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中国古代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夏商西周

2.1 考点归纳

一、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

(一)夏朝的建立

1.大禹治水

尧舜时代洪水泛滥,鲧奉舜之命治水,采用堵的方法,九年无功而被赐死。大禹继承其父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努力,采取疏导的方法把江水引入大海,终于解决了水患,从而得到诸夏各部拥护,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长,称“夏后氏”。

2.涂山之会

禹在确立王权后,为了巩固王权,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史称“涂山之会”。这成为夏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之一。

3.夏朝初建

禹死后,其子启立。这种“家天下”的做法与传统的“禅让”制不合,引起东方偃姓部族的伯益起来争位,业已转化为世袭贵族的各部首领支持启,启最终杀掉伯益;其后又有居于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的有扈氏起兵反启,启遂率众前往讨伐。双方在甘(今陕西户县南)地交战。启借“恭行天之罚”的名义与有扈氏作战,在舆论上占了优势。结果有扈氏被剿灭,启的地位得到巩固。

(二)夏代的阶级结构与国家制度

1.设置官僚制度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王以下设百官,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政教和农业生产;六卿掌军事;车正、牧正、庖正分管车辆、畜牧和膳食。夏朝已冲破氏族血缘关系的束缚,开始按照地域划分统治区。夏朝建立后,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并派九牧进行治理。九牧已不是氏族首领,而是统治一方的地方长官。

2.营建王都和宫殿

禹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启都安邑(今山西夏县)。

3.制定典章制度

如“夏礼”、“夏训”;也有了简单的赋税制度,传说夏后氏九一而贡。还制定了刑法,禹刑是夏代刑法的总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刑法。夏朝建立了监狱,著名的监狱叫“夏台”,也叫“钧台”。

4.建立了军队

军队的装备有用铜制作的兵器和铠甲。

(三)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

第三代国君太康(启之子)在位时,政治腐败,且王族内部兄弟争位,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有夏氏统治力量受到削弱。东夷有穷氏首领弈乘机起兵攻入夏都,夺取了王位,太康逃亡,史称“太康失国”。

后来太康侄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今河南虞城)重新积聚力量,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浞父子,中兴夏朝,史称“少康中兴”。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出现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

(四)夏朝的灭亡

夏朝共传历471年,共有十七君。最后的国王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桀。他生活奢侈腐朽,筑倾宫、瑶台以享乐,暴虐其民,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此时东部的商部族日益强大,公开反抗夏的暴政,最终以商汤为首的诸侯联军,与夏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野,桀战败逃走,后死于南巢,夏朝至此灭亡。

(五)考古中的夏文化

1.二里头文化

(1)时限

二里头文化是与夏文化最为接近的考古学文化。于1959年发现河南偃师县的二里头,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5~前1625年之间。类似遗址在豫西,晋南也发现。

(2)类型

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二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

2.夏商周断代工程

(1)缘起

我国有确切记载的年代只能上推至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在此以前的10位周王只有厉王、穆王有确切纪年,其他均缺佚;夏、商也只能讲大约起讫于公元前多少世纪。而夏商周三代在我国古代文明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关系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说的成立与否。就历史学而言,年代学又为重中之重。

(2)研究方式方法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解决夏商周年代问题的科研课题的一项工程。它所涉及的学科包括历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天文学、测年科学等,是对我国上古夏商周三代各个时期相对和绝对年代所做的进一步研究和测定。

(3)工程目标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时期年代学年表,具体目标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精确的年代;商代后期五帝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4)研究途径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是:对于传世文献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收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并进行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的碳-14年代测年。

(5)成果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初步确定夏朝起始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二、商朝及其考古发现

(一)商朝的兴亡

1.商朝的建立

传说有娥氏之女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帝舜任用为“司徒”。相土是契以后商族的著名首领,相传他曾经训练马做运输工具,因此其活动区域颇为广泛。至汤时,商朝国力渐盛,商汤以伊尹为相,伊尹不仅协助成汤处理各种军政事务,而且向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总结历史经验,筹划灭夏方略。除了伊尹之外,还有仲虺、女鸠、女房等重要谋臣。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河南封丘东)之战中最终消灭掉夏国。建立商,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东南),

2.九世之乱

商朝中期王室动乱。自仲丁后,王朝中衰,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诸侯离叛。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因“诸弟子争棚代立”,商王朝陷入危机,史称“九世之乱”。

3.盘庚迁殷

(1)盘庚迁殷的社会背景

商朝内政不修,宫廷奢侈无度、腐败不堪,且先王内部争权夺位的斗争激烈;贵族势力非常强大,王权衰弱。

黄河下游水患和地力耗尽,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下降。

(2)盘庚迁殷的过程及意义

过程:商代第二十任王盘庚即位,决定改革内政,振兴商朝。其首要措施是把都城从奄迁到殷。迁殷之举遭到了贵族的强烈反对。盘庚在迁都前后反复劝说贵族们要认清时局的艰难,并屡次声明迁都是为了“安定厥邦”。经过激烈斗争,盘庚终于成功迁都,稳定了商朝的政治局势,使社会蓬勃发展,此后的商朝再未迁都。

意义:盘庚迁殷扭转了商朝历史上自“九世之乱”所带来的混乱局面,扭转了商王朝的衰落之势,使商王朝从此走上了中兴的道路,打击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

4.武丁中兴

武丁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乙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武丁先后平定土方、鬼方、羌方的侵扰;又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这时期大大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

5.商朝的灭亡

商朝后期,统治者腐化堕落,荒乱朝政,好大喜功,连年对外进行战争,加速了商王朝的衰落。此时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渐兴起,建立早期国家,武王姬发时国力日盛,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开始了灭商大业,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与商纣在朝歌南郊牧野决战,纣王的部队临时倒戈,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二)商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国家机构的设置

商的官制、军队和刑罚比夏代更加完善。

(1)官制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独揽大权,自称“余一人”或“一人”,表示王权的至高无上。到康丁以后,商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才逐渐确立。

早商时期,最高一级的是师保。这类职官的代表如伊尹、保衡、巫咸、巫贤等,这些人常常集官职与神职于一身,拥有很大的权力。

晚商时期,职官设置才趋于齐备。从殷墟卜辞记载的职官情况来看,商的官吏大致可分为:

a.事务官,名称有尹、臣、小臣等;

b.武官,名称有马、亚、射、卫、犬等;

c.史官,掌管宗教活动和文化事业,名称有卜、作册、史等。

商王朝把它的统治地区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室直接统治的部分,称为“王畿”,畿外是众多方国、部族分布的地区。

(2)兵制

在早商时期和晚商前期,主要是以方国部族为单位的征集制,常备军在商朝整个武装力量中尚处于次要地位。

晚商后期,常备军有了较大发展,军事建制趋于完善,其实力已经超过所征集的诸方国部族的兵力。

商代的作战方式既有步兵步战,也有车兵车战。到商代后期,车战已成为主要的作战方式。

(3)刑法

商代的刑法名目繁多,极其残酷。商有《汤刑》,为成文法,有肉刑、死刑和流放等。死刑有剖腹、脯醢、炮烙等。

2.社会经济状况

(1)从考古发现的情况看,商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居多,石器有石铲、石镰、石刀、石斧等。骨器和蚌器也比较常见,木器偶有发现,青铜农具已开始使用。

(2)农业生产多以集体耕作的方式进行。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脅田”的记载。“众人”又称“众”,是从事农业劳动的奴隶。“脅田”就是奴隶们集体耕作。商代种植的谷类作物有黍、稷、麦、稻等,而以黍、稷为主。

(3)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为青铜铸造业,商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按用途分为礼器、乐器、工具、兵器、车马器等。殷墟出土的商王室祭祀礼器司母戊大方鼎,为商殷青铜器的第一重器,也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此外还有制陶业、制骨器业、纺织业、木工、石工、玉工、漆工、酿酒等。

(3)商代开始出现专业商人,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已使用了货币,时称为“贝”,主要是海贝。海贝因数量不多,不敷使用,又用玉或骨制成玉贝或骨贝,或铸铜贝。

3.甲骨文与金文

商代的文字因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被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字。甲骨文虽仍以象形为主,但已初步具备六书的形态。由于商统治者十分迷信,凡遇祭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这些甲骨文多记录占卜之事,又称卜辞。在少量铜器上亦铸有一些文字,称为铜器铭文,亦称钟鼎文,简称金文。甲骨文中还有不少有关商朝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一些卜辞提到日食、月食和若干星辰名,对气候变化的记录也比较详细。历法上普遍使用干支记日,分一年为十二月,同时使用闰月来调整一年的天数。

(三)商朝的主要考古发现

1.安阳殷墟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其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已发现53座建筑基址。这些宫殿中有的是商王及王室贵族起居、议政和举行典礼的场所,有的是官署机构的所在,有的是用于祭祀祖先神灵的宗庙。

2.偃师商城

偃师商城位于河南偃师县城西的尸乡沟。该城为内城外郭式,城墙用夯土筑成,宫城居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另外两座起拱卫宫城的小城位于宫城左右。城区北部有平民的居住区。

3.郑州商城

郑州商城城址位于郑州市区,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有夯筑的城墙,在城门东北部的较高地带是贵族居住的宫殿区。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安排在城外。

三、西周的盛衰

(一)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起源

周族原居于今陕西渭水中游以北,传说周的始祖母有邰氏之女名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弃,弃是周族的始祖。周为姬姓族,兴起于陶唐、虞、夏之际。周人屡次自称“有夏”,可见周族与夏关系密切,甚至可能是夏族的一个分支。

弃的四世孙公刘时,迁居于豳,社会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公刘之后又九世,传到古公亶父,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他率领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周原一带的土地较肥沃,适宜耕种,周族在这里定居下来。古公亶父在岐周开始了“翦商”事业,后来被追尊为“太王”。古公亶父死,子季历立。这时周在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侯国。

2.周部族的崛起

(1)周文王

周文王,名昌,为季历之子。文王时期,周已相当强大,号称“西伯”。文王在国内改正法度、施行仁政;团结周边诸侯,明确树起抗衡商朝的大旗;灭掉了犬戎、崇等部,为伐纣彻底扫清了道路;并迁都丰邑。为周人基本完成了灭商的前期准备,使周人“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2)有亡荒阅

周文王时,整顿吏治,针对奴隶逃亡的现象大规模清查逃亡的奴隶,称为“有亡荒阅”。这项措施得到了各诸侯贵族的拥护,对巩固周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武王伐纣与商的灭亡

(1)周武王

周武王姬发,是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继承文王遗志,励精图治,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还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还营建新都镐京。这一切为伐商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孟津之会与牧野之战

周武王九年,武王抓住商纣王统治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率师东进,观兵孟津(今河南孟津,古黄河渡口),大会八百诸侯。这是对商朝的一次武力试探,也是伐纣战争的预演。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孟津之会后二年,商军主力远征东南,伐纣时机成熟。周武王亲率大军伐商,在孟津会合各路诸侯,联合西南地区和江汉流域的少数民族参战,从孟津渡黄河,杀奔商都朝歌,战于商都郊外牧野(公元前1046年)。纣王大败,自焚而死,商朝亡。

(二)周公东征

周武王攻克殷都,封纣子武庚于殷,统率殷的遗民。以弟管叔、蔡叔和霍叔领兵驻守在殷都周围,就近监视,号称为“三监”。

武王在灭商后第二年病死,其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有机可乘,拉拢管叔、蔡叔,联合东方的奄(今山东曲阜)和薄姑(今山东博兴一带)等国发动叛乱。周公旦亲自领兵东征,苦战三年,平定了叛乱。杀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降为庶人。这就是周公东征。

周公东征后,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经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西边的关中平原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以镐京为中心,称为“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

(三)西周的衰亡

1.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

周厉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危机日益严重。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推行“专利”政策,下令将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不准平民樵采渔猎。这种政策直接触犯了“国人”的利益,为压制舆论的不满情绪,厉王又专门派人“监谤”,发现有异议者则杀之,结果人人自危,不敢议论,道路以目。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发起了武装暴动,史称“国人暴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一说由国人共推诸侯共伯和执掌王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2.宣王中兴

(1)料民太原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周宣王即位后,统治力量弱小,社会动荡不安,周边民族不断入侵。宣王首先整顿内政,稳定社会秩序,继而对周边民族开展战争。为补充兵力,开拓财源,周宣王下令“料民于太原”(今山西西南部),料民就是清查民数,以便于征兵,结果引起平民的反抗。

(2)不籍千亩

西周末年,井田制的剥削方式已难以为继。周宣王即位后,深感“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宣布废除借助民力以耕公田的籍田制度。将公田租给农民耕种,按一定的数额征收田租,这就是“不籍千亩”。这样一来劳役地租变成实物地租,租税制关系便发展起来。

(3)军事胜利

宣王在位40年(一说46年),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对猃狁、西戎、徐戎、荆楚的战争取得很大胜利,史称“宣王中兴”。

3.西周灭亡与平王东迁

宣王死后,其子幽王即位。幽王为人性情暴躁,他宠褒姒、弃皇后、废太子、烽火戏诸侯四件事情,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诸侯叛离。申侯联合缯与犬戎等部,于公元前771年,发兵进攻宗周,攻占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宗周被戎人摧毁,西周灭亡。

诸侯们和申侯拥立宜臼继位,是为平王。这时丰、镐已残破不堪,周围又有戎人的威胁,平王被迫于公元前770年放弃丰、镐,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

四、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一)西周官制与军制

1.西周官制

(1)太师和太保,是西周初期王室政权机构中最重要的官职,掌握着王室的军政大权,并且负有监护和辅佐年少国君的重任,通常由王室贵族中的父兄辈出任。

(2)太宰,直接辅佐周王管理政事,与师保地位相当。其下有众多的卿士,如被称为“三有司”的司土(徒)、司马、司工(空),均属政务官。司土(徒),主要管理土地和农、林、牧、渔等的生产;司马,又称司武或祈父,职掌军事;司空,又称司工,掌管营建、制造等事。三有司之外还有司寇,主管刑狱等。

(3)太史,周代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的长官。因为宗教职能在政权机构中逐渐削弱,太史实际权力不大。

周王朝的大小官职,有很多是世袭的,形成了世卿世禄,这是周代官制的一大特点。

2.西周军制

(1)军队构成

周王室有三支军队:虎贲,王室的禁卫军;周六师,是国家主力军,由周人组成,驻在京师丰镐一带,也称西六师;殷八师,由商遗民组成,主要驻在东方,亦用于征伐,也称东八师。

诸侯亦可建军队,大国三师,小国一师。

(2)战车

军队以战车为基本单位,一辆战车谓之一乘。战车上有甲士3人,一人居中执辔驾驭车马,另外两人执戈矛弓矢盾等兵器分立左右,徒兵则随车而进。甲士由各级贵族充当,徒兵则由庶民组成。

3.刑罚

西周制定了系统的法律条文,设有专门的司法机构和专职的司法官吏。《尚书·吕刑》和《周礼·秋官》是记载西周刑罚制度的主要文献资料,前者主要记载刑法的名目,后者主要记录与刑法有关的各种官吏的名称及其职责。西周刑罚分为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

西周的刑罚主要是针对奴隶或其他下层人民制定的,贵族成员犯罪,缴纳一定数量的罚金往往可以免罪。

4.礼乐制度

(1)内容

周公制定“周礼”,使西周的礼乐制度日趋完备。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这些礼乐制度包括:各种政刑制度;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配合这些典礼仪式,还有具备与之相应的舞乐。

(2)意义

周朝礼乐制度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巩固了王朝统治。很多内容对后世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二)分封制

1.分封对象

分封制是西周立国之本。周公当政时期和成康时期进行了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姬姓诸侯多是文王、武王、周公的后裔。异姓诸侯多是周人的亲戚,还有一些是归附周朝的方国部落首领和前朝遗族。

2.主要封国

最重要的封国有: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今河南汲县北);齐,太公姜尚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鲁,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周室辅政,子伯禽就国,都奄(今山东曲阜);宋,商纣异母兄弟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燕,召公奭的封国,都蓟(今北京);晋,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都唐(今山西翼城西)。

3.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周代封建诸侯的仪式为“授土授民”,谓之“锡(赐)命”,受封者接受周天子的册命,称为“册封”。

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有权任命诸侯国的重要官吏;定期巡狩,到各诸侯国视察;各重要诸侯国的国君兼任王室的卿士;还要派遣军队戍守周王的都城,或随王外出征讨;定期朝聘,到王廷朝觐述职;还要定期向王室交纳贡品,主要是进贡当地的土特产;派人为王室服役,主要是修筑城邑、宫室等。

4.封国之内

在各诸侯国内,诸侯是封国内的君主,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其直辖,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庶民。

(三)宗法制

1.嫡长子继承制

与分封制相辅相成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

2.大宗与小宗

在宗法制度下,嫡长子系统称为大宗。与之相对的是小宗,即相对于嫡长子的众庶子。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和小宗双重身份。

由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而出现的多层次的具有稳定隶属关系的等级制度,是西周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

(四)井田制

1.公田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度,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代的土地属于国有。“田里不鬻”,即土地不得买卖。故井田也称公田。

2.私田

西周中晚期,一些贵族驱迫民众垦荒,成为私田;也有一些自耕农垦荒以扩大耕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日益增多,成为井田制内部的对抗因素。

(五)西周的社会结构

西周各阶级内部有较细的等级划分:

1.贵族

西周的贵族包括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

2.平民

西周实行国野制,又称乡遂制。平民阶级分为“国人”和“野人”。

(1)国人是贵族的远系旁支,在当时的政治活动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国人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是“执干戈以卫社稷”。国人是甲士的主要来源,是军队的主力。

(2)野人又称庶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还有迁徙到内地的周边民族成员以及流亡人口。野人的义务则是农业生产,即井田制下的劳动者,但仍不同于完全失去自由的奴隶。

3.奴隶

西周的奴隶奴隶来源的多样成分的复杂,有等级之分,被广泛役使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生产领域。

五、西周的经济与文化

(一)西周的农业

西周的农业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农业技术上,出现了休耕轮作的方法。在耕作技术上,很注意选育良种、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及灌田或排水等。主要农具更加多样化,如耒耜、骨铲、石铲、石犁、石刀、蚌镰等。初开垦的田地称为“菑”。这种田地经过整治到第二年才可种植,便称为“新”。三年以上的熟田就称为“畲”。农作物主要种类有黍、稷、禾、麦、麻、菽、稻、糜、芑、粱等。

(二)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

1.工商食官制度

“工商食官”语出《国语·晋语四》,工就是工匠,商就是商人,工和商为官府效力,其衣食住行由官府提供。工商食官制度,是指商周时期,由官府控制手工业和商业,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只能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只能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制度。

2.西周的手工业

(1)青铜铸造业。青铜器的器形和数量都比商代增多。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记有武王伐纣之事,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2)制陶业。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岐周宗庙遗址中发现的绳纹瓦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瓦。

(3)纺织业。分家庭副业和官府纺织业,以丝、麻、葛和羊毛作为原料。锦大约在西周后期也出现了。

3.西周的商业

西周时期的商业由官府来经营,在较大的都邑中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要由“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才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有各种物资,还有奴隶。五名奴隶才值“匹马束丝”。

在商业交换中,主要的货币是以朋为计算单位的贝。铜也被用作交换手段。民间的贸易活动,一般数量较小,大都以物易物。

(三)西周的宗教思想与文化

1.敬天保民思想

(1)敬天

西周时期的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最高统治者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

(2)保民

商代夏,周代商,即“汤、武革命”。这样,在“天命”神圣性不能动摇的前提下,人事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顺乎天而应乎人”的理论就是这种“保民”观点的反映,只有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

(3)明德

为了“保民”,统治者还须加强自我克制的能力,这就是“明德”。

2.教育

西周时期主要是针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学校由官府开设,就设在官府中。教育内容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特点也是“政教合一”。

3.天文

西周后期,对于天象的观测已经有了比较精确的记载,《诗经·十月之交》有我国最早的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西周时期采取以太阳纪年、以月亮盈亏变化来纪月的历法,西周中、后期从观象授时进入到推测的阶段,表明历法的制定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