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中国历史

1.中国古代历史

(1)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1世纪~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771年)

夏: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为成汤所灭。

商: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武王伐纣(前1046年),中国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2)东周: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颁布《秦律》,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

(4)汉:西汉和东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公元25年~220年)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晁错上“削藩策”;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

“光武中兴”。

清议与党锢之祸。

太平道与黄金大起义。

(5)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

官渡之战:200年,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火攻曹军,曹军大败,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三国鼎立:220年,曹丕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建吴国,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两晋十六国:八王之乱。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

(6)隋、唐(公元581年~618年~907年)

隋:设科举;三省六部制;均田制与府兵制;

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7)宋:北宋和南宋(公元960年~1127年~1279年)

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靖康之变;岳飞抗金。

耶律阿保机统一辽;元昊建夏;完颜阿骨打建金。

(8)元(公元1206年~1368年)

行省制度;

红巾起义。

(9)明(公元1368年~644年)

改革:废中书省和丞相,设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一条鞭法。

对外: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利玛窦。

(10)清(公元1616年~1911年)

李自成攻占北京;

郑成功收复台湾;

设置台湾府;

在西藏设驻藏大臣;

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2.中国近代史(公元1840年~1919年)

(1)列强侵略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直接导火索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战后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1860年,英法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英法联军洗劫和烧毁了圆明园。战后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沙俄以“调停有功”自居,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割让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1895年,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政府被迫与日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26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发动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1900年8月16日北京城沦陷,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珍宝被洗劫一空。1901年9月7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

兴起:1851年1月13日洪秀全、杨秀清在广西领导发动了金田起义,开始了轰轰烈烈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经历“永安封王”,及围长沙,克武昌等战役,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于此,为了打开局面,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伐;派胡以晃、赖汉英率兵西征;并连下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天国进入鼎盛时期。

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使之无法实现;1859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这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

衰败: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了一次公开的分裂,史称“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使太平军元气大伤,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失守,太平天国走向覆灭。

(3)洋务运动

定义: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廷中一批思想较为开放的大臣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革新运动。

口号: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代表人物:奕、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主要成果: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由曾国藩创办,洋务派开办的最早的企业);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建,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轮船招商局(1873年由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规定官督商办,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汉阳铁厂(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

评价:洋务运动进行了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例】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这次运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为中国迈入现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阐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B.在这次运动中,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C.在这次运动中,李鸿章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D.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答案】C

【解析】C项,李鸿章创办的是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是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4)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

定义: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发动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过程:

a.公车上书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组织发动下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

b.创办保国会

亦称强国会,机关刊物《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c.与顽固派的论战

就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与顽固派(也称守旧派)展开论战。

d.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等

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结局:新政被废除(除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出逃;“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

(5)辛亥革命

兴中会

兴中会是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的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创立合众政府。

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孙中山借助会党力量在广州发动了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起义由陆皓东制作青天白日旗为旗帜。

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由兴中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华兴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光复会(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合并而成,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等任庶务;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其机关刊物是《民报》。

自1906年起,同盟会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在湖北武昌爆发了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史称“武装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由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蒋翊武、熊秉坤、孙武、张振武等人领导发起。武昌起义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6)北洋军阀统治

袁世凯

a.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c.1915年12月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三大派

a.直系军阀: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头目是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由美国、英国在后支持。

b.皖系军阀:分布在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头目是段祺瑞、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由日本支持。

c.奉系军阀:分布在奉天、黑龙江、吉林,头目是张作霖、张学良,由日本支持。

3.中国现代史(公元1919年~1949年)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五四运动(1919年5月~6月)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在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要求,被与会列强代表拒绝,列强还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主,并有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请愿、罢工,表达对软弱的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愤慨。此运动被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初步发展

a.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嘉兴南湖上的一条红船上举行。党的“一大”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出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b.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对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在中共的领导下,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兴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包括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总罢工。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共三大正式确定了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正式开始。

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共领导下,配合北伐进军,先后于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第一、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3月21日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则终获成功。

北洋军阀的混战

1916年,袁世凯病死,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三系分别受到英美日等列强的支持,从而展开了北洋军阀的混战。

a.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被直、奉军击败,段祺瑞下野。

b.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再次获胜,奉系败退关外,曹锟通过贿选成为总统。

c.1924年张作霖发动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北京政变”,直系统治土崩瓦解。北京政权落入奉系军阀手中。

d.1926年国共合作,在苏联支持下北伐,直系吴佩孚、孙传芳被北伐军击败,直系到此消亡。

e.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灭亡。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指1926年到1927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7月9日,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十万人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北伐军首先向吴佩孚部队盘踞的湖南、湖北进军。叶挺领导第四军独立团是北伐先锋,在湖北汀泗桥、贺胜桥击溃吴佩孚主力;与此同时,北伐军一部向江西进军,占领九江、南昌,一举歼灭孙传芳主力。冯玉祥部也积极响应北伐军,至此,北伐战争的胜利大局已定。

四•一二事变

1927年4月12日凌晨,大批青红帮武装流氓冒充工人从租界冲出,向分驻上海总工会等处的工人纠察队发动突然袭击。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强行将工人纠察队缴械,驻在上海的帝国主义军队也纷纷出动,帮助蒋介石屠杀革命群众。接着,蒋介石下令解散上海总工会,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者。随后,东南各省以“清党”为名,大规模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南方陷入反革命制造的白色恐怖之中。

七·一五事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宣布“分共”主张,停止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结束。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

【例】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  )的思想。

A.游击战争

B.农村包围城市

C.支部建在连上

D.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答案】D

【解析】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答案选D。

⑪三大起义

a.1927年8月1日,由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南昌发起了针对中国国民党反共政策的武装起义。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

b.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了一次武装起义。

c.1927年12月11日,为了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在张太雷、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等领导下,在广州发动反抗国民党右派的武装起义,这是中共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一次大胆尝试。

(2)土地革命时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的宁冈,在附近几个县大力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的建立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转战赣南、闽西地区,在上述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的配合下,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这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中央苏区,又称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地。其主要武装力量为红一方面军。

红军五次反围剿

1930年冬,蒋介石在与阎锡山、冯玉祥的中原大战中获胜,使其有了"围剿"红军的力量和时机。蒋先后对中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前四次均以失败告终。1933年9月蒋调集约50万兵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博古、李德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经过11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1935年)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实际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西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的一次“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

陕甘革命根据地是1932年刘志丹等在陕北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并保留下来的唯一完整的一块革命根据地。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陕北根据地,在陕北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西北办事处,1937年9月6日办亊处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转变为抗日民主政权的政治体制。

(3)抗日战争时期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淞沪会战

又称八一三战役,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持续了三个月。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中日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战役毙伤日军4万余人,国方也付出约30万军人伤亡的代价。这次会战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八路军的建立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1937年9月11日,八路军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但人民群众习惯称这支部队为八路军。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一场继淞沪会战之后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战役。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百团大战

发生于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间,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率领的军民发动的以破坏华北日军所侵占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参加作战的中国军队包括八路军120师、129师和晋察冀军区与当地民兵,是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之后参与较具规模的战役。战争第一阶段统计共达一百零五个团参战,因此定名为百团大战。

延安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运动开始;到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止。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中共七大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中共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中共七大。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通过了刘少奇修改党章的报告及新党章,并第一次提出要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由于蒋介石军队大多退至西北、西南地区,为了拖延时间以便美国帮其运兵接收日占区,同时也为打内战做准备,蒋介石先后发了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为了揭穿蒋介石的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飞赴重庆参与谈判。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解放战争时期

中原突围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原解放区成了蒋介石向华东、华北乃至东北发兵的重要障碍,也是全国解放区的前沿,因此它便成了国共双方都十分看重的战略枢纽。1946年6月23日,蒋介石派兵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核心地带宣化店,致使全面内战爆发。共产党被迫开始全线撤退,将主力调往延安地区,史称“中原突围”。

反守为攻

1947年初,国民政府做出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共产党根据地的新战略。在陕北,中共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的胜利;在山东,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另外,由于国民政府集中兵力进攻延安及山东解放区,导致后方兵力空虚,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2月间,共产党发起了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西会战)、淮海战役(徐蚌会战)和平津战役(平津会战),击溃、消灭、收编了国民革命军的主力近150万人。1949年4月,国共举行了北平和谈,国民政府拒绝在和谈协议上签字。随后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国民党当局被迫放弃南京直至败退台湾。

全国土地会议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柏坡村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于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和乡村在土地改革以前的一切债务;以乡或村为单位统一分配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所有权归农户所有。 土改前的土地契约、债约一律缴销;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他营业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这是一个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七届二中全会,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发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首都、纪年等决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