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宏观经济学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一、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的衡量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简写为GDP)
GDP是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是用货币来计算的。
名义GDP和实际GDP可以说明GDP的变动是由产量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名义GDP(货币GDP)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实际GDP是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2.国民生产总值(简写为GNP)
GNP以国民(或要素)为标准。
GDP和GNP的关系:GDP和GNP在统计思想上反映了是按国土原则还是国民原则进行。它们在统计方法和主要内容上是一致的,其差额发生在国外要素支付净额这一项目。
若把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定义为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这样GDP就可通过GNP减去NFP获得,即:GDP=GNP-NFP。
3.国内生产净值(简写为NDP)
国内生产净值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补偿了资本损耗以后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用公式表示为:NDP=GDP-折旧。
4.国民收入(简写为NI)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总和。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助。
5.个人收入(简写为PI)
个人收人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的总和,包括劳动工资、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和利息收入、政府的福利补贴转移支付等。
PI=NI-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债券利息+政府转移支付。
6.个人可支配收入(简写为PDI)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在缴纳各种税后的收入总和。PDI=PI-个人所得税=储蓄+消费。
7.绿色GDP
绿色GDP是一个衡量生活水平的指标,它从传统GDP中减去自然资源基础的减少。这一指标将更好地说明某一经济活动是增加一国的财富,还是通过耗尽自然资源而减少财富。
二、国民收入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其中,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生产法
生产法即从生产的角度,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2)支出法
支出法即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单位(居民、企业、政府、进出口部门),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来计量GDP的方法。
如果用字母C表示消费,用I表示投资,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X-M)表示净出口,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表示为:GDP=C+I+G+(X-M)。
(3)收入法
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GDP。
【例1】按收入法核算GDP时,以下哪项应计算在内( )
A.工资、利息
B.利润、租金
C.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D.以上均是
【答案】D
【解析】收入法又称分配法,是指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三、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1.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为了分析简便起见,先不考虑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入。
在两部门经济中,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所以有GDP=Y=C+I;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储蓄被定义为国民收入中当前未被用于消费的部分),用字母S表示,这样国民收入就为Y=C+S,即GDP=Y=C+S。由于按支出法和按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相等,故有:GDP=C+I=Y=C+S,得出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投资恒等式的含义是:消费者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那部分收入(即储蓄S)等于未归于消费者手中的产品的价值(即投资I)。
2.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现在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经济。政府部门加入经济运行会使经济运行过程中加入两个经济变量:政府支出和税收。其中,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分别用G和T表示。
根据定义,私人储蓄(S)等于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
即S=Y-C-T 【1】
从总支出方面来看,在三部门的条件下,三部门经济中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和政府支出(G),
即Y=C+I+G 【2】
从公式【1】和公式【2】,可以推出I=S+(T-G)。等式左边为投资,右边仍然为储蓄,其中的S为私人储蓄,(T-G)是政府税收减去政府支出的余额,称为政府储蓄。因此公式I=S+(T-G)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3.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即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境外部门)。国外部门加入经济运行会使经济运行过程中又加入两个经济变量:出口(X)和进口(M)。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即GDP=C+I+G+(X-M);假定总收入不变,这样,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为:C+I+G+(X-M)=C+S+T,可以推出I=S+(T-G)+(M-X)。其中,等式左边为投资,右边仍然为储蓄,其中S为私人储蓄,(T-G)是政府储蓄,而(M-X)是国外部门所获得的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即国外部门所获得的净收入,因此可以称外国储蓄。这样I=S+(T-G)+(M-X)的等式代表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例2】(多项选择题)从支出角度来看,GDP由( )构成的。
A.净出口,消费,投资
B.私人消费,政府消费,净出口,固定资本形成
C.政府消费,净出口,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
D.私人消费,政府消费,净出口,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
【答案】AD
【解析】GDP=C+I+G+(X-M),其中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M表示净出口。而消费又包括政府购买和个人消费,投资又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
四、消费、储蓄和投资
1.消费理论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假设或三个前提上:
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其中,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C和收入的增量△Y之比率,其公式为: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