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
一、考点归纳
(一)联系和系统
1.联系
(1)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特征
联系的特征包括:客观性、普遍性和有条件性。
2.系统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二)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前进的、向上的变化过程。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必然要代替落后的腐朽的旧事物。
(三)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使矛盾双方的力量不断变化,导致双方地位发生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动力。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单地说,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个性包含共性。
(4)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诸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对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
(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6)“两点论”和“重点论”
①“两点论”方法要求在分析任何事物、任何矛盾的时候,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既要在诸多矛盾关系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统一、渗透、转化,又要在复杂的矛盾群中把握它们的差异、排斥甚至对立,全面地研究矛盾的复杂关系。
②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它要求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把它们作为解决其他矛盾的出发点。
2.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①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②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③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2)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
(3)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事物的运动变化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连续的、渐进的变化。质变则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反映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
二、典型题(历年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 )。
A.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B.事物的发展、变化引起物质的运动
C.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D.事物的多种联系形式
【答案】A
【解析】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时时刻刻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也就是在运动;同时,运动存在和表现于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之中,即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2.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客观实在性
B.直接现实性
C.自觉能动性
D.社会制约性
【答案】B
【解析】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D两项是理论和实践都具有的共性,A项是物质和实践都具有的共性,而实践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能把理论变为现实,改变客观事物的物质活动。
3.“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就是大道理。”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 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B.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C.要尊重客观规律性
D.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要求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4.我国灿烂优秀文化中,有不少言简意赅的成语寓于哲理,尤其是具有批判意义的成语很耐人寻味。下列成语中否认了联系具有客观性的是( )。
A.竭泽而渔
B.照猫画虎
C.东施效颦
D.指鹿为马
【答案】A
【解析】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竭泽而渔”的直接意思是指淘干了水塘捉鱼。这种做法割裂了鱼和水之间的固有联系,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5.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答案】A
【解析】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包含两层含义:(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互相贯通;(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学会矛盾同一的思维。矛盾的同一性原理正揭示了和谐社会的本质。矛盾的斗争性、普遍性何特殊性三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但不是直接的辩证法依据。
6.下列表述符合辩证法思想的是(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②是指这个(事物)就是那个(事物),那个也就是这个,本质上否认了事物之间的界限,是相对主义诡辩论而非辩证法;③④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亦属辩证法。
7.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与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答案】A
【解析】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滥挖甘草虽获取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引发了沙尘暴,这忽略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本质是忽略了联系的普遍性。
8.“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答案】C
【解析】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式和表面特征,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联系,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要求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题中老虎所犯的错误,就在于它割裂了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只看到了百兽畏狐而走的表象,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看到百兽是畏虎而走的真实本质。
9.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就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 )。
①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④意识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①与本题无关。②③正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④错误,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错误的意识并不能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10.在中国功夫中,太极拳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主张用“四两拨千斤”来以柔克刚,这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哲学观念。可见( )。
A.有些事物是运动的
B.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C.有些事物是相对静止的
D.应该用辩证的思想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
【答案】D
【解析】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只有事物之间存在互相联系,才能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动”和“静”、“刚”和“柔”、“四两”和“千斤”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太极拳正体现了应该用辩证的思想把握事物运动规律的哲理。故选D。
11.3G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它以手机语音功能之外的无线上网、手机电视等数据功能为特色。按3G标准生产的手机问世后,人们可以购机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网络游戏、移动电邮、移动搜索、传输音像、网络电视等。这说明( )。
A.人们可以创造一定条件建立多样性联系
B.必须创造规律促使现有事物发生变化
C.应该彻底否定旧事物
D.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事物
【答案】A
【解析】3G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而是数字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通信、上网、看电视这些事情在技术未达到一定水平之时,彼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就是人类能够创造一定的条件,就能使这些事情发生一定的联系,即彼此之间建立了多样性的联系。
12.事物内部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否定方面指( )。
A.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C.事物中的消极方面
D.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
【答案】B
【解析】事物内部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因素(方面)是指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因素(方面)。否定因素(方面)是指事物内部促使其自身消亡的因素(方面)。
1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 )观点。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朴素辩证法
【答案】D
【解析】题干中这句话出自《老子》(也称《道德经》)第二章,含义是: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形成,高和低相互对立而包含,音和声相互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相互对立而随顺。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它直观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猜测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14.下列事例属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的有:( )。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B.人到中年
C.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D.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案】A
【解析】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亦称“部分质变”,它是表明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的哲学概念。事物在进行根本的、整体的性质变革之前,在量变过程中所发生的阶段性或局部性的质变。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有两种情形:(1)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但在发展过程中,事物的某些较次要的性质或属性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显现出阶段性。(2)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指事物就全局来说性质未变,而其中个别部分或方面发生了性质变化。
15.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以一首古诗为背景,主要涉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一考点,意在考查应试者对影响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相关因素的理解。诗中强调“一毛轻”、“枉费推移力”,说明移巨舰到江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从中体现的哲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制约,要按规律办事;②的观点是错误的;③的说法与题干无关,题中并未涉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违背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有( )。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五德终始,循环不已
C.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AB
【解析】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前进的、上升的。A项否定了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性。“五德终始,循环不已”否定了历史发展的前进性。“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观点正确,不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越是形势好了,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条件好了,越要保持传统。”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B.外因也可以成为事物发展的依据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D.条件决定一切
【答案】AC
【解析】题干中涉及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对立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促进事物健康地发展。
3.下列命题中,体现辩证法思想的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答案】ABD
【解析】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天不变,道亦不变”是形而上学的思想。形而上学将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或者把变化看作是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量变。
4.地铁从规划到运营,是一个庞大、复杂、多行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和完整的产业链,地铁可为地产、机械、建材、通信、广告等近30多个相关产业带来发展机遇。这表明(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C.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D.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答案】AD
【解析】地铁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所涉及的多行业、多专业都说明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但这些相关的专业都是为地铁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故本题选A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B项错误。C项本题未体现。
5.下列属于因果关系范畴的是( )。
A.播下良种在先,粮食丰收在后
B.适度灌溉在先,粮食丰收在后
C.治理施肥在先,粮食丰收在后
D.看见闪电在先,听到雷声在后
【答案】ABC
【解析】因果关系是一事物引起另一事物发生的关系,引起另外一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一种现象造成的现象是结果。它们之间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不等于说有先后关系的就一定是因果关系。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才可确定为因果关系。D项看见闪电在先,但这并不是雷声发生的原因,不构成因果关系。
6.金刚石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因其碳结构的属性,在高温环境下不稳定。随着纳米材料的出现,不久的将来,纤锌矿氮化硼或许将成为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在各个工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这则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科技的发展可以创造新的物质
【答案】ABC
【解析】在题干中,金刚石原本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别的物质将有可能成为最硬的物质,这说明,认识和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制造新的最硬的物质的目的是广泛应用于现实。故本题选ABC。
7.牛顿写道:“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问,就其本身和本性来说,均匀地流逝而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 )。
A.牛顿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B.牛顿认为时间、空间、外在情况这三者是相互独立、无关的
C.牛顿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牛顿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答案】BC
【解析】牛顿虽然是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但却不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这两句话包含着明显的绝对化主张,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因此,A、D项错误。
8.2009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介绍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2008年四季度出台实施的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应该说产生了明显的成效。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前进路上还有不少的困难和矛盾。这段材料体现了( )。
A.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B.事物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事物之间都存在互为因果关系
【答案】AC
【解析】在材料中讲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矛盾,但并未指出好坏两方面;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证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变化过程;虽然发展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矛盾,但一揽子计划取得的成效是主要的,说明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本题没有体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9.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表现为( )。
A.否定是自我否定还是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还是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C.否定是“扬弃”还是“抛弃一切”
D.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还是否定就是否定
【答案】ABCD
【解析】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肯定与否定是辩证的统一;与此相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否定就是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绝对否定,反之,肯定就是肯定一切,是不包含否定的肯定。正确答案为ABCD项。
10.古人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中国历史,似乎印证了这一点。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蜂起,此为分;秦始皇兼并六国,此为合;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继有楚汉之争,此为分;刘邦消灭项羽,创建汉朝,此为合;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此为分;司马炎灭魏建晋,此为合;东晋灭亡,南北朝对峙,此为分;隋文帝代周建隋,此为合;隋、唐之后,出现五代十国,此为分;赵匡胤创建宋朝,此为合……由此而论( )。
A.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趋向是自己的对立面
B.历史的演化具有循环性,故而循环论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C.历史的演化存在着重复性,但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回复
D.合、分作为历史演化交替出现的两种趋势,无主次之分
【答案】AC
【解析】合与分作为一对矛盾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合与分是彼此的对立面。历史的演化诚然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但这种重复绝不是周而复始的简单重复,而是向着更高层次演化的螺旋上升,循环论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它夸大了事物演化的循环性,否认了事物演化的上升性。合、分作为历史演化交替出现的两种趋势,合为主流,合的历史大大长于分的历史。
(三)判断题
1.“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知行合一。( )
【答案】√
【解析】“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出自中国哲学家王夫之的知行观。其中,王夫之提到:“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在这里,他把“知行”作为统一的整体,而且以“行”为重点,在学习和修养上着重于“动”、着重于“行”,主张以“行”来衡量知识的真伪虚实和深浅得失,通过“动”、“行”使知识发挥效能。
2.事物运动全过程的辩证图案是: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 )
【答案】×
【解析】事物运动全过程的辩证图案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3.形而上学把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或者把变化看作是由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量变。( )
【答案】√
【解析】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的哲学概念,其特征是静止、孤立、片面地看待事物。
4.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注意“适度”的原则,根据情况决定能不能超越和破坏事物的度。( )
【答案】×
【解析】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不能主观随意地超越和破坏事物的度,也就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
5.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和感觉相类似的特性。( )
【答案】√
【解析】列宁说过:“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