了解被采访者生平、近况和学术等,作好这些方面充足的准备,才能在采访中问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
(3)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体现记者政治素质的方面。党的方针政策是衡量一个事物的准绳,记者通过在访前的认真学习,不但可以避免宣传中政治上的雷区和失误,还可以更深入更广泛发掘事件的意义,为后面的写作提高政治高度。
(4)充实新知识,是记者在采访前必要的准备。只有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对即将采访方面的理解,才能使提问有的放矢,也能使被采访者感到记者的诚意,有兴趣将采访进行下去。
(5)准备一些问题,这是采访准备最重要的环节。要尽可能多而全面的准备问题,这样可以使采访进行比较顺利,即使有一些问题被访者不愿回答,仍然可通过其他问题得到较多的信息,还可以防止采访空场的发生。系统的问题准备能避免提问过于笼统和无目的性,还可以把采访控制在一个框架内,从而保证采访的有序进行,写作的顺利完成。
(6)设计“作战”方案,主要是应事先选择采访的突破口,设计整个采访的计划,主要作用是可以争取到采访的主动性。
(7)体能准备。体能准备属于身体准备的一部分。一般而言,身体准备包括体质、体能、体力三部分,三者相互作用。记者进入采访状态前,除了作上述一些准备外,还要求在体能上也做好准备。
(8)物质准备是硬件准备,是前六项顺利实现的物质保证。出发前要对物质准备进行检查,不光检查有没有遗漏应带的东西,还要检查带的东西有没有毛病。在这方面的任何疏忽大意都将给采访报道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2.简述记者采访前准备的基本内容。(兰州大学2001研)
答:准备工作有临时性的和经常性的两种。临时性的,是指在接受某项具体报道任务时,根据具体报道任务的需要所进行的准备工作。这样的准备工作,目标明确、具体。经常性的,是指平时的积累,这样的准备工作目标虽不那么具体,但却是报道的基础。
(1)临时性准备工作
临时性准备工作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采访目的。记者每一次采访,首先要明确目的: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采访,这次采访的意义何在,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写出的报道是给什么人看的,估计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等。这样做,是为了减少采访的盲目性,提高采访的自觉性。
②熟悉采访对象。接触采访对象之前,应尽可能熟悉采访对象的一些情况,以便于了解、接近采访对象。
③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要从准备工作开始。采访的过程,应该是记者学习、理解、消化党的方针政策的过程。分工报道范围内的方针政策,还应该做到:弄清总的方针与具体方针、现行政策与过去政策、各项方针政策之间的关系;弄清可以公开报道的方针政策的范围。
④充实新知识。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在每次采访前不断充实新知识。
⑤准备一些问题。采访目的要落实在问题上,一般应尽可能多地准备要问的问题。
⑥设计“作战”方案。从哪里开始,选择什么作突破口,怎样往纵深发展,怎样扬长避短、夺取全胜,事前应设计个“作战”方案。
⑦体能准备。体能准备属于身体准备的一部分,一般而言,身体准备包括体质、体能、体力三部分,记者在进入采访状态前,要求在体能上也做好准备。此外,记者的精神状态也是关系采访全局的一种很重要的准备。
⑧物质准备。对文字记者而言,物质准备包括采访本、钢笔、铅笔、名片、介绍信、照相机、微型录音机、移动电话、手提电脑等。
(2)经常性准备工作的内容
经常性的准备工作是指平时的积累。平时准备的主要内容有:
①理论的准备。记者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熟练运用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②政策的准备。一定意义上,记者是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宣传员,对此,记者理应学得更深,理解得更为透彻。这项准备不但包括总的方针政策,还包括一个时期的现行政策,分工负责领域的具体政策。
③情况的准备。一定时间内,记者不但要有正在写的稿件,还要有若干其他的报道线索。记者要留意与采写有关的各种情况:a.正面的,反面的;b.本地的,外地的;c.自己经历的,别人介绍等。积累、熟悉这些情况,新闻报道才能有新意、见深度、有水平。
④知识的准备。新闻工作之所以可贵,是因为知识广博。平时的知识准备的积累将对采访产生如下功效:a.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b.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c.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3.记者仪表风度的设计有哪些意义与原则?
答:在有些记者看来,服饰打扮是小事一桩,不值得大做文章,殊不知,这个小小的条件具备程度如何,往往会对采访活动产生奇特的效应。
(1)记者仪表风度设计的意义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共性需要,也是增进采访双方关系的重要和最能发生影响的因素。经社会学家有关调查和实验表明,陌生人相互初次见面时,对对方外表的魅力与想再次与之见面的相关系数为0.87,远高于个性、兴趣等相关系数。通常人们称此为“首因效应”,或“第一印象”,它关系到交往双方对对方的评价,关系到彼此的交往能否持续。一般而言,若是首因效应或第一感觉、第一印象好,交往双方就会产生较强烈的交往愿望。记者这个条件具备的程度如何,往往会对采访活动产生奇特的效应。
(2)记者仪表风度的设计原则
一般而言,记者的服饰打扮有个原则,即主要不是指华丽、漂亮,而是指得体、大方,主张同采访的场合与采访对象的服饰习惯相吻合。具体而言,记者的服饰打扮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设计:
①若到机场、会场、剧场、宾馆等场合采访外宾、领导、专家、演员等,不妨着意修饰、装扮一番,面料、款式、品牌应有所讲究,甚至连擦去皮鞋灰尘、抹点鞋油等细节也不应忽略。
②若到车间、大田、连队、矿井、牧区等场合采访普通群众,则尽可能朴素平常,若是修饰过头,则恐难在情感上与普通群众沟通。
4.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采访经验之一是“与采访对象相识在采访之前”,请问:这个经验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在采访之前做到这一点?(云南大学2003研)
答:这个经验意味着记者在采访前需做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了解、熟悉采访对象。
在采访之前要熟悉采访对象,方法包括:
(1)查阅相关资料。例如,意大利著名女记者、作家奥丽亚娜·法拉奇说,她访问邓小平以前,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从《半月谈》发表的《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问》中看到,法拉奇提出的问题,涉及她对邓小平的了解,对毛泽东同志的了解,对林彪、“四人帮”的了解,对中国的了解,对中苏关系、中越关系、中柬关系等的了解。当然,她的看法不都完全正确,但表明她在访问前确实看了不少材料,掌握了许多情况。因此,采访很成功。
(2)进行预采访。对重点采访对象周围的人进行个别访谈,以掌握采访对象的有关情况。这种预采访可以是背景性的,也可以涉及采访的主题。这种采访能为最后的采访提供鲜活的感性材料,而且采访所获得的可能是任何文献都没有记载的材料。这些材料为独家报道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对采访对象心理的分析往往直接决定了采访的大体安排,也决定了记者采用何种采访方法以及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因此,这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准备工作。面对记者,采访对象的心理是比较复杂的。一般而言,某一特定的采访对象的心理结构可分为两个层面:①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层面;②因事而异的社会心理层面。前者主要表现为采访对象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后者则主要表现为面对不同采访内容时的不同动机。
如果采访的对象是专家学者,要熟悉他还需要读他的著作。著作是他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他的思想、知识、学风和研究方法。不读他的著作,无异于放弃了一个了解他的最好渠道,在访问时必然缺少共同语言,对采访对象本人也显得极不尊重。
同时,如果有必要,记者自己还应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使自己能站在专家的立场和知识背景上来看待新闻事实(事件)。这些理论知识的背景将帮助记者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地观察和思考问题,使报道非同一般。而且,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所了解的记者,不但能与采访对象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且能与采访对象互相激发,共同将新闻采访引向深入。
5.专访的特点及写作要求。(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1)专访的特点
专访,是指对新闻人物或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一般分为人物专访(亦称人物访问记)、事件专访和问题专访。专访的特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针对性。相对而言,专访要比一般通讯体裁更讲究针对性,选择的人和事及问题,应具有明确的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性,不能随便访访,泛泛问问,得有明确目的。如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之际,《解放日报》记者先后访问毛泽东同志的外孙女孔东梅、孙子毛新宇,发表《我心中的外公》、《听毛新宇说爷爷》的独家专访,很有针对性和明确目的。
②代表性。访问什么人、提及什么事,要求具有代表性,即典型性。如台湾现当权者给统一祖国设置障碍,造成一部分台商到大陆投资办企业疑虑重重,那么可以访问对台办公室主任。再如教育部准备实行素质教育,那么怎么贯彻执行,应访问教育部部长。
③适合性。环境对人的心境影响很大,也常常影响访问的气氛。专访通常讲究访问时机的选择和访问场合的选定,常常时机和场合选择得适当,不仅给专访平添现场感,且新闻价值也陡增。
(2)专访的写作要求
①精心选择人物
人物选择得是否恰当,往往决定专访及其采写的成败。访问对象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人物,通常由先进人物、政府要人、专家学者等组成;另一类是知情人,即某些与重要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有关的知悉内情的人物,他们提供的内幕、背景情况,对于阐释事件真相或全面展示人物形象,都起着独特作用。例如,在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时去访问王光美同志。事实上,许多知情人也是新闻人物。
新闻人物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选择的原则是由事选人,即因事件、问题、专题等而选择。例如,实施《教育法》后,地方政府如何按照《教育法》确保教育投入,《文汇报》记者浦建平就去访问静安区区长,这个思路是很对的。
访问对象选定后,为尽快找到沟通双方思想感情的桥梁,或是能造成一个轻松融洽的访问气氛,记者必须尽可能收集并研究访问对象的有关情况。同时,认真周密地拟订一个采访计划及谈话提纲。
②准确把握时机
把握专访的采访时机是门艺术,直接关系专访的价值大小和成败。例如,《铁道游击队》里刘洪和李正的艺术形象恐怕无人不晓,英雄们当年叱咤风云的根据地枣庄的破烂相恐怕也无人不知。如今,英雄们的生活原型在哪里?今日枣庄发生了什么巨变?这是人们渴望知道的,记者也早有报道这一题材的心愿。
③合理安排观察
专访固然应该以访为主、以问为主,但为增加专访的感染力,有必要对访问的人或事及场景作一番描绘,要再现场景,要揭示气氛。因此,就需要记者在访问中合理分配注意力,在用脑、用口、用手的同时,适当分配一些注意力到眼上去,悉心观察。一篇访问记,观察所得的材料虽然占篇幅不多,但有它没它,可读性、可视性等效果截然不同,报道主题与新闻价值也大不一样。
④注意谈话纪实
毫无疑问,专访的内容主要是谈话,体现形式也主要是谈话,故记者在报道中要把谈话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来。方法有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两种,一般是两种方法兼而有之。具体处理中,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尊重事实真相,尊重访问对象本意,不能歪曲,或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二是保留谈话风格,体现访问对象的个性特征,最大限度地达到专访的“原汁原味”。
⑤控制访谈方向
一般而言,访问对象大多数是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的,记者应善于把握控制住主题和访谈方向,否则,记者的牛鼻子容易被对方拴住。要做到这一点,访谈前的准备必须精心,要事先设计多套谈话方案,要考虑到谈话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干扰及应对之策。
三、论述题
采访有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或技巧?(上交2006研)
相关试题:记者的采访活动的主要内容。(南京师大2008研)
答:新闻采访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分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通常也称为采访前期、采访中期和采访后期。
(1)采访的第一阶段,即采访的策划与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步骤是:确立报道思想、获取新闻线索、进行采访准备、明晰对方心理、创造访问条件。
①报道思想是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内容、范围、方法。报道思想是编辑部根据党在一个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针、政策而制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其中既体现包含了新闻从业人员以往工作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又在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给采编人员指出了日后采写新闻报道如何克服盲目性、明确目的性指明了大致方向。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②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完整的新闻事实,不能现成地拿来构成新闻报道。它比较简略,没有细节,只是一个片段和概况,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记者头脑中的反映。新闻线索的获取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位于报道思想的确立和进行采访准备之间。新闻线索是决策的基础,获取较多的新闻线索能有助于选择方案的最优化。新闻线索的作用是,可以为记者指明到哪里采访、采访什么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给记者提供了感知直至认识整个事物的前提和基础。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包括:从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主要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中获取;从会议、简报中获取;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获取;通过记者的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通过受众、亲友提供新闻线索。获取新闻线索应该注意四点:注意验证,不要顺藤摸瓜;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
③采访准备包括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平时准备包括:理论的准备;政策的准备;情况的准备;知识的准备。知识准备的好处是: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展开交谈;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临时准备包括:搜集新闻事件的有关材料,打有准备之仗;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拟订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④记者掌握被采访对象的被访问心理,可使访问准备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和更趋完善。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包括先期性心理和临访性心理。先期性心理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以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这是采访对象访前心理活动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先期性心理通常是由采访对象对新闻记者的信任爱戴和对新闻工作的神秘感、好奇心组成。临访性心理指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通常也称作采访对象临访期间的原始心理。这一心理,一般由采访对象对自己新闻位置认识和临访心境组成。新闻位置即采访对象是中心人物还是边缘人物,是局内人物还是局外人物,是新闻素材提供人物还是新闻素材佐证人物。新闻位置影响到采访对象思维活动的广度、情绪程度以及参与的积极程度。临访心理包括顺境和逆境等。从表现形式上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为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蓄意应付型。为了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要做到以下几点: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让访问对象自己约时间,和访问对象一起工作生活片刻;设计较得体的仪表形态;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简单表明身份;扫视一周;以该事物为话题;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面部、体态、手势);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强调采访意义,约束神情语态,排除外来干扰,变换活动方式。
(2)采访活动的第二阶段的内容包括:创造访问条件、掌握提问技能、主持调查座谈、注重现场观察、协调听觉功能、强调当场笔录。
①创造访问条件:在采访活动即将进入或已进入执行阶段时,除了一些必要的采访方法、技能、技巧要掌握外,应特别注意创造一系列必不可少的、良好的辅助条件,这是采访活动有效率的重要保证。如商定适宜的访问时机,设计得体的仪表风度,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②掌握提问技能。提问,实质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
③主持调查座谈。采访活动的基本形式除了个别访问外,通常还采用开调查座谈会的形式。
④注重现场观察。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是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通俗讲,就是指记者用眼睛采访。
⑤协调听觉功能。除了现场观察、查阅资料方式外,在个别访问、开座谈会、蹲点、参加会议等采访活动方式中,听觉的作用甚至大于视觉。
⑥强调当场笔录。做好采访记录,是记者采访活动全过程中不可忽略和缺少的一环。采访中许多场合的现场笔录所创设的亲近感、亲切感、真实感、信任感等现场气氛,是任何“高科技”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3)采访活动的第三阶段包括:深入采访,验证材料,整理笔记,积累剩余材料,提炼主题。
①深入采访。新闻采访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这就要深入采访。深入采访的方法是:
a.悉心抓特点。具体方法有看准形势抓特点、通过比较抓特点、选择角度抓特点。通过比较抓特点包括:纵断面的比较,也叫顺序比较法,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事物同它过去的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出量和质上的相异之处,就是特点之所在;横断面的比较,也叫对照比较法,即把一事物与同一时期的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出量和质上的相异之处,也就是特点之所在。选择角度抓特点要注意,一要比,二要小,三要异。
b.悉心抓本质。记者对问题要想得宽一点、远一点;对问题要钻得透一点,深一点。
c.要克服阻碍采访深入的思想障碍。如盲目自满,重视数量忽视质量,怕苦畏难不愿下基层,先入为主,重理论轻实践。
②验证材料。记者必须把前阶段采访所得的有关材料,再放入实践中进行验证。验证材料要通过两个途径:投入记者智力进行验证;通过再采访直接进行验证。不仅要寻找新闻源和当事人,还要注意佐证,同时要克服侥幸心理和主观主义,代之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整理笔记。每次采访活动告一段落后,记者不管有多么疲劳,都应当尽力克服,并毫不迟疑地立即整理采访笔记。这是因为,人皆会产生遗忘现象。整理笔记的步骤如下:通读所记的笔记,对采访过程进行回忆,将采访时心记的内容迅速添加到笔记中去,并纠正、修改原笔记中难以清晰辨认的笔记;通读整理以后的笔记,标出页码,并在可能用的材料边上标出记号;根据已经确定的新闻主题,将笔记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出写作提纲。
④积累剩余材料。剩余材料积累的重要性表现在:可以使记者在写作时更好的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将来;可以使新闻写作更加有新意、有深度;可以有利于记者产生联想进而获取新闻线索。积累材料应当从点滴入手,第一要勤奋读书,勤做笔记,二要持之以恒。
⑤提炼新闻主题。提炼主题,就是记者占有了大量材料和初步确定新闻主题后,开始了认识的第二阶段,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上升和飞跃,就是提炼主题,或称深化主题。深化主题根据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对全局的把握,二是对材料的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
四、实务题
1.虚拟采访题(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研)
2007年12月5日23时15分,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左木乡红光村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05人死亡,这是2006年以来最严重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报社指派你前去采访并写作一篇新闻调查稿件,你应当做哪些准备工作?你准备采访哪些人?采访中应当注意些什么?你认为有关部门和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和采访过程中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你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顺利完成此次采访任务?并请你就此拟定一份采访提纲。
答:(1)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①明确采访目的——调查性报道重在深度和新闻背后的新闻;
②熟悉当地地形、路线等基本情况;
③搜集相关责任人的资料;
④物质准备。
(2)采访对象
①幸存矿工,遇难矿工家属;
②煤矿负责人,监管部门;
③指挥救援的领导及一线参与救援的人员;
④煤矿附近居住者。
(3)注意事项
①采访矿工及家属时应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②注意做好采访录音,在责任各方相互推诿时留作证据;
③保存好采访资料,注意自身安全。
(4)采访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矿工和家属出于某种顾虑不敢接受采访,或者不敢说真话;
②相关负责人不愿接受采访;
③记者自己遭遇打击报复。
(5)应对突发情况的措施
①通过观察等方法,从侧面了解真实情况;
②设计好采访问题,让其不得不开口回应;
③必要时可用隐性采访的方式。
(6)采访提纲:
①对矿难幸存者和目击者的提问:
a.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事发当时的场景?
b.当时有多少矿工在矿上?
c.矿难前矿下是否有预警,有无组织紧急疏散?
d.矿工们来自哪些地方?
e.矿方是否进行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是否为矿工配备了基本安全防护措施?
②对煤矿负责人的提问:
a.此煤矿是否有安全生产的许可证?
b.煤矿是否有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
c.此次事故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d.煤矿是否会对这起特大事故进行自查和责任追究?
e.煤矿将怎样处理死伤矿工的善后事宜?
③对当地行政部门提问:
a.目前已有哪些部门和负责人在处理这起严重的矿难?
b.目前已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处理这起矿难?
c.该煤矿的安全监督是由哪个部门哪些人负责的?
d.监督部门是否有对该煤矿的安全监督记录?
e.是否会进行责任追究和工作整改?
④对死伤矿工家属的提问:
a.家庭状况和基本经济情况?
b.矿方给出了什么回应和交代?
c.有何诉求和需要援助的地方?
⑤对救援人员及医护人员的采访:
a.目前救援的进度如何,已救多少人,还有多少未救出?
b.救援是否遇到困难?
c.矿下情况如何?
d.医院接收矿工的情况?
e.伤亡矿工的受伤程度?
f.矿工的救治情况?
2.假设你是《光明日报》记者,拟对“发现曹操墓”事件予以报道,请写明你选择的4位采访对象(有明确的身份说明即可,可不具体到姓名),并针对每位采访对象分别设计2个问题。(清华大学2011研)
答:(1)第一个发现曹操墓的人
问题一:当时是在何种情况下,通过何种方式发现的?
问题二:发现后,第一时间通知什么人,进行了怎样的处理?
(2)当地文化部门主管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名行政人员
问题一:您觉得曹操墓的发现对本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有什么影响?
问题二:曹操墓日后的保护和开发以及管理等工作将如何开展?
(3)一位考古专家
问题一:墓中文物是否保存完整,有无因自然人为等原因的损坏,文物的价值有哪些?
问题二:在类似墓穴的出土挖掘过程中常见几种问题,曹操墓是否出现类似问题,应该怎样予以保护?
(4)一位研究曹操生平的历史学家(主要是用做曹操身世的背景知识链接)
问题一:曹操的简要生平事迹,生活年代问题。
问题二:关于曹操死于何时何地的史料记载。
3.根据所给材料内容,某地一都市报拟做一个本地的相关新闻,请设计出采访主题,列出采访对象,说明其身份包括选择其作为采访对象的理由(采访对象名字用“某某某”代替),并针对采访对象,设计出5个采访提问。(电子科大2011研)
材料一
在浙江、江苏、湖南等地,不少加油站前排起了等待加柴油的长龙。在温州104国道双南线东庄段的中石化加油站,等候加油的货车至少排出3公里长。等候的货车几乎占去了一半的国道,交警不得不在这一带来回值守以维持交通秩序,但仍然无法缓解拥堵现象。
在靠近宁波北仑港附近的一家中国石化加油站门口,前来加0号柴油的车辆从加油站一直排到附近的主干道上。据估计,轮到最后一辆车加油,需要等候2——3个小时。
而让等候的司机感到窝火的是,即使轮到了自己,也没法加足油。在江苏南京,浙江的宁波、杭州等地,绝大多数加油站实行限量加油,一次只能加100元到300元。在湖州市320国道附近的一家加油站,一位正在排队等待加油的集装箱半挂车司机无奈地说:“我的车加足最少得1500元,但跑了几家加油站,不是没油就是限量加油,要再加还得换一家加油站重新排队。“
这还算是好的。不少加油站特别是民营加油站早早地就挂出了“柴油售罄“的牌子。卡车司机朱师傅说,自己一个上午跑了6个加油站,才加到300元钱的油。浙江省物价局的监测显示,由于货源紧张,衢州市的民营加油站已于10月15日左右停止供应柴油;而该市中石化反映,为保证零售供应,已于10月29日停止灌桶,限量供应批发。
在江苏南京的添力加油站,已经许久没有0号柴油了。“一是正规渠道拿不到货;二是炼油厂价格太高。”王站长说,批发价7800元一吨,而零售价折算下来每吨才7475元。批零倒挂决定了民营加油站不可能高价进柴油来卖。华东中油石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茹强华也表示,批零倒挂,导致一些小加油站停止供应柴油。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柴油供应紧张的局面。
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南部已有2000多家民营加油站因缺缺油而停业,广东、江苏、浙江等省数量均高达几百家。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石油业商会的监测显示,北京、上海、重庆、大连、合肥、武汉等大城市,也都出现了柴油紧张的局面。
材料二
业内人士认为,供不应求应是导致柴油荒的主要原因。
业界表示,国内炼油厂8~9月出现大规模检修,导致产量下降明显。国际油价持续高位震荡,地方炼油厂炼油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生产积极性下降,出现减产甚至停产。截至9月底,浙江累计成品油库存35.70万吨,同比大幅下降34.5%,其中柴油库存下降49.1%。而前段时间台风和冷空气接踵而来,也直接影响油轮靠岸和油品资源调入。
浙江省煤电油运协调工作联系会议办公室主任、省经信委副主任凌云分析认为,经济快速回暖,带动企业生产用油、交通运输业和商贸物流用油不断攀升;临近年末进入基建工程施工旺季,工矿企业用油增多;禁渔期结束,沿海地区渔业用油需求恢复,加上秋耕季节的到来,农业机械用油上升,都是导致柴油荒的重要原因。
截至11月5日,我国最重要的货运港口之一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100万标箱,超过1084.6万标准箱的年最高纪录,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三成。“1~9月份浙江的出口交货值累计增长29.4%,这些大型运货车用的都是柴油。”凌云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地方突击式限电,是导致柴油供不应求的关键。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我国单位GDP能耗在5年内必须下降20%。今年5月初。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都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为在今年底,也就是“十一五”的最后底限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不少地方纷纷出台拉闸限电政策。从9月开始,广西、广东、江苏等省区开始对部分企业实施强制性拉闸限电或提高供电价格。广西不仅对落后产能实行限电,一些节能水平较高的企业也准备部分停产。在民营经济的发端地温州,部分地区企业每开工1天,就要停电2~4天。我国小商品市场所在地浙江义乌,从8月26日开始,全市分片区实行工业用电供两天限一天的政策。
一家农产品深加工出口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每个月的实际用电量是15万千瓦时,但当地给他的用电指标仅为每月6万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花了20万元买了台柴油发电机用来保障生产用电。
“现在每天用柴油1万元,折算下来每千瓦时电2元,以前大约0.7元。光电一项,成本就上升了近三分之二。”虽然成本大幅度增加,但刚刚度过金融危机的他为了留住客户,不得不继续他的“亏本生意”。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临海分公司经理蒋修飞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今年10月份,临海的柴油用量相比9月份上升了19%,较去年10月份增长了38%。除了油品运输受阻,供应速度有所减慢,以及农忙季节需要大量柴油等影响因素外,“受节能减排影响,一些企业被拉闸限电,为不耽误生产纷纷自行发电”,是导致柴油用量猛增的首要原因。
“企业用电受限之后,为了赶生产,保进度,纷纷采取自发电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柴油形成较大的需求量。”中石化嘉兴分公司商业客户部经理朱严松估算,仅嘉兴地区各家企业用在自备发电上的柴油,每个月就要增加上千吨。
中石化浙江石油分公司副经理丁春生分析认为,9月以来,柴油进入消费旺期,需求上升明显。他举例说,在浙江部分加油站,0号柴油上半年日加油量基本稳定在1800吨,9月份至今,平均每日达到3600吨,最高的一天,甚至到过4000多吨。
材料三
一方面饱受拉闸限电之苦;一方面柴油供应又持续紧张,部分企业生产难以为继。浙江金华一家制造企业的负责人说,10月份开始的突击式限电让企业生产线几乎停转,手上持有的订单难以按期完成。
柴油短缺带来的影响还不仅仅如此。在浙江一些县市,部分公交线路因为缺乏柴油出现停运。而柴油的紧缺和限量供应,也使得南方地区的晚稻收割受到严重影响。因为买不到柴油,长兴县虹星桥龙从村水稻收割机主余峰棋不得不停止收割,而浙江海盐县武原镇南洋村村民张军华家的收割机也只能工作半天停半天。眼看着大片金灿灿的稻子不能收割,农户们担心天气变化影响了收成。
此前,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表示,绝不允许个别地区以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为名,采取拉闸限电影响群众生活的行为。有专家认为,“柴油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简单粗暴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给企业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这违背了节能减排的根本宗旨,也和中央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导向相悖。
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钟永生也撰文认为,受突击性限电制约,企业不得不采取“自备柴油发电”,此举不仅大量消耗燃油资源,而且还会形成更大的污染。这与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和要求背道而驰。
为缓解柴油荒的局面,中石化、中石油浙江分公司负责人表示,已特别向总部申请了配合,增加了每月的供应量。
“之前,中石化每月的柴油供应量稳定在50万吨,中石油大约在13万吨。11月,两家供应量将达到85万吨,应该能够实现需求平衡。”凌云表示,月需求量从60多万吨一下子到80多万吨,原来的供需平衡被打破,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新的平衡。但由于北方已经进入交通运输淡季,因此全国的供油还是可以保证。凌云表示,近期浙江柴油供应紧张的局面,从11月份开始有望缓解。
但专家同时也表示,在积极做好形势预估、采取调控措施稳定柴油批零价格、增加柴油供给量的同时,应将节能减排的措施真正落实到位,而不是采取简单的拉闸限电方式以实现减排指标,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柴油紧张的局面。
答:(1)采访的主题
柴油荒对本地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如何应对柴油荒。
(2)采访对象
①本市最大加油站的工作人员xxx。采访理由是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处在柴油零售的第一线,对柴油供需矛盾有最直观的认知。采访提问:
a.此加油站柴油储量如何,上游的柴油供应怎样?
b.最近每天来此加油站加柴油的车辆有多少,需求状况怎么样?
c.主要是哪些人过来购买柴油?
d.此加油站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应对无法满足的需求量?
e.往年同期的柴油需求如何?供应量如何?
②本地最大的用电企业负责人某某某。采访理由是作为用电大户的企业,在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对柴油会产生很大需求,柴油荒将对其产生明显影响。采访提问:
a.此公司最近每天的电力需求量是多少?与往年同期相比用电量有什么变化?变化是否明显?
b.电力部门每天能供应多少电?供电量与往年同期相比的变化?
c.每天需要用柴油发多少电?
d.用柴油发电的成本如何?
e.柴油荒对公司运行的影响如何?
③本地种粮大户某某某。采访理由是现在柴油对农业生产必不可少,柴油荒势必会影响当下的农业生产,采访种粮大户能了解本地农业生产受到了柴油荒的哪些影响。采访提问:
a.最近哪些农业活动需要柴油?
b.买到了多少柴油,还缺多少?
c.柴油不足的情况下,有没有其他方法来保证农业活动的进行?
d.农业活动如果不能按时进行,会产生多大的经济损失?
e.往年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④本地普通居民某某。采访理由是本地都市报是服务于本地读者的,了解柴油荒对普通居民的影响,是这次报道主题的题中之义,也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这个问题。采访提问:
a.请问你是否知道本次的柴油荒?
b.这次柴油荒给你的生活工作出行等带来影响了吗?
c.你有方法来减少柴油荒对你的影响吗?
d.你认为柴油荒跟哪些因素有关?
e.你希望政府采取一些什么措施?
⑤本地负责能源管理的官员某某某。采访理由是负责能源管理的官员,了解本地能源的总情况,并且是能源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者,通过该官员能了解本地柴油荒的总状况和未来的走向。采访提问:
a.请问现在本地柴油缺口多少?
b.此次柴油荒对本地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c.此次柴油荒的原因有哪些?
d.政府打算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这次柴油荒?
e.预期什么时候柴油荒能结束?
3.2005年5月,全国媒体高度关注“圆明园事件”,并对圆明园管理方投巨资在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出租湖心岛和万春园别墅、大面积种植人工草坪和“观赏花木”、彻底翻修经典园林驳岸等一系列行为表示强烈质疑和批评。不同媒体纷纷指出,湖底防渗工程是未经任何论证、反科学、目光短视的“拍脑袋工程”,而圆明园文物、生态遭到的破坏比湖底防渗工程更具危害,必须彻底整改。如果你是一位严肃大报的记者,受命采访这一事件,你将如何拟定采访计划?准备采访哪几种人?并分别给出足够的理由。(南京大学2006研)
答:(1)采访目的
圆明园事件广受关注,本采访一方面是为了让公众更具体地了解翻修计划的目的和具体内容,满足其知情权;另一方面也向圆明园管理方传达公众的质疑。通过采访达到让圆明园事件透明化,并形成科学理性的讨论和分析之目的。
(2)计划采访对象
①圆明园的管理方。采访理由:圆明园的管理方是这次事件的主要当事人,从这儿能了解到关于此次整修计划的各方面内容,也能替公众询问圆明园管理方如何回应大家的质疑。
a.为什么计划对圆明园进行翻修?
b.此次圆明园的翻修计划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c.此次翻修是否进行过科学论证和调查研究?
d.此次翻修是否报请上级部门批准?
e.请问管理方如何回应大众和媒体对此次翻修的质疑?(记者要把主要质疑声传达给管理方,让其一一作答)
②圆明园的上一级管理单位。采访理由:上级单位的态度也是决定圆明园翻修计划的关键性因素,采访他们能了解翻修计划的政府态度。
a.请问圆明园的翻修计划是否报请本级部门批准?(若回答是)请问批准翻修的原因是什么?
b.请问你怎么看公众和媒体对翻修计划的质疑声?
c.请问是否会因公众的质疑而责令停止翻修?
d.本部门是否有对翻修计划的监督机制和工程要求?
③文物保护专家、园林管理专家、地质专家。采访理由:圆明园是国家的文物,其翻修涉及到文物保护、园林、地质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采访专家,能够得到他们从专业角度提出的对此次翻修的意见,比较有说服力。
a.请问从文物保护/园林养护/地质的专业角度看,圆明园此次的翻修计划是否合理,你是否支持这次翻修?
b.请问你认为公众和媒体对圆明园翻修的质疑有没有道理?
c.请问你对圆明园翻修有什么担忧或建议?
④若干民众。采访理由:圆明园作为文化遗产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公众有权利对圆明园的翻修表达自己的看法。
a.请问你是否知道圆明园的翻修计划?
b.你是否去过圆明园,你觉得圆明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c.你对这次翻修有什么看法和意见,你是否支持翻修?(不了解该事件的,记者先介绍一下事件概况)
4.请以下面所提供材料为基础,策划并撰写一份采访方案,至少从三个不同报道角度,分别拟定新闻标题、选题说明、拟采访对象及采访提问。(字数要求:600字以上)。(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
2013,雾霾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104个城市重度“沦陷”,平均雾霾天创52年之最;多地橙色、红色预警不断。12月,中东部遭遇入冬以来最严重雾霾,尽管不少环保部门进入“战时”应急机制,仍无法阻挡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持续入围重污染“黑榜单”。就在长三角上空的雾霾渐散之时,空气优良“尖子生”海口、福州又笼罩在霾下。
雾霾天气导致道路管制、企业停工、机场关闭、港口停运,并使得市民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在多地的医院,患上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在大幅增加,北京部分中小学的体育课甚至改在了室内进行。这样的天气下,很多人希望空气净化器和品种繁多的口罩能带来一些帮助。
2011年,北京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500万辆,到2015年,将突破700万辆;同样在2011年,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相当于709艘“辽宁号”航母的状况,这一年中,我国火电占全部发电量的82.54%,几乎全是燃煤的发电。
根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的一个对比,如果环境水平与2010年比,没有明显改善的话,那么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这四座城市,因为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的过早死亡人数,将会达到8500多人,因此产生的经济损失会达到68亿人民币。
空气污染曾经在许多国家引起全国关注。比如,1952年12月,英国首都发生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四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1956年,英国政府通过洁净空气法案,采取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的炉灶,冬季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置无烟区,禁止烧煤,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到郊区等一系列措施,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降低了80%。
在我国,PM2.5走进公众的视野只有近两年的时间,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增加了PM2.5的监测。随后,各地对于PM2.5的监测才进入正轨。
答:(1)采访方案一:
新闻标题:雾霾来袭大半国民受影响
选题说明:这一选题立足于雾霾天气对国民生活的影响,从交通出行、人们身体健康出发,介绍我国各个地区受雾霾影响的大体情况。可以以消息的形式呈现。简短、快捷地将雾霾覆盖下的城镇居民的相关信息传递到全国各地。
拟采访对象:居民;气象局负责人。
采访提问:
①采访居民提问:
a.(一组对出租车司机的采访):雾霾天气对你们的行车有什么影响?载客量与以往相比有什么变化?
b.(一组对年轻人的采访):这样的雾霾天气对你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影响大么?主要都有些什么?
c.(一组对小孩子的采访):雾蒙蒙的天气,你喜欢吗?有没有因为天气原因摔跤呢?不戴口罩会咳嗽吗?体育课怎么上的呢?
d.(一组对老年人的采访):您平时出门锻炼吗?雾霾天还出去吗?为什么?身体有没有因为天气感觉不适?您以前遇到过这样的天气吗?您觉得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天气出现?
②采访气象局负责人提问:
a.雾霾天气目前为止,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
b.雾霾天气在我国以前出现过吗?这样大范围的雾霾是第一次吗?
c.雾霾天气还将持续几天?情况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改善?
(2)采访方案二:
新闻标题:雾霾何以来势汹汹?
选题说明:主要从雾霾出现的原因进行采访与报道。从居民对雾霾的认知切入,再采访专业人士对一系列疑惑进行解答。主要侧重于对“雾霾”本身进行科学阐释,对雾霾出现的原因进行详细说明。
拟采访对象:居民;气象局专家、大学相关专业教授、研究人员。
采访提问:
①采访居民提问:a.你知道雾霾是什么吗?b.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雾霾吗?c.你觉得雾霾天气的出现属于偶然吗?你觉得正常吗?
②采访气象局专家或相关专业人士提问:a.您能从专业的角度简单说明一下雾霾是什么东西吗?b.雾霾形成的原理是什么?c.您觉得是什么导致雾霾天气在我国大范围出现?
(3)采访方案三:
新闻标题:为雾霾“开药方”
选题说明:这一选题主要是寻求解决雾霾天气的方式、方法,从政府、企业到国民该为治理雾霾做出什么样的努力的角度切入进行报道。主要了解政府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指令传达给民众。
拟采访对象:居民;重工业龙头企业的负责人;气象专家;气象部门负责人(政府就雾霾问题的发言人)。
采访提问:
①采访居民提问:
a.看过关于雾霾的报道吧?为了更好地预防雾霾,你觉得居民能做些什么?
b.你觉得政府部门能做些什么?
②采访企业负责人:
a.您觉得雾霾天气的出现,工业污染是关键因素吗?
b.对于工业污染这一块儿,您觉得企业可以做出哪些努力?
c.您的企业在预防污染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或者是无能为力的漏洞?
d.您觉得政府部门能对污染这一块儿做些什么?
③采访气象专家:
a.您觉得雾霾天气的治理,关键是要做什么?需要哪方面的技术条件?
b.您觉得为预防雾霾,政府必须做些什么?
c.民众可以从哪些生活、工作细节中为预防雾霾作出努力?
④采访政府相关负责人:
a.对于国内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政府将从哪些方面进行治理呢?
b.雾霾天气的预防工作又将怎样开展?需要从哪些薄弱的环节进行努力呢?
c.环境污染问题近几年来越发突出,政府对于保护环境的政策方面将作出什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