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山大学648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山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48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第一部分 社会学概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2.不遵从越轨
3.失范(anomie)
4.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5.社会角色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且也是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因此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请你结合社会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谈谈你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理解,并以当下中国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个具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2.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大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形式,请从社会学的角度谈谈你对科层制的理解,并结合现实中的具体实例对科层制的特点、优越性和弊端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二部分 社会学理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目的(工具)合理性
2.利他性自杀
3.潜功能
4.索引性表达
5.惯习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科塞的“安全阀”观点是什么,你认为其对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矛盾有借鉴价值吗?为什么?
2.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什么?你认为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是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社会学概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答: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2.不遵从越轨
答: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3.失范(anomie)
答: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的规范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
4.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答:社会设置又称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制度的普遍性;②制度的特殊性;③制度约束的集体性;④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5.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且也是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因此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请你结合社会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谈谈你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理解,并以当下中国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个具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答:(1)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社会不平等的考察,就是关注各种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异。
(2)阶级、阶层存在的必要前提是特定社会价值物的相对稀缺,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的两个重要因素:
①人类需求具有不断发展的潜能,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动物受本能限制,其欲望具有可以满足的生理饱和点,人类则不同,即使在特定时期存在着类似的欲望饱和点,它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被突破。况且,某种欲望的满足常常同时导致新需求的出现。对人类这种不断发展的丰富需求而言,一切有价值事物的供给经常处于相对稀缺状态。
②人类需求具有社会性,许多人类追求的事物所包含的价值量,本身就取决于它的稀缺性,即只有借助社会比较及通过社会不平等状态显示出它的稀缺性时,其价值才能增加,才是值得人们追求的。也就是说,这类稀缺价值不是对单个人的欲望而言的,而是对社会群体的关系状态而言的,像权威、声望都属于这类价值。
(3)具体事例分析
如各种招聘中的性别歧视,招聘单位之所以在某些岗位中更倾向于招聘男性,是因为他们觉得在这些岗位上,男性比女性更适合,男性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益和价值。因此男性在招聘中对某种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如某一工作机会)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比女性更有优势。然而这类性别不平等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循环,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大多采用科层制的管理形式,请从社会学的角度谈谈你对科层制的理解,并结合现实中的具体实例对科层制的特点、优越性和弊端进行分析和讨论。
答:(1)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其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①明确的分工。科层制把从事的活动以正式规定的职责形式固定落实到人,即明确每一个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与正式职位捆绑起来而使之合法化。
②明确的职权等级。组织中的职位权力遵循层序的原则,即下一级职务接受上一级职务的管理和监督。实际上,明确的职权等级是组织实行大规模责任制和协作必需的原则。
③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成员都要遵循一整套抽象的规章制度,包括在具体情况下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其目的在于求得组织各部门之间活动的协调一致,也有利于公平合理、平等的对待一切人和事。在这里,组织的规章制度是最高权威,它规定成员的权力、责任和活动程序等。
④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在处理公务时,成员应按规则办事,即本着严肃的非人格化精神,不掺杂个人的好恶爱憎,因而不带有情感和热情,保证工作按正式确定的方式进行。
⑤量才用人。科层制招聘人员按技术资格录用,并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承担某一职务的人员应保证其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科层组织内还有一套按年资、按工作表现或两者兼顾的提薪晋职制度。
⑥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有职则有权,无职则无权。这就使组织管理者在更替过程中,并不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保证了组织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科层制的优越性
科层制结构面对那些稳定的、可预测的、相对均一的环境是较好的组织形式,在处理日常性的、重复发生的事件上,科层制组织是很有效率的组织。即使存在激烈的竞争,只要环境相对稳定,就能将人类的活动纳入常规体系,而且处于科层制顶端的管理者也总是能借助集权机制使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使组织能够有效地维持和发展。
(3)科层制的弊端
科层制的弊端表现为科层制的组织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既无力应付内部环境的整合要求,也无法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有效的反应。
关于科层制内部协调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现代民主主义与现代文明的矛盾,也就是一方面人们强烈地要求个人的权利得到保护,尊重个人作为人的尊严,另一方面又要求组织活动的理性化和制度化,以体现效率至上的信念。但是,实践已经证明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矛盾的。技术的进步,理性的蔓延,对效率的要求,无疑压制着人的自由,人的工作变得越来越远离人的本来意图,非人性化已经充斥在工作的过程之中。这种矛盾最终表现为人的需要、目标与组织的需要、目标相对立。内部的危机意味着科层制无法做到“内适应”了。
(4)结合现实中的实例分析(略)。
第二部分 社会学理论(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目的(工具)合理性
答: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2.利他性自杀
答: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个人对集体的牺牲。这种自杀类型主要存在于集体意识强烈的低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军队中。
3.潜功能
答:潜功能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默顿在“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此文被认为对推动功能主义的经验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4.索引性表达
答: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就其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表达,尽管模糊和不精确,却不妨碍社会互动的进行。索引性表达是加芬克尔在《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5.惯习
答: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是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科塞的“安全阀”观点是什么,你认为其对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矛盾有借鉴价值吗?为什么?
答:(1)科塞的“安全阀”观点
科塞发现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准确地说,安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科塞认为安全阀制度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对于僵化的社会尤为必要。
(2)“安全阀”制度对当下中国社会矛盾有借鉴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①社会冲突总是被认为具有动荡性,但科塞却向人们指出社会冲突具有稳定与平衡功能。科塞认为,威胁社会结构的是僵化而不是冲突,僵化将导致对立情绪在不断积累中突然爆发而瓦解社会结构。但制度化的冲突能够使冲突双方的意愿明确、及时地得以表达,进而可以通过消除冲突的根源而使社会结构得到调整,从而使社会和群体拥有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稳定机制。同时,科塞指出,社会冲突修改、催生了冲突各方的公共规范,实现了对相对权力的重新评估,进而形成有利于社会延续的力量平衡的社会环境。因而,社会冲突还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
②社会冲突总是被认为具有破坏性,但科塞却向人们指出社会冲突能够创造出新的组织、制度与价值。一旦不同群体对抗共同的对立面时,这些群体间的冲突就可能得到克制,它一方面将促成带有不同边界线、意识形态、忠诚和公共价值观的新群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可能带来暂时的工具性联合。暂时的工具性联合由于包含无法再降得最低度的联合基础,一般难以转变为持久性群体,但在联合各方在共同的联合行动中生成了共同的制度与价值的情形下,它也可能转化为持久性群体。同时,冲突能够发展各方之间的社会联系,引发各方及整个环境对潜在的规范和观念的自觉,从而创造新的制度与价值,而且新的制度与价值的施行还会催生实施新的制度与价值,形成新的制度结构与价值结构。
2.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什么?你认为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是什么?
答:(1)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综合过程中,吉登斯在批判、总结经典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与常人方法学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化理论,试图化解“二元对立”的问题。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其主要观点有:
①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
②社会实践依赖于行动者的创造和再创造而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其知识是反思性的和实践性的。因此,在进行行动时,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所处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进行反思性监控;但是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故而其行动总会遇到的一些“未被认知的行动条件”,这就是社会结构,并进而导致一些“非预期的行动后果”,而后者又会反过来成为前者。未被行动者认知的行动条件、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行动的理性化、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非预期的行动后果”构成了吉登斯的“行动自我的分层模型”。吉登斯认为,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这个模型,且都是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
③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中指出,以往的社会学理论中很少看到时空的重要性,他批评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分,主张打破社会学、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界限。他批判性地吸收了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与赫格斯特兰德的时间地理学,将行动者的互动与时空连接起来,形成了他另外两个分析性概念——例行化和区域化。区域化不仅指在物理空间中的具体定位,而且还涉及与各种常规化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时间—空间的区域分化,区域化是空间中社会互动的再生产。例行化是社会互动关系在时间流程中的再生产,例行化维系了不在场互动过程中的本体性安全感。
(2)吉登斯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吉登斯通过演绎他的结构化理论试图弥合社会学传统上的二元论,强调主观—客观、行动—结构、微观—宏观是相互包容的,具有二重性的,并提出了其建构的观点,对社会学理论发展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吉登斯是试图重新界定结构的概念,以“二元化”来代替经典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