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质和意识
一、考点归纳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识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是,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客观世界(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物质都有反映的能力,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辨证的发展过程。
任何意识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依赖于客观世界,不能脱离客观世界,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哲学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②高度概括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从而提出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驳斥了不可知论。
2.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①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指事物的位置和性质未变的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
(3)时间与空间
①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它只有从过去、现在到将来这样一个方向,是一去不复返的。
②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宽、高,且与其他物体的位置关系都只能从前后、左右、上下这三个方面来确定。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指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不是简单无差别的统一。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生命的物质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类意识。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这一本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3)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二、典型题(历年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
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答案】D
【解析】“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是一种合乎规律的现象,揭示的是一种必然联系。“四季循环,昼夜更替”体现事物运动过程的必然联系,二者都体现出了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2.《孙子兵法》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破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这两个事实说明了( )。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
D.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D
【解析】韩信与马谡同样依据《孙子兵法》做出了相同的战略决策,却由于具体环境的差异而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战争结局。说明应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取得成功。
3.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有这种创造性。电脑只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不可能在整体上超过人脑,也不可能取代人脑。
4.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
5.哲学基本问题与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关系是( )。
A.前者涉及自然界两大类现象的关系问题,后者涉及人类社会两大类现象的关系问题
B.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不涉及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才关乎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
C.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领域中的表现
D.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只存在着认识根源,没有历史根源;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既有认识根源,也有历史根源
【答案】C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两大类现象之间关系的概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涉及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历史观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对人类社会两大类现象的关系的概括。其中,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体现。无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还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都存在着认识根源和历史根源。
6.医学科学家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丧失意识。这说明(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答案】B
【解析】这段话说的是若大脑皮层受损就丧失意识,说明大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物质载体。意识的源泉是实践;意识是否正确与人脑是否健康无关;意识有对错之分,未必都是正确的。
7.下列命题中,不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答案】C
【解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易经》中提出的,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中事物变化与发展规律的观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来比喻好事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体现了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向对立面转换的观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辩证法中普遍联系的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西汉董仲舒的一个哲学命题,违背了过程论,用静止的眼光分析看待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8.“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A
【解析】本题尽管以客观事实(天下之事物)为研究对象,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认为古今之天下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具有相同内涵的同一模式随时间的推移的简单重复,这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待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变化和发展的,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9.古希腊智者学派的出现,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这种理论是( )。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感觉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知识即美德
【答案】C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类本身的判断是宇宙万物最后的标准固然是惊世之论,但其劝告人类与自然分道扬镳的观点,作为思想资料,不但对那个时代产生了积极的现实影响,而且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复兴的借口和理论的帮助,这一深远的历史影响显然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10.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世博会会徽的设计体现了( )。
A.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答案】D
【解析】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主观映象,同时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的创意即是以现实中的人类理念为基石创造的。
11.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答案】D
【解析】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1)进一步丰富和证明了意识来源于物质的唯物主义原理;(2)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原理;(3)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的某些功能的模拟、物化,把思维、意识转化为机械的物理的运动形式,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具有同一性。
12.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指( )。
A.社会的存在
B.物质的存在
C.个人的存在
D.理性存在
【答案】C
【解析】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的“存在”指的是个人存在,比如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
13.克隆技术的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一些道德上的困惑。要正确认识克隆技术带给人类的影响必须坚持( )。
A.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答案】C
【解析】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要弄清哪些是能够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不能因为事物有不好的一面就否定其好的一面。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答案】AD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该题所给定的人们关于对龙的形象的各种说法,体现了意识的本质,即“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2.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A.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答案】AD
【解析】“饼”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属于物质的东西,“画”的“饼”属于精神范畴,两者各有不同的作用,有时精神的作用也十分巨大,但精神不能代替物质,它只是物质的主观反映,而主观反映又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题目强调的是画饼不能充饥,画饼不能代替现实的饼。“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思是强调画饼本身的相对独立性,与题目没有直接的关系。“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本身错误,精神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实践能转化为物质。
3.黑格尔说:“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C.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
D.整体依赖于部分
E.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答案】ABE
【解析】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黑格尔的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部分依赖于整体”,“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也正是“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但整体却不是各部分机械相加的总和。此外,黑格尔的话是说明“部分依赖于整体”,而不是“整体依赖于部分”。
4.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B.有些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有些则不然
C.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变了,事物本身也要发生变化
D.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变了,事物不一定随之而改变
【答案】AC
【解析】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事物会因条件的改变而发展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
5.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答案】BD
【解析】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它既可能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映,也可能是对客观对象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但这种虚假的主观映象(如鬼神观念等)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6.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和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答案】BCD
【解析】方以智是我国明清之际的自然科学家、朴素唯物主义者。他通过把气作为一般物质而论证了世界的物质属性,认为“气、声、光、形”等都是作为物质载体的“气”的相互转化而表现的四种基本形态,反映了他关于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物质存在多样性的思想。
7.坚持不同的观点,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这表明( )。
A.意识正确与否受主观因素影响
B.不同性质的意识起不同的作用
C.意识对客观事物有时起决定作用
D.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答案】BD
【解析】“观点”属于意识的范畴,坚持不同的观点,即用不同的意识指导实践。有不同的发展前景,则表明不同的意识具有不同的作用。意识影响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意识正确与否受主观因素影响”与题意无关,“意识对客观事物有时起决定作用”的观点错误。
8.清代哲学家魏源提出“及之而后知”,他说:“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这种观点在认识上是( )。
A.坚持了唯物论
B.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
C.重视实践的重大作用
D.坚持辩证法
【答案】ABC
【解析】魏源的话强调了实践和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基础作用,坚持了理性认识来自感性认识,这也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9.牛顿写道:“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身和本性来说,均匀地流逝而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从中可以看出( )。
A.牛顿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B.牛顿认为时间、空间、外在情况这三者是相互独立的、无关的
C.牛顿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牛顿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答案】BC
【解析】牛顿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与任何外在情况无关。这种观点没有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牛顿的观点不能表明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三)判断题
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句论断的含义是: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变化的理解和确认。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着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换句话说泄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即“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本原,即认识论问题。( )
【答案】×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本源,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
3.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认识是对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
【答案】√
【解析】反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理论,即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4.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或者把变化看作是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量变。( )
【答案】×
【解析】把世界看成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承认僵化的量变,否认质变的存在,这种观念属于形而上学。
5.相对静止是指事物绝对不动。( )
【答案】×
【解析】静止是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性,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并不是事物的绝对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