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章 历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能够制造工具,实现了人与动物质的区别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答案】C
【解析】是否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他们已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他们制造的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为“旧石器时代”文化。
2.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
A.浙江余姚
B.陕西蓝田
C.安半坡
D.云南元谋
【答案】A
【解析】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3.发现于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属于
A.河姆渡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仰韶文化
D.龙山文化
【答案】C
【解析】C项,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A项,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B项,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D项,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4.已开始过上定居生活的古人类有(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距今7千年至5千年,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人们过着定居生活,进入原始农耕时期。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
5.下列中国古人类中,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的有(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半坡人④河姆渡人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母系氏族社会是指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为了求得生存,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群居生活,构成最早的人类社会,原始社会从此开始。距今5600~6700年之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已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人们过着定居生活,进入原始农耕时期。
6.“二里头文化”所证实的是( )
A.夏朝的历史
B.商朝的历史
C.西周的历史
D.春秋的历史
【答案】A
【解析】我国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二里头文化”,证实了与史籍记载相符的夏朝的历史。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7.著名商代文化遗址殷墟中,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是( )
A.甲骨文
B.古陶器
C.青铜器
D.竹简
【答案】A
【解析】文化遗址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众多的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商代历史和古文字留下了丰富资料,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8.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铸造于( )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春秋时期
【答案】B
【解析】青铜铸造是商代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代青铜器不仅形制雄伟,而且工艺精湛。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的青铜礼器。
9.“武王伐纣”推翻的王朝是( )
A.夏
B.商
C.周
D.秦
【答案】B
【解析】商朝末期,商纣王治国“无道”,遭到周武王的讨伐,武王联合周边多种军事力量,打败了商纣王,推翻了商朝。这里武王是周武王,所伐之“纣”是商纣王。
10.对分封制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是巩固奴隶制政权
B.其核心是封疆授爵
C.分封的主要标准是血缘
D.其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西周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以血缘为标准,把国家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世代享用,并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分封制放权于地方诸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发展趋势有:( )
①从分裂走向统一 ②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③从土地私有走向土地公有 ④民族融合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12.战国七雄中,位于今北京地区的诸侯国是( )
A.秦国
B.赵国
C.齐国
D.燕国
【答案】D
【解析】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A项,秦国主要在今天的陕西地区。B项,赵国主要在今天山西地区。C项,齐国主要在今天山东地区。D项,燕国主要在今天北京地区。
1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中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军队战斗力也不断增强,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ABC三项,均是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
14.“商鞅虽死,其法犹存”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变法内容符合奴隶主贵族利益
B.新君王的支持
C.新法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D.新法使秦国完成了统一
【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有“商鞅虽死,其法犹存”的说法。A项,商鞅变法很多政策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B项,新君的支持,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不是其变法影响后世的历史原因;D项,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15.战国时,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荀子
【答案】B
【解析】A项,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仁政”;B项,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墨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尚贤”;C项,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D项,荀子也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16.下列人物的思想观点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的是( )
①老子 ②孔子 ③孟子 ④韩非 ⑤孙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B
【解析】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仁”、“为政以德”等,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们都关注民生,主张实行“仁政”,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17.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邗沟
【答案】B
【解析】A项,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B项,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了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既可免除水灾,又可灌溉田地,为四川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创造了条件。C项,灵渠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D项,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
18.公元前221年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是由于发生了( )
A.葵丘会盟
B.商鞅变法
C.赢政统一中国
D.楚汉之争
【答案】C
【解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统一中国,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并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9.秦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县制
C.郡县制
D.府州制
【答案】C
【解析】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三司;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20.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禁止儒学传播
B.摧残文化
C.打击神仙迷信活动
D.加强专制,巩固统一
【答案】D
【解析】战国时期,思想及文化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而秦国是推行实践法家思想与政策的国家,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
2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
A.赵括
B.陈胜、吴广
C.项羽、刘邦
D.蒙恬
【答案】B
【解析】秦朝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公元前209年,农民起义的领导人陈胜、吴广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口号发动了农民起义,史称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的汉初统治者采取一些休养生息政策。
22.“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条件中,不包括( )
A.西汉统一强大
B.西域归属中央
C.汉文化发达
D.平定匈奴
【答案】C
【解析】“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条件有:①政治上,西汉统一强盛,边疆国家大多归顺西汉,②军事上,取得对匈奴的作战胜利;③经济上,国内稳定经济发达,物品丰富,出现交换的需要;④西汉皇帝的开放思想的推动作用。
23.公元前60年设置的西域都护( )
A.是汉政府管理西域的最高机构
B.职责是沟通汉与西域的联系
C.使汉与西域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D.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答案】D
【解析】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保护商旅往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4.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这主要因为它( )
A.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B.是构思巧妙的地动仪
C.能够测定地震方向
D.是世界上最早测出地震方向的仪器
【答案】D
【解析】张衡是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他发明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西方制作的类似仪器要早一千七百多年。
25.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其著作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人物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
D.秦越人
【答案】B
【解析】A项,华佗被誉为“神医”。B项,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基础。CD两项,扁鹊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名越人,又号秦氏,因医术高超,被当时广大老百姓尊称“神医”。
26.下列史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是( )
①巨鹿之战②官渡之战③淝水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答案】D
【解析】①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经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②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200年,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④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此战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③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此战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导致南北朝局面的出现。
27.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
A.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D.推动了土地国有化
【答案】D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28.屯田制的实质是( )
A.封建土地国有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C.特定环境下的权宜之策
D.招募流民垦荒的制度
【答案】A
【解析】屯田制是指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9.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 )
A.《齐民要术》
B.《缀术》
C.《农政全书》
D.《水经注》
【答案】A
【解析】A项,《齐民要术》是北朝人贾思勰著述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B项,《缀术》是南朝杰出科学家祖冲之著的。C项,《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著作。D项,《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的著作。
30.下列关于范缜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比较系统地批判了神学迷信
B.人的精神与形体相互分离,人死精神不死
C.形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二者相互结合
D.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亦死
【答案】B
【解析】范缜是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他的代表作《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B项,所述内容与范缜的思想相反。
31.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是( )
A.陶潜的诗
B.顾恺之的绘画
C.王羲之的书法
D.云冈石窟的浮雕
【答案】C
【解析】“飘若浮云,娇若惊龙”形容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东晋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黄庭经》等。王羲之对楷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娇若惊龙”。
32.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隋唐两朝沿用的是( )
A.均田制
B.科举制
C.移风易俗
D.联姻制
【答案】A
【解析】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33.三省六部制创立于(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答案】A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创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被沿袭下来。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4.武则天之所以被史学界肯定,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助理政事
C.她能重用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答案】D
【解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是看这个人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史学界肯定武则天的最主要原因是在她统治的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35.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攻打陈朝
B.巩固隋朝的统治
C.巡游享乐
D.攻打高丽
【答案】B
【解析】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以南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随决定开渠,其目的是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控制,巩固隋朝的统治。
36.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答案】B
【解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是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A项,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原因,CD两项,是唐朝政治腐败的表现。
37.唐朝著名僧人玄奘最突出的贡献是( )
A.把天竺的熬糖法带回国内
B.使唐朝到西域的道路得以沟通
C.促进了中印之间文化交流
D.将中国的建筑技术传到了天竺
【答案】C
【解析】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行,并著有《大唐西域记》,其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促进了中印之间文化交流。
38.唐代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医药学成果的医学著作是( )
A.《唐本草》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千金方》
【答案】D
【解析】《千金方》是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代孙思邈著,该书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医药学成果,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3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谁的著名诗句?(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陶潜
【答案】B
【解析】贵族人家里飘出酒肉的香味,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民贵差距大,平民生活缺少保障的现象。出自杜甫著名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0.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条件是( )
A.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可靠保障
B.封建土地买卖和兼并现象得到禁止
C.封建政府手中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
D.封建地主占有的土地交由政府分配
【答案】C
【解析】485年,北魏孝文帝开始推行均田制。北魏政府之所以能实施均田制,其前提条件是当时因长期战乱而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不会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保护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均田制才能得以实施。
41.在王安石推行新法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 )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帝
【答案】A
【解析】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都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这必然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变法受到强大阻力。
42.元朝时,负责管辖澎湖和台湾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理藩院
D.澎湖巡检司
【答案】D
【解析】A项,西域都护是汉宣帝时在西域设置。B项,宣政院是元世祖设立的中央政府的官署,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它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C项,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D项,澎湖巡检司设立时间为1292年,是元朝政府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
43.毕升发明的活字版用的活字是( )
A.铜活字
B.铅活字
C.木活字
D.陶活字
【答案】D
【解析】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毕升的胶泥活字传到朝鲜后被称之为“陶活字”。
44.《资治通鉴》的突出特点是( )
A.纪传体
B.编年体
C.总结历代治国得失
D.断代史
【答案】B
【解析】《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45.宋词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市民队伍的壮大
C.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D.优秀词人的不懈努力
【答案】A
【解析】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都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宋词繁荣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6.正式建立清朝的是( )
A.努尔哈赤
B.多尔衮
C.顺治
D.康熙
【答案】C
【解析】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
47.“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这副对联称颂的民族英雄是( )
A.郑和
B.郑成功
C.戚继光
D.文天祥
【答案】B
【解析】“荷虏”即荷兰殖民者,这副对联称颂的就是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英雄事迹。
48.1689年,中俄为解决两国东段的边界问题而签订的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A
【解析】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肯定了我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河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
49.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农桑辑要》
D.《天工开物》
【答案】D
【解析】A项,《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医学集大成者。B项,《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C项,《农桑辑要》是中国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D项,《天工开物》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50.明清小说思想方面的共性主要体现在( )
A.反传统道德
B.反封建
C.反专制
D.反清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古典小说蓬勃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表达了人民的意愿。共同点是反封建传统,突出个性,反映现实问题。
二、材料题
1.以下材料均摘自《后汉书》,请阅读
材料一:诏曰:“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联甚愍之……议省刑法。”
材料二:诏曰:“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材料三:诏曰:“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
材料四:诏曰:“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材料五: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请回答:
(1)这些诏书是谁下的?请概括其内容。
答:这些诏书是汉武帝刘秀下的。其内容有:省刑法,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减轻赋税,实行三十税;提倡节俭等。
(2)这些诏书使国家出现了什么局面?史称什么?
答:诏书的实施,使汉政权的得到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2.阅读以下材料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军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兵,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摘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两句成语是什么?
答:材料中的两句成语是“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
(2)这次著名战役的名称是什么?作战双方是谁?
答:这次战役是淝水之战。作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3)这次战役的结果怎样?为什么?
答:战争结果是东晋胜利,前秦失败。原因:前秦兵虽多,但战斗力不强;秦军战线拉得过长;秦军不得人心;秦军指挥有误。东晋兵虽少,但战斗力强;团结战斗;指挥正确。
3.阅读下列材料: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秦失其政而陈胜发迹;陈涉(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摘自《史记》
请回答:
(1)《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作者是谁?
答:《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
(2)材料中提到了哪几件历史事件?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材料中提到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反映的思想:司马迁把陈胜与商汤、武王并提,肯定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反映了作者承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作用。
4.阅读下列材料:
两税之立,同异于斯(指原来的赋税制度)。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引自《陆宣公奏议》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指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
答:两税法。
(2)实行这种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答: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两税法。
(3)它的实行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①积极意义
两税法的深远影响是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对巩固政权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消极意义
两税法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5.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到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
——引自《元文类》卷四十
请回答: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答:行省制度。
(2)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
答:“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3)这一制度影响如何?
答: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至今天。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该制度以后各朝基本延续下来。
6.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摘自《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上)
材料二:“臣伏见天下官吏,员数极多……致使年老病患者,或懦弱不材者,或贪残害物者,此等之人布在州县,并无黜陟。因循积弊,冗滥者多,使天下州县不治者十有八九……”(摘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卷97)
材料三:“物力穷困,人心怨嗟,朝廷不能抚存,遂使为盗。……惊扰州县,杀伤吏民,恣凶残之威,泄愤怒之气……”(摘自《资治通鉴长编》卷143)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描述了何时的社会状况?
答:上述材料描述了北宋中期的社会状况。
(2)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
答:北宋中期出现了一系列统治危机。
①财政危机:官吏人数极多,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②政治危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穷困,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经常发生;
③边疆危机: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3)统治集团采取了怎样的对策?收效和结果怎样?
答: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由于用人不当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宋神宗死后被废除。
7.阅读下列材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答:由罢丞相可知是明朝;朱元璋。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如何称谓?他们对谁负责?
答: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最高长官是尚书。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
(3)材料中“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答: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机构的变化主要作用就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8.阅读下列材料:
嘉靖四十年,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首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
——引自《明史·戚继光传》
请回答
(1)文中指的两位抗倭将领是谁?
答:戚继光、俞大猷。
(2)戚家军首先荡平何地倭寇?有何战绩?
答:首先荡平浙江倭寇,取得台州大捷。
(3)戚继光为何能肃清东南沿海倭寇?
答:戚继光从地方招募农民、矿工等组建戚家军,训练严格,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加之与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配合,所以倭寇得以肃清。
9.阅读以下材料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摘自《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引文的作者是谁?他是何时的人?
答:作者是黄宗羲。他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2)引文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引文反映了作者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他重视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发挥了孟子的民本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3)作者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影响?
黄宗羲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明夷待访录》是其主要代表作,这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他在书中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权,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
10.阅读下列材料:
丁口之输赋,其来旧矣。至我朝雍正间,因各疆吏奏请以次摊入地亩,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曰丁随地起。……昔杨炎并租庸调为两税,而丁口之庸钱并入焉。明嘉靖后行一条鞭,均徭、里甲与两税之一。丁随地起非权舆于今日,亦日通三变,使民不倦而已。
——引自《清史稿》
请回答:
(1)唐朝实行什么赋税制度?
答: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
(2)明朝嘉靖后实行什么赋税制度?由谁制定?
答:张居正制定的一条鞭法。
(3)清朝实行什么赋税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地丁银制度。积极作用:
①削弱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
③人口统计也变得相对客观、真实,这也是乾隆时期人口骤增的原因之一;
④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大量剩余劳力可以流动,从事租佃、佣工、经商、手工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活跃。
三、问答题
1.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答:“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因为:
(1)商朝拥有辽阔的疆域,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
(2)商朝的青铜制造和青铜艺术具有独特风格,其铸造技术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3)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商朝的天文历法也具有世界水平,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因此,可以说商代文明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基石。
2.试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
答:(1)对秦始皇的评价
①秦始皇的功:
a.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为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在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在文化上,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
第四,在军事上,派兵出击匈奴、修筑长城,保护了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派兵攻打越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②秦始皇的过:
a.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b.把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加在劳动人民头上,实行“族诛”、“连坐”等严酷的法律,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他死后不久农民起义爆发了,秦朝短命而亡。
(2)对汉武帝的评价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①汉武帝的功:
a.颁布推恩令,巧妙地解决了困扰汉王朝多年的同姓诸侯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b.发动大规模对匈奴作战,有效缓解了匈奴对汉王朝边境地区的威胁,为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c.求贤若渴,重视人才,提高了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效率。
d.扩大了国家的疆土和统治范围,历史上第一次将西域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范围,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
②汉武帝的过: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强化思想统治的同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b.好大喜功,浪费国家的民力、军力和财力,发动了一些意义不大却损失巨大的战争。
c.好迷信,渴求长生不老,既耗费了大量财力又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
d.统治期间,税负劳役繁重,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基础的稳固和百姓安居乐业。
3.试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答:(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
②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③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原因;
④冯太后与孝文帝接受了汉文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动者。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②制定俸禄制,杜绝官吏贪赃枉法,严惩贪污。
③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5年正式迁都洛阳。
④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4.请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答:(1)原因是:
①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并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一些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④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局势相对稳定;⑤江南地理条件优越。
(2)表现主要为:
①湖田大量开辟,南北方种植技术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②纺织技术进步快,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发展起来;③冶铸业也发展起来;
④制瓷业水平高,商品经济初步发展,城市开始繁荣。
5.概括隋朝与秦朝的共同特征。
答:都是在经历了长期分裂后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封建王朝;都创建了一批对后来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的制度;都兴建了举世罕见的浩大工程;都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都是非常短命的封建王朝;都为后续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有益借鉴,而促成后者出现盛世局面。
6.唐中期为什么实行两税法?其意义和作用如何?
答:(1)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①政治原因
a.朝廷与地方藩镇之间的收入竞争;
b.社会矛盾激化。
②经济原因
a.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逐步瓦解;
b.赋役负担加重,农民大量逃亡,朝廷税源日益减少。
(2)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意义和作用
①两税法的作用
a.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b.改变了自战国以来已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c.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②两税法的意义
实行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7.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分析唐前期由兴盛但很快走向衰落的原因。
答:(1)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755~763年的安史之乱。
(2)原因:
①唐朝初期,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继续推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从而巩固了统治,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②唐玄宗即位后,前期励精图治,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开元盛世”,但是统治后期,政治极端腐败,宦官当道,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此走向衰落。
8.王安石为什么要实行变法?请结合史实说明,通过变法限制大地主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措施有哪些。
答:(1)实行变法的原因: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具体表现如下:
①军费、官俸和“岁币”开支过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②农民负担严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③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王安石实行了变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