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

6.1 复习笔记

一、通货膨胀和失业

1.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提出来的,用来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取舍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一种反向关系: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如图6-1所示,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图6-1  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如图6-1所示,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菲利普斯曲线的代数表达式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工资膨胀率随失业率增加而递减。令表示本期工资,表示下期工资,工资膨胀率(名义工资增长速度)定义为:

表示自然失业率,可以写出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

其中,衡量工资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该方程描述的是: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即当时,工资下降。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工资上升。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差,称作失业缺口。

为了考察相对于上期水平的本期工资水平,根据工资膨胀率的定义有:

为使工资上涨超过上期水平,失业率必须降至自然失业率以下。

2.政策性替代

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基石,菲利普斯曲线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如果能够容忍高通货膨胀率就可以拥有较低的失业率;另外也可以通过高失业率来维持低通货膨胀率。

(1)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短期的替代关系。

(2)菲利普斯曲线(因而得出的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是相当平坦的。在非常低的失业率上,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替代关系就变得更大一些了。

(3)由于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长久性的失业—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不成立。

二、滞胀、预期通货膨胀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1.预期通货膨胀

预期的通货膨胀指由于公众对未来经济发展及物价变化趋势的预测及采取相应的经济行为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关于预期通货膨胀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1)较高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会导致经济走上更高的资本总额调整的路径,从而带来较高水平的产出以及较高的经济福利;

(2)较高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会导致较低的投资率和较低的资本总额,从而导致较低的经济暂时增长率和较低的永久性收入水平;

(3)前两种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持有的货币是没有利息的”,否则,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就没有任何实际效应。

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1)预期调整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预期调整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提出的,将通货膨胀预期作为通货膨胀率的一个决定因素的菲利普斯曲线。他们认为,失业并非取决于通货膨胀水平,而是取决于超过预期通货膨胀之上的、过度的通货膨胀。在短期内,人们的预期来不及调整,当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工资下降,就业与国民收入增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长期内,人们可以根据过去预期的失误来调整预期,使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不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也不会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预期调整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可以表述为:

图6-2通货膨胀预期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其中:表示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

该菲利普斯曲线具有两条关键性质:

预期通货膨胀一个接着一个地成了实际通货膨胀;

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2)预期通货膨胀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高度的决定

如图6-2所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即预期调整的菲利普斯曲线)与自然失业率不是在零点相交,而是在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相交。

图6-2  通货膨胀预期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高度,即预期通货膨胀水平,根据厂商和工人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化,随时间推移而上下移动。

预期通货膨胀移动菲利普斯曲线的作用,为经济的总供给方面增加了另一个自动调节机制。当高涨的总需求推动经济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和向左移动时,就产生了通货膨胀的结果。如果通货膨胀持续下去,人们就开始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即上升),从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移。

3.滞胀

(1)滞胀的含义

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经济现象称为滞胀。图6-2中的点就是一个滞胀点。

(2)滞胀的产生原因

一旦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衰退将实际通货膨胀推到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的水平,但是通货膨胀的绝对水平仍保持在高水平。换言之,通货膨胀将低于预期通货膨胀但仍大大高于零。当高预期通货膨胀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存在经济衰退时,滞胀就会产生。

4.总结

(1)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产量处于充分就业水平。

(2)现代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当实际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时,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

(3)当沿着高预期通货膨胀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有了衰退时,滞胀就产生了。

(4)预期通货膨胀的调节,增加供给曲线进一步的自动调节机制,从而加速了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长期总供给曲线行进的进程。

(5)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相当平缓的。

三、理性预期革命

1.理性预期的含义

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是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的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它的含义有三个:(1)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2)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

(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

2.卢卡斯简单预期模型

(1)前提

包含了个人的错误预期,实际通货膨胀率(模型预测)与预期通货膨胀率可能不同。

个人能够有效使用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理性分析,不会出现系统性错误,即平均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

(2)结论

被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政府只有通过突然的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

(3)可能的解释

有些价格不能被迅速调整,如合同工资;

学习有一个过程;

价格调整成本:当调整价格的收益小于成本时,调整就不会发生。

3.理性预期基础上的菲利普斯曲线

理性预期模型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随可以得到的信息而上下浮动。按照理性预期模型,如果货币增长是持续增加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在长期中向上移动,并且这种向上的移动是立即发生的,以至于通货膨胀将随着失业的非长期变化而增加。与之相反,传统模型却认为,这种移动只是逐渐进行的。

四、工资—失业关系:为什么工资是黏性的

1.黏性工资概述

(1)黏性工资的含义

黏性工资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工人的名义工资通常不能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调整,在短期内表现为“迟钝的”或“黏性的”。

(2)黏性工资模型

黏性工资模型即阐述黏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该模型假设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决定就业,以及工人和企业根据实际工资目标和对价格水平的预期来确定名义工资水平。当名义工资是黏性的时候,价格水平提高会降低实际工资,促使企业多雇佣劳动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总供给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2.工资和失业的关系

事实上,当工资随时间缓慢变化,而不是充分和快速地伸缩来确保每一时刻的充分就业时,工资就是粘性的,或者工资调整迟缓。将菲利普斯曲线方程看作工资变动率与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用表示充分就业下的就业水平,表示实际的就业水平。失业率定义为,失业人数占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则未就业的比例为:

将上述方程代入,就得到就业水平、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工资变动率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方程中的工资-就业关系被描述在图6-3中。在充分就业状态()时,下期工资等于本期工资加上一个对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调整量。如果就业高于充分就业水平,下期工资的增加将由于通货膨胀率高过预期通货膨胀率而高过本期工资。工资对就业的反应程度取决于参数。如果很大,失业对工资就有较大的影响,线将是陡峭的。

图6-3  工资-就业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也意味着关系将随着时间而移动,就像图6-3所表现的那样。如果本期存在过度就业,在下期线将向上移动到。如果本期存在着不充分的就业,那么,在下期中,线将向下移动到。因此,改变本期失业率的总需求变动,将在后续的几个时期内对工资产生影响。换言之,对就业变动的调整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它随时间而变化。

3.工资调整缓慢的原因分析

(1)信息不充分——市场出清

信息不充分的含义

信息不充分即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

价格变动的信息不充分导致工资调整缓慢

当名义工资因价格上涨而提高时,由于信息不充分,工人错误地相信他们的实际工资已经提高,因此愿意提供更多的工作。这样,在短期内,直至工人认识到更高的名义工资只是更高的价格水平所导致的结果之前,名义工资的增加将伴随着更高的产出水平和更少的失业。

(2)协调问题

协调方法的含义

协调方法即“菲利普斯曲线的协调分析法”,是侧重于厂商在需求变动时调整其价格的过程,而不是侧重于工资的一种分析方法。假设货币存量增加,最终价格将与货币供给同一比例上升,而产量维持不变。如果所有厂商都按相同比例提高价格,他们将迅速移动到新的均衡状态。但经济中的厂商不可能聚在一起,协调其价格提高的事宜,每家厂商只能在现行价格水平,通过商品需求的增加,感受到货币存量变动的影响时,才慢慢地提高其价格,因此存在协调问题。

协调问题对于工资具有向下黏性的解释

如果企业间相互协调,他们可以一起削减工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不可能协调一致,因为个别企业削减其雇员的名义工资时,率先行动的企业,其利润将受到最严重的打击。因此,当总需求下降时,工资不会立即下降。

(3)效率工资和价格变动的成本

效率工资的含义

效率工资理论指以工人生产率取决于工资水平的假设为基础,认为工人工作的效率与工人的工资有很大的相关性的一种理论。效率工资指雇主为了提高生产或经营的效率而支付给其员工的较高的工资。

效率工资理论对工资黏性的解释

根据效率工资理论,雇主必须把工资作为刺激雇员努力工作的手段。雇员在工作时候的努力程度决定了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效率,如果员工积极性高,则生产的效率就高,反之亦然,而雇员工作时的努力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雇员得到的报酬的高低。根据这一理论,雇主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愿意降低员工的工资,因为这不利于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社会上的工资水平总体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4)合同与长期关系

工资价格的交错调整过程

a.工资的交错调整

交错的工资调整指经济当事人调整工资的时间是交错进行的。当劳动需求发生变动与企业增加工作时间时,工资的调整是交错的。由于需求增加,工人在下一个劳动协议中,将会施加压力要求增加基本工资。但是,在所有工资重新商定之前,要经过一段时间。而且,并非所有的工资都能够同时加以协商。因为工资确定的日期是错开的,也就是说,它们是交错的。

工资不会一步到位地全部调整到使经济实现长期均衡的水平,只能是一步一步地向均衡趋近,只是逐渐向充分就业均衡下的基本工资靠近。

b.价格的交错调整

交错的价格调整指经济当事人调整价格的时间是交错进行的。在工资调整过程中,企业在工资(因为这也是企业的成本)发生变动时,也将重新制定价格,进而导致价格的调整也是交错的。工资和价格的调整过程一直要持续到经济回到具有相同实际余额的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为止。

c.工资价格交错调整与总供给曲线

在一段时期内先期确定的工资与错开的工资调整结合在一起,导致了我们在现实世界里观察到的工资和产出的渐进调整。这解释了短期总供给曲线的逐渐垂直的运动。

当劳动需求发生变动与企业增加工作时间时,工资交错调整,短期内,工资沿着W-N曲线上涨,交错的工资调整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供给曲线也相应地从一期到另一期向上移动。总供给曲线的位置都取决于它上一时期所在的位置,因为参加协商工资的每一方都必须考虑到其要调整的工资水平会涉及那些尚未重新协议的工资水平。尚未重新协议的工资水平反映了上期的工资率。

关于工资和价格缓慢调整的说明,引出两个重要问题

a.即使重新确定工资和价格的成本相对较小,也会使调整过程不能快速进行。进一步说,在一个大国经济中,由于许多不同力量影响着各个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协调工资并调整价格以便使它们能迅速回到均衡的协调问题很难解决。

b.当存在大量失业时,企业与失业工人不能相互协商来削减工资从而为失业者创造工作机会。根据效率工资理论,其主要原因是,这种做法对在职工人的士气以及他们的生产效率没有好处。

(5)内部人—外部人模型

内部人—外部人模型的含义及意义

“内部人—外部人”模型是描述工会对劳动市场的影响的一个模型。所谓内部人指企业内部已经就业的工人,外部人指企业外部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由于工会的存在,内部人在工资决定上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因为对企业而言,解雇已经就业的内部人和雇用外部人都有较大的成本,其结果是内部人相对外部人来说具有优势。企业愿意对内部人支付较高的工资,即使失业者愿意接受比现行实际工资更低的工资水平。

内部人—外部人模型说明,实际工资并不对失业做出较大的反应。这就为解释为什么一旦出现经济衰退就不能很快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提供了另一个理由。

内部人的优势

a.如果解雇他们,企业将支付解雇成本和雇用成本以及培训成本。

b.内部人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经验,要使外部人完全替代内部人,企业还必须投入较大的成本。

c.如果企业威胁内部人接受降低工资的条件,否则将面临失业,对于工人而言,这种威胁是不可信的,因为,即使工人接受了企业的降低工资的条件,他们在士气、努力和生产效率方面的降低也会抵消企业的收益。

五、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总供给曲线

1.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描述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的一种高度负相关关系的定律。奥肯定律的主要内容: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时,每使失业率降低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增加2%;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减少2%。下面的公式提供了奥肯定律的正规形式:

其中,为实际产出,为潜在产出,为实际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2.成本与价格

劳动成本是总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因此价格确定的指导原则是:企业按至少能补偿其成本的价格供给产品;来自现有的和可能进入本行业以获取某些利润的企业的竞争,使得价格不可能高出成本太多。

假定企业的价格以产品的劳动成本为基础。如果每单位劳动生产单位的产品,则每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就是,比率称作单位劳动成本。企业在劳动成本上附加一个比例来确定价格:

其中,表示价格在劳动成本上的加成比例,在劳动成本上的加成弥补了企业使用其他生产要素的成本,例如资本和原材料,并且还包含了企业的正常利润。如果行业内的竞争是不充分的,则加成部分还会包括垄断利润部分。

3.就业、工资与总供给曲线

方程表示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工资增长是预期价格上升和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间缺口的函数。奥肯定律()则将失业缺口转换成推导总供给曲线所需要的GDP缺口(实际GDP与潜在GDP的差距)。方程中的价格—成本关系说明工资上涨率等于价格上涨率。

将这三个方程综合到一起,可得到:

化简得:

图6-4表明了上述方程所对应的总供给曲线。该曲线是向上倾斜的。正像它所依据的线一样,曲线随时间而变化。如果本期产出高于充分就业水平,那么下一期的曲线将向上移动到。如果本期产出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下一期曲线将向下移动到。因此,曲线的性质正是线所具有的那些性质。这个结论来自两个假定:加成比例被固定在上;产出与就业成比例。

图6-4  总供给曲线

在工资不能充分灵活变动的条件下,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价格随产出水平而增加是因为增加的产出意味着就业的增加、下降的失业以及由此增加的劳动成本。在该模型中,价格随产量上升的事实完全是劳动市场调整过程的反映,在这个市场中,高就业增加了工资。

六、供给冲击

1.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指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扰动,会导致实际GDP和价格水平发生预料不到的变动,其首要影响是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20世纪70年代,总供给曲线被两次重大的石油价格冲击所移动。这两次石油价格冲击提高了生产成本,因而也提高了企业愿意供给产品的价格。换句话说,石油价格冲击移动了总供给曲线。

2.不利的供给冲击

(1)不利的供给冲击的含义

图6-5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不利的供给冲击不利的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不利扰动,致使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一次不利的供给冲击具有双重的不幸结果,它引起价格的提高和产出的降低,如图6-5所示。

图6-5  不利的供给冲击

关于供给冲击的影响有两点需要注意:

由于每单位产出现在要耗费企业更多的生产成本,供给冲击将使曲线上移;

假定供给冲击不会影响潜在产出水平,它仍是

(2)不利的供给冲击对经济的影响

如图6-5所示,例如原材料价格上升等不利供给冲击发生,引起曲线向上移动到,经济均衡点从点移动到点,价格水平上升,产出水平下降。

点的失业迫使工资连同价格水平一起下降。沿着曲线,名义工资缓慢调整,持续下降,产出水平逐渐恢复,直至点为止。

点,经济回复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也与冲击发生之前一样,但名义工资率要低于冲击发生之前,因此不利的供给冲击降低了实际工资水平。

3.供给冲击的适应

(1)适应性政策

适应性政策主要指政策本身对经济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只是被动地适应客观经济情况的需要,以消除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常见的适应性货币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时,为防止利率上升而相应地采取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

使政府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按通货膨胀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使通货膨胀持续的货币政策。

(2)适应性政策对供给冲击的调节

如图6-6所示,存在不利的供给冲击时,如果政府充分增加总需求,采取使曲线移动到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经济就会移动到点而不是点,价格的上升幅度将和总供给曲线上移的幅度完全一样,经济会继续处在充分就业状态。货币工资维持不变,在现行名义工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的降低成为可能,或者说与其相适应。

图6-6  适应性政策干预供给冲击的效果

4.有利的供给冲击

有利的供给冲击是指使总供给曲线向外移动的一种经济干扰,它意味着企业在任何给出的价格上都愿意生产更多。如图6-7所示,诸如技术进步引发的有利的供给冲击,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外移动,它也会向右移动长期总供给曲线,增加潜在的GDP。面对这些技术进步,中央银行必须保证,总需求曲线的迅速向右移动足以跟上总供给潜在增长的步伐,同时要更加谨慎地对待任何暂时性的调节过度。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正确把握这些,经济就会出现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顺利增长。

图6-7  技术进步引起的有利的供给冲击

七、失业与通货膨胀—评估权衡

1.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牺牲率

牺牲率是指通货膨胀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所丧失的产出百分比,也即(作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结果的)GDP损失的累计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牺牲率按照时间、地点以及降低通货膨胀的方式而有所不同。尽管牺牲率的估算差别很大,但一般的估算是5%左右:通货膨胀率每下降1%,一年的GDP必须牺牲5%。

迅速的反通货膨胀牺牲率往往比缓慢的反通货膨胀牺牲率小;那些工资决定制度更有伸缩性的国家,例如劳动合约时间短的国家,牺牲率较小。

2.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

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经济政策的决定与政治考虑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运行往往围绕着大选日期而波动,在大选之前,政府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适度”的通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当选之后,政府则采取紧缩性的经济政策来降低通胀率,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样,宏观经济运行就会呈现出明显的通胀偏差周期。

(1)政治性周期理论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工具;

选民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

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

(2)政治性周期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

选民如何对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加以评定

民意调查研究表明,选民既担心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水平,又担心其变化率。上升的失业率使公众对失业问题更加关注。对通货膨胀的关注,则取决于对上升的通货膨胀的预期和通货膨胀的水平。这些事实影响着政治家对政策类型的选择。

影响竞选结果的最优时机

政治性经济周期假说认为,政治家们在其执政初期会采用紧缩性政策,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当选举迫近时,以扩张取代紧缩,以确保失业率下降,获得选民支持,即便失业水平仍在抑制着通货膨胀。

(3)抵制政治性经济周期的因素

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微调经济的能力有限。实施基于政治动机的人为操纵,也会有一些特殊的困难:

由于有国会中期选举,总统不能充分利用经济周期;

总统不可能按照竞选进程,随意过分公开地选择和操纵衰退与复苏的时机;

巨大的宏观冲击,诸如石油冲击和战争,偶尔会对选举周期产生不利影响;

行政当局并不控制所有的政策工具,特别是美联储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

如果预期是理性的,为竞选而实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只有很小的实际效果,而且主要是产生通货膨胀。

3.痛苦指数

失业和通货膨胀都直接影响到国民的实际生活质量,故而可用其合成一个表示经济困难程度的痛苦指数,来反映人民所处的经济福利状况的变化。痛苦指数是一国消费物价年增长率与年失业率之和,其判定标准为,当指数超过20%,表示该国经济处于悲惨状态;10%~20%之间属正常范围;如果未满10%则表示该国经济表现优异。